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宣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34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航海日宣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航海日宣言.docx

《航海日宣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海日宣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航海日宣言.docx

航海日宣言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

 

我们同处在一个海洋面积占百分之七十的蓝色星球。

三亿年前,生命从大海的摇篮来到陆地,演绎了智慧进化的壮丽诗篇;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仪,人类得以跨洋过海去探寻那亘古未见的彼岸;600年前,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世界从此撑起了大航海的征帆!

今天,在庆祝第五个中国航海日之时,在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郑重宣言:

航海催生现代文明,人类亟须珍惜海洋。

作为航海大国,中国十分关注地球环境和海洋生态。

我们呼吁:

开发海洋,适度有序;珍爱环境,义不容辞。

让我们在享受航海的过程中,自觉维护大海母亲襟怀的纯洁,永续保持蓝色海洋生生不息的活力。

航海呼唤和谐世界,发展需要敦信修睦。

郑和扬帆远航,让世界了解中国;哥伦布、麦哲伦远涉重洋,把欧洲带向世界;当今,又是航海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我们倡导:

携起手来共创和谐世界、和谐海洋,让我们在国际大家庭内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洋。

航海引领时代发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当大海继续为人类提供舟楫之利和丰富宝藏的同时,我们深知其承载能力决非无限。

我们主张:

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遵守海洋法规,维护海洋权益;发展科学航海,和平使用海洋,让海洋永远成为造福人类的蓝色家园!

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也给我们留下遗憾与创伤。

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共建和谐海洋的新时代。

 

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

2009年7月11日大连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解读

杨道立陆儒德

目次

一.《宣言》是面对海洋的庄严承诺;

二.航海演绎人类进化的壮丽诗篇;

三.中华民族扬帆海洋的辉煌与自豪;

四.漠视海洋留下的历史遗憾与创伤:

五.郑和航海是敦信修睦的光辉典范;

六.海洋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寄托;

七.开发海洋适度有序

八.珍爱环境义不容辞

九.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

十.遵守海洋法规维护海洋权益

十一.发展科学航海和平使用海洋

十二.畅开胸襟创建“和谐海洋”新时代

十三.更加开放实现人类共管海洋新世纪

 

一.《宣言》是面对海洋的庄严承诺

大连主办2009年中国航海日,海洋文化异彩纷呈,蓝色浪潮冲击滨城。

主题雕塑“鱼贯而入”,集装箱浪潮奔腾而来,呈现港城“朝气蓬勃”的景观;交响乐团“海洋之歌”的蓝色主旋律回荡华夏、响彻海疆;主题演讲和专题片“航海兴邦”,诉说海洋的辉煌与创伤,激发建设海洋强国的热情;航海日“特种邮票纪念册”和“海洋与航海”主题版画散发着大连浓重、浪漫的海洋气息;海洋科普《大海告诉你》,启示人们去亲海、爱海;举办“我心中的海洋”征文大赛和“海洋知识百题竞赛”,引领市民和青少年漫游知识海洋,增强海洋意识,更新海洋观念。

星海湾畔,船艇竞渡,乘风破浪,扬帆奋进。

大连万人涌向星海湾,争睹海上盛典,彰显大连的开放、包容、豪迈和进取,让汇入“亲情之水”、“和平之水”、“圣洁之水”和“财富之水”的黄海更加和谐、分外湛蓝。

2009年7月11日,在“庆祝新中国60周年·迎接航海新挑战”为主题的庆祝第5个中国航海日大会上,发表了《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该《大连宣言》集中了京、穗、沈、连十几位专家的智慧,呕心沥血、历经半年多时间反复修改而成,由中国著名播音员方明以流畅、庄重的语言,将《大连宣言》播送全国,传遍海疆。

表达了中国海洋、航海界对对当前海洋问题的基本观点、态度和行动纲领,是面对海洋的庄严承诺,丰富了航海日活动的内涵,有文化色彩,有历史高度,有辐射影响。

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社团或其领导人阐述政治纲领、主张,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基本立场、态度和承担义务而发表的文件,通常以政府和会议的形式发表,《宣言》具有严肃性、鲜明性和鼓动性等特性。

《大连宣言》表达的蓝色心声昭著于天下,充满着号召与呈请,将对社会产生持久效应。

至今,国际上发表的海洋宣言,主要有1996年“第24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发表的《北京海洋宣言》,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一届海洋部长会议发表的《汉城海洋宣言》,2009年“世界海洋大会”发表的《万鸦老海洋宣言》等,一致强调21世纪海洋日益发展的重要性,决心促进持续、平等的海洋发展目标,要求世界各国努力减少对海洋、海岸的污染,加强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相互影响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海洋的管理水平。

