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62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docx

石排镇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征文

家庭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概论

家庭发展理论集中研究家庭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系统性变化。

家庭是指至少包含一个亲子关系的社会团体,家庭组合受社会准则的制约。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77年((MattessichandHill,1987)。

二战后,随着ReubenHill(1949)对家庭压力的研究和后来EvelynDuvall(1957)编写的教科书的流行,逐步形成了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发展理论的第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家庭生命发展周期的阶段(家庭发展阶段)来进行研究,例如早婚、哺育婴儿家庭、孩子离家和空巢家庭(HillandRodgers,1964)。

家庭发展阶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个人即心理层面、相互交往即社交层面和社会即制度层面。

   在家庭发展理论形成之后的几十年里,出现了一种主张放弃家庭生命周期概念的理论。

RoyH.Rodgers(1973)摒弃了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主张一种以生命进程为中心的概念,他称这个概念为家庭生涯。

JoanAldous(1978)认为家庭生涯包含了很多“次生涯”,主要有同胞生涯、婚姻生涯和父母生涯。

而这些生涯又被诸如教育和职业生涯等外在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

PaulMattessichandReubenHill(1987)认为家庭发展是通过固定而普遍的阶段(一种和年龄阶段相似的概念)来体现的。

然而这种固定而普遍的家庭发展阶段概念却不断遭到批评(e.g.,White,1991;BengstonandAllen,1993)。

Aldous(1990)认为生命进程和家庭发展观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生命进程观点聚焦于个人,而家庭发展观念则聚焦于家庭组合,她认为这两种理论都不能算是科学的理论。

   JamesM.White(1991)和Adlous’s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家庭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因为它可以用数学模型来阐述家庭发展的进程。

RodgersandWhite(1993)认为在旧的观点里通过固定的阶段来研究家庭发展进程是有阻滞的。

家庭发展理论家Rodgers和White修订并简化了以下重要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和论点

   位置是指一个人在以性别、婚姻或是血缘关系所定义的亲属关系中的所在位置。

家庭里基本的位置有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兄弟和姐妹。

准则是约束集体和个人行为的社会规则。

例如禁止近亲通婚就是一个普遍而有力的社会规则。

角色是指处于一个家庭位置上的人所应遵守的所有准则。

如在大多数社会里,母亲的角色是养育下一代。

然而,由于位置是根据结构划分的,任务的具体内容也会因社会和种族文化而异。

   家庭发展阶段定义了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庭结构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时期。

家庭发展阶段通常可以从家庭成员数量的改变或是家庭成员空间分布和关系上的改变判断出来。

例如,孩子离开家并不代表父母角色的终止,而是代表了家庭成员间空间分布和相处关系上的改变。

   从一个家庭发展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是通过在阶段之间发生的事件来体现的。

依据这些事件应该发生的时间,家庭发展阶段可以被划分为“合时宜的”和“不合时宜的”两种。

例如,父母在一个青年孩子离开家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家庭生涯(家庭生命进程)由贯穿整个家庭发展的所有事件和事件之间的时期(家庭发展阶段)组成。

在社会层面,这个家庭发展阶段的时间标准是由多数家庭所遵循的事件发展顺序来决定的。

如婚前生育就被大多数认为是不遵守家庭发展顺序的。

而家庭发展顺序的变化则体现了特定一代人和特定时期人们所遵循的准则的力量。

   大多数家庭偏离这种家庭发展顺序的现象则被认为是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的发生是由于家庭要协调它的发展顺序和社会上非家庭单位(例如教育和职业)的时间顺序。

例如,随着教育时间的延长,人们结婚的年龄推迟了,夫妻的可生育时间也随之缩短了。

这种跨单位的准则(例如在结婚之前完成教育),使家庭发展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变化。

Aldous(1978)提出的基本观点导致了家庭发展进程定义的产生。

Rodgers和White(1993)认为,家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可能性取决于这个家庭以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这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

