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74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docx

定量实验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专题分类汇编

专题23定量实验

2018年高考题

1.(2018全国Ⅲ理综,26,14分)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M=248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K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

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

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H2O2溶液

(2)利用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

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

称取1.2000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mL的中,加蒸馏水至。

②滴定:

取0.00950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

Cr2O72-+6I-+14H+

3I2+2Cr3++7H2O。

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

I2+2S2O32-

S4O62-+2I-。

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即为终点。

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则样品纯度为%(保留1位小数)。

1.(除标明外,每空2分)

(1)③加入过量稀盐酸

④出现乳黄色浑浊

⑤(吸)取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

⑥产生白色沉淀

(2)①烧杯(1分)容量瓶(1分)刻度(1分)

②蓝色褪去(1分)95.0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含量测定等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与计算能力。

(1)欲检验市售Na2S2O3中是否含有SO42-,应先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澄清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使S2O32-完全反应(S2O32-+2H+===S↓+SO2↑+H2O),以避免生成BaS2O3沉淀,对检验产生干扰,产生的现象是出现乳黄色浑浊,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即可说明市售Na2S2O3中含有SO42-。

(2)①配制溶液时称取的样品应在烧杯中溶解,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全部转移至100m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②利用I2遇淀粉溶液显蓝色来判断滴定终点时,当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即可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根据题中反应可得:

Cr2O72-~3I2~6S2O32-,则1.2000g样品中含有Na2S2O3·5H2O的质量=

 

2017年高考题

1.【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卷】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

已知:

NH3+H3BO3

NH3·H3BO3;NH3·H3BO3+HCl

NH4Cl+H3BO3。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作用是    。

(2)b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    。

f的名称是    。

(3)清洗仪器:

g中加蒸馏水;打开k1,关闭k2、k3,加热b,蒸气充满管路;停止加热,关闭k1,g中蒸馏水倒吸进入c,原因是    ;打开k2放掉水。

重复操作2~3次。

(4)仪器清洗后,g中加入硼酸(H3BO3)和指示剂。

铵盐试样由d注入e,随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冲洗d,关闭k3,d中保留少量水。

打开k1,加热b,使水蒸气进入e。

①d中保留少量水的目的是    。

②e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e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的作用是    。

(5)取某甘氨酸(C2H5NO2)样品m克进行测定,滴定g中吸收液时消耗浓度为c mol·L-1的盐酸V mL,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样品的纯度≤    %。

【答案】

(1)避免b中压强过大

(2)防止暴沸 直形冷凝管

(3)c中温度下降,管路中形成负压

(4)①液封,防止氨气逸出

+OH-

NH3↑+H2O 保温使氨完全蒸出

(5)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与评价。

(1)水蒸气发生装置需要加热,暗示:

烧瓶内可能产生大量水蒸气,气压增大。

(3)实验装置中液体倒吸,要利用气压差原理解释。

(4)对于定量实验,要防止氨气逸出,采用办法之一是液封。

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氨气极易溶于水,为了使氨气完全逸出,需要加热;中空双层玻璃瓶传热较慢。

(5)计算时抓住氮元素守恒。

(1)导管a与大气相通,其作用是避免烧瓶内气压过大,发生危险。

(2)加热液体时加入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冷凝管有直形冷凝管和球形冷凝管等,要指明。

(3)停止加热,瓶内水蒸气冷凝,气体压强减小,会引起g中液体倒吸入c中,利用蒸馏水倒吸来洗涤仪器e、f。

(4)①止水夹k3处可能漏气,导致测定的N元素质量分数偏低,故d中保留少量水起液封作用,防止氨气逸出。

②e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铵盐与氢氧化钠反应,需要加热,使氨气全部逸出。

“中空双层玻璃瓶”考生比较陌生,可以联想平时生活中保温玻璃瓶来分析问题。

(5)n(N)=n(NH3)=n(HCl)=

 mol,w(N)=

×100%=

%。

C2H5N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w(C2H5NO2)=

=

%。

【名师点晴】本题属于定量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字母多,对考生阅读能力、心理素质要求高。

细心研究本题可以发现,该题是在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实验题的基础上创新组合而成的:

(1)运用气压差原理解释实验现象、说明原因。

2016年全国卷Ⅰ实验题要求描述“倒吸现象”,而2017年全国卷Ⅰ实验题要求解释“倒吸原因”。

(2)2014年全国卷Ⅱ实验题测定晶体组成,其中,将晶体中氨释放出来,用盐酸吸收,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盐酸,并联系氯化银沉淀滴定进行相关计算,考查了溶度积、长导管作用,利用水蒸气排出氨气。