在中国召开的各种海洋会议上,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海洋宣言》。

如2005年出席“国际海洋城市论坛”的29个海洋城市发表了《厦门宣言》,号召齐心协力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实现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06“中国海洋论坛”,通过了有关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山宣言》。

 2008年,世界19所海洋高等学校签署了《舟山宣言》,宣示了“发展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的行动方向。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是又一个非政府名义发表的大会《宣言》,尽管只有短短600多字,却涵盖了世界海洋的主要问题,包括人类文明进化史,海洋与人类关系,当前海洋形势,呼吁各国保护、保全海洋和共同管理海洋,规范人类海洋行为等。

海洋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当大海继续为人类提供舟楫之利和丰富宝藏时,海洋的承载能力绝非无限。

如果不去珍惜和善待,海洋也会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关注地球环境和海洋生态是当代人的神圣使命。

《大连宣言》呼吁:

开发海洋,适度有序;珍爱环境,义不容辞。

自觉维护大海母亲襟怀的纯洁,永续保持蓝色海洋生生不息的活力。

为增强国人对海洋的认知和责任心,要求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共建和谐海洋的新时代。

《大连宣言》主张从3个层面行动起来:

首先,更新海洋观念:

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其次,用法制规范海洋行为:

遵守海洋法规,维护国家权益;然后,创建“和谐海洋”达到和平使用海洋,各国共享海洋资源。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全面论述海洋问题,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中国全国性会议海洋宣言第一例,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连宣言》是当今重要的海洋文件,应当醒目地镌刻在大连各个景点,并编入中小学课本,让大连人和四海宾客耳濡目染,成为认知海洋和参与海洋行动的座右铭,将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让我们共同谱写一个公正合理、自由有序、和平安宁、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友谊之海、和平之洋,让海洋永远成为造福人类的蓝色家园!

 

二.航海演绎人类进化的壮丽诗篇

人类同处在一个海洋面积占71%的蓝色星球上。

30多亿前,海洋中诞生了原始生命,3.5亿年前,生命从大海的摇篮来到陆地,500万年前进化为古代人类,演绎了智慧进化的壮丽诗篇。

古人类并不认识自己脚踩的土地是何物?

外面有多大?

被大海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繁衍,形成了一定的人种和相似的习性,他们随着海岸线的进退迁徙而居,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土著民族。

古人观察水中的落叶和枯木受到启发,“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在七八千年前“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开始了原始舟楫航海时代,借用“舟楫之便”获取“鱼盐之利”,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导航,人类得以跨洋过海去探寻那亘古未见的彼岸。

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一个埃及的陶罐上画着一个挂着小方帆的船只,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甲骨文就记载有“凡(帆)”字,标志人类开始开发自然风力作推进动力。

木板船的出现,人类摆脱了对原木整材的依赖,开始建造适航性更好的航船。

剖板造船、风帆推进和指南针应用是航海史上的三大飞跃,御风抗浪,因风及远,世界从此撑起了大航海的征帆!

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探索,人类的航海知识由量的积累到达了质变,世界大航海演绎了人类进化的壮丽诗篇。

汉武帝、郑和代表的东方航海的“西进”,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西方航海的“东来”,在非洲南部的大洋上交汇,实现海洋变通途,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

梁启超给予高度评价: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两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也。

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

衔接于舟楫航海时代与钢铁航海时代之间的“帆船航海时代”,经历了五六千年的风雨历程,惊心动魄的闯海冒险,扬帆远航的开拓新界,风帆总能唤起我们的激情和浪漫.对那个御风而行的帆船时代无限神往。

大航海的风帆,催生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世界社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贡献。

帆船成为航海的图腾,中国“航海日”的永久性标志便是以帆船为主体,标志中国航海事业“朝气蓬勃,扬帆奋进”。

大航海实现了“地理大发现”。

人类走向海洋,推动了“知识大扩展”,开拓了人类的全球视野和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对地球表面的认识,由原来的11%增至49%。

其中,对陆地的认识由原来的21%增至40%;对海洋的认识由7%增至52%,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奠定了基础。

大航海推动了“人类大迁徙”。

航海引领一些沿海先民离开本土,泛舟荡水,飘洋过海,到达陌生的彼岸,以寻找新资源和开辟新的生活空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类大迁徙”。