他们进一步提出,家庭发展进程可以更精确地用半-马尔可夫进程(Coleman,1981;TumaandHannan,1984)表达。

Rodgers和White(1993)的两个论点是“任何单位符合规范的需要都必须和家庭发展阶段保持协调,不然家庭就会出问题”和“系统性的行为偏离将导致规范标准得变化”。

(二)意义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认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从而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现状,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二、家庭发展理论的假设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也称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R.Hill)和汉森提出。

主要代表人物有希尔、杜瓦尔(E.M.Duvall)、埃多斯(J.Aldous)、格里克(P.Glick)、罗杰斯(R.Rodgers)等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①人们是行动者,也是反应者;②家庭成员的增加与减小是互动的重要变项;③家人在同一场景的互动不同于在不同场景的互动;④急速的转变(如新生儿的诞生),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杜瓦尔认为,就象人的生命那样,家庭也有其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种任务。

而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范;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

家庭的发展任务是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否则将导致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并给家庭自身发展带来困难。

具体而言,家庭生命周期包括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

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时期、空巢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家庭成员,每个阶段有不同任务。

生命过程理论(LifeCourseApproach)主要观点埃尔德(GlenElder)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过程理论,把理论视角从家庭主要成员(夫妻)转移到家庭成员个人的发展历程,研究个人从儿童经历成年、结婚、为人父母到晚年的生命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生命过程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注意到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层次变迁的关系。

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阶段

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

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续得以延续

家庭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

阶段

任务和要求

家庭组成阶段新婚期(没孩子)

脱离原生家庭,组成新的家庭,形成夫妻角色分工与规则,发展相互满足的婚姻生活,怀孕及将成为父母的适应,适应彼此的亲戚网络。

学前子女家庭阶段抚养孩子的家庭育儿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其两岁半)

建立父母角色(适应子女的诞生、成长)调整夫妻角色

学龄子女家庭阶段

学龄前期(从第一个孩子两岁半到其六岁)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学校等社会机构和社会成员保持更大的开放性;接纳家庭角色的变化(以激发性、成长方式适应学龄期子女子女的重要需求;充沛的精力适应及满足子女需求,父母因此缺乏隐私)

学龄期(第一个子女六岁到其十三岁)

有学龄子女的家庭以建设性的方法适应社区的生活;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

青少年时期(13岁-20岁)

有学龄子女的家庭以建设性的方法适应社区的生活;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

家庭调整阶段

空巢期(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离家出走)

成年子女离家就业、服兵役、上大学、另组新家庭等,重新调整夫妻角色;接受孩子独立的成人角色维护支持性家庭关系

中年夫妇家庭阶段

中年父母期(空巢到退休)

适应新的,不以子女为中心的角色要求新的婚姻关系重建维护老的及年幼的亲属关系(放手让孩子独立——重新面对彼此)

老年家庭阶段(退休到双亲死亡)

因应丧偶及独处亲近家人或适应老年生活适应退休生活

1.家庭组成阶段

夫妇之间的结合代表了两个原生家庭系统的改变,也代表了这两个系统中子系统的形成。

相比过去来说,现在的新婚夫妇所受到的家庭传统束缚要少得多,因此可以用来效仿的模式也更少。

他们必须学会成为一对夫妇,主责是彼此忠诚对方,其次才是忠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双方父母都必须顺其自然)。

要想顺利地达到从原有家庭中分离并继而建立新的有凝聚力的婚姻这一转变,忠诚于婚姻伴侣是非常关键的。

即使是对于结婚以前就住在一起的夫妇(目前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多)来说,转变为婚姻伙伴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他们成为丈夫和妻子时,角色要求有很多的调整。

如果夫妇双方有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背景并且对新婚姻有各自的假设和期望,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婚姻通过大量的一系列的经历把两个人连结到一起:

它包括学会独处和共处、分配权力、聚集物质和情感资源、过性生活、共享亲密和平常的感情,以及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养育下一代。

