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优秀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02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苏优秀作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优秀作文.docx

《江苏优秀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优秀作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优秀作文.docx

江苏优秀作文

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

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审题】

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

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

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探险者与蝴蝶的基本理

这是一则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有“先天缺陷”的作文材料。

大凡以材料的“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

什么是材料作文呢?

  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如果含义理解有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2013年江苏高考的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呢?

  这则材料有三个对象:

探险者、蜡烛、蝴蝶。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个对象起码就有一个角度。

  我们先说说探险者,探险者入洞之后就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没有拍打它们,也没有追赶它们,而是悄悄地离开,因为他们不想惊扰蝴蝶。

这说明这些探险者还是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

当然,他们的探险行为已经在客观上影响了蝴蝶,也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入题。

  我们再说蜡烛,探险者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举动却大大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习惯,所以等探险者第二次进洞时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

于是,探险者有所领悟:

小小的蜡烛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

这是整个材料最关键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给考生的立意暗示。

这个句子中的“小”、“大”、“影响”又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

我们可以从不要忽略小事,不要忽略细节,不要忽略小人物的角度入题。

这应该是这则材料的主流视角。

当然,关于“小事”、“细节”和“小人物”的影响既可以说其正能量,也可以论其负能量。

  我们最后来说蝴蝶,蝴蝶在受到人类的惊扰之后,选择了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栖居,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么,从蝴蝶的身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会自我保护?

这个角度可能是很多考生没想到的,如果你能想到,文章就会在创新上领先一筹了。

  以上的立意角度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并非仅此。

只要你从材料出发,只要你言之成理,阅卷老师一定会予以肯定的。

材料作文最为忌讳的是材料立意的晦涩或单一,而2013年的江苏作文材料却是立意鲜明而又多向的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

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

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

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

宁静之美易被惊扰。

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

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

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要说:

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用目,后者用心。

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

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

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

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

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

何必发掘呢?

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

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

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

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

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最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

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评语】仲永七岁为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此文亦诚足以当之。

就理而言,罗丹的名言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眼睛。

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而非照抄材料的明示;是感时而发的独语,而非随便一说的俗套。

所以一经道出,发人深省。

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用例精当,罕譬而喻;笔端含情,故哲思忧心相生相发,是议论,也是感喟,是说服,也是独白。

行文纡徐从容,却又节奏分明。

惟文中生造“旅者”一词,答醇而小疵,故判为一类上,68分。

给自然一点空间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百万年的长度,人类从远古茹毛饮血时的担惊受怕,到如今信息发达,“唯我独尊”的时代。

但是,与之同步的是地球日益受到摧残。

蝴蝶躲进山洞只是人类给自然带来影响的一粒“细沙”。

人类用自己引以为豪的“成果”改造着世界,改造着自然。

当人类筑起一座座钢铁森林,是否想过亚马逊平原的广袤雨林正在消失殆尽?

当人们努力地飞向天空,寻求“第二个地球”“第三个摇篮”时,是否想过要保护地球这人类唯一的家园?

当人类一次次地掘油井,探深海,是否会想到这样会给气候带来重大影响……人类毫无节制地干预自然,改造自然,不仅伤害万物,还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南美大地上,大片良田因河流干涸而荒废。

隔海相望的东南亚,连月的降雨使众多地区成为一片汪洋。

突然的气候突变正是由于人类亲手“构筑”的。

纵使人类出于好意,想改变“弱肉强食”的自然大法,但换来的,是对自然莫大的灾难。

凯撒曾说:

每个糟糕的结果,其本意都是好的。

人类不假思索地干预自然,只会让自然更加失衡。

上世纪的美国西北部,曾是无数狼群的天堂,它们捕猎野鹿,控制着鹿的数量。

“善良”的人们看不下去,于是他们与鹿站在同一战线上,疯狂地杀狼,几年间狼几乎消亡,却让鹿群疯长。

它们啃光了野草,许多地区变成了荒原。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

自然不能给人类随意改造。

给自然、万物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不应该开疆拓土,不应深海掘井,不应让稀珍动物成为贵宾桌上的菜肴。

