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35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docx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开场白

冯长根"主编心语"栏目前一个系列的文章中,谈的是"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对象主要是博士生和博士后.博士生和博士后的一般年龄不超过30岁.从本期开始,"主编心语"栏目取题为: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主要对象是30岁左右正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年轻人员.如何走向成功,是30岁及30岁以上年轻科研人员不会不关心的事.在前一个系列的文章写完以后,一些来信要求谈一谈在博士,博士后以后如何走向成功,这当然是本刊的责职所在.作为主编,我也乐意与大家聊一聊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题目.科学与技术各个专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那么的不同,因此,我在本专栏中不讨论如何进行专业性的研究这样的内容.我要谈的,用我在谈"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时的话来说,仍然是"我想谈谈成功科研生涯的'高楼',是由哪些"构件"一层一层构建起来的,因为在现代社会,成功的科研生涯是由一些结构性因素保证的.本专栏要介绍它们都是什么",你"如何面对它们"[1]在从2007年5月以来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主编心语"向读者谈了博士生,博士后夯实成功科研生涯时的23个结构性因素.若你想了解它们,那么在《科技导报》今年第19期上文最后一次刊发时,编辑部同时以目录形式给出了各篇的对应刊期[2].实际上不管你有没有博士,博士后经历,你都应该了解它们.这23个因素分别为:

①选择导师;②与导师的交往;③注意克服时间陷阱;④管理时间;⑤文献搜索与阅读;⑥撰写进展报告;⑦口头报告;⑧写论文;⑨出论文;⑩对论文的反馈;{11}学术论文的发表;{12}写摘要;{13}学术会议;{14}壁报交流;{15}博士论文的撰写;{16}博士论文答辩;{17}处理好紧张与压力;{18}成为一个博士后;{19}研究合作;{20}在实验室指导学生;{21}写科研经费申请书;{22}走进科学共同体;{23}努力寻找成功之门.如果你还没有阅读过"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我建议你不妨看一看.看了,你一定能感觉到在此文的字里行间,有着时隐时现的"话头".首先是"主动精神".不主动,就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与"成功"在一条道上.要走向成功,你肯定得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其次是"科学共同体"意识.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此文中经常出现的一条隐语,其实就是"你的成功,和科学共同体有着极大的关系".记住一些"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知识,甚至一些"潜规则",当然大大有利于你的成功.这些,都在那文章中时不时地提醒着你.比如我在谈到博士论文答辩时说:

"使自己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分子,答辩会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和台阶.从你通过答辩的一刻起,你就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一员了.这次答辩会,实际上是同行们接纳你的一个神圣仪式.到这时,你可能明白为什么要好好撰写博士论文,而且还要好好做好答辩的准备.任何与此相反的举动,都表明你其实不在乎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这才是你博士论文答辩中最大的错误."[3]请记住,答辩中是这个道理,难道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长根.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I),科技导报,2007,25(9):

78.

[2]冯长根.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XXIV),科技导报,2008,26(19):

109.

[3]冯长根.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VIII),科技导报,2007,26

(2):

103.《科技导报》2008年第26卷第20期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1)——当你刚刚成为学科组的成员

本文[1]从你刚刚成为学科组(有些地方是研究室或教研室)的成员谈起。

有一些年轻人进入科学共同体成为某个专业的新成员,是基于一种称为“无为”的状况。

也许你有一个好的博士学位,你认为搞这样的研究很有意思。

也可能你看到许多人留在学校了,所以你也想在学校工作。

这些想法不能算作有误,但也不是跨进科学研究大门的最好方式。

科学研究是什么?

总其概要,科学研究是关于发现新事物并且把它们应用到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以及与人们生活及其相关的动物、植物的生活方面的一类职业。

作为一种职业的科学,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的要求,相比许多年以前要高了许多,而且变得越来越高,对科学研究充满兴趣,实验动手十分熟练已经是不够了。

我在后续文章中要讲到这些要求。

有了上面这个认识恐怕也还是不够。

学科组是科学共同体的基本单元之一。

这个学科组在共同体中的口碑,与你的成功关系密切。

你到某个学科组工作了,这表明你在得到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工作后,决定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院所),或者又搞科研又教学(在大学)。

在新职业岗位上,你知道自己一要主动,二要投入。

另外,这里你碰到了第一件事:

如何处理与学科组以及学科组组长的关系。

在《科技导报》“主编心语”系列文章“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我讲过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提到了与导师交往的一些规则,你不妨看一看[2-3]。

