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83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

赣州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

二、项目建议单位概况

1、单位名称:

赣州市现代物流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单位概况:

2004年,赣州市委、市政府确定“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并启动包括物流服务体系的“十大体系”建设。

为加强对赣州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步伐,2005年4月,赣州市政府经研究决定成立赣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小组几经调整,目前由市政府副市长刘琮任组长,市政府市长助理李坊荣、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勃、交通局长谢赣建任副组长,交通局、经贸委、法制办、国资委、发改委、外经贸局、财政局、规划局、国土局、工商局、国检局、国税局、地税局、海关等为成员单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初期设在市经贸委,2006年底调整到市交通局,由市交通局负责日常工作。

赣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成立3年多来,紧紧围绕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找准位置,主动与市政府各级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交通部门与、货运、仓储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经多方调研,组织制订了《赣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6-2015年)》、《赣州市“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赣州市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

出台了《关于赣州市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口岸物流业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6号文件)、《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赣市府发[2005]59号文件)、《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发展汽车货运产业的实施意见》(赣市府发[2005]45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认真抓好协调实施。

近年来,赣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研究解决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牵头组织实施了赣州城区配送道路体系、“铁海联运”、赣州物流中心等物流重大项目,密切关注和跟踪全市物流发展态势,及时对全市物流业发展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协调组建了赣州市物流业协会,组织推动全市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赣州全市物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7年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物流企业由2004年的不足50家增加到300余家,其中仓储企业50余家,货运企业40余家,货代企业200余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由2004年的空白增长到24家。

2007年,全市拥有营运性货车17345辆,总吨位数47353吨,单日运输能力为10.7万吨,全年按330天出勤计算,年运输能力达3522万吨。

3、将来建设、经营本项目的单位名称:

赣州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办公室。

为抓好本项目的建设,赣州市委、市政府拟成立“赣州市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办公室”,为项目建设总协调方,负责本项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企业入园招商和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管理工作。

并根据《赣州市项目代建制实施办法》,委托专业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以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建成。

三、项目简况

1、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建设期:

2009年1月-2013年12月。

2、建设地点及用地面积:

区位于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潭东境内,北起105国道与323国道交叉口,南接京九铁路及赣州货运南站这一区域,紧依赣州中心城区环城快速干道,位于赣州市出口加工区东南侧,占地面积为3143.55亩,净用地面积2991.3亩。

3、项目建设内容:

按照设施现代化、硬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设集运输配送、现代仓储、货物分拨、多式联运、包装加工、物流信息、集装箱业务、展览展销为一体综合性大型物流园区。

主要功能分区为“八区两中心,两个配套一个互补”:

“八区”是指工贸配送区、商贸配送区、集中仓储区、包装加工区、中转集散区和铁路南站作业区、保税物流区、无水港服务区。

工贸配送区:

占地509.85亩,承担对6个物流节点、各类工业园提供各种大宗生产资料的配送和集中仓储,包括工业原料、粮食、饲料等。

商贸配送区:

占地409.65亩,承担市域及中心城区生活资料的供用和配送。

集中仓储区,占地572.1亩,发挥仓库的集中储存保管功能,通过与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集中库存功能和相应的调节功能,从而减少客户对仓库设施的投资和占用。

包装加工区:

占地176.4亩,承担的功能是运输包装,也含有商品销售包装,流通加工则主要有贴标签、制作并粘贴条形码等,条件具备的也可以开展商品的简单加工处理。

中转集散区:

占地295.05亩,通过与不同等级的物流节点的有效衔接,将本地运往其他地区的货物集零为整组织发运,将其他地区进入本地的部分货物化整为零组织运送,完成货物的集散作业;开展货物分拨、集装箱中转、集装箱拼装拆箱等业务。

铁路南站作业区,占地500亩,承担货物对集装中转、集装箱的拼装拆箱等功能。

保税物流区:

占地192.6亩,涵盖了海关直通监管点、公共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进出口保税的各项功能。

无水港服务区:

占地132.75亩,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两中心”指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

信息中心:

占地73.65亩,承担物流园区的信息汇集地,提供订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的服务信息及客户需要的物流服务相关信息;物流园区还可以通过物流作业信息,控制相关的物流过程,实施集成化管理。

服务中心:

占地40.2亩,承担一体化运作的物流公共支持系统服务。

如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厂、加油站、清洗站等设施;同时还可开展诸如通关、保税、法律、结算、需求预测、咨询、培训、技术开发等增值服务。

“两个配套”:

生活配套服务区:

主要承担潭东小城镇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行政服务区:

为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提供相应的行政、商贸、科研等功能。

“一个互补”:

是指出口加工区和综合物流园区相互之间的功能互补,包括生产资料的配送、运输等物流服务,是物流园区服务外贸出口最主要的业务方向,可使外贸出口更加便捷,也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入驻出口加工区。

“八区两中心,两个配套一个互补”使赣州综合均达到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的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

172万平方米,其中仓储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

(注:

不包括生活配套服务区建筑面积)

四、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所需总投资额:

该项目总投资为331790万元,建筑安装工程费212550万元,其他费72900万元,预备费22837万元,建设期利息23503万元。

资金来源:

本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投资,二是投资企业向银行贷款资金。

效益情况:

该项目建成后,可创造18000~20000个就业机会;10年内贡献累计大约30-32亿元税收;与赣州中心城区四大工业园相互配合,整合当地三大产业集群及六大主导产业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展示和销售企业,增强赣州在赣粤闽湘四省结合部区域内的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

3143.55

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172

1

仓储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96

2

综合服务大厦\酒店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7.5

3

各类多层设施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56.5

4

钢构大棚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34(计入仓储面积)

主要建筑物层高、结构

1

立体仓库

十层框剪结构,层高4.5米

2

办公综合楼及酒店

高层框剪结构,层高3.5米

3

钢构棚

单层,层高6-7.5米

4

其他

多层框架或砖混,层高3.5-4.5米

建筑相关控制指标

1

投资强度

万元/亩

105.55(控制指标值:

≥100万元/亩)

1

容积率

0.82(控制指标≥0.80)

2

建筑系数

48.7%(控制指标值:

≥30%)

4

办公生活设施用地面积占  总面积比例

3.62%(控制指标值:

≤7%)

3

绿化率

18%(控制指标值:

≤20%)

6

设计日货物流通量

万吨

12.5(用地控制指标:

32吨/亩)

经济指标

1

项目建设投资

万元

308287

2

正常运营年份年营业额

万元

149600

4

项目财务净现值(10年研究期)

基准财务收益率取14%

119031.99万元(所得税前);    39032.43万元(所得税后)

5

财务内部收益率

 22.17%(所得税前);  16.72%(所得税后)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区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

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

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本市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9万公顷,森林面积27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2%。

2006年末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非农业人口36.1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1‰。

赣州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赣州市位于东径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市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优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

本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赣州市矿产资源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素有“世界钨都”和“稀有金属不稀有”之称。

钨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第一。

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

被称为江西省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稀土、钽铌,除铜之外其余四种主要分部在赣南。

经过建国后的开采建设,赣州成了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赣州全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35个行业大类。

近几年,特别是2001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产业。

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16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0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9.23%,比上年同期提高27.08个百分点。

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1.59%,提高3.3个百分点。

实现销售收入540亿元,增长47%。

实现利税总额62亿元,增长46%。

其中,利润总额28亿元,增长47%。

企业亏损面为15.95%,比上年减少3.26个百分点。

产业建设效益更加突显,六大主导产业实现盈利25亿元,增长46%,新增利润的88%来自于六大主导产业。

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项目背景

(一)赣州物流业现状

1、公路物流:

2007年全市公路货运总量为3719万吨,我市公路货运车辆为28065辆,总吨位为63695吨。

(其中,中心城区7352辆、吨位为25938吨;赣县2438辆,吨位为3652吨)

2007年,全市完成货运量3719万吨,货物周转量35612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1%和6.2%.(按运力的权重进行估算,中心城区及赣县的货物量约1300万吨。

其中,经赣州市口岸查验的集装箱进口量2.2974万吨,出口量2.3307万吨,总计4.6281万吨。

(注:

基于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我市很多的进出口业务没有在赣州报关,而是到广州、深圳、厦门等地报关,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我市每年的出口货物有80-100万吨,进口货物有10-20万吨,绝大多数是外地报关、清关,未能进入我市口岸查验的统计范围内。

赣州市公路运输货物的主要种类有以下17种:

煤炭及制品、石油天然气及制品、金属矿石、钢铁、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化肥及农药、盐、粮食、机械设备和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属、轻工医药产品、农林牧副渔业产品、其他。

赣州市生产的农产品包括:

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甘蔗、烟叶、蔬菜、瓜、脐橙;工业产品包括:

原煤、铜精矿、锌精矿、钨精矿、饲料、饮料酒、卷烟、服装、皮鞋、家具、人造板、机制纸、纸箱、电石、油漆、水泥、塑料、钢材、铝材、发电设备、灯具、稀土、钨钼材料、萤石精粉、氢氟酸。

2、铁路物流

2007年赣州车务段分品类统计装车66879车皮,发送3883962吨。

2007年赣州车务段卸车分品类统计卸车129865车皮,卸车7678277吨。

赣州车务段管辖的货运站有“峡江、八都、吉水、吉安、吉安南、泰和、兴国、赣县、赣州东、赣州南、南康、信丰、龙南、定南、于都、西江、瑞金”,其中:

2007年赣州东站装车分品类统计装车2923车皮,发送119145吨;卸车24953车皮,卸车1361014吨。

2007年赣州南站装车分品类统计装车940车皮,发送57245吨;卸车9592车皮,卸车584818吨。

2007年赣县站装车分品类统计装车2615车皮,发送157695吨;卸车1245车皮,卸车74628吨.。

2007年南康站装车分品类统计装车1409车皮,发送85097吨;卸车3191车皮,卸车192909吨.。

3、水运物流

在河运方面,赣州现有内河通航里程790公里,货运码头3991个,年货物吞吐量616万吨。

4、航运物流情况

在航空建设方面,赣州现有民航机场1个,开通了赣州至北京、上海、重庆、南昌、广州、深圳、厦门、珠海等地航线和往返航班,预留了空港物流园区发展用地。

5、物流仓储

在仓储业建设方面,现有仓储企业56家,仓储面积41万平方米。

仓储及装卸设备陈旧,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

我市成一定规模的物流仓储服务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各大市场的仓储容量异常紧张,尤其是赣南贸易广场,因为缺乏仓储容量以致展览和仓储功能没有分开,市场内拥挤不堪,车辆进出极端困难。

(二)近年来物流业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赣州市“承东接西、沟通南北”独特的区位优势,提出“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并通过包括完善物流服务等“十大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与“长珠闽”地区的对接,实现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十五”以来,赣州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以稀土、钨、氟盐化工、机械、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成为主要增长极,带动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赣州商贸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总量迅猛增长

近年来商贸物流业呈平稳较快增长。

2001年至2007年,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全市货运量从1750万吨增加到5300万吨,年均增长17.2%;货物周转量从16.8亿吨公里增加到48.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6.5%。

物流需求增长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和经济外向度持续提高;二是区域性专业化市场辐射半径不断扩大;三是支柱特色产业向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四是农产品基地化和商品量大幅增加。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撑物流业发展

近年来,赣州交通飞速发展,形成了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

目前,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昌厦一级公路已贯穿全线,成厦、昆厦、赣韶等高速公路赣州段正在建设中,济南经赣州到广州、大庆经赣州到广州高速公路正在规划中。

赣州市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厦门等地的车程均只需5-6个小时;4D级的赣州新黄金机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昌等地的航线。

便捷完善的交通为赣州现代物流业提供快捷、优质、安全、便利的服务;此外,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需求。

赣州处于深圳、广州、厦门、长沙、南昌和汕头六大城市间的几何中心,从空间地理布局上考察,赣州最有希望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也必将成为沿海地区客商和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首选城市之一。

3、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理念开始转变

至2007年底,赣州全市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4家,近年来涌现了赣州邮政物流公司、赣州港物流公司、赣州市宏运仓储服务有限公司、赣州鑫马实业有限公司、赣州智信汽车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代表着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的第三方物流的明星企业。

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开始接受现代商贸物流理念,积极探索加强商贸物流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部分大企业将企业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统一整合,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加快资金的周转。

有些中小企业还把商贸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实行业务外包或与商贸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摆脱繁杂的运输、仓储事务,集中精力抓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4、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增强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的通知》、《赣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纲要(2006—2015年)》等指导全市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由市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口岸大通关形成的区域快速通关平台,实现了省内通关一体化,区域通关快速化,建立了与周边主要口岸“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通关模式,开通“赣粤港”直通口岸通道。