通过航海移民,开拓了新的荒地和岛屿,建立了一些沿海国家,奠定了全球性的人类分布与世界社会格局。

大航海推动了“文化大交流”。

通过东西方航海,沟通了世界海洋,开创了人类活动舞台向海洋的大转移,突破了文化、宗教的区域性,奠定了世界、地区文化的交融性、多元性格局,世界沿海城市均发展成为多元文化的国际化港口城市。

大航海推动了“经济大发展”。

迅速发展的航海贸易,繁荣了市场经济,拉动了沿海各国经济高速发展,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诞生了产业工人和催生了工业社会,带来经济跨越式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

历史说明:

流通的海洋,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属性,而航海是人类在海洋上的先驱事业,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基础。

没有海洋,就没有生命和人类,没有航海,便没有现代的世界文明。

谁先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积极发展航海事业,开始利用海洋和开发各地资源,他便首先致富,并带动了民主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强国。

而所有漠视海洋、航海衰落,实行闭关锁国的国家大多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世界各国无不遵循“走向海洋而繁荣,依靠海权而强盛”的客观规律。

然而,由于各国对海洋的认识、利用的差异,航海事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地位不同,决定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贫富悬殊的地区、国家和世界社会结构。

三.中华民族扬帆海洋的辉煌与自豪

我们国家海陆兼备,黄土地和蓝海洋共同滋养了中华民族,从公元前3世纪(秦汉)――公元15世纪中叶(明代),中国航海事业始终雄居世界前列,在海洋上创造了蓝色辉煌,并为世界航海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中国人值得自傲的地方。

然而,由于无知与偏见,中国航海的历史地位在国际舆论中很不公正。

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

“尽管中国靠海,并在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航海事业。

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

他们的航海,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

”有的外国史学家也在说:

“中国人向来不善于航海术”,“中国人在航行远海和大洋时,就要乘外国船”。

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站出来打抱不平: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

”然而,深受大陆主义文化烙印影响的中国人,自己往往遗忘了我们祖先在海洋上的辉煌,“古老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

”老是在念叨“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走不出“望洋兴叹”的无奈。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要大家记住“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与地理环境有着极大关系,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中华民族不但“靠海吃海”,而且“习之于海”,善于航海,原本是一个走向海洋、向外开放的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

中国走向世界由海洋起步,实为历史和坏境使然。

在20世纪70年代,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出土了6支7000年前整木制造的船桨。

中国古籍《易经》记载:

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人、龙山人早在五六千年之前,驾舟弄潮,随波逐流,逐岛飘航,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太平洋诸岛及美洲的西海岸。

在菲律宾、夏威夷、库克群岛、复活节岛、新西兰和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地,发现了众多产自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有段石锛。

以上古船实物、船载物品和文字记载三者互为印证,我们祖先具有很强的海洋意识和开拓精神,有着古老的航海传统,沿海居民追求开放、善于闯海。

公元前220多年,秦始皇大力推进航海事业,4次巡海,贯通江、浙、鲁、冀、辽沿海南北大航线,以开拓商贾和巩固海疆安全,将中国航海推向发展期,中国航船驶达阿拉伯海,进入了波斯湾、亚丁湾,沟通了连接欧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而且改变着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

“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驿站”、发展地区经济的“胜利者”,至今成为世界经济、石油的重要交通命脉,是世界金融资本的汇聚点,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持续繁荣的新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代的徐福方士和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是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大规模的航海移民活动,也展示了中国的开放精神。

传播中华文化,是促进日本弥生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正如《日中两千年》所载:

在秦代“由于中国文化渡海传到日本,使列岛上的原始人结束了漂泊不定的鱼猎生活,开始了农耕定居,促成日本农业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国家,走出了蒙昧时代,飞跃到文明社会阶段”。

中日文化交流是航海文化交流的成功之举。

历史这样记载着:

一千多年前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欧洲十分落后。

那时的夜晚,全世界城市一片漆黑,唯独中国城市灯火辉煌;全世界的城市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欢歌笑语。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最会做买卖,中国的工匠是世界各国急需的人才,是世界之宝。

由于航海贸易发达,一千年前的中国经济总量曾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80%。

在13世纪,国外最繁华的城市是巴格达,人口不足50万。

到14世纪,伦敦只有4万人,巴黎6万人。

当时中国的杭州、苏州、泉州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著名港口大城市。

一千年前,世界处在野蛮时期,中国文明一枝独秀。

一千年后,处在世界文明时代,中国正在努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立志再创一个海洋辉煌的新时代。

当今的中国人不知道自己祖先在海洋上的辉煌,怎能不感到汗颜!