与学科组组长及其他成员的交往和与导师的交往虽有不同,但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假如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实践了这些规则,你把它们带入新的工作之中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你不妨留心一下别的成员是如何贡献于学科组的。

请记住自己是学科组的一员,应该也可以为学科组带来好口碑。

学科组肯定会有一些工作需要所有成员一起分摊,同时又会让你感到在许多时间里各人在忙着完成各自的任务。

学校和研究所每年会对新到岗位的年轻人开设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会谈到你进入学科组(实际上是进校)后对你的有关要求。

有的学校在学期之间会开设讲座,介绍你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新成员必备的知识,例如交流和口头报告的技巧、发表和出版、申请科研经费、访问学者、学术团体会员资格、科学道德以及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方面面。

参加这种培训会使人增强成功的信心,但这样的讲座也常常被实验压力或其他科研压力挤掉了。

有一些年轻人甚至并没有得到培训。

学科组长或者学术带头人挤得满满的日程表,实际上意味着刚刚进入学科组的年轻人也许不得不用自身经历或“错误”来得到这种培训,尽管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在你成功的路上,学科组会伴随着你。

你和学科组,特别是学科组中的每个人都会有合作的共同需要。

你当然明白,学科组的合力总要比你个人的力量大,更何妨学科组又是借助学校或者院所的声望,得以在科学共同体中活跃着、发展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开场白.科技导报,2008,26(20):

109.

[2]冯长根.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I).科技导报,2007,25(10):

78.

[3]冯长根.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II).科技导报,2007,25(11):

78.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2)——你现在应该积累什么

现在,你找到了一份从事科学技术的工作。

你可能会想,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博士生,“现在我可以脱掉学生装了”。

有一些人会想,“我终于可以干一番了。

”的确如此,但不知你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

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我在本刊“主编心语”刚刚结束的系列文章“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的“开场白”中说过,现代社会是这样安排人们最初的成功生涯的:

大约6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18岁上大学[1]。

这以后,你在22岁时成为硕士生,到大约24岁或25岁又成为博士生,如果再算上有些人又干了博士后工作,这需要2年,那么,你现在大概是在28岁到31岁之间。

毫无疑问,你正在走向成功。

你得到了一系列的毕业证书。

你在那些时期的目标是什么呢?

现在可以这样说,你在所有那些时期的目标,是以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称为“学历积累”的过程。

“学历积累”的潜台词,是说你已经有了成功科研生涯坚实基础。

今天,已经很难设想具有小学或中学毕业学历的人能够有一天在科学技术工作中领导潮流。

你的“学历积累”表明你已经在以往的日子里,在科学技术的“殿堂”里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有些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到现在为止,你的“学历积累”具有这样的特点:

它像太阳和雨露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公开的,有确定日期的。

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完成了积累。

这中间,会有许多人没能完成这么样完美的积累。

你现在到了新的岗位上,在已经过去的岁月中,高等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对你的培训,使你已经有了一个十分可喜的“惯性”:

你希望一直搞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

“今后,我要好好搞更多更好的科研了”,你会这样说。

不错,这值得鼓励。

对于已经初露头角、站到了巨人肩膀上的一批年轻人,更是不容置疑的。

你于是以极大的兴趣投入了相关的工作。

但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在科学技术的共同体中,并非所有的人都像你那样每天都在实验室中,甚至你也常常看不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更不用说那些学术带头人了。

这些学术带头人中肯定还有你的导师。

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你感到努力的方向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和明确:

拿到学位。

这时候,记住你实际上进入了你走向成功的第二个过程:

“责任积累”。

这就是你碰到的第二件事(我在上一期中讲了第一件事[2])。

换句话说,你现在要关注的是“责任”这两个字。

你要面临的是这样的问题:

我愿意承担责任吗?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的每一天,实际上也是与别人一样的每一天,很多时候,看起来大家的每一天也都是差不多的。

“研究的课题不一样”,你会对我说。

对,成功的科研人员总是从事着重大的、前沿的研究。

稍有不一样的是,从事研究的人们实际上处在“责任积累”过程的不同阶段之上。

你希望在有影响期的刊上多发表一些前沿学术论文,你借此还希望承担或参与重大的前沿的课题研究。

你很负责任地投入到你的每一天中。

但要注意,此时容易疏忽的是悄悄而来的其他“责任”。

比如说,你是否热心于为硕士生、博士生作一次学术报告?

你对编辑部要求苛刻的修改意见是否心甘情愿地认真修改了?

