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26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docx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

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2.“自1861—1900年间,申述当前变局之意旨者不下37人。

……李鸿章认为西人之东来侵略是三千年来大变局,王韬认为是四千年来大变局……”针对此“变局”,以李鸿章主张(  )

A.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B.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C.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某学者说:

“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

”这里的“同盟者”是指(  )

A.地主阶级       B.无产阶级

C.劳动群众D.洋务派

4.《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中写道: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开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后,当再度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也在第一时间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中国向美国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D.中美关系正常化期间

5.“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

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

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

A.朝贡观念的复兴

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

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6.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7.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

A.“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

曰物竞,曰天择。

D.“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8.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9.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

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

A.对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否定

B.对欧美政治文明成果的怀疑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1.晚清某论著写道: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

“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

“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

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

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

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

12.梅光迪说: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

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

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

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

”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3.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D.否定西方文化

14.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胡适、黄远庸、蒋梦麟等人将其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这一观点(  )

A.有道理,二者都有反封建的一面

B.错误,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C.错误,前者是对传统的否定,后者是对古典的复兴

D.正确,二者从形式到本质毫无二致

15.“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变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16.“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

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17.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18.毛泽东反对将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并列起来,认为“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

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学说(  )

A.全盘吸收他们的思想主张

B.与他们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

C.完全超越他们的思想主张

D.完全囊括了他们的思想主张

19.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阐释不正确的是(  )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2: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3: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4:

李大钊指出:

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1、2,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4分)

 

(2)材料3较之材料1、2,其内容有何进步?

(6分)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

材料4所述现象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6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4分)

 

22.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2: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

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3: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6分)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材料中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6分)

 

23.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巨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

他指出:

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的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1中“从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

“计划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

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6分)

 

材料2: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

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依据材料2,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

结果如何?

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8分)

 

材料3: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依据材料3,指出邓小平南方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6分)

 

单元过关检测(十四)

1.解析:

选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鸦片战争后”“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最早”,由此判断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故选B。

2.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限定人物来看,判断为洋务运动时期,为应对时代“变局”,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故选A。

B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3.解析:

选A。

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改革,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皇帝和儒家思想都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

4.解析:

选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70—1977”“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期间,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学生,故选A。

5.解析:

选B。

分析材料,至19世纪末以前,中国人只有天朝在朝贡制度下的宗主观念,而无列国并立主权国家的观念;但是到1895年以后,民族主权观念日渐成熟而普遍,故选B。

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

6.解析:

选C。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中国近代思想领域出现了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要求不断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归根结底是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变革和社会转型中。

7.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维新派提出的兴民权,触及到了清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

故选D。

8.解析:

选C。

由人物:

康有为、谭嗣同和作品《孔子改制考》《仁学》可知考查维新思想的共同点,结合“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看出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A错误,C正确;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不是儒家思想,排除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

9.解析:

选A。

注意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应用科学书籍比重逐渐下降,哲学、社会科学逐渐增多,故选A。

B、D两项表中未体现,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10.解析:

选C。

由“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可以推断“他们”是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从材料中的“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表明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探索,故选C。

材料并没有否定维新派和革命派,也没有怀疑西方资产阶级,排除A、B;D项不符合史实。

11.解析:

选B。

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有可能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

故B与材料相吻合。

A项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故排除。

C项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新事物,也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故排除。

D项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因为材料并非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而是说明中西方都重视孝顺与男权,故排除。

12.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题干信息大意是:

近年来中国逐渐西化,理智和精神上都唯西方国家马首是瞻,甘愿处于被征服地位,不管什么“西洋货”都能“畅销”。

由以上分析可知,题干讲的是对中国文化和事物全盘否定的新文化运动。

13.解析:

选C。

根据所学史实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而辜鸿铭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应该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故选C。

14.解析:

选A。

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旧道德、旧文学;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矛头也指向中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两者在反封建方面具有一致性。

故选A。

说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典的复兴,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看到运动的实质,故排除C项。

B、D两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15.解析:

选D。

新文化运动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就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A项“中体西用”、B项“托古改制”、C项的宗教色彩都未涉及“砸烂一切旧传统”。

16.解析:

选D。

由“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由“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需要反对帝国主义。

故选D。

17.解析:

选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和所学史实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主义,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可知选A。

18.解析:

选B。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一脉相承的,故选B。

A、C、D三项说法太过绝对,皆排除。

19.解析:

选B。

孙中山模式因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市场导向性;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权威整合能力,故选B。

20.解析:

选D。

本题A项可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

本题选D项,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21.解析:

解题关键是明确四则材料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1)问由材料1中“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由材料2中“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和“张之洞”可知反映的是洋务派的观点,然后说明不同即可。

(2)问根据材料3中两位“先生”的信息,可知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观点。

第(3)问,根据材料4中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可得出答案。

第(4)问应结合四则材料来归纳。

答案:

(1)材料1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2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1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2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

而材料3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

材料4是材料3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

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升的过程。

22.解析:

(1)问注意清朝前后对外国的称呼不同,据此归纳总结回答。

(2)问态度的变化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回答;态度变化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作答。

第(3)问由“臣民”到“国民”的变化必须意识到这是属于思想上由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种转变,再结合当时促进思想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回答。

第(4)问根据题干提示“社会转型的角度”回答发展趋势;材料中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有关,回答出三方面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可。

答案:

(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变化:

由排斥到接受。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4)发展趋势:

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

关系:

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

23.解析:

(1)问联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进行国民革命的目的回答“责任”;“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指导思想。

(2)问第一阶段,毛泽东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在经济方面实行三大改造政策,据此回答即可。

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责任:

反帝反封建。

革命:

国民大革命。

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

(2)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结果: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措施:

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

作用:

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