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42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docx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

各地天气民谚解析

*热生风,冷生雨。

(山西太原)

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空气也是这样。

空气热了,容积变大,同容积的空气,热的比冷的要轻些。

地面上暖而轻的空气上浮,冷而重的空气自然要流过来补它的缺。

这样就发生了空气的流动。

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冷生雨”,是指由热变冷就要下雨的意思。

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

例如本地本来在热气团笼罩之下,天气很热,突然间北方的冷气团来了,于是在这两股气流的接触面上,冷气比暖气重,留在地面,我们感觉冷了;同时暖气团爬上冷气坡而上升,把地面的水汽带上去,因此而成云致雨。

还有一种现象,在盛夏的晴天,因为地面太热,气流上升,水汽凝结成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阳光不能下射,天气就变阴凉。

不多久,从这云块下了倾盆大雨,天气便更凉爽了。

*春寒多雨水。

(《田家五行》论气候、福建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冷连阴长。

(江苏启东)

*春寒雨涟涟。

(江苏常熟)

春天是介于寒冬和酷暑之间的天气。

在这时候,南方已是很热,北方还是很冷,而温带地区,是北方冷气和南方热气相互接触最为频繁的地带。

热空气来了,地面比它冷,下冷上热,所以天气稳定不变;冷空气来了,地面比它热,上热下冷,所以气流不稳定,产生对流运动,因而行云致雨。

*黄梅寒,没竹竿;时里寒,井底干。

(江苏常州)

长江流域的梅雨期大约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都是气旋性降水。

这种气旋是由于东北洋面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热空气冲突而成的。

所以这时候,天气愈冷,表示冷空气愈盛,气旋也愈多愈强。

黄梅过了,就是时里,正值盛夏之季,这时的雨量当然以雷雨为主。

如果天气凉爽,对流微弱,就没有强烈的对流雨发生,岂不造成“夏寒绝流”的现象吗?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河北)

冬至起九,三九在冬至以后的第十九天至二十七天,这时候太阳斜射北半球,夜长昼短,地面积热最少,所以是全年最冷天气。

夏至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故所谓三伏,正是阳历七八月之交,太阳高射北半球,昼长夜短,地面出热少而受热多,故天气最热。

*数九不冷,来年看瘟。

(山西宁武)

冬至以后的八十一天内,如果不冷,来年有瘟疫。

当冷不冷,各种病菌就易于渡过冬天,来年天暖,繁殖极易,所以要有瘟疫。

*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尤。

(浙江)

“尤”是小牛的俗称。

以温度的实际数字讲,当然冬天比春天冷,但是冬天的冷,是大家提防在心上的,所以虽冷也不足为惧。

春季天气本该暖和了,但是这时候,北方的寒冷气流可以使南方天气在短时间内冷到冬天那样程度。

而这时的冷是在温暖之后出现的,大家思想没有准备,所以觉得格外冷了。

*寒暑不登楼。

(安徽阜阳)

大冷天和太热天,都不宜住在楼上。

因为楼房比较通风,在孤立的楼房中,四周的障碍少,容易散热。

如在楼下,一那么四周障碍多,风力小;二那么上面还有一层空间,对外有绝缘作用。

(这好似人身上盖了一条棉被,棉被中间含着不少空气,使人体的热不易发散的道理相同)。

所以,冬天的温度,楼下比楼上要高些。

到了夏天,空气温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阳光。

楼上的屋顶曝晒在强烈的日光下,屋顶热了,屋顶以下的空间,自然也是很热的。

至于楼下,受不到屋顶热力的直接影响,温度要低些,所以楼下是冬暖夏凉的。

*日暖夜寒,河湖涸干。

(广东)

*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

(广东)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民政全书》)

这些是发生在高气压之下晴天的现象。

因为在高压下,天空无云,白天阳光强,所以很热。

到了夜间,也因为无云,地面散热特盛,所以很冷。

既然在高压之下,天就无雨,形容过分一点,便说东海也干了。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

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

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

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

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

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

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四季东风是雨娘。

(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

(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

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

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

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

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

(江苏南京)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

(上海)

*东风急,备斗笠。

(湖北)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

(《田家五行》论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

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

东风既然很小,那末,这般气流,必定从很近的地方来的,也许就是本地的气流。

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

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天气要变了。

*东南风,燥松松。

(江苏江阴)

*五月南风遭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浙江、广东)

*五月南风赶水龙;六月南风星夜干。

(广东)

*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一场空。

(江苏、无锡、湖北钟祥)

*六月西南天皓洁。

(江苏无锡)

*六月起南风,十冲干九冲。

(湖北)

“天皓洁”指天气睛好;“冲”指山冲,“十冲干九冲”意思是十个山冲就干掉九个,旱情十分严重。

这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夏季天气谚语。

东南风是从海洋来的,为什么又会干燥起来呢?

