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470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9年暑假五年级说理文【教师版】(3)4ZJZB0NLL6J2.docx

精锐·个性化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年级:

五年级学科教师:

欧阳晨晨

学员姓名:

杨天瑞辅导科目:

语文

课程主题:

说理类文章阅读

授课时间:

A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理文阅读的特点,掌握说理文阅读的阅读方法。

2、掌握说理文类阅读中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内容

读书

①古人说: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

但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

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

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

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

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一种解脱。

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优。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

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

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

他说:

“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

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

”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

1

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

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

因为它一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

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1)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好处?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

请简要概述。

(4)第②自然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5)第⑨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1)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

其好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3)三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使头脑清醒和灵活;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三是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

(4)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

(5)过渡,承上启下。

(6)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说理类阅读

【知识梳理】

说理文即议论文。

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

论点(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证据)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论点位置

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

B、放在文章中间;

C、放在文章结尾;

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论据类型

A.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

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论证方法

10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语言特色

语言风格——概括性、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结构

一般结构:

表观点(引论)——摆事实(本论)——再总结(结论)

层进式结构:

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观点引入的方式

A通过设问

B自然奇观

C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

答题思路

(1)先明确文章的观点

(2)找出文章列举的事实

(3)最后总结文章强调的内容。

【例题精讲】例1:

说勤奋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

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说勤奋》为例:

表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说勤奋

摆事实:

司马光勤奋学习,编写《资治通鉴》 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

童第周勤奋成才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

再总结:

只有一声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例2: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dí)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chì)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

“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找一找:

(1)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举了哪些事实?

(3)文章最后总结强调了什么?

文本梳理

滴水穿石的

启示



由自然奇观引出启示: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摆事实: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爱迪生的发明、齐白石达到炉火纯青的技艺。

总结: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阅读练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炉火纯青:

孜孜不倦:

2.短文中的 、 、 是三位成就事业的伟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 的品质。

3.读了短文后,你还想到了哪些能说明“滴水穿石”道理的成语呢?

请你至少写三个。

【巩固练习】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

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他想:

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他去问妈妈,妈妈说:

“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

”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我们从小

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一找:

(1)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举了哪些事实?

(3)文章最后总结强调了什么?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功到自然成

失败者对于成功 一方面是羡慕不语 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 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殊不知成功是由 成 与 功 两个字组成的 成是功的积累叫做 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

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

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司马迁游历名山全流不息。

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功是自私的,它决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 ,功是成的 。

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 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 的。

3、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

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

4、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再写一句。

任何 的 ,都需要

5、请你再写两句与“功到自然成”意思一样的格言警句。

6、用上“成功”一词,用一句话写写你读了本文以后的收获。

1.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语;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

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个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2.积累基础自私公平

4.任何一项事业的光辉成就,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

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

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

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

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

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1.“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 。

2.第⑨节中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

(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写在下面空格内。

(50字以内)

答案:

(1)养分

(2)“蜜蜂多了,竟会这般脆弱”(3)吃苦是一种资本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

如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

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②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

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④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

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⑤在中国近、现代的geming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念挫愈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强,成长壮大。

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⑥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

失败只是暂时的,鼓起勇气。

去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

笑在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同样光荣。

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⑤段中的“愈挫愈奋”。

解释:

2.不改变原意,把第⑦段中“失败者同样光荣。

”改为反问句。

改:

3.第①段中加点的“失败”是个动词,从文中找出它的两个反义词。

、 。

4.在议论文中,有时说话留有余地能使论述更严密,第②段里“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句中,“往往”就起到了这种作用。

从文中再找出起同样作用的两个词 。

5.居里夫妇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是

6.这篇短文的论点是 ;论证方法是 。

7.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与居里夫妇一样,也是从失败最终走向成功的。

但是,不宜把居里夫妇的例子换成陈景润的例子,这是因为 。

答案:

1.越遭到失败(或挫折),越要振作(或振奋)。

2.难道失败者不同样光荣吗?

3.成功;胜利4.几乎;可能5.不断总结,坚持试验6.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7.举居理夫妇的例子是从“古今中外”的“外”的角度来论证的,若换成陈景润的例子,就缺少了“外”的例子,论证就不严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