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97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x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

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

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

看图,教师引导: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说,“莲叶真多呀!

”“莲叶真美呀!

”“莲叶又大又绿!

”“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

“小朋友们说得真美。

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

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

”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

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

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习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

  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

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加强阅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就让他们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几段话,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课堂上同一句话,因为阅读者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

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对小英这一人物的了解了个透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把一个心理自卑得尽乎变态的可怜的小英活生生的摆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两次掌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

  整堂课,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新授、总结点题、拓展延伸这样四个教学环节。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资料,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

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

你为什么低头呀?

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

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我当作英子,说:

“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

”“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

”“不上去,才来的新教师教师要批评,上去,大家必须要笑我,怎样办?

”此时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

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

“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我又创设情境:

“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

“别怕!

我们不会嘲笑你!

”“勇敢点!

”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教师引导:

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

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

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

……“多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

  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应对生活。

”“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

我要自信地应对一切。

”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

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资料。

  三、拓展延伸,升华文本内函

  在理解好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说说自我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

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

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我的“掌声”。

  可是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里活动的3个句子,虽然找出来了,可是我没有即时好好地让学生经过朗读去品味。

异常是“低下头”“犹豫”“眼圈红了”“慢吞吞站起来”还没有好好突出,没能深刻体会小英此时的心态在慢慢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处理太匆忙了,还需多指导学生朗读,为下头学生为何自发地送给小英的掌声做好铺垫。

  经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

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提高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带领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关怀,领悟人与人之间只有带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地和谐。

由于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__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此,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管老师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感悟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但同时由于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样就使得课文的知识点相对较少,讲解起来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觉。

  因此,管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读提示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管老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如: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

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教师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

“不要紧,再来一次!

”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

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

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

“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

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

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

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

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教师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结合实际说话,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设计管老师设计的有新意,以__的内容为主线,简单明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想通过对这篇__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__的学习也深受体会,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现在我们是老师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只想着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

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

  因此,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

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一篇简短的课文确让我们师生都懂得如何去为别人着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

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对于“检阅”三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上本课之前,杨老师让学生看了“5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对检阅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学习。

杨老师的重点是检阅前,但她的思路却有点乱,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太多的思考问题。

  成老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教学词语上,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学得很扎实。

我认为让学生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环节很好,但是学生读的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范读词语上,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学生也会模仿得好,而不是这个环节的要求太高。

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

有的同学说:

“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

”成老师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成老师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

“博莱克平时走楼梯都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出去踢球”……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

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

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

《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

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

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

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

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

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

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

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

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

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

比如:

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

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

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

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

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

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

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

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

一个纲,七个性。

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

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

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

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

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

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

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

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

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

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

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这个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

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

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

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

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

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

还是突出演?

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

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

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

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

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

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

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

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

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

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

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

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__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

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

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苏轼也有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

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

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

他们应该怎样说?

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

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

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

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

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

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

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

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

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

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

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

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

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

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

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

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

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

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

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保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是退缩?

是无畏?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怎样才能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

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

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学生作为重中之重了。

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

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

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己的事情。

于是我思考,我改进,我努力。

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

如果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

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距的。

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使人奋进,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静候在冷静的思考与沟通之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在第一次与新教材接触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__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

为什么?

”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

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

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

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

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

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

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

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

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

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

一小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字正腔圆,语气强烈。

一小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节奏明快,针锋相对。

孔子曰:

“吾不能决也。

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

”“哦!

”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

我接着说:

“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

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

”学生抢着答:

“仍然是平局。

”“为什么?

”“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早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