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20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检测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2014•四川绵阳中考)汽车站并排停放着两辆大客车,甲车突然相对地面向后行驶,乙车仍相对地面静止,这时乙车座椅上的乘客却觉得乙车在向前行驶,则该乘客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乙车          B.甲车        C.房屋        D.树木

2. (2014•浙江嘉兴中考)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

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3.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km/h,则该汽车在这内的平均速度是(  )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4.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x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5. 如图2所示为晓艳旅游时记录汽车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2

   A.在出发8h内和l2h内走过的路程相同

B.在5h到8h内共走了270km的路程 

C.汽车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47.5km/h

D.汽车在2h至4h之间速度最快,那时的速度为12m/s

6.(2014•四川遂宁中考)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

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7. (2015•成都中考)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

赛程全长2000米,如图3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

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图3

A.       B.     C.     D. 

8. 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9. 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

则(  )

A.小张的速度最大               B.小王的速度最大   

C.小李的速度最大               D.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10. (2015•呼和浩特中考)如图4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

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两木块运动情况在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零分。

 

11. 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s=𝜐t可知,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B.的值越小,表明物体运动得越慢

C.由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的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12.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6所示,由图

   像可知(  )

 

     图6

   A.两物体在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B.两物体在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C.两物体在 末相遇,且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 末相遇,且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3.(南开模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相同

   D.用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且越小,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 (2014•湖南株洲中考)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 与时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

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为_________ ,当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___m。

 

15. 用如图8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所测铅笔的长

   度为_______。

16. (2015•兰州中考)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摄像师坐在摩托车上跟拍时,以摩托车为参照物,摄像师处于_________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

马拉松赛全程为42.195km,某业余选手的成绩为3h30min,则其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km/h(结果精确到个位)。

17. (2015•天津河西区一模)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

小明在跑百米时前用时,后用时,他跑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18. 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图9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 s所处的位置。

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_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图9                图10                       

19. 暑假期间,爸爸驾车带小明去南京旅游,在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10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5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京,最快需要_________h。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 (5分)观察图11,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有几种可能?

并说明发生该现象的条件。

(左西右东)

21. (6分)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

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末的速度是,则末的速度是,末的速度是……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在它的图像中(图12),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和。

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图12                     图13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末速度达到。

然后以此速度做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

(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图13中作出汽车在内的图像。

(2)求这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2.(7分)(2014•广州中考)木块从如图14所示斜面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1)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图14

   

(2)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________算出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 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23. (6分)(2015年天津河西区一模)九年三班的同学们用如图15所示的装置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提出了“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经历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经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与小车质量有关;

猜想二: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图15

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的器材有:

质量不同的小车三辆,倾角可调的斜面一个(金属片位置已固定),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块,毛巾、棉布和木板各一块。

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探究“猜想一”的实验方案; 

(2)设计出探究“猜想二”的记录数据表格。

24. (6分)已知A次和B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甲地——乙地 乙地——甲地 运行里程

A 8:

34开

13:

49到 B 18:

31开

20:

39到 840km

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可知:

(1)A次列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是多少min?

(2)A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5.(7分)(2014•广东中考)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

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

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停车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

(如图16所示) 

 

              图16

下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

速度/()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停车距离/m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40 7 7 8 10 15 17

50 9 9 13 15 22 24

60 11 11 19 23 30 34

80 15 15 33 43 48 58

100 19 19 52 65 71 84

(1)研究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就越大。

(2)影响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驾驶汽车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检测题(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解析:

甲车突然相对地面向后行驶,说明甲车向后行驶;乙车以地面为参照物相对地面静止,说明乙车静止不动,而乙车座椅上的乘客却觉得乙车在向前行驶,说明该乘客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故选B。

2. D 解析:

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即以乙车为参照物时,甲车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故A、B、C选项均错误,D选项正确。

 

3.D 解析:

=20min= h,==30km/h× h=10km,=40min= h,==60km/h× h=40km,v=50km/h。

选项D正确。

 

4.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路程比小明大,所以小华跑得较快,选项B错误。

由题图可知,时间t=8s时,路程s=40m,故小明的速度=,选项C正确。

由题图可知,小明和小华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选项D错误。

5. D 解析:

8h到12h汽车的速度为0,说明汽车是静止的,故选项A正确。

5h到8h汽车共行驶了3个小时,速度为90km/h,其路程s=𝜐t=90km/h×3h=270km,故选项B正确。

汽车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故选项C正确。

汽车在2h至4h之间速度最快,为120km/h,约为33.3m/s,故选项D错误。

6. C 解析:

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前面是准确值,应该是相同的,所以是错误的。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作为该物体的长度,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项C正确。

7. B 解析:

比赛成绩可看做,则比赛时的平均速度,

  ,故比她们平均速度大的是,故B选项正确。

 

8. C 解析:

两人跑的总路程相等,所用时间相等,根据公式𝜐=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选项C正确。

9. D 解析:

小王速度为10m/s=36km/h,小李速度为𝜐=km/h=36km/h,小张速度为36km/h,所以三人速度相等。

选项D正确。

10. A 解析:

根据题图示可看出,中间的刻线相当于刻度尺,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对比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可看出:

下面的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做加速运动。

也可根据曝光时间相同,设刻线上的每小格长度为,依据公式,得出下面的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选项正确。

11. ABD 解析:

由s=𝜐t可知,因为速度是一定值,所以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A选项正确。

的值就是速度,速度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而引入的物理量,速度越小,表明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B、D选项正确。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定值,路程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时间也增大为原来的几倍,但比值不变,C选项错误。

12. AC解析: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所以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由题中图像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所以,故A选项正确;在内,甲物体的路程不变,所以甲物体没有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故B选项错误;由题图可知,两物体在路程是时相遇,此时所用的时间都是,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13. ABC 解析:

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有变化,但是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断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选项错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它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故B选项错误;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相对于教室、黑板是静止的,但是以操场上跑动的同学为参照物,他又是运动的,故C选项错误;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越小,即越小,说明越大,故D选项正确。

14. 30 450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时,甲车行驶的路程,;由题图得出行驶时甲车追上乙车,再经过,甲车行驶了,乙车行驶了,两车相距。

15. 1mm 3.30cm 解析:

题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长度L=5.30cm-2.00cm=3.30cm。

16. 静止 12 解析:

摄像师坐在摩托车上跟拍时,以摩托车为参照物,摄像师与摩托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摄像师处于静止状态;选手的平均速度。

17. 船(答案正确即可) 6.25 解析:

“山……向船尾跑去了”,说明山是运动的,即山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和山之间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有船、船上的人等,故所选参照物是船或是船上的人;小明跑的总路程,所用的总时间,所以平均速度 

18. 甲 乙 解析:

在题图甲中,包括了5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为 s,即小球甲运动了 s;题图乙中只有3个时间间隔,小球乙运动的时间为 s,所以小球甲运动的时间大于小球乙运动的时间。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球甲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仍然相等,所以小球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乙所示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乙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所以小球乙的速度越来越大。

19. 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0km/h 2 解析:

标志牌上的数字“50”表示的意思:

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0km/h。

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京,最快需要t==2h。

20. 

(1)甲车向东行驶;(1分)甲车静止;(1分)甲车向西行驶且车速小于风速。

(1分)

   

(2)乙车向西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2分)

解析:

由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东风。

 

(1)甲车:

①当甲车不动时,小旗子受东风的影响,被刮向西方;

②当甲车向东行驶时,会使小旗子刮向西方;

③当甲车向西行驶时,如果车速小于风速,小旗子还是会刮向西方。

(2)乙车:

小旗子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一定运动。

假设乙车向东行驶,小旗子会刮向西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

假设乙车向西行驶,如果车速大于风速,小旗子会刮向东方,符合题意,假设正确。

21. 

(1)如图17所示(3分)

     

                 图17

   

(2)(3分)

解析:

(1)由题意知汽车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增大而逐渐增大,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为不变,据此可画出如图17所示的图像。

(2)由题意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和围成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是如此,所以从图像可以算出前汽车通过的距离是图中以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面积,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移动的距离是以和为边的矩形的面积,因此汽车在内通过的距离等于这两个面积之和。

22.

(1)如图18所示(2分) 

(2)(2分)  (1分) 无关(2分)     

     

                图18

   解析:

(1)需要测量的距离是木块从最高点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的距离,即斜面的长;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第1次实验中,木块运动的距离为,运动时间为,则平均速度为;从实验过程来看,4次实验所用的木块质量不同,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均相同,即平均速度相同,可知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

23. 

(1)保持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相同,将质量不同的三辆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

    静止滑下,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经历的时间、、,分

   析、比较得出结论。

(3分) 

  

(2)实验表格(3分)

次数 小车的质量 

斜面的倾斜程度 斜面的粗糙程度 小车运动的时间

1 相同 相同 毛巾 

2 相同 相同 棉布 

3 相同 相同 木板 

(设计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

(1)由猜想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与小车的质量、斜面的粗糙程度及斜面的倾斜程度三个因素有关,要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与小车质量的关系时,要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及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所经历的时间,若时间相同,则与小车质量无关,反之有关。

(2)探究猜想二时,我们要控制小车的质量和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变,利用毛巾、棉布和木板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我们设计的表格中对应的栏目应该有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小车的运动时间,如下表所示。

次数 小车的质量 

斜面的倾斜程度 斜面的粗糙程度 小车运动的时间

1 相同 相同 毛巾 

2 相同 相同 棉布 

3 相同 相同 木板 

24. 解:

(1)从表中可以看出,A次列车从甲地发车的时刻是8:

34,到乙地的时刻是13:

49,故行驶的时间为5小时15分,即315 min。

(3分)

(2)A次列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是5小时15分,即5.25 h,运行路程是840 km,故平均速度𝜐=160km/h。

(3分) 

25. 

(1)反应距离(1分) 制动距离(1分) 停车距离(1分)

(2)速度(1分) 路面的粗糙程度(1分)

(3)①不超速(1分) ②保持车距(1分)

解析:

(1)读表格可知,随着车速的增大,其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都发生了相应的增加;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纵向比较可得出制动距离受速度的影响,横向比较可得出制动距离还受路面的粗糙程度的影响;(3)物体的速度越大,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一定时,车行驶的路程越长,为了安全,一定要限速,保持车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