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86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众数与中位数九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众数与中位数_九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

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

(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

(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

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

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

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

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

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

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

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

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

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

(单位:

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国共产党有多少个数据?

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说明什么?

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说明什么?

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

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

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

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难点:

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

(引导学生答出:

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

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知识点〗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大纲要求〗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是,对称轴是,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

  抛物线y=a(x+h)2+k(a≠0)的顶点是(-h,k),对称轴是x=-h.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

已知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y=(m-2)x2+m2-m-2额图像经过原点, 

则m的值是         

2. 综合考查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习题的特点是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考查两个函数的图像,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如:

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像在第一、二、三象限内,那么函数

y=kx2+bx-1的图像大致是(    )

       y              y            y              y

 

      1                             1

     0   x         o-1 x       0   x         0-1 x

    A              B            C              D

3.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关习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有中档解答题和选拔性的综合题,如:

已知一条抛物线经过(0,3),(4,6)两点,对称轴为x=,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4. 考查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二次函数的极值,有关试题为解答题,如:

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是-1、3,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1)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5.考查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能力,常见的作为专项压轴题。

习题1:

一、填空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A(3,6)在第一象限,则点B(3,-6)在第    象限

2、对于y=-,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     

3、二次函数y=x2+x-5取最小值是,自变量x的值是      

4、抛物线y=(x-1)2-7的对称轴是直线x=      

5、直线y=-5x-8在y轴上的截距是      

6、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m+1)xm2+3m+1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为     

8、在公式=b中,如果b是已知数,则a=       

9、已知关于x的一次函数y=(m-1)x+7,如果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的取值范围是     

10、      某乡粮食总产值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      

二、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1、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

(A)x>5    (B)x<5    (C)x≤5   (D)x≥5

12、抛物线y=(x+3)2-2的顶点在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3、抛物线y=(x-1)(x-2)与坐标轴交点的个数为  (  )

(A)0   (B)1    (C)2    (D)3

14、下列各图中能表示函数和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15.平面三角坐标系内与点(3,-5)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为(   )

(A)(-3,5)   (B)(3,5)   (C)(-3,-5)   (D)(3,-5)

16.下列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的是(   )

(A)      y=x2(B)y=x2+2x(C)y=x2+x+2(D)y=x2-x-2

17.函数y=中,x的取值范围是(   )

(A)x≠0  (B)x>  (C)x≠  (D)x<

18.已知A(0,0),B(3,2)两点,则经过A、B两点的直线是(   )

(A)y=x  (B)y=x  (C)y=3x  (D)y=x+1

19.不论m为何实数,直线y=x+2m与y=-x+4 的交点不可能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某幢建筑物,从10米高的窗口A用水管和向外喷水,喷的水流呈抛物线(抛物线所在平面与墙面垂直,(如图)如果抛物线的最高点M离墙1米,离地面米,则水流下落点B离墙距离OB是(   )

(A)2米   (B)3米   (C)4米   (D)5米

三.解答下列各题(21题6分,22----25每题4分,26-----28每题6分,共40分)

21.已知:

直线y=x+k过点A(4,-3)。

(1)求k的值;

(2)判断点B(-2,-6)是否在这条直线上;(3)指出这条直线不过哪个象限。

22.已知抛物线经过A(0,3),B(4,6)两点,对称轴为x=,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试证明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中,必有一点C,使得对于x轴上任意一点D都有AC+BC≤AD+BD。

23.已知:

金属棒的长1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现有一根金属棒,在O℃时长度为200cm,温度提高1℃,它就伸长0.002cm。

(1)      求这根金属棒长度l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式;

(2)      当温度为100℃时,求这根金属棒的长度;

(3)      当这根金属棒加热后长度伸长到201.6cm时,求这时金属棒的温度。

24.已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3x+m=0的两个不同的实数根,设s=x12+x22

(1)      求S关于m的解析式;并求m的取值范围;

(2)      当函数值s=7时,求x13+8x2的值;

25.已知抛物线y=x2-(a+2)x+9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

2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Rt∠,截取AE=BF=DG=x,已知AB=6,CD=3,AD=4,求:

(1)  四边形CGEF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和X的取值范围;

(2)  当x为何值时,S的数值是x的4倍。

27、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税收标准原定每销售100元需缴税8元(即税率为8%),台洲经济开发区某工厂计划销售这种产品m吨,每吨2000元。

国家为了减轻工人负担,将税收调整为每100元缴税(8-x)元(即税率为(8-x)%),这样工厂扩大了生产,实际销售比原计划增加2x%。

(1)  写出调整后税款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指出x的取值范围;

(2)  要使调整后税款等于原计划税款(销售m吨,税率为8%)的78%,求x的值.

28、已知抛物线y=x2+(2-m)x-2m(m≠2)与y轴的交点为A,与x轴的交点为B,C(B点在C点左边)

(1)  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  设m=a2-2a+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使△ABC为Rt△?

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设m=a2-2a+4,当∠BAC最大时,求实数a的值。

习题2:

一.填空(20分)

1.二次函数=2(x-)2+1图象的对称轴是          。

2.函数y=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3.若一次函数y=(m-3)x+m+1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关于的二次函数图象顶点(1,-1),且图象过点(0,-3),则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

5.若y与x2成反比例,位于第四象限的一点P(a,b)在这个函数图象上,且a,b是方程x2-x-12=0的两根,则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

6.已知点P(1,a)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其中a=m2+2m+3(m为实数),则这个函数图象在第     象限。

7.x,y满足等式x=,把y写成x的函数              ,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8.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则点P(2a-3,b+2)

在坐标系中位于第      象限

9.二次函数y=(x-1)2+(x-3)2,当x=         时,达到最小值          。

10.抛物线y=x2-(2m-1)x-6m与x轴交于(x1,0)和(x2,0)两点,已知x1x2=x1+x2+49,要使抛物线经过原点,应将它向右平移           个单位。

二.选择题(30分)

11.抛物线y=x2+6x+8与y轴交点坐标(   )

(A)(0,8) (B)(0,-8) (C)(0,6)  (D)(-2,0)(-4,0)

12.抛物线y=-(x+1)2+3的顶点坐标(   )

 (A)(1,3)  (B)(1,-3)  (C)(-1,-3)  (D)(-1,3)

13.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那么函数y=kx2+bx-1的图象大致是(   )

 

 

14.函数y=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2   (B)x-2且x1    (D)x2且x–1

15.把抛物线y=3x2先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A)=3(x+3)2-2 (B)=3(x+2)2+2  (C)=3(x-3)2-2  (D)=3(x-3)2+2

16.已知抛物线=x2+2mx+m-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旁,则关于x的方程x2+(m+1)x+m2+5=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正根 (B)有两个负数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