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46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朝民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北朝民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南北朝民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南北朝民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南北朝民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南北朝民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南北朝民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北朝民歌.docx

《南北朝民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朝民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北朝民歌.docx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

“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

“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这些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南齐书·萧惠基传》载:

“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

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汉魏之世的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

及宋武帝平关中,曾将散落在北方的雅乐带回江南。

但这些雅乐的曲、辞皆已陈旧而无生气,不能满足统治者的享乐需要。

而此时在南方民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声歌曲,于是统治者便以自己的好尚进行采集、润色与拟作。

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当然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宋后废帝时户口不满百万,而“太乐雅郑,元徽时校试,千有馀人”(《南齐书·崔祖思传》);齐高帝“幸华林宴集,使各效伎艺:

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南史·王俭传》);齐武帝“后宫万馀人,宫内不容,太乐、景第、暴室皆满,犹以为未足”(《南史·豫章文献王嶷传》),又亲“制《估客乐》,使太乐令刘瑶管弦被之”(《通曲·乐典》);齐东昏酷爱俗乐,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嗜欲,“下扬、南徐二州桥桁塘埭丁,计功为直,敛取见钱,供太乐主衣杂费”(《南齐书·东昏纪》);“普通末,(梁)武帝自算择后宫《吴声》、《西曲》女妓各一部,并华少,赉(徐)勉,因此颇好声酒”(《南史·徐勉传》);此外,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等,更有大量的充满艳情色彩的拟作。

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其风流被于社会世俗,故艳俗之情愈炽,而此类民歌亦愈发达。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本自多情的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发出怀春之情,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

 

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

蹑屐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

(《子夜四时歌·春歌》)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

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

李延寿在《南史·循吏传》的序论中描写宋、齐盛世之时说:

“方内晏安,氓庶蕃息,……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永明继运,……十许年中,百姓无犬吠之惊,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

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

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2首)、《子夜四时歌》(凡75首)、《华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凡89首)最为重要。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读曲歌》)

 

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子夜四时歌·冬歌》)

 

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

 

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子夜歌》)

 

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读曲歌》)

 

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

由于地区的差别和歌者的身份不同,它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如: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

 

一幕幕离别场景,一曲曲送别哀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呵滩》中两首男女对唱的情歌,尤为感人:

 

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女子的歌唱,传达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望;男子的对答,则表现出身不由己的遗憾和悲哀。

《拔蒲》二首清新而含蓄: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清新幽美的环境,清脆婉转的歌喉,洋溢着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末二句与《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

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

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除吴歌和西曲之外,在《杂曲歌辞》中还有一篇抒情长诗《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所以沈德潜说此诗: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古诗源》卷十二)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