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71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docx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

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特种存款: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营运情况,以及银根松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存款的方式向这些金融机构集中一定数量的资金而形成的存款。

2、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3、支付体系:

是在既定的法规制度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通过支付工具的应用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

4、分业监管体制:

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

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

5、信用配额管理:

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

6、经济发行: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传统的看法仅指增加现金发行;随着货币范围的扩展,还可以理解为根据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增加包括存款货币在内的货币供应总量。

7、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国家货币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规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需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进行投保的制度。

8、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

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流动性:

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10、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1、内部控制:

是指对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职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包括对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对资产和负债各项业务的控制、对表外交易的控制、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对授权授信和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等。

二、论述题。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作用机制(结合第九章知识,并理论结合实际)P217

答: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1)作用:

①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②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③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2)优点: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④降低货币流通量的波动幅度。

(3)目的:

①保卫性目标,即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

②主动性目标,即主动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

(4)优点:

①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②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③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④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

⑤可迅速的操作

(5)缺点:

①较为细微,技术性强,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

②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③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第一章

1、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

(1)起源于17世纪后半叶:

1656年瑞典银行和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创立

(2)形成和发展于19世纪中叶: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指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为无限法偿货币

(3)最终确立于20世纪初:

1914年美国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及各区的联邦储备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

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银行逐步形成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求,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

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

2、中央银行产生的两种方式:

(1)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商业银行经国家授予特权逐步演变而来

(2)由政府出面立法直接建立中央银行

3、新中国时期的中央银行:

(1)1978年年底以前,单一式的银行体系和复合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2)1979—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职能开始逐步剥离,中央银行的职能逐步增强;

(3)1983年以后,专门行使央行职能。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与职能;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大法,标志着中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正式形成并进入法制化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4、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答: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

(1)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来看,它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一方面,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同样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另一方面,它的业务活动又与普通金融机构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业务对象不是一般的工商客户和居民个人,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国家还赋予中央银行一系列特有的业务权利,如垄断货币发行、管理货币流通、集中存款准备金、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代理国库、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等。

(2)从中央银行发挥的作用看,它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国家行政机构。

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但与一般的行政机关又有很大不同:

①调控手段侧重经济手段;②调控过程是分层次、间接实现的;③有一定的独立性,受政府制约又独立于政府。

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定和发挥的作用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务和规定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5、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其表现。

答:

(1)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2)银行的银行,是指①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②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③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具体表现:

①集中存款准备金

②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3)政府的银行,是指:

①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③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具体表现:

①代理国库

②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③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

在法律许可限度内,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或透支;购买政府债券

④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⑤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⑦都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6、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了解)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英国、法国、日本、中国等。

总分行制,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分支机构。

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美国、德国。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前苏联、1990年前的多数东欧国家、1983年前的中国。

(3)准中央银行制度:

新加坡、马尔代夫、斐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塞舌尔、香港。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货币区、欧洲货币联盟

7、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了解)

(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中国

(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比利时、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卡塔尔

(3)全部股份为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美国、意大利、瑞士

(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韩国

(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货币联盟中成员国共同组建的中央银行

第二章

1、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

央行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原因、其自身的职能以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可见一斑。

我们可以从经济体系运转、对外金融关系、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央行的作用来分析其重要地位。

(1)中央银行与经济体系运转

①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

金属货币与信用货币制度的本质差异;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先导效应

②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保持稳定的货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

(2)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①为国际交往提供货币,并参与国际支付体系的建设和维护

②国际经济一体化中金融的先导作用

③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央行的主导地位

④央行在国际经济、金融协调方面的作用

(3)央行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

①货币供应的源头和信用调控的中心

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重要性变化

③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④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相对重要性变化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答: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权利方面:

中央银行本身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

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一般由政府任命,有王室任命的仅有英国和瑞典。

一般来说,独立性较大的总银行理事会,政府不另派政府代表参加,如英国、美国、德国、格兰和瑞典等,在这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代理人,直接对国会负责。

独立性不大的总银行理事会,如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政府还要派代表参加。

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多半是听命财政部,尤其是意大利,近似于隶属财政部。

理事会的任期不等,美国最长,为14年,瑞典最短,为3年,一般为5至6年。

理事会主席一般是中央银行总裁。

(2)政策方面: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制定政策的方面。

除了美国、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大、有权制定货币政策外,其他中央银行处于政策参谋咨询地位,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情报与建议,参与讨论并予以贯彻执行。

在政府与中央银行意见不一致时,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权干预。

如法国和意大利,若中央银行与政府意见不一致;还需要重新进行讨论,另行提出意见。

不过各国中央银行应力求与政府(特别是财政部)保持密切合作,因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可分割的。

过分的强调独立性,容易与政府关系不协调。

但丧失独立性,又会使政府过多的依赖银行,造成过度财政发行。

因此,如何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论是某家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央银行,比如英国,还是政府出面直接组建成立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都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个特性。

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一般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职能时的自主性。

费雪(Fischer)把中央银行独立性划分为目标的独立性与手段的独立性两个方面。

 

第三章

1、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答:

(1)非营利性:

指中央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2)流动性: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一般不做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业务。

(3)主动性:

主要是指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在必要时必须主动采取措施通过具体业务实现调控目标。

