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99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赤壁赋教案打印.docx

赤壁赋教案打印

《赤壁赋》教案(2011年9.29—30)

首先复习上节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重要词的意思、通假字、特殊句式、即可)

一、新课导入

用初中学过的苏轼的文章来导入

二、对“赋”这一文体做简要的介绍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体制上有所变化,大体经历了汉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魏晋时期出现骈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苏轼生平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受当时欧阳修的赏识。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

在43岁那一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新旧党政之争)

通才(诗文词书画)

四、文章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类似我们革命时期的自卫队队长很小的官职没有实权)。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湖北黄冈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进入课文的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

第二课时

一、文章鉴赏

A、把握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和谐的基调。

B、研读讨论: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

变与不变

二:

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

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板书]用较为整齐的词句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

(1)夜游赤壁,飘飘欲仙

(2)饮酒放歌,箫声凄切

《赤壁赋》(3)主客问答,人生苦短景、情、理交融

(4)排遣愁怀,乐观旷达

(5)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小结: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我们要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忘却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回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第三课时:

大家一起来背诵《赤壁赋》

一,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1)歌

  A、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2)望

A、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B、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4)如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动。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

狼藉,凌乱。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尊”同“樽”,酒杯)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

向南,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

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

名次做动词,攻下.)

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二,句式和修辞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

介宾后置)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

介宾后置)

⑥客有吹洞萧者(句式:

定语后置)

⑦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①“何为其然也?

”(句式:

宾语前置)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句式:

被动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

(句式:

宾语前置)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

介宾后置)

⑤侣鱼虾而友糜鹿(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概括段意:

主客问答:

(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

①而又何羡乎?

(句式:

宾语前置、反问)

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修辞:

对偶)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

介宾后置)

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句间关系:

假设)

概括段意:

主客问答:

(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

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共食,其乐融融

(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第四课时

苏轼的家庭生活

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她比苏轼小三岁,结婚的时候,苏轼18岁,她15岁,她给苏轼生的儿子叫苏迈,是苏轼的长子,根据苏轼给王弗所作的亡妻昂氏墓志铭记载,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两点。

第一,说他夫人敏而静,节是非常地聪敏,同时又不恃张扬;第二叫有识,有见识。

为什么有这两个评价呢?

在这篇墓志铭里面,苏轼展开了一个漫长的回忆。

    刚结婚的时候,苏轼其实不大看得起他这位妻子,觉得他这个妻子没什么文化,15岁嘛,还是个小女孩,在家里做做家务,伺候伺候公婆足以,后来这个看法有转变,为什么呢?

有时候苏轼在读书的时候,温习功课的时候,他的夫人静静在旁边做针线活,也不吭声,苏轼虽然聪明,可是有时候背书背着背着也有卡壳的时候,有这么几次,一卡壳,想不起来了,他这个夫人在旁边,悄声给他提个词,提完词以后接着做她的针线活,苏轼很奇怪,给我提词,指着满屋子的书,挑了几本书就问她,没发现这个夫人全都能回答上来,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娶了一个特别有文化,特别有知识,特别聪明,特别智慧,但是又不吭声的这么一个好妻子。

这是苏轼对他的夫人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不是一个笨丫头,是个聪明女孩。

可是问题在哪呢?

苏轼自以为对夫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错了,他夫人对他的认识比他对他夫人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王弗对她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数,他有文化,他有知识,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样,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不会待人处世,他夫人就发现,这个人能分得清什么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他做了官以后,家里面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经常躲在屏风后面,细细地听苏轼跟客人怎么说话。

    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屏风后面出来就说,这种人你跟他浪费什么时间呐,你看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有标准,说话总是模棱两可,你想怎么说,你有什么意见,他就迎合你,这样的人不要跟他交往,不要跟他说话,苏轼有点不以为然,心想官是我做,又不是你做。

    又有一次,来了一位,这位是个见面熟,一见苏轼之后,简直跟老朋友似的,显得特别亲密,什么话好听就给苏轼说,走了以后,王弗出来跟苏轼说,这样的人不能跟他交朋友,属于来得也快,去得也快。

夫人的话到底应验不应验呢?

在给夫人写的墓志铭里面,苏轼非常惭愧地想到,每次夫人都说对了,他不能不服夫人的判断力比他要准确。

所以你说有时候很奇怪,你说苏轼,当代的大才子,一流的文人,很关心天下的大事,他的夫人,有文化但比不上他,只关心身边的小事。

问题在什么地方?

