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计划2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99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4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三项计划2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项计划2文档.docx

《三项计划2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项计划2文档.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项计划2文档.docx

三项计划2文档

贵州中耀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金龙川煤矿

 

2016年度“采掘接替、瓦斯抽采、探放水”

三项计划说明书

 

金龙川煤矿

二0一五年十一月

织金县金龙川煤矿

2016年度“三项”计划

 

编制人员:

总工程师:

矿长:

 

目录

一、文字说明4

1、矿井概况4

2、矿井煤层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补勘情况5

3、矿井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鉴定结果32

4、2016年“三项”计划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34

5、矿井“三量”及各采区可采储量变化情况34

6、采区接替、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接续概况及机械化情况34

7、现有回采工作面、备用工作面的储量情况35

8、2016年生产条件分析36

9、2016年生产接替接续方案36

10、管理机构的配备及劳动组织定员情况38

11、2016年瓦斯治理及抽采计划39

12、设备检修计划52

13、2016年采掘作业计划74

14、2016年探放水计划75

1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75

二、三项计划附表75

三、三项目计划附图79

1、井上井下对照图(比例:

1:

2000)79

2、通风系统图79

3、采区布置图80

4、2016年度采掘作业计划图80

5、瓦斯地质图80

6、瓦斯抽放系统图80

7、瓦斯治理工程计划布置平面图80

8、矿井水纹地质图80

9、矿井井下水害预测图80

10、矿井采掘工作面探放水工程平面布置图80

织金县珠藏镇金龙川煤矿

2016年“三项”作业计划

一、文字说明

1、矿井概况,

1.1矿井地址

矿区位于织金县城正南,隶属珠藏镇。

直距约28km。

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711501),面积:

2.4062平方公里,开采深度(+1530-+1200m);矿区由12个拐点坐标圈定。

地理坐标:

北纬26º32ˊ33"~26º33ˊ18",东经105º39ˊ11"~105º40ˊ38"。

矿区范围内的交通仅有公路,安顺到织金的209省道位于矿区东侧3.5km,织金经阿弓到六校的107县道由矿区南侧通过,并有乡村公路通至矿区内。

由矿区东行至织金县城约28公里,至珠藏区约3.5公里,西行至阿弓镇约30公里,交通较方便。

1.2矿井设计能力

根据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井下开拓部署、安全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该矿井布置两个炮采工作面可满足3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

1.3矿井开拓方式

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即为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

1.4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方法

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

矿井通风方法采用机械抽出式。

主斜井、副斜井为进风井,风井为回风井。

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后退式全负压通风。

1.5煤层开采情况及本煤层采掘现状

矿井全区主采煤层为三层,即为M16、M21、M23煤层。

2、矿井煤层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补勘情况

2.1煤层地质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

下三迭统飞仙关组下部,上二迭统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组,茅口组,由新到老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Q)

矿区内第四系为基岩风化碎块和亚粘士,粘士的混合物,以残、坡积为主,沟谷中及河溪两侧等低洼处有洪积及冲积物堆积,最厚约35m,一般几米至十余米左右。

(二)下三迭系飞仙关组(T1f)

矿区范围内的飞仙关组仅残存第一段,分布于矿区西南侧。

1.三叠系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

该段以浅灰、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的泥灰岩和少量的薄层灰岩,水平层理及少量的斜层理;底部粉砂质泥岩中夹数层中厚层状硅质泥岩;下部含瓣腮类和菊石等化石。

该段的岩石组合:

一方面是泥质岩中夹薄层的泥灰岩和灰岩,有由下往上逐渐增加的趋势,下部夹泥灰岩和极少的灰岩,另一方面是下部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夹钙质泥岩及少量薄层泥灰岩,往上逐渐过渡以钙质泥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和少量灰岩。

粉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为薄至中厚层状,部分呈球状风化,风化后一般呈页片状脱落。

总厚90m左右。

(三)上二迭统(P2)

1.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矿区内唯一的含可采煤层的地层,属海陆交替相沉积,组成岩石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和可燃有机岩等占少部分。

煤组地层总厚度285~320m,一般为310m左右,含煤层25~35层,一般为30层,煤层总厚度17~28m,一般厚24m左右,其中主要可采煤层3层(M16、M21、M23),(矿区内6煤层属可采煤层,但埋藏浅,多位于风氧化带,主要分布于中寨以南地带,中寨以北无赋存,其浅部多被小窑开采,故未计算资源量)。