我们知道,雨水的下降,一方面固然要有凝雨的物质——水蒸汽;同时,还要有使这些水蒸汽变成云雨的条件。

这个条件,在东南平原地区的夏季,就要靠热力的对流作用或两支不同方向来的气流之间的锋面活动。

热力对流的发生是由于地面特别热,地面层空气因热胀冷缩的道理而向上升腾,这样把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变冷而行云致雨的。

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地面空气流动得太快,就不可能集中在地面受到强热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使地面水蒸汽上升。

还有在单纯的东南风中,由于它发源地的高空下沉作用,往往有高空反比低空暖的现象;这样,地面的空气就难于上升了。

所以东南风里虽然有很多水蒸汽,但还是不可能行云致雨的。

夏天没有云雨,自然天气很热了。

其次,讲到锋面活动。

锋面是两支不同气流的冲突地带。

一支气流比较冷重,另一支气流比较轻暖,这两支气流相遇,轻暖的只有上升。

于是,就把地面水蒸汽带到高空去而行云致雨了。

现在地面,只有一支东南风,说明并无其它偏北气流来与它发生冲突而形成锋面,所以水汽便不能上升而发生云雨了。

*东北风,雨太公。

(《田家五行》论风)

东北风是发源于北方洋面的、或发源于北方洋面而掠过长程洋面而来的气流,所含水蒸汽自然没有东南风多;但是,因为它是冷气流,下面接触了南方的、比较热的洋面或陆面,使它里面发生上冷下暖的现象,造成对流作用。

于是,地面的水蒸汽,就给它带到高空而发生云雨了。

再加上,气旋前方必然是东北风活动的场所,因此,又出现了锋面降水。

据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单纯的东北风里,降雨机会,冬天最多也不过26%,夏天只有11%,也就是说不下雨的机会有74%和89%。

如果在气旋前部的东北风里,也就是有锋面活动着的东北风地带,下雨的机会就超过晴天。

所以“东北风,雨太公”这个谚语,还不一定完全可靠。

*春东风,雨祖宗。

(江苏常州)

*春东风,雨潺潺。

(广东)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

春天吹东风,是坏天气的前兆。

这是因为,一方面春天地面强有力地增暖。

另一方面暖空气逐渐活跃,大陆上气压逐渐降低,反气旋东移入海。

在反气旋的尾部就会出现东风。

这些东风流到比较暖的陆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现象。

这时空气层是不稳定的,易发生上升对流运动,所以极有可能产生降水。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广西贵县)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九日晴。

(湖北武昌)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

(广西)

“无米煮”是因天旱无雨的结果。

气旋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的前部是东风,但吹了不久,因为气旋前进的关系,就转成别的风向了。

所以东风只吹一日,或者不到一日,就转了风向,表示是气旋要逼近的现象,所以可能下三天雨。

如果东风连吹三日而不歇,表示西方没有气旋逼近,所以本地方没有雨。

*夜晚东风掀,明日好晴天。

(河北沧县)

*晚间起东风,明朝太阳红彤彤。

(江苏无锡)

反气旋中心在本地以北而向东移动的时候,本地区就吹东风。

一般反气旋里天气是晴明的,所以,这种东风又是晴天之兆。

这两句话在内陆的冬季是比较有效的。

如果在夏天吹东风,表示在东南季风的前锋,那么下雨的机会就多了。

但是东风掀了,是否好晴天,不一定以夜晚为条件。

*五月东风暴雨繁,大水浸菜园。

(广东)

沿海地区夏季吹南风是正常的天气,如果夏季吹起东风来,就说明南海里有热带低气压或者台风。

这时,由于沿海地区距离低气压和台风较近,受它们边缘的影响,将要下雨。

*夏至东南风,必定收洼坑。

(安徽)

