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76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docx

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考点定位】必修1和必修2·汉代刺史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问题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田宅逾制”是汉武帝对刺史规定的监察职责(“六条问事”)之一条,即从经济上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题旨是从及田宅上抑制豪强大族,可知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符合题意。

材料本身是打击和限制地方豪强大族,并不强调豪强大族对当时政权的重要性,故A与题意不符;材料仅是限制豪强大族,说“严重分离”不准确,故B项排除。

“田宅逾制”只是巩固专制集权的方式之一,题干并未强调是“主要方式”,故D项亦不选。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注意设问“表明当时”,解答类似题目宜采取直选法,即根据材料意思去选取符合题意的答案。

另外,注意排除诸如B与D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解答本题要弄懂“表明”和“说明”区别。

“表明”的含义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而“说明”除了具有“表明”一词意思之外,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解析】A和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容易排除。

C和D选项意思接近,C选项着重于材料自身能得出(“表明”)什么结论,D选项更侧重于由题干材料分析出(“说明”)什么结论。

故答案为C。

【知识和能力储备】

1.学生要做对此题,不仅要有点文言知识,能看懂“田宅逾制”的基本意思。

2.学生要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

3.此题解题比较重要的能力是要求是能看到“田宅逾制”和“豪族被迁到长安”的逻辑关系。

4.学生平时要对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如对“表明”和“说明”理解到位。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点定位】必修3宋代文学艺术(宋话本、戏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故D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本题难度不大,对历史现象注意对其本质的思考,过于肤浅的理解不会是命题者的意图。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面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解析】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话本、风俗画等出现并增多。

这两个故事在宋代最重要城市之一杭州流传,说明市民喜欢,更反应了杭州市民阶层崇尚自由恋爱,匡扶正义的的价值取向。

故答案为D。

【知识和能力储备】

1.宋词和宋话本流行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

2.学生平时要对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如对“反映”理解到位。

3.此题解题比较重要的能力是要求是如何“解读历史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考点定位】必修2·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反映明后期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十之达六七,说明工商发展快,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

题干并未体现农业衰退、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A、C两项排除。

D项表达有误。

【参考答案】B

【思考感悟】本题回避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常规考查,设问侧面有所创新,难度适中。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的来说,广义地社会结构,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社会结构,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本题应是狭义的社会结构。

【解析】从材料不难看出,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发生较大变动。

A和C两项从材料无法看出,D更是无稽之谈。

故答案为B。

【知识和能力储备】

1.做好此题,学生要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要能读的懂材料。

从平时的教学和大小考试来看,学生过差的文言文功底已经严重制约着古代史的学习。

2.要做好此题,学好经济史,平时要多留意一些常见经济学词汇的含义,如“社会结构”等。

3.此题解题比较重要的能力是要求是如何“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获取信息看文言文功底,解读信息靠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点定位】必修3·宋明理学(心学)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王阳明强调异业通心或同道说,即四民业不同但各自尽心于本业,则可以达到通道的境界,符合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故D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朴素的四民平等观,传统“四民”“秩序”是不平等的,故A不选。

B、D两项材料未体现,不合题意。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本题选取著名思想家论述,难度较大,为历年常考题型(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6题等)。

解题关键是克服文言文障碍,提醒考生平时要注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考点定位】必修1·清代专制政体下的内阁运作形态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阁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是清代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故B正确。

“依样画葫芦”并不说明官员“无所事事”,也非官员因“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不是“惟命是从”,而是依“样本”是从,故其他三项均未体现不合题意。

【参考答案】B

【思考感悟】本题选材新颖,典型再现清代官员办事作风,“依样画葫芦”形象具体,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政治体制:

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体所在,这种体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解析】此题的难点在于区分B和D选项。

做题的关键在于“咬文嚼字”,对题干和题枝的解读。

这里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代表的专制政体下无形的规制,既有对皇帝命令的惟命是从,又有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更有对僵化体制的不敢逾越。

而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故答案应为B。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定位】必修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趋势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设问限定语“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和“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材料逻辑是集权弱—分裂—力征—兼并—更加集权,说明每每伴随一次分裂,君主专制更加强化,故可以确认C正确。

其他三项说“主要条件”、“前提”、“基础”或过于绝对,或不准确,或错误,容易排除。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史家论述亦是命题者比较青睐的选材范围,适当关注史学家名作,对师对生备考不无益处。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考点定位】必修2·重农抑商政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时间信息“1895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清政府对民族工业仍然采取限制政策,因此张謇才说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既体现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也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抗,故A符合题意。

张謇投身实业其目的不是和本国“民族工商业竞争”,也不是完全为了“追求利润”,故B、D两项排除。

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说“预见”“前景暗淡”不和史实。

【参考答案】A

【思考感悟】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命题的考查重点,今后高考仍然会给与关注,但材料会有创新。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面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解析】

1.文言释意

⑴捐弃所恃:

抛弃了所依靠、凭借的(东西);

⑵舍身喂虎:

原意是说释迦牟尼成佛前是个王子,看到一只老虎带着两只小老虎饿得快死了,于是就把自己割得浑身是血,从山上跳下去摔在老虎面前,然后老虎就把他吃掉了,此后他就得道了。

后来人们就把舍身喂虎当做无私奉献的一种表现。

2.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895年。

这个时期工商业依然不认为是末业,而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当时“重农抑商”思想严重冲突,张謇舍身喂虎,投身事业正是体现了他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的决心。