在学校,你是否十分愿意把自己讲授的课程做成全系授课质量最高的课程。

这只是你最初会碰到的需要具备“责任”两字的少量工作。

我看到的情况是,有些人在日常中唱响了“责任”为主题的乐曲,有一些人认为要做这些事,就会影响自己做科研。

“不值得”,他会说。

我想对你说,前者在走向成功,后者只会与成功擦肩而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长根.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1)[J].科技导报,2007,25(9):

78.[2]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当你刚刚成为学科组的成员[J].科技导报,2008,26(21):

109.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3)——多了解你从事科研的资源

 上文[1]谈到,你现在的每一天看起来和做博士论文期间一模一样。

若真要说一说不一样,那么你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历积累”,你正通过科学研究走在了称为“责任积累”过程的不同阶段上。

也许你不太愿意听“责任”这样的词汇,因为你看到正在承担“责任”的人们,例如系主任,他们太“忙”了,“哪有时间搞科研”,你会下意识地出现这样的联想。

忙,不假,而且你总是想“自由”地搞研究。

你感到困惑的是,人们时不时地得到他们完成了科研、成果得以鉴定的消息。

这后面有什么呢?

你现在需要知道走向成功的第3件事(我已经分别谈了第1件事[2]和第2件事[1]),即倾心于科研,还要了解自己身旁的资源。

在不同的机构,科研是如此的不一样。

有的博士、博士后到一个实验室后,被安排先熟悉熟悉,然后是作为别人的助手加入了日常工作,你似乎注定要在一天一天的实验室“活儿”之中了解研究课题的全貌。

注意,你一定承担了科研的某个部分的工作,显然你眼下的这部分研究,无论如何“容易”和“没劲”,却是你必须迈过去的门槛,同时,还是你走向成功的“资源”。

你是否愿意在这样的研究中表现出热情和倾心呢?

我祝愿你一定不会轻易地让这一类成功擦肩而过。

有的机构完全不一样。

你出现的第一天,学科组就会让你进入研究,而且实验的结果(当然是阶段性的)在第三天就要得到。

这些不一样的情况,多少反映出走向成功会有不同的路径。

这些不同之路,都是合理的。

对于任何一个新的科研课题,可以想见,总会有许多方面的事要马上处理:

新的合作者、新的技术、许许多多的学术论文需要读,而且这些论文中的极大部分是那么的不明确、低水平,至多说来也是不太相关的。

你还要参加各种该课题的讨论会,你能不去听吗?

主讲人中他们有的是课题权威,有的是来介绍新技术的。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抓紧得到成果。

看起来有许多事要做要学,首要的是,只要你在实验室,就要做实验。

实验室生活。

你万不可以为实验室只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建筑物。

实验室其实意味着分别以不同方式承担着各种工作又互相交叉的一群人,他们又是构成这个课题的科学共同体的全部成功人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少有两个实验室完全相同,因为实验室内涵决定于实验室职员的个性和活动、实验室的大小(人数、课题经费和空间)、研究和实验的类型,以及实验室负责人的风格。

你不妨多留心不同实验室的相关情况,它的物理结构、实验室中人们的不同角色,他们做着什么,总之,问一问:

实验室是如何运转的?

有朝一日,你有足够能力时,就能探究出能够保证年轻人走向成功的实验室模式,不仅使自己走向成功,而且使你周围的人连同那个“科学共同体”走向更高的层次。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活跃的实验室总会包括几位有资历的研究人员,他们或是在高校有一个教授的职位,或者在研究机构或企业中是高级科学家。

其中的一位是负责人,然后可能会有几个是高级职员,各负责一个研究领域、一批研究人员以及学生。

博士后是拿薪水的职员,他们必具备博士学位,且逐渐地在研究上具备更多的独立性,其中的一些甚至已经有自己的课题和经费。

大的实验室会有技术主管(有时也称实验室主任),多数实验室会有技术员辅助物理类型(实物类型)的实验研究,也有的还会配有行政助理或秘书。

不要小看技术员、行政助理和秘书。

有与没有这些角色,大不一样。

博士生、硕士生来了又走了,有经验的支撑性的职员(如技术员)看起来会在实验室呆更长的时间,他们聪明又有经验,常常是实验室主任信得过的。

在实验室中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分工是重要的。

这样的话,你在实验室要多看多听,充分融入这种无形的学术“建筑”之中。

在实验室中,会有一些明显的规定,其他一些就只能称为“无形的”规定或“潜规则”。

一些法定的实验室规则例如职业和健康、安全方面的规定绝不允许打折扣或打“擦边球”,这些必须严格执行。

“习惯性规矩”或“生活程序”可能并没有这么明显。

工作时间和假日有些说不清,对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雇员“工作时间”须用“灵活”来形容,前提是你工作勤奋且工作总是按时完成。

有些实验室在按时上班下班时间上期望是高的,期望高的还有午餐的时间以及半上午半下午茶休的情况,他们也会在周末你是否在工作上“口舌”挺多。

你工作的时间越多,这些实验室主管当然越满意。

目前较为现实和共同的认识是,你要走向成功,应该在乎的不是你用多少时间在搞研究,而是你究竟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换句话说,你有了什么基础?