生活当中没那么多大事,基本上是由小事组成,所以,苏轼基本上在这类问题上,都得听他夫人的。

夫人经常告诉他说,现在你的父亲不在你的身边,可没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情一定得慎重。

所以,苏轼的这个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个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特别精明的女性。

    他夫人去世了以后,苏轼的父亲跟他说,你这个夫人跟我同患难,将来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亲埋葬在一起。

苏轼在过了十年以后,40多岁的时候,已经历尽了宦海的风波,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了他的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伤,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

这词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应该说十年的阴阳隔绝,都没有能够断绝苏轼对他第一位妻子深情厚爱,为什么?

你看他在词里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人远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无法跟她相见,多么地凄凉,而他自己现在要找一个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心中的苦闷讲给她听,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风后面,听到他和客人谈话出来之后劝他两句,没有,这个时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见面,他已经变了样子,再也不是十年前那个翩翩,而是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中年人,这些人宦海的风波,这些年仕途上种种的不顺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让他想起他的妻子是这么多地宝贵。

所以在晚上他做梦的时候,梦到了他妻子永远地留在他脑海当中的就是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见了面以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不停地哭,为什么呀?

千言万语都说不出来,这些年,互相之间的彼此的思念。

这个伟大的词人,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描写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的时候,却往往能够使用异乎于常人的艺术的手段,使得阴阳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从而更加容易波动我们内心非常脆弱的心弦。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当明月再一次照到那片松林的时候,照到你的坟茔之上的时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留下了眼泪,所以,苏轼他可以写大江东去这样豪迈的作品,同时,他对于那种非常微小的,非常细微的男女之间的恋情,男女之间的相思的感情,也写得非常地动人。

总的来说,第一位王弗在苏轼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呢?

是聪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给他留下了长久的多情的回忆。

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小11岁,21岁那年嫁给了苏轼,也就是苏轼在32岁那年娶了这个王闰之,她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迨,一个叫苏过,王闰之跟她的堂姐性格完全不一样,没有堂姐那么聪敏,那么智慧,那么精敏,但是她非常地温柔体贴,她去世的时候,也只有46岁,苏轼在给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面,对她有两个评价,第一个是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这个评价很高,她做母亲做得最好,对她堂姐留下来的长子苏迈,看待他就好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三个孩子的爱,完全是平等的,一样地深厚,这是第一。

    第二说什么呢?

得失如一,随遇而安,跟王弗不一样,因为王弗她去世得很早,当时正是苏轼还没有完全在仕途里面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王闰之不一样,她跟随了苏轼26年的时间,经历了苏轼在朝廷里面做官,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回到朝廷里面做官,经历好几个阶段,起起伏伏,她跟着苏轼的时候,毫无怨言,受苦的时候她没有怨言,苏轼回到朝廷发达的时候,她也没有那种耀武扬威,始终保持一颗很平常的心态,苏轼在这一点上,对她评价很高,而且她对于维持苏轼这个和谐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王闰之肯定没有她姐姐那么聪明,这是可以肯定的。

比如说,我们知道苏州在湖州的时候,不是被朝廷的官员抓走了吗?

后来苏轼给他朋友文彦博写的信里面说,说了什么呢?

说他被抓走以后,王夫人非常愤怒,把苏轼写的书稿,诗稿都拿出来说,写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

几乎把我们全部都吓死,火柴一点,就全烧了,所以等到后来回来的时候发现,一查,发现十亡七八九矣,烧掉很大一部分,但你也不能怪她啊,这就是什么呢?

王闰之她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非常体贴的一个很多情的夫人,但是她受不起政治风浪的惊吓,他的夫人去世的时候,苏轼特别难过,因为这个王闰之陪伴他的时间非常长,他在这个祭文里面写道,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说,你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站在门边,迎我回家了,再也没有人去照顾我们的田园了,呜呼哀哉,我非常难过,为了你,我流干了我所有的眼泪,对于王闰之,苏轼也是无比地留恋,表达出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在苏轼的情感生活里面,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就是她的侍妾朝云。

这朝云比苏轼小25岁,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那时候朝云彩12岁,收进来的一个小妾,她跟苏轼在一起生活了23年,关于朝云,民间的传说很多,应该说,苏轼关于朝云所留下的文字是最多的,纪念朝云的文字也是最多的,他给朝云有两个评价,两句话,一个叫什么呢?

叫敏而好义,一个叫忠敬如一。

敏而好义说什么呢?

