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425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docx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8月

目 录

目 录 ..-

2

-

一、面临的新形势 ..-

5

-

(一)“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发展新成效新特征 ..-

5

-

(二)“十三五”时期中关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

7

-

二、总体思路 ..-

9

-

(一)指导思想 ..-

9

-

(二)推进原则 ..-

10

-

(三)发展目标 ..-

11

-

三、着力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

12

-

(一)发挥好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 ..-

13

-

1.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改革试点 ..-

13

-

2.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政府监管服务改革试点 ..-

13

-

3.推动开放式创新体制改革试点 ..-

14

-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14

-

1.集聚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和团队 ..-

14

-

2.完善人才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 ..-

15

-

3.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

15

-

(三)深化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

15

-

1.深化科技信贷创新 ..-

15

-

2.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 ..-

16

-

3.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16

-

4.加快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 ..-

17

-

5.完善科技保险体系 ..-

18

-

6.率先构建服务新经济的新金融生态体系 ..-

18

-

7.进一步完善中关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

18

-

(四)深入实施“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 ..-

19

-

1.完善创新创业市场化服务体系...................................-19-

2.强化创新创业基础环境建设.....................................-20-

3.弘扬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20-

四、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

21

-

(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引领战略 ..-

21

-

1.建设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

21

-

2.建设中关村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 ..-

22

-

3.深入实施中关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国家技术标准基地创新(中关村)建设推

进工程 ..-

23

-

4.深入实施中关村重点企业商标品牌培育工程 ..-

23

-

(二)增强融合创新能力 ..-

24

-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

24

-

2.发挥央地高校院所融合创新优势 ..-

25

-

3.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

26

-

4.发挥新型社会组织融合创新平台作用 ..-

27

-

(三)当好新经济发动机 ..-

27

-

1.加快布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重点的前沿信息产业 ..-

27

-

2.做强做优以精准医学、智慧医疗为重点的生物健康产业 ..-

28

-

3.大力培育以智能机器人、石墨烯等纳米材料为重点的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产业

-

28

-

4.大力发展以环境保护、能源互联网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与新能源产业...-

29

-

5.优化提升以智能汽车、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现代交通产业 ..-

29

-

6.积极培育以科技服务业、互联网+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

30

-

五、着力优化创新功能布局,加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 ..-

31

-

(一)优化六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空间布局 ..-

31

-

1.前沿信息产业创新集群 ..-

31

-

2.生物健康产业创新集群 ..-

32

-

3.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

32

-

4.生态环境和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 ..-

32

-

5.现代交通产业创新集群 ..-

33

-

6.新兴服务业创新集群 ..-

33

-

(二)推动形成“一区多园、各具特色、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

34

-

1.强化创新功能新布局 ..-

34

-

2.建立健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机制 ..-

36

-

六、着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8

-

(一)引领区域协同创新 ..-

38

-

1.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

39

-

2.共同打造协同创新网络节点 ..-

40

-

(二)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

40

-

1.加快聚集国际化高端资源 ..-

40

-

2.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 ..-

41

-

3.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

42

-

4.搭建国际化发展服务平台 ..-

43

-

七、保障措施 ..-

44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44

-

(二)完善创新治理体系 ..-

44

-

(三)加强监督考核 ..-

44

-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现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

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目标,谋划好“十三五”时期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依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

〔2009〕28号)、《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1〕12号)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实施期限为

2016年至2020年。

一、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发展新成效新特征

“十二五”时期,中关村深入实施以“1+6”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先行先试政策,构建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创新质量效益和效率明显提升,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战略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2015年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约4.08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增加值5557.4亿元,比2010年

翻一番,占全市24.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收入占比70.3%,现代服务业收入占比

65.7%,“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创新引领力进一步增强。

政策创新引领全国,十余项先行先试政策已推广到全国或部分地区;创新成果丰硕,2015年示范区获得专利授权34946件,约是2010年的3.8倍。

“十二五”时期创制的国际标准126项,是“十二五”前累计创制国际标准总和的1.7倍。

引领高端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健康、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主要增长极。

引领科技创业进入新时代,五年来,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活跃在中关村,披露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