*夏至东南第一风,不种潮田命里穷。

(上海)

*夏至风刮佛爷面,有粮不贱。

(湖北武昌)

“收洼坑”,就是低地丰收之意。

“潮田”就是低洼的田。

佛爷是面南而坐的,那么“风刮佛爷面”指的是南风。

长江下游,夏至正是梅雨季节,这时的天气,要风向变化多端,才是多雨的锋面天气。

反之,如果东南风稳定的吹着,就会干燥。

这样,只有低田才能丰收,高田恐怕有旱灾之虞。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山东烟台)

在长江流域,夏至东南风盛行,天气就会变得干燥。

但是,如果在华北的夏至时节,有东南风吹到,表示东南海洋来的季风已到了华北。

同时,在初夏时期,北方来的冷空气,到达这个纬度上的机会还是不少的,所以极易发展成不连续的锋面而下雨,以致麦子就要坐在水牢里了。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湖北武昌)

*雨后东南风,三天不落空。

(湖北阳新)

气旋前部是东风活动的场所,雨后再刮东风表示有第【二】第三个气旋到来,所以还要继续下雨。

*发东风,淹水起;发西风,淹水止。

(广西贵县)

*东风下雨,西风晴。

(广西郁林)

*不刮东风天不下,不刮西风天不晴。

(湖北)

*西风吹得稳,天气晴得准。

(湖北黄梅县)

东风来自海洋,或为气旋前部之风,故多雨。

西风来自内陆,或为气旋后部之风,故雨止。

西风是晴天的先兆,西方国家里也有这样的说法:

“风从西方来,大家都快活”。

*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睛。

(山西临汾、江苏江阴、河南篙县)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刮不晴。

(江苏无锡)

久晴成旱说明气层极其稳定而干燥,在东风初到之时,尚不可能打破这种稳定局面而有雨降。

相反,久雨成涝说明气层极其不稳定而潮湿,西风初到之时,还不可能使大气层稳定使降水终止。

*东括西扯,有雨不过夜。

(广西郁林)

*东拉西扯,下雨要半月。

(湖北武昌)

“东括西扯”、“东拉西扯”,都是风向变化不定的一种现象,风力非常微弱,这是高气压中心的天气。

在高气压区域,尤其在高气压的中心,风一般是下沉的。

下沉风是比较干热的风,所以天气晴好,即使因其它局地原因而下雨,雨也是下不多的。

*早西晚东风,晒煞老长工。

(浙江萧山)

*早西晚东风,晒死老虾公。

(浙江义乌、江苏常热、上海)

*朝西晓东风,土干田难种。

(江苏无锡)

*早西南,夜东南,好天。

(上海)

这几句谚语流行于东南沿海,是海陆风相互交替的现象。

早晨,陆上温度低于海洋,陆上气压高于海洋,使陆上空气流向海洋,呈现西风。

但是,白天因为太阳照射得厉害,陆上气温升高很快,特别是到了午后、傍晚,气温比海上高,海洋上的气压也高于大陆,使空气从海洋吹向大陆,呈现东风。

“早西”指早晨从陆上吹来的陆风(西风);“晚东”指傍晚从海上吹来的海风(东风)。

这种现象完全是沿海地区每天正常的风向变化,它只有在晴天气才明显出现。

*西风夜静。

(江苏南京、山东临淄、河北)

*恶风尽日没。

(《田家五行》论风)

*强风怕日落。

(江苏无锡)

除赤道以外,高空基本上都是西风。

而且越是晴天,高空西风越盛行。

在高气压之下,地面很热,白昼对流盛行,地面气流上升,同时高空气流下沉。

由于高空气流是自西向东流动的,它下了地面,由于它的惯性作用,仍旧维持它的原来的西风方向,这样在地面上白昼就盛行着西风。

可是到了夜间,因为天空无云,地面冷却的缘故,地面气层凝着不动,所以风力极小,成了白昼西风夜间静的现象。

恶风指大风,后两句话的意思是大风在落日时就静止。

这种风的来历,和“西风夜静”相同。

*昼息不如夜静。

(江苏苏州)

