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50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7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docx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10篇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_共10篇

第1篇: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

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3。

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

A.科尔伯格

B。

彼得?

麦克费尔

C.班杜拉

4.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具有(D)。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D)。

A.连续性

B.示范性

C。

长期性

D.创造性

7。

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C).

B。

布鲁纳

C。

斯宾塞

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

“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

"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

“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

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

这位教师违背了(D)的教学原则.

A。

启发性

B。

系统性

C。

巩固性

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

A。

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1。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

最优化理论

B。

认知结构的理论

C。

教学与理论

D。

范例教学理论

13.关于掌握知识和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智力的(D).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

基础

14.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5。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C)。

A.初等教育

B。

平民教育

C.普及教育

D。

义务教育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前景教育原则:

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

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2.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分科课程:

即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种不同的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4。

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三、简述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

答: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

(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的教育机智.

(4)板书能力。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2.二战以后世界**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趋势?

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4)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答:

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在性质上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4。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分析说明人的身心的一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要求。

答:

(1)人的身心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不平衡性。

这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一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比如身体的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感情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这要求教育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

(3)人的身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有着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任务。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时期内,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要求教育者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人的身心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得到部分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

这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

(5)人的身心具有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水平的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这要求教育者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

他们唱得好不好?

学生:

好!

老师:

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学生:

女生声音大!

老师:

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学生:

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

老师:

是吗?

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

(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老师:

(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

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

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

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问题:

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并在这一情景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比”的方法。

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2。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

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

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

“你在干什么?

"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

“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

”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

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

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答: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近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

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

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

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

赞可夫

3。

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

A.科尔伯格

B.彼得?

麦克费尔

C.班杜拉

4。

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具有(D)。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D).

A.连续性

B。

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C)。

B.布鲁纳

C。

斯宾塞

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

“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

”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

“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

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

这位教师违背了(D)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

A。

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

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

B。

开展了班级工作

C。

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

A.知行统一原则

B。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

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教学与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3.关于掌握知识和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智力的(D)。

A.惟一选择

B.内容

C。

途径

D。

基础

14。

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5.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C)。

A.初等教育

B.平民教育

C.普及教育

D。

义务教育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前景教育原则:

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

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2。

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和教育问题。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分科课程:

即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种不同的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4.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三、简述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

简述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

答: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

(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的教育机智.

(4)板书能力。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2.二战以后世界**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趋势?

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4)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

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答:

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在性质上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4.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分析说明人的身心的一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要求.

答:

(1)人的身心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不平衡性。

这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一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比如身体的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感情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这要求教育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

(3)人的身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有着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任务。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时期内,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要求教育者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人的身心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得到部分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

这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

(5)人的身心具有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水平的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

这要求教育者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

他们唱得好不好?

学生:

好!

老师:

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学生:

女生声音大!

老师:

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学生:

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

老师:

是吗?

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

(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老师:

(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

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

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

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问题:

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并在这一情景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比”的方法。

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

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2.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

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

“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

“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

”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

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

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答: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近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

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第2篇: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l分,共20分)

1。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教育学的雏形"

B。

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

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

殷周时代

B。

秦代

C。

汉代

D.宋代

4。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

美国

B.英国

C。

法国

D.德国

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6.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并行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7.“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说明教育是

A。

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8。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9.人l3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13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

可以改变质量

B.可以控制

C。

可以调整人l3结构

D.可以制约迁移

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师素质现代化

11.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的

A.互补性

B。

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2.我国正在进行的五四制实验开始于——年.

A。

1981

B.1989

C。

1991

D.1994

13.“明人伦”是我国的学校教育目的。

A.原始社会末期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国民党统治时期

14.“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这是—-的观点。

A。

布鲁纳

B.克伯屈

C.赞科夫

D。

怀特海

15。

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

A。

田径

B.乒乓球

C。

武术

D。

游泳

16.现代教学的技术是教学的

A.主要手段

B。

辅助手段

C。

中心手段

D.内在手段

17.学生王明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

“你又违反纪律了?

我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