40%以上。

2015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是2010年的6.7倍。

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905.5亿元,是2010年的2倍,占全市84.2%,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

“十二五”以来,中关村企业在河北、天津两地共设立分支机构2000余家,累计实现投资1189亿元,跨京津冀的科技创新园区链初步形成。

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示范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近六成出口到欧美市场。

2015年企业发起境外并购案例37起,披露并购金额561.5亿元,同比增长55.4%。

成功举办第32届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世界大会。

吸引50余家国际化服务

机构入驻。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中关村创新发展格局发生重大飞跃的五年。

在发展态势上,部分技术和产业创新领域初步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在功能定位上,实现了从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初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变。

在目标选择上,实现了从注重产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到更加注重创新质量效益和效率提升的转变。

在推进路径上,实现了从主要依靠要素聚集,到更加依靠需求拉动、创业带动、资本驱动,释放体制活力的转变。

在环境营造上,从构建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转变为着力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在创新治理体系上,从政府引导为主,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合治理格局。

(二)“十三五”时期中关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中关村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胜阶段。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格局处于深度调整期。

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世界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以美国、以色列、芬兰、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地区间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决定意义更加突出。

中国积极

推动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国家战略,加大在世界经济科技格局中的布局力度。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要求中关村承担起建设国家创新平台、代表国家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任。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

十八大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创新摆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到2020年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这要求中关村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建设成为新经济引领区,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挥更好示范引领作用。

从区域发展看,京津冀发展正处于功能重构协同发展的加

速推进期。

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这要求中关村发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战场”和

“排头兵”作用,引领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京津冀创新网络核心节点作用,在服务和支撑三地创新发展中勇挑重担,引领培育京津冀经济增长新引擎。

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中关村正处于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

但与这一战略目标相比、与美国硅谷等国际一流创新中心相比,中关村尚未完全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利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不利于对外开放对内合作、不利于市场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整合利用技术、人才、资本等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能力不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及企业偏少;体制内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整体创新质量效益和效率不高。

这迫切需要中关村进一步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集聚更多创新人才、创业资本等高端创新资源,催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新兴产业集群。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中关村创新发展既迎来重大历史机

遇,又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充满信心,积极作为,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京津冀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贡献。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9.30”“2.26”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国家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更加注重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

进一步强化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中心、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科技创业首选地、新经济引领地、制度创新示范地、创新思想文化发源地的战略功能定位,着力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着力加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着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构建跨层级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和园区链深度融合,打造中关村升级版,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潮流,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力支撑,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示范引领作用。

(二)推进原则

全球视野。

坚持对标全球创新坐标系和立足国家创新战略需求相统一,着力增强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创新引领。

坚持前沿高端标准,把握全球创新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超前布局、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引领首都、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智慧生态。

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智慧生态园区建设原则和标准。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智能、节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和谐宜居”的国际一流智慧生态园区。

市场主导。

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市场化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市场需求拉动创新、创业带动创新、资本驱动创新、服务促进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联合治理体系。

开放融合。

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模式、市场化的融合创新平台,打造融合创新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支持政产学研用金介、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创新,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促进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金融融合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加强区域、央地和军民融合创新,推动形成“大循环”创新发展格局。

改革保障。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持续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着力在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服务、科技金融、政府监管服务模式、开放式创新等重点领域,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质量明显提高,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业高度活跃,重点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形成,对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引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显现。

园区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产生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

专栏一:

示范区“十三五”时期目标体系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示范区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2%左右,每万名企业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50件,累计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数超过260项,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实现稳步增长,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打造成为全球领先技术的研发集聚中心。

创新质量明显提高。

“高精尖”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70%。

产业效益水平显著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示范区与全市劳动生产率的比值超过1.6,实现亿元收入需要从业人员数少于30人,单位能耗增加值产出超过15万元/吨标煤。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服务专业化、融资体系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将达到1500家左右,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5%以上,其

中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从业人员占比超过3%。

科技创业高度活跃。

2020年度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

创业者中30岁以下创业者所占比重达到30%以上。

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更加活跃,披露创业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保持1/3左右。