通过比较发现,2017年全国卷Ⅰ和2014年全国卷Ⅱ实验题有较多相似之处。

(1)注重研究高考真题。

在高考备考中要精选近十年经典高考题进行训练,熟悉高考考查方向和角度。

(2)加强定量实验探究。

全国卷由性质探究、气体制备实验转向定量实验,定量实验离不开误差分析和计算,这两个方面是难点和试题区分点。

(3)强化方法指导。

研究实验多采用比较、归纳法,找到不同实验的共同点。

例如,冷凝管作用、直导管作用等。

(4)滴定实验是定量分析的关键,归纳、整理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使用的仪器、操作方法及误差分析等。

2.【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卷28题】(15分)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

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

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

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32-+I2

2I-+S4O62-)。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

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及二氧化碳。

(4)取100.00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    ;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mg·L-1。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    。

(填“高”或“低”)

【答案】

(1)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O2+2Mn(OH)2

2MnO(OH)2

(3)量筒 氧气

(4)蓝色刚好褪去 80ab

(5)低

【解析】本题结合水中溶解氧量的测定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误差分析。

(1)取水样时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能保证所取水样中溶解氧量与水体中实际溶解氧量基本相同,以减小实验误差。

(2)根据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生成MnO(OH)2,可写出固氧的反应为O2+2Mn(OH)2

2MnO(OH)2。

(3)由于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无需用容量瓶,只需粗略配制,故配制Na2S2O3溶液时,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所用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这样能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和CO2,且能杀菌。

(4)根据Ⅱ可知MnO(OH)2能将水样中的I-氧化为I2,滴定过程中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滴定终点前I2遇淀粉变蓝,达到滴定终点时,I2完全被消耗,溶液蓝色刚好褪去。

根据关系式O2~2MnO(OH)2 ~2I2~4Na2S2O3,结合消耗n(Na2S2O3)=a mol·L-1×b×10-3 L=ab×10-3 mol,可求出100.00mL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为1/4ab×10-3 mol×32g·mol-1=8ab×10-3 g=8ab mg,则该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ab mg÷0.10000L=80ab mg·L-1。

(5)滴定完成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读取的Na2S2O3标准液体积偏小,根据关系式O2~4Na2S2O3,可知测定的溶解氧的含量偏低。

【名师点睛】本题需根据多个反应计算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了减少运算量,可结合所给化学反应通过某种或某几种物质找出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间的计量关系进行计算,即利用关系式法,如本题通过MnO(OH)2 、I2可找出关系式O2~4Na2S2O3。

在类似多步计算的题目中均可以采用关系式法解题。

3.【2017年高考天津卷9题】(18分)(用沉淀滴定法快速测定NaI等碘化物溶液中c(I-),实验过程包括准备标准溶液和滴定待测溶液。

Ⅰ.准备标准溶液

a.准确称取AgNO3基准物4.2468g(0.0250mol)后,配制成250mL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备用。

b.配制并标定100mL0.1000mol·L-1 NH4SCN标准溶液,备用。

Ⅱ.滴定的主要步骤

a.取待测NaI溶液25.00mL于锥形瓶中。

b.加入25.00mL0.1000mol·L-1 AgNO3溶液(过量),使I-完全转化为AgI沉淀。

c.加入NH4Fe(SO4)2溶液作指示剂。

d.用0.1000mol·L-1 NH4SCN溶液滴定过量的Ag+,使其恰好完全转化为AgSCN沉淀后,体系出现淡红色,停止滴定。

e.重复上述操作两次。

三次测定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消耗NH4SCN标准溶液体积/mL

10.24

10.02

9.98

f.数据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称得的AgNO3配制成标准溶液,所使用的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    。

(2)AgNO3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的原因是            。

(3)滴定应在pH<0.5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            。

(4)b和c两步操作是否可以颠倒    ,说明理由            。

(5)所消耗的NH4SCN标准溶液平均体积为    mL,测得c(I-)=    mol·L-1。

(6)在滴定管中装入NH4SCN标准溶液的前一步,应进行的操作为        。

(7)判断下列操作对c(I-)测定结果的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若在配制AgNO3标准溶液时,烧杯中的溶液有少量溅出,则测定结果    。

②若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则测定结果    。

【答案】

(1)250mL(棕色)容量瓶、胶头滴管

(2)AgNO3见光分解

(3)防止因Fe3+的水解而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或抑制Fe3+的水解)

(4)否(或不能) 若颠倒,Fe3+与I-反应,指示剂耗尽,无法判断滴定终点

(5)10.00 0.0600

(6)用NH4SCN标准溶液进行润洗

(7)偏高 偏高

【解析】本题考查沉淀滴定法测定NaI溶液中c(I-)。

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本题的滴定原理为Ag++I-

AgI↓、Ag++SCN-

AgSCN↓,指示剂为NH4Fe(SO4)2,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变为淡红色,滴定过程中定量关系为n(Ag+)=n(I-)+n(SCN-)。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标准溶液,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需用到的仪器有250mL(棕色)容量瓶、胶头滴管。