出台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赣州市货物进出口的物流时间明显缩短,费用大幅下降。

通过近年来赣州市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纵深推进,全市商贸物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在赣州市作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物流中心和江西南部重要物流节点,在综合性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方面却较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赣州打造商贸大流通平台和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正急切呼唤一个设施现代化、硬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集运输配送、现代仓储、货物分拨、多式联运、包装加工、物流信息、集装箱业务、展览展销为一体综合性大型物流园区。

因此,赣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设赣州市综合物流园区。

拟通过项目的建设,利用现代物流的产业推动力,整合赣州现有的工农商贸产业;北连南拓、东接西引,将赣州丰富的资源与外地的资金技术充分联动起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同时又能牵引旧的交通与市政格局,促进全市物流产业升级换代。

从而为赣州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及行业配套支持,实现赣州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赣州市综合物流园区是迎合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我国区域物流大布局的需要。

近年来,世界物流发展呈现出以下七大趋势。

一、物流进入全球化发展时代 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跨国经营和产品本地化生产的波浪,90年代进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格局的形成,伴随而来的是国际化物流。

如果没有顺畅的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就不会扩大,跨国生产和全球采购也就难以实现。

反过来,在国际化大生产、国际资本大流动、国际贸易大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进展的新经济格局中,也迫切要求国际物流走向全球化经营。

近些年来国际跨国物流企业,如美国总统轮船、联邦快递,丹麦马士基,日本通运、佐川急便、德国西门子等都在角逐世界物流市场,与他们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结伴进人各国物流领域。

这些大型跨国物流公司,由原来雄据国际海、陆、空运输市场,进而深入各国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枢纽建设,一步步地完善了跨国物流网络框架和主干线与支线的衔接,使国际物流网实现了彻底的贯通和触角的终极化。

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大好良机,通过融资、贷款、援助、合资、合作等种种形式把游资投入到世界各地最关键的物流环节,如:

港口、码头、公路、物流园区、集装箱终端,建立了自己的投资主体地位,确保了国际物流的畅通无阻,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国际物流通道,促进了全球物流的大循环,把现代物流推向了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

二、物流向更高阶段发展  在物流的概念和定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群体优势化,物流的作用显得单一和不足。

物流必须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相结合,形成整体优势,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自己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参加由优秀的生产者、原材料供应者、产品批发商、零售商、物流企业乃至相关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企业优势组合的同盟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由于逐渐由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群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物流的功能便显得乏力,只有形成供应链才能满足这种竞争的需要,所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物流渐渐地被涵盖在供应链管理之中,或者说物流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8年已经在原有物流定义的开头加上了“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的内容。

当然,这并不等于供应链就代替了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更不能理解为物流已经不重要。

供应链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诚信度和合作精神,这是最起码的要素。

我国目前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物流,但这也不等于说我国不能开展供应链管理,跨越式发展也是可能的。

三、物流向外围延伸  物流由于是一门新兴的产业,不到一百年的成长历史,所以,物流的范围和主攻方向一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者需要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

开始阶段,物流主要指的是产品离开生产线以后的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流通加工及信息传递,主要服务于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后来物流的范围扩大到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领域,侧重于加强企业服务和企业竞争力;再后来物流由PD概念转向Logistics、订货处理、退货物流等内容的同时,把重点转向对物流配送和物流活动的策划与管理,物流的地位也提升至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

近些年新的倾向是把物流进一步向外围延伸,与通关、商检相连,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捆绑在一起,把物流纳入到生产、流通与销售的整个经济领域。

企业不仅把物流看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企业竞争力、创造“第三利润”的源泉,而且还把物流提升到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关键产业的高度。

四、物流转向消费者  在新经济时代,因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买方市场矛盾突出,买者是“上帝”,生产者、供应者、服务业者都把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消费者”为中心。

生产企业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过去主要以市场情况决定,现在已不是由市场支配价格,而是由消费者支配价格,生产者要调查消费者能承受或消费者希望的价格标准,然后再考虑划给分销商、物流企业的利润,最后决定自己的产品出厂价格。

这是买方市场中企业之间销售竞争激化;消费者要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选择的范围是国际性的,因此,生产企业已无法自行决定价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