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格局基本形成,企业对外辐射收入实现大幅提升,对外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更加紧密,中关村示范区对外辐射技术合同登记额占中关村技术合同总额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企业境内外并购案例数达到400起。

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显现。

企业国际化拓展步伐加快,企业开展高层次境外经营活动更加活跃,预计到2020年,有15家左右能够入选“世界500强”“全球创新千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PCT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

三、着力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以承接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破除一切束缚科技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建立起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架构,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

(一)发挥好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

1.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改革试点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建立并完善可复制、有示范作用的成果转化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

完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保障和激励政策,畅通科技人员在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渠道,支持科研人员创办企业。

推动开展事业单位有形、无形类国有资产分类管理考核,应用类科技成果强制公开交易,技术入股形成的国有股转持豁免等试点。

优化市级科技财政资金对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方式。

率先开展领衔科技专家科研项目管理自主权试点、科技分类评价改革等试点。

在市属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开展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

完善国有企业技术收入分配、股权激励制度,健全国有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2.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政府监管服务改革试点

研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率先探

索政府监管服务模式创新。

完善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探索有利于新型商业模式创新的政策发现及引导机制。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等试点,推动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新模式新业态监管及行政审批改革等试点,探索建立并完善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监管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推动开放式创新体制改革试点

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地区、跨国境自由流动。

支持高校院所、企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组织开展深度融合创新。

推动开展吸引聚集外籍优秀人才、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等制度改革试点。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1.集聚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和团队

大力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

深入落实“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中关村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

依托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渥太华孵化器等平台引进海外人才。

支持企业并购或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合作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科技孵化器,吸引培养全球高端人才。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投资人评价体系,发现引领未来创新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搭建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研发项目合作平台。

推动国际人才港建设,打造国际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聚集

区。

支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等共建一批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开展外籍高层次人才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程序便利化试点,探索技术移民、华裔卡试点。

建立市场化外籍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逐步放开外籍人才创业就业限制,完善外籍人才短期工作及实习签证制度。

支持高校院所聘用港澳台及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完善人才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

支持优秀人才进入新型产业组织。

依托领军企业、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实训基地。

鼓励创办企业家商学院及高端人才再教育培训基地。

构建高端人才流动机制。

继续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公租房等高效服务,研究落实境内外人才医疗保险接续措施。

探索创新导向的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

探索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资格认证。

允许在中关村工作或创业的外籍人才取得国内相关职业资格,鼓励中关村本地人才取得国际职业资格。

联合国际知名的职业资质项目协会,推动国际化人才评价与认证。

率先探索职称制度分类改革,创新评价标准和办法。

3.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放宽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外资比例限制,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

构。

鼓励在本市注册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国(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范围。

鼓励发展猎头、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吸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

(三)深化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1.深化科技信贷创新

支持各银行设立中关村分行、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鼓励银行开展业务模式创新,围绕企业融资需求精准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

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探索实施差别化的科技金融监管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与科技企业动态分享收益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发起设立服务于科技企业、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深入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引导银行、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等机构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

进一步发挥融资担保作用,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工程项目。

2.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

积极支持知名投资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技术联盟等发起组建天使和创投基金,完善一区多园基金布局,探索组建海外投资基金。

加大境内外并购支持力度,支持海淀区打造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深化境外并购和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改革试

点,探索开展“限额内可兑换”“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

“境内外双向融资”等创新试点。

3.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继续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战略合作。

支持北京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权,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完善科技企业改制挂牌上市服务工作体系,建设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推动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发挥上市公司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关村企业间融合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中关村领军企业设立符合CEPA框架的服务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的证券机构,为中关村企业提供专业化证券金融服务。

支持科技企业利用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项目收益债等融资工具快速发展,探索开发适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及资信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股份转让、债务融资、资产重组、并购等金融需求。

4.加快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

争取开展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实施股权众筹试点,打造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和全球众筹中心。

支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和中关村众筹联盟发挥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推动中关村企业建设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数据交易、信用信息、行业预警监控平台等第三方平台,探索建立公益性互联网征信研究中心,发展商业性互联网征信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