所以答案为A。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点定位】必修1·俄国十月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时间信息,对比分析中外相关历史事件的能力。

材料强调俄国走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正确途径和必然选择,C项符合题意。

A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秋收起义攻长沙失败以后的事情,“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中共一大确立的中心任务,两A、B两项时间不合。

材料强调暴力而非改良,故D项亦排除。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史实,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今后高考然会关注,一般侧重中外对比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败教训等角度考查。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

解答本题要弄懂“表明”和“说明”区别。

“表明”的含义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而“说明”除了具有“表明”一词意思之外,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解析】解题思路1和第24题相同;思路2联系即将召开的中共一大党的奋斗目标做答。

所以答案为C。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考点定位】必修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史料联系历史背景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

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下严重的“左”倾错误,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中美关系从建国开始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58年并未发生“急剧变化”,中苏关系在50年代末严重恶化,A、B、C三项均不合史实,容易排除。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对史论的理解与判断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综合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曲折探索的经验与教训,是我们今天开展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提醒与借鉴。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考点定位】必修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抓住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年底的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相关史实,容易选对A答案,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参考答案】A

【思考感悟】本题属于对周年热点事件的考查,高考历史往往会隐形介入重大热点事件,注意热点事件的历史思考和历史事件的现实联想。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考点定位】必修1·古罗马法

【思路点拨】本题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考查学生对古罗马法特征的理解。

原告证据确凿证据,只因口误输了官司,反映古罗马法呆板,缺乏灵活性,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故B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说明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审判程序没问题,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庭辩论而非对法律的解释,故C、D两项排除。

【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古希腊罗马相关史实是新课标新增加内容,属高考必考内容,一般以选择题出现,赋分一般不多。

【历史试题中常见词语解释】形式主义(formalism),指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

【解析】用排除法去做。

罗马法的本质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C项不选;D项材料中不能体现,不能选。

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等),所以选B项。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

图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考点定位】必修2·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两副图片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各地区世界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从图片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增加较快,而其他工业国、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贸易集中于亚洲地区,体现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故选C。

图片仅反映世界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看不出贸易秩序是否稳定,故A不准确。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的典型国家当属美国,但其所占贸易份额变化不大,故B项亦排除。

多极化化趋势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两幅图片都有所体现,故D项不准确。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本题类似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5题,但难度略有降低。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所列指标是什么,该指标要揭示什么本质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表面作答。

【图表型选择题特点和解法】

(1)特点: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

(2)解法:

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

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解析】把两图对比,不难看出看出,变化最大的部分是,从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

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

所以A项单从世界贸易和数据分析并不能完全得出;B项明显错误;左右图都反映了多极化趋势,D不能选。

所以选C项。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

【考点定位】必修2与必修3·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知识

【思路点拨】本题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交通信号灯的演

变过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阐述、列举、说明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相对较低。

(1)问注意时间信息“1868年”以及设问“交通信号灯诞生的背景”,由此联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对城市进程加快和交通状况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2)问注意时间限定语为“20世纪”,结合材料把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科技成果列举即可。

材料主要叙述科技文明进步对城市进程加快以及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第(3)问要注意围绕技术进步对城市生活的进步影响多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

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思考感悟】本题以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学为命题范式,巧妙选取交通信号灯的演变过程为史料,考查教材主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取材新颖,以小见大,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城市生活的影响,并影射社会问题(近年中国动车组、地铁信号灯事件),设计巧妙,难度较低,设问点小,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历史素养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与思考】

(1)第一,由题设“历史背景”、“1868年”、“英国”可以判断本题考察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首先应该考虑到“工业革命”这个大背景;第二,信号灯被用于城市交通,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所以答案里应该有“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第三,由于工业革命中,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才使交通信号灯发明迫在眉睫,需要促成发明,所以答案里应该有“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

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训练有素,答案不难做出。

根据考生反馈情况来看,前两个答案要点基本上没有失分,但少部分考生没有答出来“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这一要点。

看来这部分学生做题时只注重了发明的大背景,对发明的直接原因考虑不到或不周。

这也反映出这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

(2)本道试题的时间限制很重要,要牢牢盯死“20世纪”这一限制时间,否则答案很容易遗漏。

然后根据时间限制,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结合所学做答。

第一,由第3段“1914年美国”、“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的发明,加上信号灯是电灯的一种,所以答案应该有“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由第6段可知,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答案应该有“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第三,由第7、8段的“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可知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所以答案应该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第四,由于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与改进的直接原因是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加之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作为“20世纪”最终要的成果“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应该出现在答案中。

这道试题相对第

(1)题材料更多,考虑要更周到,但好在试题不难,只要认真仔细,思维缜密,可以得到满分。

根据考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都都答来“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两个知识点。

但有部分学生没有答出来其它两个知识点。

通过调查发现,没有答出来“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的学生不是没有看到后边的材料,是他们把“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发明”混为一谈,造成失分,看来是相关学科知识的缺失影响了得分;没有答出来“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的学生还是逻辑思维出现了问题,忘掉了交通信号灯改进的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