在晴好天气下,白天阳光强烈,对流盛行,风力经常很大;到了夜间,因为天空无云,地面冷却很快,地面空气变冷,凝着少动,使风力很小。

所以白天风大,未必是天气变化之兆,只要夜间无风,天气就不会起变化。

就怕白天没有风而夜间风大,那就表示有外来的风暴来临,天气要起变化了。

*夏至西南,十八天水来冲。

(安徽怀远)

*夏至打西南,高山变龙潭。

(湖北黄岩)

*夏至西南没小桥。

(江苏苏州)

*梅里西南,时里潭潭。

(《农政全书》)

*夏至起西南,时里雨潭潭。

(江苏元锡、湖北黄岩)

夏至在阳历六月二十二日,长江流域正是梅雨季节。

梅雨怎样形成的呢?

据研究的结果:

因为春末夏初,北冰洋解冻,寒流挟冰南下,于是日本海和它北面的鄂霍次克海,特别寒冷,鄂霍次克海上的冷空气就堆积成一个高气压,我国东部位于高气压的西南,因此盛行着东北风。

达时候,如果有热带洋面来的西南风吹到,那就极易在长江流域形成锋面,发展出气旋而致下雨。

加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常稳定,所以这个锋面上的气旋源源产生,发生绵绵不断的降水。

按此,夏至时期的西南风,是组成梅雨锋上气旋的一个条件;西南风来了,大雨就到。

但是要注意的,仅有西南风而没有东北风,就没有锋面出现,所以未必会下大雨。

*六月西,水凄凄。

(山东栖霞)

阳历七月吹西风,表示东南季风的势力不能独霸长江。

西风或西北风或西南风,和东南风或东北风之间的锋面处在华东地区,故华东地区多雨。

*七月西风祸。

(广东)*七月西风吹过午,大水浸灶肚。

(广东)*七月西风入夜雨,八月西风不过三。

(广东)

农历七、八月即盛夏季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已经移到30°N以北,南海经常有赤道辐合带活动,这时广东一般是吹东到东南风,如果吹西风或西南风,就很可能是台风槽的影响,将会带来一场较大的台风雨。

*六月里北风当时雨。

(山东)

*六月北风当时雨,好似亲娘见闺女。

(江苏常熟)

阳历七月的时候,华东地区吹有北风,表示锋面可能在这里,所以下雨。

即使没有锋面,北来的冷风和七月的热地面接触,气层极不稳定,极易发生对流作用。

即使没有气旋降水,也至少要有对流性阵雨。

*紧南不过三。

(广西贵县)*南风不过三,过三必连阴。

(江苏太仓)

*南风假设过三,不是下雨就朗天。

(河北威县)

南风持久是天气变化的前兆,如果南风连吹三日而仍强盛,气压必定降低很快,于是南北间气压就有很大差异,好像江河的水位,上下流水压差大了,北方气流自然要奔腾南下,遂使天气发生重大变化。

*南风不受北风欺。

(河北沧县)

*南风一冲北风一送。

(湖北阳新)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湖北)

*南风吹吹,北风追追。

(湖北)

*南风尾,北风头。

(《田家五行》论风)

意思是说:

吹了南风,又来北风,天气必定发生突变。

这是标淮的冷锋上的现象。

*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内蒙古呼和浩特)

*南风不过晌,过晌听风响。

(河北井隆)

这两句谚语的流行地区的纬度已在北纬38度以上,南风出现的频率比较小,所以很难连续吹半天的南风。

但如果有气旋(通释1)到来,受其中心的吸引,在它的南半部,南风很可能持久,连吹半天以至一两天都有可能。

所以说:

“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十二月南风,现报。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冬南风迎(雨),北风送。

(广东)

*腊月南风半夜雪。

(广东)

*冬天南风三日雪。

(江苏无锡、常熟)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冬天)。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这几句谚语流行在我国南方的冬天,此地盛行北风,有时北风相对减弱,南风向北伸张,于是,在大陆上出现锋面活动,因此产生阴雨天气。

*西风不过酉,过酉连夜吼。

(江苏常州)

酉时就是下午七时至八时的时间,在晴明天气,西风到夜就静止。

假使日间的西风,到夜还不息,足见这西风不是在晴天因空气对流而产生的高空下沉的西风,而是西方高压中心来的西北风。

这是由于平面上气压有高低不同而起的风,所以不可能马上静止下来。

*恶风必有恶雨。

(江苏常熟)

*风是雨头。

(江苏无锡)

所谓“恶风”、“恶雨”就是大风、大雨的意思。

风大,表示空气有移动,空气有大速度的移动,天气就易发生变化而下雨。

至于为什么空气移动就下雨呢?