我们可以利用自然,适当开采资源,建设房屋,但我们应认识到自然“取之有禁”。

建立自然保护区,用栅栏阻止偷猎固然是好办法。

但我们更应给万物自由,给自然喘息之机,恢复原来的样貌。

我们应给生物开辟自然公园,而非动物园,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非疯狂掠夺资源。

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给自然喘息之机,一点空间。

【评语】作为新材料作文,本文由材料引入,谈当今人们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的干预、影响乃至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由小见大,对材料的把握较为深刻。

无意的破坏——有意的破坏——刻意的“保护”,三个层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表达严密,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深入的思考,不失为议论文的上乘之作。

判为一类卷。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

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大”。

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

她有个特殊的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

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这一切,我都理解。

因为一次无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于是我对她便总夹杂着一份同情与小心。

我开始体谅她偶尔淡淡的冷漠或是有时突然的脾气。

我想我一直很谨慎,我从来都从右侧传递作业;我从不刻意在她面前说出那些令她敏感的词语,我甚至警告过那些同样发现了这件事的人,请顾及她的敏感自尊。

而她,我前桌的女孩也似乎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她开始主动与我交谈,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依然令我尝到了一丝的欣慰。

可那一天。

直到如今,我还是这样的懊悔啊,一句随口而出的话却打碎了我们之间薄薄的友谊。

我已记不清那是在哪节课上,老师的PPT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画风拙劣的老虎,更可笑的是,老虎的前爪只有三只趾爪。

“太假了,只有三个指头!

”我已记不清我是用何种语气吐出的这句话,可是下一秒,我本能地用嘴捂住了嘴巴,闯祸了!

同学们还不明就里地吵笑着,而我怯生生地向她望去。

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

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

同学们此刻的笑声仿佛游离之音,飘在我耳畔,而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往后,她似乎开始飘远了。

尽管她还坐在我的前桌,依然帮我传接作业,可是我感到,她真的飘远了。

她与我的交谈似乎变成了几个固定的词汇——“卷子少了”、“交作业”、“没有你的本子”。

我不敢与她道歉,我怕往事重提会伤上加伤。

失去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友情,我很失落。

但恐怕她承受的会更多、更痛。

所以,坐在我前桌的女孩,我只能用笔记录下我的歉意。

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带来了这般的遗憾。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评语】本文立意与材料“神似”,都是在讲一个无意的言行所带来的影响。

左手有残疾的女孩本与我建立了“薄薄的友谊”,却因我的无心之言,与我疏离,并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苦,而亦对此深感愧疚。

文章的亮点在于:

平淡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流畅自然的叙事中穿插着丰富而细致的描写。

判为一类卷下,63分。

谨“小”慎“微”

如皋市第一中学 时鹏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几个探险者点燃的蜡烛让山洞中的一群蝴蝶迁移到了更加幽深的所在。

在偌大的山洞中,“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看起来不可思议,然而确实如此。

从中,我们悟到了,做人做事都应当谨“小”慎“微”。

  谨“小”慎“微”就是注重“小”“微”之处。

  谨“小”慎“微”有助于认清他人。

明末的洪承畴兵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旧友范文程从两人闲聊中洪掸掉了衣服上的灰絮断言其非死节之臣。

后来,美女出马,洪借坡下驴,成为清“开国元勋”。

抗战期间,陈嘉庚从国民党数百大洋的盛宴与毛泽东几元钱的家常便饭奢俭比照中,看出了国民党的堕落与共产党的生机,从而坚定了政治取向。

是谨“小”慎“微”让范、陈看清了洪承畴、国共的真实面貌,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谨“小”慎“微”有助于彰显自我。

崔永元拒不走穴,哪怕有人把他剪彩出场费开到50万元。

小崔说:

我抵御不住剪彩的诱惑,所以“不去碰它,别沾这个事”。

这就是谨“小”慎“微”的爱惜羽毛的小崔。

莫言为领诺贝尔文学奖准备了五套服装。

在新闻发布会上,他穿着西服,内着印满篆体“莫言”的衬衣,非常抢眼;在演讲时,他着中山装,胸口“莫言”的篆印和“中国红”相互映衬,十分得体;在晚宴上,他又穿上了燕尾服,风度儒雅。