正确了解海洋文明发展史,知道中华民族的海洋辉煌,成为激励建设海洋强国的动力,这是《大连宣言》主张的要点之一。

 

四.漠视海洋留下的历史遗憾与创伤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指出:

“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也给我们留下遗憾与创伤”。

确实,中华民族最大的辉煌在海上,最深的创伤也在海上。

明代,中国航海提升到了顶峰,又重重地跌落至谷底,中国在海洋上起伏跌宕,一直沉沦了500多年,这是中华民族最沉痛的历史教训。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世界第一的挂冠一直保持到1890年才被美国超越。

中国的航海、造船、港口十分发达,在海洋上独领风骚了好几个世纪。

中国完全有条件走向海洋成为先进的海洋活动国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中国长期处于“陆主海从”、“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自诩“天朝上国,富甲天下”,囿于高度集权的王朝统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根深蒂固的大陆文化体系,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根本无意走向海洋,窒息了民族的海洋意识与开拓精神,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15世纪,正当世界大步向海洋开拓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中国却背道而驰,实行严格的“禁海”政策,停罢了航海事业,完全放弃了海洋,导致“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使中国失去了开放看世界、追逐世界潮流的机会,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最终滑落为一个任凭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造成“舰毁海防摧,国破山河碎”的历史悲剧和百年耻辱。

郑和航海,举全国之力,将中国的海洋事业推向巅峰,但它呈现皇帝意志,仅为实现向外炫耀皇威的需要。

离开了对海洋事业的追求和发展经济的杠杆,航海成了无本之木,皇帝一文“禁海令”,彻底葬送了中国辉煌的航海事业。

令人扼腕的是,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航海行动,船员被解散,船厂被荒废,宝船在风化中腐烂,郑和航海图被烧毁。

罢黜郑和航海是中国海洋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中国的海洋活动由此沉沦数百年。

清朝初期的GDP名义上保持在世界第一,但在封建制度束缚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海洋和江河的主权尽失,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完全被外国掌控,海洋事业失去了振兴的基础,海洋衰落和海防废弛的局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足见明朝停罢航海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影响之深。

此时正是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同西方在海洋上分道扬镳,拉开了文明发展道路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梁启超在百年前写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既肯定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思扬威德于海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但又指出:

“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

正是“重农抑商”的封建帝国,扼杀了中国古老的航海传统和自秦汉时代起创立的航海优势,使中国坐失了走向海洋、引领世界的良好契机,错过了可以称雄海洋的历史机遇。

海洋是一个连接世界的整体,任何沿海国家均以水为邻,遂水而达。

航海具有开放性、经济性和军事性,既可以和平交流,又能够武力威胁。

历史证明:

世界各国无不遵循“走向海洋而繁荣,依靠海权而强盛”的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同样说明了“海洋兴,海权强,国家富;海洋衰,海权弱,国家贫”。

几乎所有大国的历史,均兴盛于海洋,又衰败于海洋。

早在600多年前,伟大的郑和曾向皇帝谏言: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1776年,亚当斯在《富国论》中说过:

“由于不重视海外贸易,中国的历史、文化停滞了,闭关必趋于自杀。

”革命家孙中山犀利地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开国主席毛泽东分析中国沉沦史,沉重指出:

“从鸦片战争至今100多年,中国受尽侵略、掠夺,灾难深重!

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后来日本侵略,都是从海上来的”。

这些振聋发聩的警句告诉我们:

面对海洋,我们过去失去得太多,今天面临的挑战太大,未来对海洋的依赖会更大,中华民族再也不能漠视海洋!