这是因为空气移动了,生成锋面和气旋的机会就多的缘故。

另外,在春夏季节,大风很可能是气旋、锋面及台风过境的前兆,因而有“恶风必有恶雨”及“风是雨头”的说法。

*秋雨连绵西北风。

(安徽)

这话的意思是:

秋季吹西北风,就连天下雨。

秋季,在热天之后,华东、华南的地面还是很热的,西北风吹来,因为受地面的加热,极易发生对流,而造成阵雨。

*拍北风,下午日。

(广西贵县)

“拍北风”指来势猛烈的北风,因为它来势急促,当地原有的不同性质的气团被它一扫而空,只剩下干燥的北方气团,由于气团很干燥,少有云层出现,即使有云,也是分散的小块的云,所以半天后,太阳光是很好的。

*立夏斩风头。

(河北威县)

到了夏天,风力就没有春天那样大。

这是就平均状态而言的。

因为夏天南北之间气压差特别小,所以风力也小。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像雷雨天气、台风天气的风力也可非常大,不过这种大风,一下子就过去的。

*关门风,开门住;开门不住,过晌午。

(各地通行)

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夜间不常有大风。

如果有大风,必定是由于风暴的到来。

风吹到何时为止,要看风暴的强弱行动而定,所以在使用这句谚语时要具体分析。

*开门风,闭门雨。

(山东临淄)

早上刚开门,就有大风吹来,表示天气不正常,很可能是有风暴来了,所以大约到闭门时就下雨。

*清明刮了坟头土,哩哩啦啦四十五。

(河北威县)

清明在阳历四月五日,这个时节,北方还冷,南方已热,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也大,所以风经常是很大的。

南北气流的冲突就多发生,因此气旋频繁,雨天较多。

*西风起虫,东风杀虫。

(广西贵县)

这是流行在稻田农作物区域的谚语。

大概在八月下旬九月上旬,如吹西风,那么天气干燥,水稻叶和已抽出的穗,蒸发极快,受有螟害的水稻,就很快地变白而死亡了(因为螟虫早已把稻茎咬伤,自下向上的水分运输不畅);如吹东风,或天气阴湿,那么受螟害的穗因为蒸发滞缓而还能生活,并不变白,即使变白,也极轻。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实际是西风之下,虫害见;东风之下,虫害不见。

事实上,虫害发生的基因早已存在。

*春风踏脚报。

(《田家五行》论风)

踏脚报就是多变的意思。

春季是一年之内气旋最多的时季,故风来雨就下。

*风急雨落,人急客作。

(《田家五行》论风)

风大,表示气流的移动急促。

吹到本地的空气可能是自很远的地方而来的,它的性质,如温度湿度等等,必定和本地原来的空气不同,所以极易发生锋面和气旋。

即使不发生锋面,因为气流的性质和本地的空气不和谐,加以风速很大,所以很容易发生对流或涡动而把水蒸汽带上去,凝成云雨。

*春南夏北,有风必雨。

(《田家五行》论风)

*春东(南)夏西(北),骑马送蓑衣。

(江苏无锡)

*春南夏北,等不到天黑。

(湖北)

北方的春季,冷气团还没退完,如果南风吹来,南风湿重温高,重量比冷气团轻,所以爬上冷气团。

把它的丰富的水蒸汽带上去,行云致雨。

北方夏天的地面也是很热的,这时如果有北面的冷空气团到来,就发生上冷下热不稳定的情况,下面湿热空气上升而凝成云雨。

这样造成的雨是一阵一阵的,或许还有雷电交加的现象。

这种北来的风,如果和本地原有的热湿空气问造成了锋面,雨就更大更久了。

*春南夏北,毛水磨墨。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广东)