理想的状态是伴侣双方都需要意识到自己是“我们”中的一部分而没有牺牲“自我”,即保持自我的独立和自主。

 生活在完整婚姻关系下的每一方都具有一整套来自于自己原有家庭的先辈的模式、传统和关于婚姻的交互作用和对家庭生活的期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夫妇双方来自于两个独立的“文化”,拥有不同的风俗、价值观、仪式、信仰、性别角色、偏见、志向和经历。

为了保持自我的感觉,双方的范式仍需保留;但为了共同的生活,双方的范式也必须进行协调。

在协调这些差异的过程中,配偶双方达成了新的相互影响的模式,即针对不一致而做出调整或达成一致,这一模式此后为夫妇双方所熟悉并最终成为他们所偏爱或习惯的相互影响的模式。

对有些人而言,这样的婚姻承诺比较容易——只要有可能,他们就想在一起,分享私人的想法和亲密行为,毫不困难的积蓄他们的收入,每天在工作时间致电对方,作为已婚夫妻着力发展更亲密的关系。

对其他人而言,这种联结充满了犹豫;就像以前的单身生活一样,他们坚持拥有各自的银行账户,过各自的假日,喜欢和朋友或者和分离的原生家庭一起度过周末而不愿两个人呆在一起。

对于后一个群体,学习合作和妥协要更长的一段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则永远也不会成功。

就创建一个家庭而言,伴侣不能仅仅提供基本生理需求,而且还要不断的协调像何时及如何睡觉、吃饭、做爱、打扮等个人问题。

他们必须决定如何庆祝节日、安排假日、花钱、做家务、以及观看什么电视节目或者进行其他喜欢的娱乐。

他们有责任决定哪些原来的惯例及礼节是该保留,哪些应该由他们自己创造。

他们需要一起决定与各自原生家庭保持何种程度的亲密关系和距离。

每一方都必须获得另一方家庭的认可。

在某些情况下,他或她可能还是许多年来进入对方家庭的第一人。

同样地,他们必须面对彼此的朋友并逐渐选择谁能成为他们双方的朋友。

他们共同拥有一些新的朋友,同时与一些老朋友失去联系。

 2、学前子女家庭阶段

 对已婚夫妇来说,系统在刚开始是可能显得组织松散、夫妻角色灵活多变,没有孩子的家庭结构拥有多种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

例如夫妇一方或双方可能在家张罗饭菜;他们也会选择外出就餐;他们也可能顺便去朋友或者亲戚家吃饭;他们也可能一起吃饭或分开吃等等。

然而当有了孩子,饭前必须提前做好正式而详细的安排。

除了在生活中给孩子腾出空间外,在心理和体力上夫妇还必须更清楚地划分责任和分配劳动:

谁去购物?

谁到托儿所或儿童保育中心或亲戚家接孩子?

谁准备饭菜?

谁刷洗盘子?

谁让孩子上床睡觉?

谁来洗越来越多的衣服?

谁为孩子明天早上做好准备?

丈夫和妻子成为父亲和母亲后所要承担的义务象征着一个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它永远地改变了配偶在没有孩子是扮演的相对简单的角色。

事实上,夫妻双方的时间、计划、金钱、娱乐、家庭空间的安排,尤其是因姻亲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及朋友的关系可能都要围绕着孩子来重新安排。

孩子的到来——家庭的扩张阶段——或许象征着一个家庭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夫妻双方刚结婚时,生活或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如果他们婚前已经同居或者已经建立一种满意的婚前性关系,情况就更如此。

然而,当丈夫和妻子成为父母亲时,双方都提升为长辈而必须照顾下一代。

家庭系统的其他更高的长辈辈分也得到提高——父母的同胞兄弟姐妹成为叔叔婶婶、侄女和侄子现在成为兄弟姊妹、夫妇双方的父母亲成了祖父母.总的来说,新家庭和大家庭都发生了这种纵向的重组。

新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和以前与他人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