朝云不但很聪明,而且具有丈夫一样的义气,忠敬如一,是对我,对我这个家,始终保持一颗忠心,换句话说,她作为一个侍妾,她所应该给这个家庭承担的责任,其实远远不应该是那两位妻子承担的那么重,但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了。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北宋的时候,士大夫他可以招很多这样的歌妓和侍妾,她们并没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要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原来可能有一些招进来的歌妓,她们主要的作用,客人来了之后跳舞,或者敬酒,但如果这个家庭败落了,很多这样的侍妾都离开了家庭,但是朝云没有,朝云曾经给苏轼还生过一个孩子,叫苏遁,但是很快夭折了,这件事情对朝云打击非常大,但是她也没有离开苏轼的家,包括苏轼被贬到惠州,过着非常窘困,非常艰难的生活的时候,朝云都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

那我们说,朝云跟前面两位夫人有什么不同呢?

有很大的不同。

    朝云应该说,在苏轼看来,更多的像他的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下午,苏轼在院子里散步,当时正是暮春时节,阳光普照,很舒服,家里面的人忙忙碌碌的,苏轼在院子里转,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拍了拍,你们说,我这里面都装的是什么啊?

旁边有一个奴隶就说,您这里面装的,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一听,太俗了吧,本身就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还用得着你说吗?

不对。

另外一个奴婢说,那都是满腹经纶啊,治理国家的满腹经纶,苏轼想,这也用不着你说啊,这也不对,最后只有朝云说什么呢?

您这一肚子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哈哈大笑,确实是红粉知己。

所以,朝云对于苏轼的人生上,信仰上,包括在政治上的坎坷,都更多了一份理解,这种理解跟一般的家庭主妇在生活上的照顾和体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说在惠州的时候,朝云给予苏轼的是什么呢?

当家安顿下来以后,她陪着苏轼参禅悟道,谈诗论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苏轼这样的大文人,当然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精神上的知己,这是朝云能够给予她的。

苏轼写过一首词叫《蝶恋花》,应该说这首词跟朝云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很多的史料笔记里面,人们往往喜欢把这首词跟朝云联系起来。

这首词是怎么写的?

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千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很典型的婉约词,写的是男女之间的那样一种很模糊的,很敏感的,很细腻的情感,那么据说,苏轼写了这首词之后,要请朝云给我们唱一唱吧,朝云还没开始唱呢,泪满衣襟,苏轼很奇怪,我就让你唱一首词,你至于吗?

哭成这个样子,朝云讲了一番道理,什么道理呢?

说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观念,你想想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眼见得柳枝上的柳絮,柳枝上的柳叶,一年一年地来,一年一您地少,作者又写,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你翻过来想呢?

今天你是芳草,明天就不是芳草了,既然何处都有芳草,也许这一刻的芳草就不那么珍贵,所以这里面透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常的感觉,触动了朝云的心思,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苏轼,都将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因此她不愿意唱,她觉得唱这个东西好像唱自己的哀歌一样,没过多久,朝云就去世了,所以这首词,就好像是写给朝云的谶词一样,朝云在3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后,苏轼在写给她的祭文里面,没有一句话表现出来男女之间那样非常柔情的,非常思念的,儿女情长的话,一句都没有,他的祭文写得更像一个同道者,给一个知己给一个朋友的祭文,这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朝云在苏轼心目当中重要的位置和独特的位置。

 

(第二种方案)

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你能否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于江面,清风徐徐吹,波光粼粼。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

  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哪些字词和句子最能传达作者的这种心情?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什么是“一苇”(指小船)――这里的“纵”是什么意思?

――凭、听凭、随意的意思。

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也仿佛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冯――凭:

乘。

  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廉”不贪,这里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的意思。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下面我们齐读第一段。

注意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面对美景,每个人都想让它与世永存,羽化而登仙更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课文第3段所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于是悲从中来。

  我找同学朗诵第3段,看看客因何而悲?

悲的内容是什么?

  来到赤壁,自然会联想到赤壁的历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重点是哪几句?

)――“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这一层应该读到什么地方?

如何读?

  战船接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

)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出曹操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写尽了一代之英雄的豪迈与气势。

语调应该激越上扬。

  这一长句的重心应在哪儿――而今安在哉?

(什么意思?

宾语前置。

如何读?

――无限沉重惆怅)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

  此一悲也――英雄安在

  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

  苏轼现在只能把短暂如蜉蝣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过着侣鱼虾而友麇鹿的生活,只能无端的哀叹与羡慕。

  然而苏子又确非平庸之辈,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步古今的才华,苏轼又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政治才干,却报国无门,又怎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