是谨“小”慎“微”让莫言彰显出“外表低调,精神奢华”的中国式优雅。

  谨“小”慎“微”有助于事业成功。

李嘉诚的成功有很多的秘诀,仅从他宴宾时每个桌上坐几分钟的细节就让人感受到他处世的精细,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

阿基勃特之所以成为洛克菲勒的继任者,和他远行住旅馆签名时都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有关。

这,引起了洛的关注,于是邀请他面谈,让他接任。

  忽略“小”“微”之处让个人受损。

招聘过程,人际交往,事业打拼中为一个细节处理不当而悲催的事屡见不鲜。

忽略“小”“微”之处还会让国家衰亡。

英王查理三世因为一个马蹄铁输掉过一场战争。

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与炮塔上横七竖八地晾着的衣物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老子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欧阳修长叹“祸患常积於忽微”,惠普创始人戴维感慨“细节成就完美”。

对于“小”“微”之处,必须从做人的高度认识,从事业的高度认识,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

  务请谨“小”慎“微”,因为兹事体大。

  【点评】由“小小蜡烛却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想到做人做事都应该谨小慎微,因为“谨‘小’慎‘微’,兹事体大”,这是一个讨巧的思路,也中规中矩。

文中论述以举例为主,所举的例子既有史实也有时事,考生若能急中生智达到这点,不妨将其视做可参照的范式。

我只是小小的蜡烛

  江苏省如皋中学 曹玉峰

  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里,一只小小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引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对于蝴蝶的神奇和不可思议,我曾是那样的兴奋,甚至顶礼膜拜。

 

  庄周飘然而至,眯着矇眬的睡眼,对着蝴蝶稽首,“你是我梦中的蝴蝶,还是我是你梦中的庄周?

”蝴蝶不语,翩翩飞舞,只留下飘然而逝的背影。

对于蝴蝶的浪漫和美丽,我曾是那样的迷离,甚至感伤不已。

  然而,这一切的神奇和不可思议,这一切的浪漫与美丽,都将被你——蜡烛摧毁得荡然无存。

因为你的光亮,害了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让它们饱受迁徙之苦,让它们不得不栖居到更深更远更幽黑的地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常念起李商隐的诗句。

这是一支怎样高大的你,执着,坚持,耗尽心血,无私奉献。

  蜡烛,你怎么了?

你怎么就忍心伤害稚弱的蝴蝶?

  (蜡烛)跟帖:

  看到你的文字,我初觉愤怒,继而难过,再而迷惘。

  愤怒是因为你不该如此看我,更不该如此中伤我。

一直以来,我都坚守我做人的原则,正如你所说,执着,奉献。

今天,我也只是用我的光亮,照亮了一方天地,给了探险者前进的方向,给了他们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探险的路上走得更远。

  难过是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也不了解点燃我们的探险者。

他们是探险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到洞穴探险,探索人类的未知奥秘。

他们已经很小心,很谨慎,只是还没有完全熟知蝴蝶的习性。

作为一支蜡烛,我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完成使命。

  迷惘是因为我也无所适从,也不知道如何做好自己。

我感到委屈,我只是一支蜡烛,只是起到照亮的作用;我又感到内疚,我确实直接造成了蝴蝶迁徙的恶果;我还感到很庆幸,因为点亮我的是一群探险者,他们是真正有良知的探索者。

人类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期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实惠,让人类的未来生活更美好。

然而,贪婪的欲望又让他们迷失了自己,无尽地攫取,任意地破坏,空气污染了,水质恶化了,温度升高了,土地沙化了,森林砍伐了,鸟儿消失了,动物绝种了,一切的一切出于人类的意料。

我看在眼里,内心不愿,但我只是小小的蜡烛,只能听命于他们。

那深挖不见底的煤矿下,那拦截水流的大坝中,那冰川融化的南极大陆上,都能见到我或者我朋友的存在,它们也都只是工具而已。

今天点燃我的那些探险者,他们是没有破坏自然之心的,然而,很多的事情,愿望和结果又极有可能是相违背的,正如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蝴蝶的迁徙,责不在我,在人心。

  【点评】巧妙翻出新意,令人赞叹!

