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90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高师练习题.docx

哲学高师练习题

第一部分唯物论(一二课)

一、选择题

1、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不同,它是()

A、关于科学的学说B、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关于世界的学说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这段话说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

C、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巨大指导作用

3、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

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

回答4------6题。

4、上述材料主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B、世界时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离开了物质,意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来自强烈的责任感,来自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这说明()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的意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C、意识的能动性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只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人们的实践就一定能成功

6、只有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可见()

A、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B、精神可以直接变为物质

C、高昂的激情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有决定作用

D、意识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7、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发展D、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8、“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

”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C、精神的力量有时候具有决定作用

D、一切意识都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9、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一口号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没有梦想,就没有世界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形而上学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10、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如外企、知识经济、知本家、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

这些现象表明()

A、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11、下述对意识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意识是与物质一起产生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时永恒变化的D、世界统一于物质

13、2008年6月,西北某县农林局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用油漆涂绿荒山搞绿化,被当地村民质疑为忽悠上级的“面子工程”。

砍了树,毁了山,居然还能想如此法子遮人耳目。

这一做法()

A、把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B、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D、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4、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

A、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B、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C、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D、社会关系的现状出发

15、“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是(   )

A、主观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简答题

16、什么是物质?

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18、2008年6月1日实施的“限塑令”,是转变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一个契机,它不应也不能只是一道简单的“禁令”,需要政府、商家、消费者联手设防,共同努力,让市民从无节制的消费行为转向一种有利于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简单生活。

逐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分析说明题

19、2008年6月26日,为了更好地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修改好即将提请审议的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对科学决策的意义。

 

第三课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一、选择题

1、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聊天。

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动物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

“鱼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水中,而不能生活在陆地上?

”一学生回答说:

“因为陆地上有猫。

”根据这则小幽默,回答;

2、把“陆地上有猫”和“鱼只能生活在水中”确定为因果关系()

A、是正确的,二者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

B、是错误的,二者存在间接、偶然的联系

C、是正确的,二者存在引起核被引起、先行后续的关系

D、是错误的,二者并不存在引起核被引起、先行后续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属于互为因果的一组是()

①下雨与出门带雨伞②教学相长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④生产和科学⑤侵略和反侵略

A①③B②④⑤C②③④D③⑤

4、一切鬼神迷信总是宣传“因果报应”,比如说,好人为什么受苦,那是由于他前世造下的孽。

从哲学观点上看,上述观点()

A、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B、违背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否认了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忽视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

”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大于局部并统帅局部

D、整体搞好了,也就等于部分都搞好了

6、下列成语或俗语蕴涵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的是()

A、乌鸦叫丧,喜鹊报喜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牵一发而动全身D、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7、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的,它采取“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事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

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是()

A、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B、事物是变化发展

C、客观世界的联系都是事物内部的联系

D、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认识和利用

8、毛泽东说“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这表明()

A、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B、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

C、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运动时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9、物质和运动时辩证关系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10、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是()

A、四季更替B、昼夜循环

C、红灯停,绿灯行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2、从哲学上看,下列选项中,蕴涵了“事物是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寒来暑往,四季更替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④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中必然联系是指()

A、可能出现的联系B、可能这样或那样出现的联系

C、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的联系

D、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

14、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

下列经验、方法中体现规律客观性原理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D、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15、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有()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唇亡齿寒③邯郸学步④吐故纳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二、简答题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7、简述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1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上面的“法”是指哲学上的什么?

谈谈你对这个“法”的认识。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选择题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要抓住时机、抓紧时间抢救人员,这是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哲学上看,下列说法与此相一致的是()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抗震救灾副总指挥李克强一再强调,要统筹安排好其他地区经济工作,保障市场商品供应和物价稳定,维护生产生活秩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是因为()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影响

D、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

2008年8月8日晚8时,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3、开幕式上,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夸父追日等中国元素比比皆是。

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得到展示,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取得成功的巨大亮点。

这说明()

A、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B、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部分

C、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成功

D、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善于挖掘矛盾的特殊性

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恢弘的大手笔、新奇的想象力和高科技创新形式,为世界40多亿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试听盛宴,实现了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这主要体现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绝大多数的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B、碰到困难挫折时就会出现矛盾

C、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6、世界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B、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同

C、事物的发展趋势不同D、事物存在的外在条件不同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D、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8、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郑州、开封、洛阳同为古城,但三市文化个性不同,创建着力点也各具特色。

郑州渲染黄河景区,开封围绕“水”与“宋”做文章,而洛阳大力发掘龙门石窟的人文景观。

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又主次之分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9、新华网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手机短信目前正以其快速、便捷、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通过手机发布的信息部准确的话,就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说明()