什么积累?

但记住,你肯定要有时间在搞研究。

成功的科学家决不是“九三”风格的(上午九点开始,下午三点开始),而且也不会停留在“八小时工作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1]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2)——你现在应该积累什么[J].科技导报,2008,26(22):

109.[2]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1)——当你刚刚成为学科组的成员[J].科技导报,2008,26(21):

109.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4)

上文[1]从科研资源的视角,提请你关注“实验室生活”。

本文仍讲你在开始终生从事科学研究后会遇到的情况。

思考与动手。

如果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只是两件事:

思考与动手。

“思考”说得是阅读文献、评估同行圈子内流行的信息、知识和那些疑难和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评估经科研产生的数据以及数据的含义、把结果写出来、再关注下一个实验。

“动手”则涉及为了研究而建立实验装置,仪器设备与实验研究技术的校正与完善,实施实验,收集与分析数据,准备做口头报告或参与研讨性讲习活动等等。

值得说一说的是,科学研究中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试图把“思考”和“动手”截然分开。

假如你回忆一下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的科研经历,就不难觉察到一种经常碰到的情况,即你拓展思考甚至获得“灵感”的努力,常常不是在动手实验之前,就是在实验之后。

事实上,当实验正在实施的时候,需要你真切地思考。

科研通常就是一个做实验的项目,无论是一个大实验还是几个不同的实验,都不仅仅依赖于你对实验的设计或者你对结果的解释有多么完善,重要的是你如何实施着这个实验。

实验设计。

有关科学实践与思考的哲学方面的和史学起源方面的文献,特别是有关科学是或应该如何实践、怎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书籍和文献已经有很多很多。

如果把5000多年来中国文化中相关的部分一起加以考虑,那么这种文献的数量将是更加巨大。

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这类中西文献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迎接挑战的基础。

但是,21世纪许多科学家采取一种注重实效的姿态,即聚精会神于研究中那些被人们最为关切的方面,即观察、实验设计、推导和解释。

我们天天做实验,但是作为研究的实验并不能证明你实验前的假设是对的,实验结果仅仅能够支持你的假设。

现代科学的基础是“零假设”——我们试图揭示某些东西并不是假的。

这听起来像是语义游戏,但这在我们进行科学思考、解释、分析和阐述时是重要的。

零假设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只是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

日常之中,常常看到的情况是,我们倾向于把实验的揭示仅仅看成是对我们的预测或者我们的盼望的统计,但在实际之中,实验及其结果仅简单地给出我们错了的概率。

无论你心里是多么希望你的主意或假设是对的,别忘了,证明自己的主意或假设是错的,永远是值得做的一件事。

信不信由你,如果你自己不做这件事,那么你的批评者,也就是你的学术论文的审稿人和你科研资助申请书的评审专家,就肯定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证明你是错的。

与其让科学共同体中别的专家先到那里,不如你自己先做第一人。

多数科学以假设为基础。

我们考虑现时的知识和观察结果,提出假设用于解释它们,然后确定进一步的观察结果是否与假设相符合。

但是科学也并不总是这样的。

科学也依赖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此时并不需要假设。

对于这些观察的思考基于某些逻辑和思想原则。

比如说,考古学家知道在什么地方发掘、大致地知道他们希望寻找的东西,但却不能够预测出他们能够挖掘出什么来。

类似地,传染病学调查和多基因表达分析不是基于假设的,且经常会有惊人的发现。

观察和分析是重要的第一步。

同时,解释“如何”和“为何”(即告诉科学家们机理的)研究,比起只解释“怎样”的定性研究,更受到人们高度的关注。

(待续)参考文献(References)[1]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3)——多了解你从事科研的资源[J].科技导报,2008,26(23):

109.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5)——谈科研结果与立题

上文[1]从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后会遇到的情况入手,提请你关注“思考与动手”问题。

