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67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学案(课堂用)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编写:

龚敏审核:

高二历史组时间:

2012.12.20

【课标要求】①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但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3)__________的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__________的影响,使西方科技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

编译出《________》《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________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____________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

编撰出《____________》,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地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____________、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____________,对当时的____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细节点拨】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

但这只是起步,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新思潮的倡导者大多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且其“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____________的形势。

2.代表人物:

曾国藩、________、左宗棠等。

3.主张:

他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目的:

挽救____________。

5.活动:

创办____________,开设____________。

6.影响:

(1)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____________”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2)迈出了中国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

【细节点拨】“中体西用”的思想,在洋务运动时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维新运动兴起后,这一主张就成了维护专制体制的思想工具。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____________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

(1)人物:

王韬、________等。

(2)主张

①经济上:

主张发展____________,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

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

③政治上:

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________。

(3)局限性: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3.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

(1)时间:

19世纪90年代初。

(2)背景:

①政治: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了___________,使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

_____________初步发展。

③阶级:

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

(3)目的:

救亡图存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

(4)武器:

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5)对象:

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6)特点:

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相结合。

(7))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a.在广州办____________,宣传维新思想。

b.他撰写的《____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以《____________》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d.特点: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____________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e.意义:

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这一思想被称为是“________________”“火山大喷火”。

②梁启超

发表《____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________、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________,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8)实践: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____________。

4.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提倡________,起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____________潮流。

【细节点拨】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不同阶级属性思想的质变;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思想——同阶级属性思想的演进。

四、新文化运动(前期:

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1)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2)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______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_______制度。

(3)思想:

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

陈独秀、________、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

《________》。

(4)活动基地:

________。

3.内容

(1)新文化运动提倡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

(2)新文化运动还提倡________,反对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____________,它提倡________,反对________。

4.评价:

(1)性质:

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2)积极性:

①猛烈地冲击了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受到____________的洗礼。

③为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缺乏群众基础)。

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倾向。

【细节点拨】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②新文化运动既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总结,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做了必要的准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背景:

当____________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____________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开始:

1918年,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_》《庶民的胜利》和《__________》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3.发展: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______________》,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__________________”、湖南的“______________”等。

(3)陈独秀、________、邓中夏、________、瞿秋白、________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________》和《________》,深受工人欢迎。

4.影响: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____________诞生。

【细节点拨】注意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高二历史第五单元复习检测

编写:

龚敏审核:

高二历史组时间:

2012.12.20

1、(2011·北京高考)“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2、(2011·安徽高考)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3、(2011·天津高考)《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4、(2011·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体用之争”,它的焦点是(  )

A.是否要采用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B.是否要维护清政府

C.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是否要抵抗列强入侵

6、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7、“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

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9、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10、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1、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

B.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

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12、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

C.王韬D.梁启超

13、《五四:

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

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描述(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14右图是一枚珍贵的清末民初火花,图中四个人物手捧图书,衣服上从右至左分别画着梅、兰、菊、竹。

这枚火花反映的主题最可能是()

A.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B.维新变法的思潮

C.民主与科学思潮

D.民主共和思潮

15、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16、从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三次运动不包括

A.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

C.辛亥革命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7、袁伟时教授指出:

“在西方,是它的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结合,促成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

中国新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逐步形成的世界现代文化的延伸,是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先导。

”由此可以看到,在西方,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但在中国却相反,所以有人称新文化运动给辛亥革命补上了一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共和

B.新文化运动继续倡导学习西方

C.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坚持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18、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

“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指出: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其中“两位先生”是指(  )

A.达尔文 赫胥黎B.鲁迅 胡适

C.马克思 恩格斯D.民主 科学

20、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不管一些人的意见是对还是不对,它是多元的,进行的方式是自由讨论,没有政府权力或社会暴力夹杂在里面。

它的主张对还是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开拓了学术文化和言论自由的制度环境,拓展了自由空间。

”下列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思想倾向

B.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C.文学革命中提倡使用白话文

D.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彻底批判

2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C.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2、《新青年》发文指出:

“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这几条罪案。

”这表明(  )

A.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新文化运动完全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C.新文化运动遭到了守旧人士的敌视

D.新文化运动未能冲决传统思想的樊篱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果欲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倘于政治否决专制,于家庭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常阶级制”实质指什么?

为什么共和立宪制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融之物?

(5分)

 

(2)材料二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如何实现“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的?

结果如何?

(5分)

 

(3)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是什么?

(4分)

 

(4)简要评价这种“伦理的觉悟”。

(6分)

 

2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

……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无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

“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

自倍根(注:

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

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

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

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

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

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

”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4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

简述其背景。

(4分)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点评。

(6分)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6分)

 

高二历史第五单元复习检测参考答案12.20

1.答案 A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材料中“九州”“四海”的概念反映了作品的主要属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

2.答案 C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在于提炼各则材料的含义。

A项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项体现新文化运动的“以中济西”论;D项体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项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符合维新派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

3.答案 A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把握《新青年》创刊后的十余年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4.答案 A审题突破 审题首先理解材料关键句“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的主旨是倡导变革社会现实,反对保守观念;其次明确言论者的身份是思想家,呼声的时间是20世纪初。

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5.C6.A 7.C 8.C 9.C 10.C 11.C 12.C 13.B 14.B 15.D 16.A 17.D 18.C 19.D 20.B 21.B22.C

23.

(1)儒家伦理道德。

“纲常阶级制”维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与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背道而驰。

(2)“学术觉悟”:

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

“政治觉悟”:

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

(3)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取代封建纲常。

(4)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民主科学精神的弘扬。

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不可取。

中国的出路不是靠伦理的觉悟,而是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

(1)题,紧扣材料即可得出,特别注意三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顾炎武”“考证学”“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

(2)题,魏源是晚清新思潮的代表人物,要联系其生活的时代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3)题,根据材料要找出梁启超的观点,进而分析其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

第(4)题,根据材料可看出李鸿章重视洋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活动,结合时代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征:

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清中期,考证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

阻力:

程朱理学。

(2)含义:

向西方学习。

(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可酌情给分)

背景:

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

(3)清代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治学方法上有相近之处(如学生回答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整理或利用亦可给分)。

但清代学者没有从传统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文艺复兴则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4)新发展:

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于实际行动上”)。

影响: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