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电子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电子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电子教案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5215课堂教学模式)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吗?
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周恩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走近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
来,齐读课题。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
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
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
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读自己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由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
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一些弱国,并在弱国划定一片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让弱国的人到里面去,这就是租借。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铿锵有力。
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闯进吵嚷惩处
惩处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
出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3、读了课文,谁再说说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立下这样的志向?
(板书:
中华不振)
师: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同学们,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
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说。
解释: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
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
(二)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在租借里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感受更深刻。
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借?
出示第七段。
——生读。
从“闯进”这个词你觉得租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哪儿刺痛了你的心?
请用笔划下来。
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
预设1: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了你的心。
通过表情,你明白了什么?
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
——你感到怎样?
气愤。
带着气愤的语气来读。
——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把你看到的度给大家听。
预设2: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
很伤心难过。
这个妇女失去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也可能是他年迈的父母,她悲痛欲绝。
她此时能指望谁啊?
——中国巡警为他报仇为他伸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
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
)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
——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他鸣不平——师范读。
——齐读。
预设3:
还有哪儿刺痛了你的心?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是愤怒。
读出你的愤怒。
我们一起紧握拳头一起读。
——齐读。
此时你进我的拳头最想揍谁?
最想干什么?
——惩处那个洋人。
写一写惩处的惩。
指导写字:
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该不该惩处?
想不想惩处?
但是敢不敢惩处?
——不敢。
哪里看出不敢?
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无奈、敢怒不敢言。
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
一个“只能”,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内心是——气愤但却是无奈的。
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去反抗。
出示句子比较: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比较两句话,体会反问的语气。
——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句子更能表达围观人们的那种愤怒、无奈。
——齐读这句。
四、补充拓展:
1、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感到气愤、痛恨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哪!
请大家看老师查找到的相关事件。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于是中国人就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上海的租界当局不但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反而还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师:
看到这个事件,你想说什么?
——
同学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为什么在中国的地盘上建外滩公园中国人竟然不能进去?
—————— 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啊?
——中华不振。
2、就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感受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吧。
——视频播放《百年中国之世纪之初》。
3、落后就要挨打,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啊,就让我们看看这一条一条的不平等的条约吧!
——出示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一条条的条约,像一道道枷锁,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贫穷,走向落后,走向不振啊!
五、总结。
这所有的一切都像利剑一样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更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写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交流。
预设总结1:
(写不完的情况下)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
——下节再学习。
预设总结2:
周恩来回来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国土上有冤难申,于是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忘不了洋人在我国国土上耀武扬威,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想到中国巡警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
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
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
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
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
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租界查看博大胸怀
立下宏志远大抱负
读书目的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新生字.生词。
2.摘抄对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反思: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5215课堂教学模式)
备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小结)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肖复兴)怎么知道的?
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
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
带着疑问读书,更能让学生做到读书有目的,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
学生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
你有什么发现?
(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
)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
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
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
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
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
)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
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
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班上交流:
1认真,一丝不苟;
2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形式,抓住重点段来研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
四.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
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学习课文.小结延伸.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对照课题与文章内容,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
(指名说,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
1.看,这就是爬山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录像)。
看到这满墙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回答:
很绿.很美.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
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爬山虎?
(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了解读书情况。
)
2.学生汇报交流:
(“我”在叶老家的院子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有两处对爬山虎的描写。
)
哪两处呢?
分别请两名同学读一读。
出示课件:
⑴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⑵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
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指名说:
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
第二处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
课件出示:
夏日.黄昏。
4.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段话,其他同学注意比较其中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
⑴ 你认为这里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有哪些?
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在书上圈划出重点词句。
(学生自由读书。
)
汇报交流:
第一处描写中的重点词句有“绿葱葱”“温柔的小精灵”“跳跃”“闪烁”“迷离的光点”等,第二处的重点词句有“沉郁”“浓浓的湖水”“摇曳”“虎虎有生气”等;
(2) 从作者对爬山虎的两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两段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
5.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两段话,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生读);谁来试试?
6.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
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师指课题)构成的呢?
(生齐答:
不是)师追问: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
(叶老人格的美)对!
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
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重点句子:
⑴ 学生自己读书,划记。
⑵ 你是怎样感受到叶老人格之美的呢?
把自己刚才读书所得和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
⑶ 汇报:
① 师:
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哪些呢?
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并与我亲切交谈两件事。
② 师:
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直接写叶老人格美的重点句子呢?
请有感情地读出其中的一句,再重点谈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件:
A.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怎样的感觉?
你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
(板书:
批改──认真.平和)
B.我们的交谈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
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品评后齐读。
C.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师相机板书:
交谈──亲切.质朴)“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作者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呢?
──我们的交谈;
7.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
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
⑴ 问:
小作者对于作家极其作品的理解是怎样的?
(指名说)作家是怎样做的,作家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你知道吗?
学生谈理解。
齐读这一句。
⑵ 谁来读读最后一句?
(指名读,指导读──突出“绿”。
)
“绿”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8.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读议,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促进知识在对话中的生成。
)
三.小结延伸
1.你们今天也看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请说说你的感受:
练习:
我看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仿佛看到了( ),仿佛听到了( )。
2.请带着你的这种感受读一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设计意图:
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批改──认真、平和
交谈──亲切、质朴租界查看
作业设计:
3.抄写本课新生字.生词。
4.摘抄对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反思: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5215课堂教学模式)
备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到过了哪些地方,是和谁一起去的?
如果让你独自一人出远门或去旅游,你们敢不敢去呢?
2.孩子们,有这么一个孩子呀,她非常了不起,能一个人独自到欧洲去旅游,你们想和她成为朋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
乌塔)和她交个朋友,看看她是怎样去旅游的,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乌塔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二.初步学习课文感知
1.生自由地读课文,要求你们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词情况:
筋疲力尽.惬意.号码.反驳.逻辑.语塞.结结巴巴。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感知乌塔的性格特点
交流一:
1.孩子们,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指名汇报读描写乌塔的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知道乌塔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除了经验丰富外作者还认为乌塔还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女孩子,哪些句子写到了。
交流二:
2.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
①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②每到一地查警察局的号码;③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④用三年的时间准备;⑤挣旅费。
通过这些作者知道了乌塔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三:
3.我们应该像能向乌塔这样吗?
(中国的孩子敢这样做吗?
)
师:
乌塔的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在咱们中国我们的家长会同意你们这样做吗?
4.孩子们乌塔的这些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乌塔不同意中国家庭爱孩子的方式和管教孩子的做法,认为不符合逻辑,乌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师:
此时作者又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乌塔。
乌塔认为光从书中认识世界是不够的,还要亲自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
四.拓展
1.孩子们,你们赞同乌塔的做法和说法吗?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一个小女孩能否自己出门旅游。
2.交流汇报后老师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作者心里在问咱们中国的乌塔在哪里?
有乌塔这样的孩子吗?
所以作者要我们学习乌塔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结:
老师也非常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孩子。
板书设计:
25.乌塔
经验丰富
乌 塔 热情.自立独立自主
亲自体验热爱生活
作业设计:
摘抄对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反思: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难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