 

五.郑和航海是敦信修睦的光辉典范

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前进,由当年的大航海运动发展到了今天的宇航时代,人类圆了登月梦,进而计划登陆火星,探索更遥远的星球,实现星际生活的科学幻想。

其中一脉相承支撑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便是不畏艰险、永远前进、不断开拓的“航海精神”,这是人性的特性,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源泉之一。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航海的鼎盛时期,为世界大航海的先驱者,郑和是一位开创伟大时代的传奇英雄。

郑和航海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主要体现在:

敢为天下先,开拓旷古未闻事业的创新精神;投身海洋,不畏艰险,甘为国家牺牲的奉献精神;科学探索,精益求精,应用先进技术的求实精神;精心组织、指挥世界最大舰队的大无畏精神;

梁启超高度赞扬称:

“运用如此庞硕之艨艟,凌越万里,叹我大国民之气魄,询非他族所能几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着,何其寡也”。

“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

”郑和航海,创建了中华民族海洋上的举世无双的辉煌,值得我们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去继承和弘扬。

《大连宣言》指出:

“航海呼唤和谐世界,发展需要敦信修睦”。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寻找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人们在谈论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地球村”,在海洋上日益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重温郑和“航海先驱,和平使者”的航迹,探讨郑和七下西洋的和平航海,对共建世界“和谐海洋”的历史影响时,一度被忽视的郑和航海将再次成为一个光芒四射、普照人类的“灯塔”。

尽管郑和舰队强大得“所向无敌”,具有“为所欲为”的实力,正如国内外历史学家惊叹的,中国人要是沿着郑和的航迹,走西方国家扩大殖民地的方式去控制海洋,无人能够阻挡住中国人在海洋上的推进,世界格局将是另外的组合,世界历史将要改写。

然而,中国的国体是“礼仪之邦”,奉行“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崇仰正义战争,贬黜非德之战。

古老的中国军事伦理文化,一直传承几千年,涌动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一种民族意识和统治者奉行的军事路线,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外交国策,绝不会向外侵略与扩张。

郑和出使西洋,忠诚地执行明朝“耀威异域示国家富强”,“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郑和远航,没有侵略过一个国家,没有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为自己圈定一片海域和占据一座岛礁,甚至没有为自己在外国水域留下一个中国地名,没有使任何邻国感受威胁,纯系友好交流的“和平之旅”。

值得指出: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惟一没有通过海军舰队来实现扩张领土的国家。

郑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致力于建立友好睦邻关系,保障周边和平环境;发展对外贸易,繁荣亚非经济;开展文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实行扶正祛邪,平息匪患内乱,发展远洋航海,促进世界交流。

郑和航海展示了中国“强不执弱、富不辱贫、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和中华传统军事文化,彰显人类的良知与理性的本能,挞伐血腥的掠夺、侵略和扩张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指明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庆祝“航海日”,发表《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就是要继承郑和的航海精神、航海传统,发扬中华民族一贯的和平外交路线,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务实外交政策,彰显中国政府“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

佐证中国历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走着和平崛起的道路,其精髓就是国际合作、和平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致力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和平利用海洋”。

遵照《大连宣言》精神,让我们携起手来,协力排除阻力与困难,共同创建和平之海、友谊之洋。

让战争远离海洋,人类共享海洋造就的文明成果,共享海洋带来的无穷资源,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海洋新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现代海洋观的最高境界。

 

六.海洋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寄托

地球是宇宙中惟一诞生生命、进化人类的蓝色星球。

自从有了人类,便一直在陆地上生存、繁衍、发展,在同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斗争中建国立业、创造世界。

所以,自然地形成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大陆观念,把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进步统统记在陆地的功劳簿上。

其实,海洋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如果没有海洋,陆地的生命运动就得停止,地球就会成为又一个“死亡之星”。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生命与水有着精辟的看法,早在公元7世纪的《管子·水池》中记载: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即一切生命来源于水、依赖于水。

中文的“海”字,清晰地表明“水是人类母亲”的亲密关系。

人类永远需要海洋的抚育,只有大海才有资格称为人类的母亲。

人类进化、发展到今天均依赖于水,一切生命离不开海洋。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热容量最大,吸收巨量太阳能,充当着世界气候调节器的“锅炉”,是推动大气循环、调节全球气候的动力;海洋是“风雨故乡”,海面每年蒸发巨量海水,以降水形式洒落全球,便是海洋赐给大地的生命水;海洋提供着大气中70%的氧气,吸收、储存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60倍,海洋是维系全球生命系统的基础;海洋有很强的净化能力,不断分解、消除大量来自陆地的有害、有毒物质,保持着一个维持人类生存需要的纯净海洋。

人类不断地探索、开采资源,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取得社会进步,以大量资源消耗来换取文明进步与现代社会生活。

人类追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大量涌向现代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势不可挡。

19世纪初,世界上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50座,占世界人口的2%;20世纪中叶,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有1000多座,占世界人口的10%;预计21世纪,涌向城市的人潮将继续暴涨,城市人口将很快猛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