(4)公开性:

主要指中央银行的业务状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与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金融统计资料。

总之,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运用法律赋予的特权在法定范围内展开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都是以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为基本原则,坚持业务活动的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和公开性,确保中央银行职责的顺利履行。

2、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

P57

答:

资产:

(1)国外资产:

①黄金储备、②可自由兑换外汇、③地区货币合作基金、④不可自由兑换的外汇、⑤国库中的国外资产、⑥其他官方的国外资产、⑦对外国政府和国外金融机构贷款、⑧未在别处列出的其他官方国外资产、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⑩特别提款权持有额等。

(2)国内资产:

①中央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

②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的债权

③中央银行对其他部门的债权

负债:

(1)基础货币

(2)其他存款

(3)其他负债

(4)中央银行的资本项目

第四章

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答: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

从存款的原则来说,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

从存款的动机来说,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出自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是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

(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

从存款的对象来说,中央银行不直接面对个人、工商企业,而是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存款。

(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

从存款当事人的关系来说,中央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除了经济关系之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两者之间并非平等的经济利益主体。

2、中央银行存款业务与其发挥职能作用的关系。

P79

答:

(1)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它对于现金发行量和货币结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可以调节存款货币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的数量,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央银行通过存款业务集中必要的资金,有利于在不影响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中央银行收存各金融机构的存款,有利于组织全国的资金清算。

(3)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为政府经理国库,对政府融通资金。

政府存款的任何变化,都是由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收支、购买和推销公债、向财政部增加或减少贷款的结果。

同时,中央银行作为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部门,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存款变化情况的掌握,可以及时了解和监督金融业的资金运动状况和态势,从而既可以监控金融业经营风险,通过金融监管消除和减轻金融业经营中的隐患,又可以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货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3、货币发行的内容。

答:

(1)货币发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

(2)货币发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4、货币发行的种类。

答:

(1)经济发行: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在经济发行的条件下,货币投放适应了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增长的需要,既可以避免货币投放过多,又能确保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要。

(2)财政发行:

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财政性货币发行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没有经济增长作为基础,由此增加的货币发行会形成超经济需要的过多货币量,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和物价上涨。

5、货币发行的渠道。

答:

(1)再贴现

(2)发放贷款

(3)购买证券

(4)收购黄金和外汇等

6、货币发行的原则。

答:

(1)垄断发行的原则:

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2)有可靠信用做保证的原则:

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做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

(3)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是指货币发行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不断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第五章

1、再贴现业务。

2、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用途。

答:

(1)流动性贷款

(2)专项政策性贷款

(3)金融稳定贷款

(4)“支农再贷款”项目:

利率优惠原则;使用上的涉农性

3、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期限与种类。

答:

(1)短期贷款:

信用贷款;质押贷款

(2)中期贷款

(3)长期贷款

4、中央银行证券买卖的操作目标:

调节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5、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答:

(1)相同点:

①融资效果相同: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对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

②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相同: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

③目的相同:

不以盈利为目的,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不同点:

①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②收益形式不同:

通过贷款业务,中央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

③对经济、金融环境要求不同:

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而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6、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及意义。

答:

(1)目的:

由于黄金和外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的支付手段,所以各国都把它们作为储备资产,一般由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以便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

(2)意义:

①稳定币值;

②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

③灵活调节国际收支;

④提高本币信用,增强对外借款的信用保证。

7、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

(了解)

答: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特别提款权

安全性:

黄金储备>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

收益性、灵活兑现性:

外汇储备>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黄金储备

第六章

1、净额结算系统和实时全额结算系统。

答:

(1)净额结算系统(净结算头寸):

是指清算系统在一定时点上将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到净余额(净结算头寸),然后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2)实时全额结算系统:

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即支付指令随时发送处理。

资金转账处理和资金结算同步、连续进行的实时全额结算RTGS。

第九章

1、货币政策的内涵。

答:

(1)定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基本内容:

①政策目标

②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

③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④政策传递机制

⑤政策效果

(3)功能:

①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②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③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⑤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2、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答: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社会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1)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但总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量上和时间上可能并不一致;

(2)总需求决定总供给,但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不一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在量上和时间上也可能不一致;

(3)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

3、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答:

(1)最终目标:

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

(2)操作目标(指标):

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3)中介目标(指标):

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等也可以充当中介目标。

4、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

答:

(1)币值稳定(首要目标)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5)金融稳定

5、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及其特点、缺点。

答:

(1)货币供给量

优点:

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③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缺点:

①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受控因素非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控制;

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③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2)利率

特点:

①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②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

③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④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高。

缺点:

①引发市场利率变动的因素太多,容易误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力度;

②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而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确计量;

③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3)贷款量

优点:

①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条件下,控制住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给量;

②数据较易获得,具有可测性;

③可控性较好。

缺点:

①如果市场较发达,融资渠道较多,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就将减弱;

②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③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

④金融市场较发达下缺乏可控性。

(4)汇率

第十章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作用机制。

(结合第九章和实际)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了解)

答: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3)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4)优惠利率: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第十二章

1、金融监管的“三道防线“。

答:

(1)为防止银行遭遇风险而设计的预防性监管;

(2)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而提供的存款保险;

(3)为避免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由货币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