局部可采煤层3层(M14、M27、M30煤层),煤层用织金煤田的统一编号,由上往下的顺序排列。

含灰岩标志层(以下称标志层)6~13个;发育好,厚度比较稳定及与煤层对比关系密切的有:

标三上、标三,标四、标五,标七、标九,标十一、标十二、标十三等9个。

根据含煤特点、岩层组合特征和标志层的存在及其稳定性,将煤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分段界限是以标五底限和标七顶限(与织金煤矿区各井田一致)。

即长兴组底限至标五灰岩底限为煤组上段,标五底至标七顶限为煤组中段,标七顶限至玄武岩顶限为煤组下段。

兹将各段特征分别叙述。

(1)煤组上段(P2L3)

该段厚60~70m,一般厚65m左右:

含煤5~8层,一般为6层(M2、M5、M6、M7、M8、M9煤层),其中6煤层为可采及局部可采层,其余煤层均成薄层,发育差。

含标志层5个(标三上、标三,标四,标五上、标五),除标五上厚度薄且属局部发育外,其它4个标志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层位均较稳定,确保该段煤层对比的可靠。

该段岩层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灰岩及泥岩次之,煤层仅占3~10%。

细砂岩,粉砂岩多为钙、泥质胶结,部分为泥质胶结。

(2)煤组中段(P2L2)

该段厚110~120m,一般厚115m,含煤层8~16层,一般为12层其中16、煤层为可采层,14煤层为局部可采层,一般由3个分层组成。

该段仅有发育不太好的标六,辅标两标志层:

标六一般为钙质泥岩,与上下岩层的物性差别小,辅标成薄层,且有局部尖灭。

该段岩层以碎屑岩为主,煤层次之,仅局部见有1~2层极薄的灰岩。

碎屑岩中以细砂岩,粉砂岩占绝大部分,泥岩多以煤层的夹石、伪顶及直接底板产出,层数虽多,一般层厚在0.5m以下,约占总厚的10%左右,煤层的层数多,主要煤层仅3层,其他煤层成薄层(一般多小于0.70m)。

本段中部的M14煤组之上、下部分的岩性与含煤层状况各有特点。

M14煤组以上的碎屑岩,以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占多数,胶结程度好,13煤层顶板为浅灰色厚层状钙质细砂岩,发育好,厚度大,是对比煤层的辅助标志。

该层段中含3-4层发育不普遍的煤层。

M14煤组以下,碎屑岩与煤层相间沉积,似互层状,煤层间距小,煤层间的碎屑岩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多为钙泥质及泥质胶结,少部分为钙质胶结,所含煤层大多数发育较好,有局部增多或减少的现象。

该段的岩性及厚度一般变化较大,规律性亦不甚明显,厚度为60~75m,一般为68m。

M16~M17煤层间距为1.0~10m,一般为5m。

(3)煤组下段(P2L1)

本段厚100~112m,一般厚105m,含煤层11~17层,一般为14层(M22~M35煤层),其中M23煤层为可采层,M27、M30为局部可采煤层:

含标志层有标七,标七下,标九、标十、标十一、标十二和标十三等7个,标七发育最好,岩性及厚度均稳定,标七下和标十属局部发育,其它的有局部尖灭现象。

本段以碎屑岩为主(占70%),灰岩(占10%)与煤层(占7.4%)次之,底部有一层铝土质泥岩(厚0~7.4m,一般为2.5m左右)和一层铁铝岩(厚0~26m,一般为10m左右)。

层间组合层序及厚度由上往下是:

①标七顶~M23煤层层间厚度11~22m,一般17m;

②M23煤层~M27煤层层间厚度12~29m,一般21m;

③M27煤层~M30煤层层间厚度13~33m,一般20m;

④M30煤层~M32煤层层间厚度9~23m,一般16m。

(四)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暗绿,深绿色块状玄武岩,局部夹块状角砾状玄武岩或凝灰岩,气孔及杏仁构造发育。

该组发育不完整,厚度变化大,最大厚度可达二,二百米。

主要分布于矿区外侧的西北地带。

二、构造

(一)褶皱

红梅井田位于珠藏向斜北东端的翘起部分,其空间形态似半段船形状。

轴向大体是北东向,有一定的扭动,两翼不对称,东南翼较缓,且有次一级折皱,北西翼呈较陡的单斜。

该矿区位于向斜的北西翼。

地层呈单斜,构造中等复杂。

F12断层西侧煤层南东,倾角14—25°,F12断层东侧煤层南,倾角5—12°。

(二)断层

经《贵州省织金煤矿区红梅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查明,金龙川煤矿矿区范围内地表和钻孔查明的断层有19条,其主要断层特征简述如下:

