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0771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docx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5篇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

下面是推荐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

  

(一)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

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

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远伟大,无人可取代。

但是我是有些许羡慕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

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

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

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

也许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什么是自由?

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

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

然而,没有言论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然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思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服从这个制度吧。

当一个社会禁锢了人们的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

  不是死水一潭吗?

  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

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

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

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爱,深深的敬仰。

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

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

中国的文化是什么?

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

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

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

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

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

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

人文关怀,是什么?

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

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

个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

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

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性思考?

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疑与反抗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

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

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

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

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

  

(二)几许,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信可以变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远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

  ——《看天下》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

所以,她决定彼此写信来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写给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编成的书,信里包括了讲述时代差距,近期生活,新闻观点……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惊。

在这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还有多少人用信来交流?

别说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写吧。

到底是为什么让他们能够写出三十五封信呢?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经历几次无果后就放弃了。

但龙应台和安德烈却通过写信的方式,跨越了鸿沟,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与心灵。

龙应台说”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

最后,她成功了,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觉得看别人的信枯燥无味,家书更是会让我烦燥不堪,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些信是一对母子心灵相贴的过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让我能透过这个方式,找到与父母了解沟通的方法,能让很多读者寻求心灵深处的慰籍。

它们让我第一次觉得,信,拥有强大的力量。

  古时,信承载着或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或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战前战士们的鼓励……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等名句,极言书信的珍贵。

  而今,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热切地盼望书信的到来,传达信息不过几秒钟的事;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担心长时间没见面导致感情冷却而分手,相见不过一张车票的事;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视书信,也许写信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笑。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书信了吗?

当然不。

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有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诗句;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丽诗句,这难道是一种好现象吗?

或许,现在的科技时代并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时代,我们依旧需要书信,让人们创作出更多的诗句,让世界不变成一个没有诗人的世界。

  再者,当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人的信息也变的随意,感情不增反减。

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

在写信时,会比平时发短信更认真地写,生怕出了差错,这时,信上的字能表现出写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实、浓厚。

龙应台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够更快地认识对方,更深刻地了解对方,更贴切的感受彼此的爱。

所以,信不只是单单的一张纸,它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足够的力量连结相隔万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两代的人的心灵。

  望所有人,能够执笔,认真诚挚,书一封信,不论给谁。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

  (三)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

  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

早早起床、匆匆忙忙上学、没完没了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利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

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

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

”你的儿子真厉害!

”,”你的女儿真棒!

”……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

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

”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

!

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

  (四)“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

  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

”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

”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

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

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

”什么?

你?

!

你申请了?

  怎么没和我们商量?

”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

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

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

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

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

  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

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

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

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

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800字

  (五)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地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要追回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人。

  ——题记一位母亲,看着子女发表”独立宣言”,问那些常人不愿提起的问题,是什么感受?

一位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子女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是什么感受?

一位母亲,望着子女的坚实的身躯想要拥抱却不敢声张,是什么感受?

  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这是一位名为龙应台的母亲和她的十八岁儿子的故事……有这样一次,安德烈问他的母亲”怎么面对‘老’?

  “会希望我记住你吗?

”这两句话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

  人会老去吗?

我问自己,答案想必已经知道,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愣,很可怕吧。

我惊讶于安德烈的问题,但更惊讶于龙应台的回答:

”老”就是放在药盒里那色彩缤纷的药片;”老”就是上楼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还是要下;”老”就是不说话时发出像咖啡机煮滚喷气的声音;”老”就是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书中的安德烈已经长大了,成年了,可是龙应台这位母亲对他的爱却没有变,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她开始学着认识名为十八岁的儿子,书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戏打闹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长大,后半部分是荆棘,需要一个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龙应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张望着安德烈,那越来越远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线有多远?

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看到那坚实的身躯不畏艰险的在前,想要拥抱他,却不敢声张。

  进入高中的我应该也将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荆棘地了吧,该脱离父母的怀抱,奔向这缭乱的世界,尽管这样,我也是不会忘记的是谁在跋涉中给予我一席休息之地,爱和希望。

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力量,让心中永存着热度和光,不去畏惧前方的荆棘。

更不会忘记在走远之后,回头抱一抱那在后头张望着,想去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你们…

  相关文章:

  1.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最新范文800字5篇

  2.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读书笔记600字五篇

  4.

  《目送》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