A、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区分内因和外因

B、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转化的条件

D、矛盾具有对抗性,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就要停用手机

10、俗话说: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这说明()

①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④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发生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1、我国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在前人“一分为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二为一”的命题。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体现了矛盾双方()

A、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D、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对于中央的宏观调控,有的部门和地方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下”,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地压缩规模。

从哲学上看,是因为这些部门和地方()

①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没有正确处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④没有正确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3、在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中,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企业兼并破产优胜劣汰中,有“生”有“死”,有胜有汰;在职工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中,有增有减。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有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

C、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4、“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A、既要抓主流,又要抓之流

B、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C、不同性质的矛盾应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5、“多难兴邦”一词被温总理在5、12地震后重提已成流行语了。

“多难兴邦”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C、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简答题

16、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我们学习、工作有什么重要指导意义?

 

17、什么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什么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分析说明题

18、我国经济专家根据目前中国企业家对经营状况的认识,提出了“挣钱比省钱更重要”的经营理念。

经济专家说,决定企业能否生存是市场,而决定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市场的是经营决策,而不是企业管理。

经营和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经营解决得好死企业方向问题,作用是挣钱;管理解决得是内部效率问题,作用是省钱。

挣钱是企业的生命。

因此,二者相比,挣钱比省钱更重要。

请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回答:

(1)“挣钱”比“省钱”的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挣钱比省钱更重要”的合理性事什么?

 

(3)企业在挣钱的前提下是否也要注意省钱?

 

第五课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一、选择题

学习古诗文,既能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又能欣赏到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回答1---2题。

1、杜荀鹤诗云: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B、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D、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寒江雪柳月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A、严寒的冬天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

3、鲁迅先生说过:

“不耻最后”,就是说即使慢,纵会落后,纵会失败看,但驰而不息,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鲁迅先生的“不耻最后”给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启示是()

A、要坚持适度的原则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D、要善于抓住机遇

我国有句谚语:

“酒香不怕巷子深。

”据此回答4---5题。

4、从哲学上看,“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只要内因具备,可以不要外因

D、有时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5、从哲学上看“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也不尽科学,这主要是因为它()

A、夸大了外因的作用B、忽视了内因的作用

C、忽视了外因的作用D、否认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机遇是外因

C、内因决定外因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抓住机遇

7、量变和质变的联系在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不一定引起量变

D、量变由外因引起,质变由内因引起

8、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B、量变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量变是外因引起的,质变是内因引起的

D、量变是逐渐的,质变是突然的

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又称新领导者年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8日在天津召开。

回答9----10题。

9、在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说:

“对中国经济来讲,未来就在国内需求,这才是我们的希望。

”由此可见()

A、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D、内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10、“曼德尔森先生喝了一杯中国的牛奶,以表示他对中国产品的信心,我心里非常感动。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施瓦布代表世界经济界人士的提问时说,“因为他看到的不仅是眼前,而是未来。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温家宝总理的感动之处就在与曼德尔森先生()

A.一切从实际出发B把事物看成如实的变化发展过程

C、喝的中国名牌产品D、看到事物的矛盾包含两个方面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们的分歧表现在()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某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他认为这全是老师教得不好造成的。

该同学的观点()

A、正确处理了内外因的关系

B、夸大了内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D、肯定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

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

回答13---14题。

13、“稻草原理”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外因有时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是,必然会引起质变

14、下列成语和俗语中,符合上题所体现的哲理的是()

A、循序渐进B、吃一堑,长一智

C、牵牛要牵牛鼻子D、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15、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内部矛盾B、外部矛盾C、矛盾D、主要矛盾

二、简答题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17、载入航天工程启动16年来,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实践再次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运用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回答:

为什么说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三、分析题

18、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整;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第六课认识和实践

一、选择题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围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回答:

1、下列说法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B、火炉烧水,水温升高

C、水从高处往低处流D、自由落体定律

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是因为()

A、感觉的东西不可靠B、理解不需要感觉的东西

C、理解是认识的目的D、理解比感觉更深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实践

C、感性认识产生于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实践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③要有聪明的头脑④要多想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获得感性认识的根本途径是()

A、读书B、实践

C、学习他人的东西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毛泽东说:

“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那种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这短话告诉我们应当()

A、积极参加社会实践B、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理性认识指导实践D、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7、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可见()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B、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

①认识要不断地深化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③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④人们的认识没有终极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B、必须事事依靠直接经验

C、无须学习间接经验

D、一个人的知识主要来自直接经验

10、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由于它()

①给认识提出新课题②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③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④指明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