本文谈谈科研结果与立题的问题。

大学教育给许多人的烙印是,科学是逻辑性极强的,谁先谁后是计划好的且有条不紊的。

然而,不少成功人士会告诉你,许多科学发现其实是意外的,是不可预见的。

“眼下的实验结果也许就正是我们要的结局”,这种想法是值得赞许的,且也有利于成功。

这种不可预测的特点正是科学研究为什么总是令人兴奋的原因。

想象力和多维思考不仅在艺术中而且在科学中也是重要的。

这当然不是要低估科学的严格性、观察性和仔细分析的重要意义,值得你关注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寻找和思考科学中那些不可预见的事物。

研究之初别忘了决定你试图解决或回答的课题或问题是什么。

这看起来是那么显而易见,让人感到用不着特意一提。

但是,经常发生的事是,在许许多多的实验细节之中,你可能已把最初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记住只要可能的话,做最简单的实验,它常常会给出最说明问题的结果。

许多科学家在他们为了得到科研经费而开始填写正式的项目申请书时,就已经开始设计最关键的实验。

在项目建议书中,必须清楚地描述(因此也须思考清楚)课题的假说、研究目的和问题,然后以十分逻辑的顺序讨论清楚如何用实验来检验或得到研究结果。

当然,对于每一个实验,都应该用这种方式进行构想。

许多研究项目涉及到“大问题”和“小问题”,这就是说总的、长期的目标往往被分为一系列的实验。

这些实验既可能是对假说某个方面的检验,也可能给出项目的必要的背景性工作。

在列出这些问题后,弄清楚这些问题可否从实验上检验,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问题太大了,以至于在一个研究项目中你根本不可能给出答案,比如说,“大脑是怎么工作的”,这样的题目需要你终生研究。

可是这样的题目又可以用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功,来接近最终答案。

在另一方面,即使最简单的科学问题,用特定的系列试验也可能得不到答案,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多,如不合适的实验设计、过多的约束变量以及缺乏必要的工具。

这种问题最容易出现于复杂系统中,例如生物体、生态系统和大范围地理问题。

在这种系统中,通常必须给出一些必要的假定,以便设计实验。

这些假设也不会总是对的。

在为了检验一个特定的假设而设计“清晰”实验时,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不可控的变量或潜在的约束变量。

为了面对复杂系统,常常必须做一系列的实验。

在决定“这个实验不可能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处理不了的”以及“这个系统太复杂了”之间,经常会有一个很好的平衡。

在实际操作时必须找到这个平衡。

有时你的实验虽然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对此却提供了潜在的有价值的贡献。

对局限性的认识(以及在从数据中得到结论时考虑这些局限)肯定要比你简单地决定不做实验更为合适。

实验总是要做的。

一个通常的例子是利用基因修饰的实验动物。

在动物中取掉某个基因,为分辨其功能及基因产物的重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

但基因法会因被污染而提供虚假的结果。

尽管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必须被排除,最终,这类实验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

(待续)参考文献(Reference)[1]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4)[J].科技导报,2008,26(24):

109.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6)——谈实验设计的共性、优化以及新的实验方法

文/冯长根上文[1]我从“科研结果与立题”入手,谈了实验设计中的一些情况。

本文继续谈实验设计中的另一些情况。

每个实验的设计当然不会是一样的,但某些原则是相似的:

例如,实验设计时是否考虑到了相关物控制、参照系,以及在临床研究的情况下是否考虑到了服用安慰剂的对比组(有时甚至需要几组这种安排),再有,独立观察(或叫样品个数)的数量是否充分,以便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实验条件是最优的吗?

你对用于实验的试剂、设备和方法有信心吗?

最简单的实验涉及到相关物控制和单一的试验组。

为了保证诸如实验浓度、过程时间、所用工具等等是合适的,你通常就需要做做摸底实验。

关于一个工具、技术或一件设备的可靠性或耐久性,不能仅仅相信由制造商提供的信息——他们总是过分乐观的人群。

为了得到实验的优化,如果不注意在实验过程每个步骤中进行精确评估,有可能导致你在并不重要的方面付出不必要的努力。

如果某个参数最终的结果会被另一个交互的参数所影响,而它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变量或者不能够被准确评估(或两者的精度与置信度并不相同),那么对前一个参数作精度很高的测量是不必要的。

举例来说,在一个测量动物进食的实验中,如果你并不考虑那些留在笼子底都且量又大又随时变化的剩食,就没有必要把送给动物的食物作十分精确的称量。

在任何一种测量中,应该考虑的倒是那些关键的、有限的步骤,然后聚焦,把这些步骤优化。

现在谈谈另一件事。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也会持续地考虑新的技术、设备以及他们日思夜想的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今天,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