1.ZFl横向正断层:

位于矿区北缘,走向东西,于歹鲁横切玄武岩,煤组地层,至新寨南东消失于向斜轴附近,延展2500m以上,断面倾向倾角70°以上,断距60余米。

该断层为矿区北界断层。

2.FZ2横向断层:

位于矿区南缘,走向东西,源起于大坝一带,横切煤组,经铁索桥、垭口寨至珠藏,延展长5000余米,断面向北倾,倾角72°以上,该断层表现形式;西端以水平错动为主,兼有升降,中部及东部则以升降为主,兼有错动。

在矿区西南部各主要煤层水平错动在330~740m,断距在60~120m左右。

该断层为矿区南界断层。

3.F4斜交逆断层

该断层属斜交性质,位于西翼南部30线的东侧。

自3003孔东侧ZFl起,以南40°东方向延伸,长约470m。

断面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

此断层属于ZFl的伴随(羽状)断层,其断距随与ZFl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3003孔东侧为下盘的5煤层与上盘的7煤层底板接触,断距约20m,3003孔于53.30m处穿过断层,见重复8~11煤层一段岩层,断距25m左右,3004孔于178.30m穿过断层,见16煤层顶板砂岩重复,断距12m左右。

4.F12逆断层

位于西翼南端,呈近南北向(中部略向东凸出,两端稍西偏)延展,南端自ZF2起,经先锋至歹鲁止于ZFl,长约1240m。

断面向东倾,倾角75°以上。

该断层斜切翼部。

南端公路处见东盘12煤层底板岩层与西盘8煤层接触,断距40余米,1线附近只见两盘标二错开10m左右,北端见东侧16煤层与西侧23煤层顶板砂岩接触,断距30余米。

断层南段由于两盘地层倾角差异(上盘倾角较下盘小),深部断距比浅部大。

据观察,断层破碎带仅3~5m,地表出露大部分清楚。

此断层对煤层赋存破坏较大。

5.F49横向逆断层

断层位于矿区东南侧,源于ZF2的北侧1线,由1线西的ZF2起,向东经小坪寨消失于煤组上段中,延展方向近东西向,长约1100m。

断面倾向北,倾角82°左右。

断距约20~35m,该断层在小坪寨及其以西的出露清楚,东端地表为稻田而属推断。

断距在西端达40m以上,向东逐渐减小至消失。

其余断层断距较小,对矿区煤层赋存状况破坏程度较微弱。

各断层特征见2-2-1表。

1-2-1表断层特征一览表

分组

名称

性质

长度(m)

断距(m)

产状

走向

倾向

倾角

北东向

F3

4000

7

60

150

波状

F6

300

7

5

275

80

F23

2000

12

60

330

70

F50

370

F51

330

6

35

305

67

F53

350

5

50

320

70

F55

600

6

50

320

75

F61

320

4

53

143

65

东西向

F7

70

<5

70

160

64

F8

300

8

85

355

72

F9

230

6

80

350

77

Fl0

870

7

90

360

80

南北向

F52

320

10

10

100

78

F57

620

17

20

110

86

三、煤层

(一)、含煤性

矿区内煤组含煤特征详见各钻孔柱状图,大体是上段的煤层集中在中、下部,中段集中在下部,下段集中在上部,M14煤组至M30煤层间的140米左右的地层中,煤层多,密度大,主要煤层大部分产于其间,含煤系数约7.5%左右。

煤组上、中、下各段的含煤系数一般为5.8%、8.6%、7.4%左右。

(二)、可采煤层

1、矿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有M16、M21、M23三层。

M16煤层:

该煤层是矿区煤组中最上一个可采煤层,产于煤组中段的中部靠下的粉砂岩中,该煤组一般以辅标为顶板,辅标在局部地段尖灭,煤层则以粉砂岩或细砂岩为顶板,辅标于煤层间普遍有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作为伪定,其厚度变化较大。

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

煤层为黑色、半暗型至半亮型、块状煤,由亮煤和暗煤组成细条带状结构。

该煤层一般由两个煤分层与一层夹石组成,上、下层普遍呈单一结构,下层中个别点见被薄层夹石。

煤层厚度1.4~1.9米,一般厚度1.7米。

煤层夹石多为泥岩或粉砂岩,少数为泥质粉砂岩,厚度变化较大。

M21煤层:

该煤层产于煤组中段底部,下距标七3米左右。

该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直接底板为泥岩,其下为细砂岩和粉砂岩。

煤层为黑色、半亮型至半暗型、具细条带状、线理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

煤层厚度0.8~1.91米,一般厚度1.5米左右,煤层结构含1层夹石,局部不含夹石,夹石一般为泥岩,一般厚度在0.1~0.2米。

M23煤层:

该煤层位于煤组下段的上部,距标七一般15米左右。

煤层以标七下或其下的钙质细砂岩为顶板,局部有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作伪顶,直接顶板为泥岩,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

煤层为黑色、半亮型、块状煤,宽条带状结构。

煤层厚度1.55~2.26米,一般厚度1.8米左右,厚度稳定,变化不大。

该煤层一般为单层构造,局部有1层夹石,夹石以泥岩为主,夹石厚度一般为0.1~0.2米。

2、局部可采煤层

矿区范围内局部可采煤层为M14、M27、M30两煤层。

M14煤层:

该煤层是矿区煤组中最上一个局部可采煤层,产于煤组中段的上中部靠上的粉砂岩中,该煤组一般以辅标为顶板,辅标在局部地段尖灭,煤层则以粉砂岩或细砂岩为顶板,辅标于煤层间普遍有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作为伪定,其厚度变化较大。

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

煤层为黑色、半暗型至半亮型、块状煤,由亮煤和暗煤组成细条带状结构。

该煤层一般由两个煤分层与一层夹石组成,上、下层普遍呈单一结构,下层中个别点见被薄层夹石。

煤层厚度0.36~2.48米,一般厚度1.07米。

煤层夹石多为泥岩或粉砂岩,少数为泥质粉砂岩,厚度变化较大。

M27煤层产于煤组下段的中上部。

以标九为顶板。

该煤层为一复杂结构煤层,煤层间厚度变化较大,含多层夹石,夹石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根据红井田勘探钻孔资料,该层煤在矿区周边和矿区内局部地段有不可采。

M30煤层:

该煤层为煤组最下的一个可采层,位于煤组下段的中下部,产于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中,一般上距29煤层仅3~4米,下距标十仅3米左右,煤层上、下一般有一层泥岩作为伪顶和直接底板。

煤层为黑色、半亮型、块状煤,具以亮煤条带为主的宽条带状结构。

煤层结构含1~2层夹石,一般为一层,夹石一般为泥岩,一般厚度在0.2米左右。

表1-2-2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

名称

煤层

厚度

(m)

平均

厚度

(m)

与上层

煤间距

(m)

煤层夹矸数

稳定性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备注

M14

0.36~2.48

1.07

不稳定

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粉砂质泥岩

局部可采

M16

1.4~1.9

1.7

50

稳定

粉砂质泥岩

灰色泥岩

全区可采

M21

0.8~1.91

1.5

36

1~3

稳定

泥质粉砂岩

灰色泥岩

细砂岩

全区可采

M23

1.55~2.26

1.8

25

多层

稳定

钙质细砂岩

泥岩

全区可采

M27

0.78~1.44

1.25

21

1~3

稳定

泥灰岩

灰色泥岩

粉砂岩

局部可采

M30

0.42~1.41

0.8

20

不稳定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局部可采

四、煤质、煤的类型

(一)、煤的物理性质

区内煤层的颜色均为黑色—黑灰色,光泽较强,主要是亮煤,镜煤次之,似金属光泽或玻璃光泽。

煤的形状以块状为主,有块柱状、短柱状、碎块状、也见少量碎粒状或粉状。

参差状断口也有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裂隙中含少量黄铁矿硫。

线理细至中条带结构,偶见宽条带结构。

煤性硬,不易破碎。

煤的宏观类型主要为半亮型煤,也有少量半亮—半暗型煤。

(二)、微观煤岩特征

据在反光油侵镜下鉴定,煤岩组分分为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两类:

1.有机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

镜质组:

常见基质镜质体、均匀镜质体、少量结构镜质体、碎屑镜质体。

惰质组:

多见半丝质体、氧化丝质体,部分碎屑丝质体,少量微粒体,偶见分泌体、粗粒体。

2.无机组分:

以粘土类为主,石英、方解石、黄铁矿均较少。

粘土矿物:

普遍为团块状,浸染状,部分细条带状及透镜状少量充填胞腔。

石英:

多呈微细粒状,细粒状分散分布或相聚集,部分呈不规则粒状,个体间彼此相连,少量充填胞腔,亦见充填裂隙。

方解石:

多呈细脉状充填于裂隙中。

黄铁矿:

呈微粒状、细粒状、球粒状分散分布,少量呈粒状充填包腔。

各煤层的镜煤最大反射率为2.93-3.32R°max%,显微硬度为3.23-3.68Hvn/mm2,为无烟煤,变质阶段为Ⅶ1。

(三)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

一)煤类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的分类标准,井田内各煤层原煤分类为无烟煤。

(四)煤质特征性

表1-1-3煤质指标一览表

煤层名称

煤种

水分Wf%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硫分

St.ad

发热量

Qnet,ar/MJ•kg-1

备注

M14

无烟煤

2.45

18.42

6.02

1.68

35.2

局部可采

M16

无烟煤

2.12

15.34

5.56

2.04

35.5

M21

无烟煤

2.65

25.65

5.39

0.58

35.6

M23

无烟煤

3.08

15.63

5.49

1.10

35.5

M27

无烟煤

2.54

21.16

5.17

2.77

35.6

局部可采

M30

无烟煤

2.38

18.26

5.25

1.32

35.2

局部可采

灰分:

M16、M23、M27、M30属低中灰煤,M21、M27属中灰煤。

硫分:

M21属低硫、M23属低中硫、M16和M27属中高硫。

磷:

一般均小于0.01%。

砷:

含量均低,平均最高含量为7PPM

(五)煤质及工业用途评述

根据各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煤矿区各煤层均具有广泛用途,可用于动力用煤,民用煤,火力发电,一般工业锅炉用煤,气化用煤,可作冶金喷吹燃料,可用于小型高炉炼铁、竖式石灰窑烧制石灰,水泥回转窑用煤,经洗选后可制碳素材料或制造电石及深加工,煤矸石可考虑作水泥、低温烧制地板砖,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

五、瓦斯、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1.瓦斯

(1)瓦斯等级鉴定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能煤炭〔2012〕498号《关于对毕节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毕节市2012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报告>的批复》,金龙川煤矿瓦斯绝对涌出量3.69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1.33m3/min。

(2).钻孔资料

1-2-3主要煤层瓦斯含量试验报告表

深度

(米)

O2

(%)

Ag

瓦斯成分(%)

瓦斯含量(mL/g)

CO2

CH4

N2

CO2

CH4

N2

M16

128.88

0.30

10.96

1.02

97.48

1.50

0.03

3.32

0.05

3.40

M21

258.78

3.62

19.50

1.32

94.23

4.45

0.05

5.49

0.26

5.83

M23

117.98

1.58

20.78

1.59

97.25

1.16

0.12

7.32

0.09

7.53

M27

138.7

3.79

38.01

1.23

69.5

29.27

0.03句

1.72

0.72

2.47

M30

165.52

0.59

10.87

1.03

98.55

0.42

0.08

8.06

0.00

8.14

根据《贵州省织金煤矿区红梅井旧精查地质报告》。

本区属沼气带,各煤层间差异不大。

瓦斯风化带较浅,一般在27~60米之间。

(3)煤与瓦斯突出鉴定

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省煤炭管理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精神,本矿井位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所以本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

综合以上结果,本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2.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3年8月提供金龙川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M21煤层煤尘无爆炸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3年5月提供金龙川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M16煤层煤尘无爆炸性;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3年8月提供金龙川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M14煤层煤尘无爆炸性;其他煤层未作煤尘爆炸性鉴定。

3.煤炭自燃倾向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3年8月提供金龙川煤矿《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M21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三级(不易自燃);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3年5月提供金龙川煤矿《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M16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三级(不易自燃);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3年8月提供金龙川煤矿《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M14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三级(不易自燃)。

其他煤层未作自燃倾向性鉴定。

5.地温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一三队2007年3月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金龙川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未对地温情况进行说明。

该矿开采深度不大,地温对矿井的开采影响不大。

6.冲击地压

《贵州省织金县金龙川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未提供确定冲击地压的基础资料,根据邻近矿井生产资料未出现冲击地压现象。

由于本矿开采深度相对较浅,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很小。

矿井按无冲击地压考虑。

但在巷道布置时应尽量避开应力集中区,掘进和采煤时也应注意应力集中影响。

第三节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一)分水岭及侵蚀基准面

红梅井田勘探区位于乌江水系上游支流之一的三岔河及六冲河的中下游的分水岭部位,南部河流汇入三岔河,北部河流汇入六冲河,分水岭经井田内新街、道班房、凤凰山、华口山,小水井坎脚、羊庙大山一线。

矿区南部外侧的中步大河于骂埋小河汇合处海拔高程约1250米,为矿区最低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