文章以反弹琵琶对通常思路,有些惊险,令人捏了一把汗。

可是,作者于关键处点出蝴蝶,化险为夷,化蝴蝶为受伤的对象,显示了思考的严酷和冷静。

以对话体来写,虽然借助新文体,却不失活泼与张力。

点点滴滴 关乎生命

左言洪(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蜡烛可以照亮探险者的前行道路,却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这恐怕是探险者所始料未及的。

  一个不经意的小小行为影响了一种生物的生活习惯,人类可要小心啊。

而人类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甚至灭绝的事情就更多了。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

其实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何止对其他生物影响巨大,对我们周围的人影响也很大。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经意中,自己的言行伤害到了学生?

给他们的心灵带来负面的影响?

伤人心的往往不是刀剑,而是我们的语言。

记得十几年前,我让学生每周写日记,每周收上来,打个日期,目的是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多思考一些问题,多练练手,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我有言在先,同学们尽可以写自己想写的,收上来改主要是看大家写没写,不会看大家写的内容。

  有一次,我打日期的时候,看到一个姓黄的女同学在日记中直呼我的名字,我忍不住看了内容,不看则已,一看不禁怒火中烧!

全篇对我充满恶毒谩骂,说我某天某日怎么在班上刺激她,几乎天天在说她,说我不配做一个人民教师等等。

说实话,我对她的印象一直很好,她学习认真,平时很少言语,在班里的成绩还在前列,我从没有批评过她。

我为了班级,顾不上家庭,没有辅导过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早晨6点准时到宿舍叫同学起身,晚上十点半查完房,才回家,我怎么在她心目中竟然是这样的呢?

我怒气冲冲地到班级找她,准备狠狠地批评她。

  到班级门口,我冷静了下来。

她来自农村,姊妹好几个,家庭条件不是太好,她的压力肯定很大。

而学校又唯升学率论,把担子压到教师身上,我们只好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作为班主任,我肯定会经常表扬成绩好的同学,批评成绩不好的同学。

其实在我们这所四星级高中里,这些孩子已经很好了,老师却看不到他们的努力,只看分数,根本不顾学生的心理,而成绩靠后的同学心理是相当脆弱的,谁去理解过我们眼中所谓的“差生”呢?

他们也在勤勤恳恳地学习,我们有没有以爱的名义,在做伤害他们的事?

  我还是找她谈谈,不然她的心结是无法解开的。

我诚恳地说我对她的印象很好,从没有有意批评过她,希望她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我相信她能做好。

通过这件事,我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了反思,确实有许多不当之处,没有顾及同学的感受,无意中伤害过那些敏感的同学。

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

小心火烛古语有之,小心言辞十倍于斯!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做了改进,多和同学谈心,和他们一起分析得失,一起分享成功。

多表扬鼓励,不批评挖苦。

哪怕是一点进步,我也要表扬;大力发掘他们的亮点,有些同学成绩不是太好,但劳动积极,或很有礼貌,或体育很好等等。

  说也奇怪,我这样做以后,班级面貌大为改观,我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多了。

本来许多在我眼里的“差生”,我原以为他们根本不可能上大学的,可后来也都考上满意的大学。

  我多年来一直记住小黄同学,是她改变了我!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的眼中不再有“差生”,他们是等待时机腾飞的“丑小鸭”,他们是即将变成蝴蝶前的毛毛虫。

其实,我所做的也在改变同学啊。

点点滴滴,关乎生命,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当回想起一批一批从我身边飞走的这些美丽的“蝴蝶”,或者逢年过节收到他们五颜六色的像“蝴蝶”一样的信件贺卡,或者他们像“蝴蝶”一样专门从四面八方飞来看望我,我就会想到探险者,蜡烛,蝴蝶的故事。

  【点评】文章以“点滴”切入,所言点滴,是教学过程中的小感小想。

开头点明主题,蜡烛可以照亮探险者的前行道路,却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

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一些“过失”,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灵环境。

文章末尾赋予蝴蝶多种含义,颇费心思。

一叶知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

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

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

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

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

“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

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

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佛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

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

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

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

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

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

“细节决定成败。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拒绝“平庸之恶”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

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

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

群氓。

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

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

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

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

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

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

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

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

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

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

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