(2)AgNO3见光容易分解,因此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3)滴定实验中用NH4Fe(SO4)2溶液作指示剂,Fe3+容易发生水解,影响滴定终点判断,因此控制pH<0.5,目的是抑制Fe3+的水解。

(4)Fe3+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Fe3++2I-

2Fe2++I2,因此b、c不能颠倒,否则指示剂耗尽,无法判断滴定终点。

(5)第1组数据误差较大,舍去,取第2组、第3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消耗NH4SCN标准溶液的体积为(10.02+9.98)mL×

=10.00mL。

根据滴定原理,则n(Ag+)=n(I-)+n(SCN-),故n(I-)=n(Ag+)-n(SCN-)=0.025L×0.1000mol·L-1-0.01L×0.1000mol·L-1=0.0015mol,则c(I-)=

=0.0600mol·L-1。

(6)在滴定管中装入NH4SCN标准溶液之前,要先用NH4SCN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

(7)①配制AgNO3标准溶液时,若烧杯中溶液有少量溅出,配制的AgNO3标准溶液的浓度偏低,则滴定时消耗的NH4SCN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测得的c(I-)偏高。

②滴定管0刻度在上,读数时从上往下读数,读取体积偏小,计算所用NH4SCN的物质的量偏低,测得的c(I-)偏高。

2013~2016年高考题

1.【2016年高考天津卷】(18分)水中溶氧量(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升水中溶解氧分子的质量表示,单位mg·L-1。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的DO不能低于5mg·L-1。

某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测定某河水的DO。

Ⅰ.测定原理:

碱性条件下,O2将Mn2+氧化为MnO(OH)2:

①2Mn2++O2+4OH-

2MnO(OH)2↓

酸性条件下,MnO(OH)2将I-氧化为I2:

②MnO(OH)2+I-+H+

Mn2++I2+H2O(未配平)

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

③2S2

+I2

S4

+2I-

Ⅱ.测定步骤:

a.安装装置,检验气密性,充N2排尽空气后,停止充N2。

b.向烧瓶中加入200mL水样。

c.向烧瓶中依次迅速加入1mLMnSO4无氧溶液(过量)、2mL碱性KI无氧溶液(过量),开启搅拌器,至反应①完全。

d.搅拌并向烧瓶中加入2mLH2SO4无氧溶液,至反应②完全,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

e.从烧瓶中取出40.00mL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01000mol·L-1 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数据。

f.……

g.处理数据(忽略氧气从水样中的逸出量和加入试剂后水样体积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除去所用溶剂水中氧的简单操作为    。

(2)在橡胶塞处加入水样及有关试剂应选择的仪器是    。

①滴定管    ②注射器    ③量筒

(3)搅拌的作用是                                。

(4)配平反应②的方程式,其化学计量数依次为                         。

(5)步骤f为                                         。

(6)步骤e中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为            。

若某次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4.50mL,水样的DO=    mg·L-1(保留一位小数)。

作为饮用水源,此次测得DO是否达标:

    (填“是”或“否”)。

(7)步骤d中加入H2SO4溶液反应后,若溶液pH过低,滴定时会产生明显的误差。

写出产生此误差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至少写出2个)              。

【答案】

(1)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

(2)②

(3)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

(4)1,2,4,1,1,3

(5)重复步骤e的操作2~3次

(6)溶液蓝色褪去(半分钟内不变色) 9.0 是

(7)2H++S2O32-

S↓+SO2↑+H2O、SO2+I2+2H2O

4H++SO42-+2I-、4H++4I-+O2

2I2+2H2O(任写其中2个)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除去水中氧的简单操作是将溶剂水进行煮沸。

(2)向封闭式体系中添加液体试剂最宜选择的仪器是注射器。

(3)搅拌可使溶液混合均匀,使反应快速完成。

(4)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即可完成配平。

(5)定量实验要求重复进行2~3次,取平均值。

(6)步骤e是向碘-淀粉的蓝色溶液中滴加Na2S2O3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根据题中所给的离子方程式可得:

O2~2MnO(OH)2~2I2~4S2O32-,即O2~4S2O32-。

40.00mL水样最终消耗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4.5×10-5mol,故其中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10-5mol,质量为