春天吹南风,夏天吹北风,天气无雨。

这话在表面看来,似乎和上句是矛盾的。

实际上,因为所在地方的不同,而有这不同的结论。

从原理上讲,正好相互联系而统一。

福清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处在副热带地区。

在一年之间,锋面带大致在四五月(阳历)间经过此地。

这时候的风向南北不定,所以雨量多。

如果这时南风太强了,锋面带就提早推动到北方去,那末,这儿完全在暖气团之下。

南风虽然有很多水汽,但是层结稳定,没有上升运动,所以不可能有云雨。

同时,因为锋面带移到北面,所以长江流域反而多雨。

这就是前句所指“春南夏北,有风必雨”的现象。

由此看来,同在南风之下,长江流域之所以多雨,正是因为南方的不下雨。

夏天,西太平洋副高向北移动,同时向大陆伸入。

闽粤正处于它的南部,东北风盛行。

这种气流带有下沉运动,层结稳定,湿度极小,所以没有云雨。

世界上,有这种东北风长期控制的地方,像非洲北部,就成了沙漠。

这里的偏北气流与高纬度吹来的偏北气流性质是不同的,因而发生的天气也不相同。

*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外出。

(《田家五行》论风)

风来的方向,天空清朗;但是风去的方向,浓云密蔽。

这是天要下雨的情况。

在低气压里,风从四方向低压中心汇合,空气上升,把水蒸汽带了上去,故有浓云密雨要到。

*西南转西北,搓绳来绊屋。

(《田家五行》论风)

*南风吹得大,转了北风就要下。

(湖北)

*西南转西北,风暴等不得。

(湖北)

*南转北落得哭。

(浙江义乌)

*南洋转北洋,大雨淹屋梁。

(湖北孝感)

所谓“南洋转北洋”就是指南风转为北风。

这是气旋里冷锋上的现象。

冷锋前面盛行温高湿重的热带气团,自西南方向吹来。

锋前的气压梯度小,风力和缓。

冷锋后面来的是干冷的极地气团,自西北方向吹来。

气压梯度大,风力非常强。

同时大雨如注,雷电交加。

*春南过三,转北即暴。

(浙江义乌)

春季,由于大陆受太阳照射,增暖很快。

此时,假设是南风已经历三日,南方的气压降低很多,因此使南北间气压梯度增大,北方的冷空气自然要南下。

当冷空气经过南方温暖陆面或洋面时,空气层就出现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易发生上升运动,将下层的水汽带入高空凝结致雨,有时可达暴雨的强度。

其次,这是冷锋过境时所表现的天气现象。

*半夜五更西,明天拔树枝。

(《田家五行》论风)

*大风见星光,来朝风更狂。

(湖北黄冈)

*晚间起风,天有变。

(广东)

*晚间风大,白天风小,天将雨。

(广东)

如果天气晴明,半夜不应该有风。

现在半夜起风,表示将有很强的天气系统到来,例如,寒潮南下、有气旋或台风过境。

*飘风不终朝。

(老子《道德经》)

飘风是小风的意思,这种风力的气压梯度极小,类似于高气压中心的情况。

气压梯度既然不大,风也吹不久。

*无事七八九,莫向江中走。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因为阴历七八九月,正是台风盛行之期,江里风浪很大,所以没有要事,不去江中为是。

*风台毛东南,仍旧作未晴;风台毛西北,作了毛得落。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风台”就指台风,“毛”是不的意思。

台风尾部的风是东南风,如果台风已到,还没吹东南风,表示尾部未到,雨天不止。

“毛得落”是不得落雨的意思。

台风前哨的风从西北来,如果西北风还没吹到,表示台风的本部未到,不会落大雨。

*春东夏西秋北雨。

(湖北武昌、孝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刮东风,夏天刮西(南)风,秋天刮(西)北风,就要下雨。

*有日无光南风起,三日南风必有雨。

(湖北孝感)

“有日无光南风起”是气旋中暖区里层云密蔽时天空所出现的现象。

南风吹久了,甚至长达三日,使本地气压下降了很多,就促使了北方冷空气南下,出现冷锋降水。

*晴干无大风,雨落无小风。

(江苏无锡)

晴干一般是出现在反气旋内的天气现象。

在反气旋内部盛行下沉干热风,天气晴好,风力较小,尤其在反气旋中心部位,风力微弱,甚至无风,只有在外围才有显著的风。

所以说“晴干无大风”。

另一方面,雨天主要出现于气旋区域。

在气旋内部,盛行上升气流,四周空气向中心辐合,常常风雨连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