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361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docx

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讲义无锡市大桥

2011年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预习提纲·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导引】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

孔子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立了儒家学派但备受社会冷落;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适应了社会需要。

在经历秦“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自汉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吸取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

理解一些重大历史概念,结合历代儒学思想家的观点主张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儒家学说的产生到汉代发展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再到明清时期民主思想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思想文化史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0年考试说明】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各派的学者或思想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⑴经济:

井田制崩溃;

⑵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⑶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

⑷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道家

春秋时期

老子

儒家

春秋时期

孔子

战国时期

庄子

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墨家

战国时期

墨子

法家

战国时期

商鞅、韩非子

4、历史地位和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⑵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

孔子(至圣)创立儒家学派

⑴孔子生平

⑵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民本思想、教育思想

⑶影响: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和主流;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2、战国时期:

孟子(亚圣)、荀子、

⑴孟子、荀子的及其思想主张

⑵影响: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老子、庄子

⑴老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⑵庄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2、法家:

韩非子

⑴历史地位:

法家集大成者

⑵思想主张

⑶影响: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疑难解析与史论共享】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史论共享)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借鉴意义:

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⑵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⑶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子的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⑷韩非子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3、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⑴“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⑶“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5、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6、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0年考试说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⑴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⑵目的: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⑶措施:

吸收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具体措施)

⑷结果:

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

2、从“无为”到“有为”

⑴原因:

①可能性:

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②必要性:

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威胁西汉的稳定

⑵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生平、著作及其贡献

2、主要思想: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等社会现实,提出相应措施,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4)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3、特点: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天人感应”的思想二者兼顾。

③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

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措施

⑴思想方面: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⑵政治方面: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察举制)

*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

⑶教育方面: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规定“五经”,设立“博士”

*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

公元前124年兴办,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影响: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疑难解析与史论共享】

1、战国到汉朝的儒学思想(史论共享)

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⑴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⑵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⑶新入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3、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⑴背景,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于是,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⑵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君权神授”,即“天于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⑶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⑷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⑸对当时的影响:

为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⑹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

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3课宋明理学

【2010年考试说明】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历程:

⑴汉武帝以后:

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⑶隋朝:

儒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⑷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影响: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二、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背景:

⑴政治:

唐中后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

⑵经济:

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科技的进步

⑶思想:

宋代入学者敢于疑经改经,大胆立论,讲注义理

2、特点:

①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②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使之更理论化、思辨化;

③更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四书章句集注》)

4、影响:

适应统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束缚人;后世科举教科书;传及亚欧等地;形成“朱子学”

三、陆王新学——主观唯心主义

1、代表人物及主张:

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

2、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疑难解析与史论共享】

1、宋明理学的影响(史论共享)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如何评价程朱理学

⑴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发展,在诊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⑵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⑶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程朱理学与陆王新学的比较

二程理学

朱熹理学

陆王心学

对理的不同理解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有理而后有物

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理先气后

“心即理也”,人心是万物的本原;提出“致良知”

对理的共同认识

理或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等

相同本质

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内在联系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0年考试说明】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⑴社会原因:

明朝统治后期,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⑵个人原因:

李贽任职期间,目睹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离经叛道”性格

2、李贽的主要思想观点

3、评价:

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⑴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⑶思想:

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⑷个人经历:

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明夷待访录》)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3、评价:

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

早年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屡次落第而绝意科考;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游历各地,实地考查,广泛交友论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主要思想观点:

倡导经世致用,崇实致用

3、评价: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

世称“船山先生”;留心时务,志在经世;明亡后参加抗清;失败后潜心研究学问,探索治乱根源,从事教学著述活动(《读通鉴论》)

2、主要思想观点

3、评价: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五、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

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疑难解析与史论共享】

1、明清时期儒学地位(史论共享)

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因素

⑴经济因素:

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阶级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⑶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讲话,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明末批判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⑷政治因素: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又为思想批判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明清进步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⑴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构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⑵反专制,倡导民主:

李贽反对统治者的专制和压迫;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反对统治者“以一人私天下”。

⑶紧跟时代,提倡变革:

李贽高度评价称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4、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局面的原因

⑴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发展所需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⑵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

第一单元单元归纳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地位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血,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儒学遭到怀疑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儒学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比较

儒学

古希腊人文主义

地位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就成为官方思想,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人文主义思想史古希腊的主流思想,对后世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

儒学成官方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人文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文化繁荣起来。

内容

整体上以研究社会为主题,规定了一系列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规范

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后世境遇

后世多坎坷,近代“西学东渐”使儒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推崇孔子,但其目的是在儒学的外衣下传播西学;新文化运动更是把儒学作为抨击的对象,动摇了其思想统治地位;文革中儒学几乎遭灭顶之灾;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如何“扬弃”地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历了中世纪的湮没后,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重放光辉并进一步发展完善。

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都是反封建的

政治条件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大,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空前壮大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思想条件

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内容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了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的转型

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5、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

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7、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因素

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而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