×10-5mol×32g·mol-1×103 mg·g-1=0.36mg,则1L水样中氧气的质量为0.36mg×

=9.0mg,即DO=9.0mg·L-1>5mg·L-1,作为饮用水源达标。

(7)若溶液的pH过低,则溶液酸性过强。

在酸性条件下,H+能与S2O32-发生反应生成SO2等;氧气能将I-氧化,生成的碘单质能与生成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使实验产生误差。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滴定实验及其计算

【名师点晴】本题以水中溶氧量的测定为载体,考查了物质含量的测定、滴定实验及其计算的知识。

考查的知识点来源与课本而略高于课本,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掌握滴定操作的一般步骤和计算方法。

解答本题时,能够顺利的配平方程式并找到物质间的定量关系是计算的基础和关键,解答时还要注意单位的转换,这是本题的易错点。

2.【2016年高考浙江卷】(15分)无水MgBr2可用作催化剂。

实验室采用镁屑与液溴为原料制备无水MgBr2,装置如图1,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 三颈瓶中装入10g镁屑和150mL无水乙醚;装置B中加入15mL液溴。

步骤2 缓慢通入干燥的氮气,直至溴完全导入三颈瓶中。

步骤3 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常温,过滤,滤液转移至另一干燥的烧瓶中,冷却至0℃,析出晶体,再过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粗品。

步骤4 室温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却至0℃,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加热至160℃分解得无水MgBr2产品。

已知:

①Mg与Br2反应剧烈放热;MgBr2具有强吸水性。

②MgBr2 +3C2H5OC2H5

MgBr2·3C2H5OC2H5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

实验中不能用干燥空气代替干燥N2,原因是                。

(2)如将装置B改为装置C(图2),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是

                            。

(3)步骤3中,第一次过滤除去的物质是    。

(4)有关步骤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95%的乙醇代替苯溶解粗品

B.洗涤晶体可选用0℃的苯

C.加热至160℃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苯

D.该步骤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可能残留的溴

(5)为测定产品的纯度,可用EDTA(简写为Y4-)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2++Y4-

MgY2-

①滴定前润洗滴定管的操作方法是        。

②测定前,先称取0.2500g无水MgBr2产品,溶解后,用0.0500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EDTA标准溶液26.50mL,则测得无水MgBr2产品的纯度是    (以质量分数表示)。

【答案】

(1)干燥管 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MgO阻碍Mg与Br2的反应

(2)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

(3)镁屑

(4)BD

(5)①从滴定管上口加入少量待装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内壁,然后从下部放出,重复2~3次 ②97.5%

【解析】本题以无水MgBr2的制备为载体,考查有关物质的制备、分离与提纯等相关化学实验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1)装置图中仪器A为干燥管;镁有很强的金属活性,极易与O2反应生成MgO,MgO沉积在表面会阻止镁与溴的反应,所以不能用空气代替N2。

(2)原装置采用通入的N2带动挥发的溴进入三颈瓶中,若用C装置代替B装置,则锥形瓶中的液溴将被快速地压入三颈瓶中,使反应过快,短时间产生大量的热而引发危险。

(3)步骤3中第一次过滤除去的是未反应的镁屑。

(4)95%乙醇中含有的水会造成产物的分解,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三乙醚合溴化镁分解得到无水溴化镁,所以A、C项不正确;步骤4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可能残留的溴,所以应以苯作为洗涤剂洗涤,B、D项正确。

(5)①洗涤滴定管的方法为:

从滴定管的上口加入少量待装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内壁,然后从下部放出洗涤液,重复2~3次。

②n(EDTA)=n(MgBr2)=26.50mL×0.0500mol·L-1×10-3 L·mL-1=0.001325mol,m(MgBr2)=0.001325mol×184g·mol-1=0.2438g,纯度为

×100%=97.5%。

【考点定位】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混合物的计算,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综合应用

【名师点睛】实验题一定要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的关键问题。

识别实验仪器和使用方法。

掌握物质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注意问题。

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步骤:

水洗-润洗-装液--读数-取液--读数-滴定-读数,通常实验重复2-3次,取平均值计算。

在洗涤过程中注意滴定管要用待装溶液润洗,但锥形瓶不能润洗。

注意读数要保留两位小数。

3.【2015浙江理综化学】(15分)某学习小组按如下实验流程探究海带中碘含量的测定和碘的制取。

实验

(一) 碘含量的测定

取0.0100mol·L-1的AgNO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取100.00mL海带浸取原液至滴定池,用电势滴定法测定碘含量。

测得的电动势(E)反映溶液中c(I-)的变化,部分数据如下表:

V(AgNO3)/mL

15.00

19.00

19.80

19.98

20.00

20.02

21.00

23.00

25.00

E/mV

-225

-200

-150

-100

50.0

175

275

300

325

实验

(二) 碘的制取

另制海带浸取原液,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已知:

3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