一旦夫妻成为父母,自我认同感可能会得到改变,就必须重新考虑对工作和家庭承担的义务。

实现这个转变、承担并分担责任、保持耐心、设置限度、忍受对自由时间和行动的限制——所有的这些任务都必须在家庭系统扩张时把握好。

年轻的父母亲,尤其如果是双职工,现在必须从现有安排中挤出时间并找到一个处理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可接受的平衡点。

同时,丈夫和妻子需要重新定义和分配家务活和照看孩子的工作,决定如何依赖一份薪水谋生、决定如何更好的恢复性生活和社会活动。

以前没有孩子的夫妇现在必须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以维持和滋润他们的关系,尽管事实上他们在一起的私人时间和精力都在减少

3、学龄子女家庭阶段

4、青少年家庭——应对青春期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家庭在组织上面对新的挑战,尤其是围绕着自主和独立问题的挑战。

也许父母再也不能维持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也不能放弃权威。

在此,家庭不是要处理家庭成员进出家庭系统的问题,而是要根本重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所有这一切都是要让青少年更加独立。

当青少年寻求更大的自我决定权时,他们较少地依赖家长而是转向他们的同伴文化寻求指导和支持,此时家庭有必要改变规则、设定限制和重新协商角色。

青少年必须努力寻找他们自己的平衡,形成同一性并且开始脱离家庭建设自主性。

那些过于幼稚和依赖性强的青少年,或者那些在家庭中过于孤立和退缩的青少年,都可能导致家庭系统紧张不已。

青少年过快的脱离家庭系统也可能会损害一个家庭的适应能力。

家长也需要与孩子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行为和性行为上达成一致。

此时家长可能发现他们自己同时处理着与不同年龄和生命周期相关的问题,而这取决于孩子与他们的距离。

反叛是很平常的——态度、着装、药物、夜不归宿、团伙行为、打耳洞、纹身——因为青少年想要与他们的父母的规定保持距离。

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发生,当同时有很多种压力投向家庭时;(a)“中年危机”——中年父母的一方或两方不但对于其职业选择,还可能对其早期婚姻的选择产生质疑(对某些妇女来说,这可能代表第一次有机会从事一个职业而不用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这导致家庭的混乱和角色的改变):

(b)需要照顾体弱的祖父母,迫使其在父母与现在需要依靠的祖父母之间做出角色转换,或许还要求根据老一代的情况照顾安排做出调整。

 5、子女独立家庭——离开家庭

下一个阶段是一个收缩阶段:

完整家庭的生命周期中的这个阶段为“让孩子独立,继续发展”。

对这个阶段的父母来说,和他们的孩子建立成人对成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这也是扩张家庭,将配偶、孩子以及姻亲容纳进入家庭阶段。

 6、家庭调整阶段

 7、中年夫妇家庭阶段——重组代际界限

既然孩子现在已不再住在家里,父母亲也就需要重新评估彼此的关系。

有些时候,夫妻双方把这个变化看作是一个从养育孩子的责任中解脱出来的机会,如果经济允许,这也可能是一个旅游或探索其他活动的机会。

这些活动在他们照顾孩子时因为经济原因或时间限制而被耽误。

现在,不用照顾孩子了,这些家庭将此看作是一个加强他们婚姻纽带的机会。

在另外一些家庭里,随着孩子离开家庭,由于夫妇一起养育孩子所掩盖的婚姻压力或许重新浮出水面。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离开可能会导致婚姻冲突加剧,或者因为生活变得空虚和无意义而感到沮丧和孤单。

这种父母的通常做法便是紧紧抓住他们的儿女,尤其是最后一个孩子。

8、老年家庭阶段

由退休、孀居、成为祖父母、慢性疾病和长期照顾他人所带来的改变都是对整个家庭系统在适应性上的挑战,因为家庭必须努力应付丧失和功能失调并努力重组家庭自身。

退休可能不仅仅意味着收入的减少,也意味着失去自我认同、地位、意志、失去作为社区中重要分子这一身份,所以此时必须重新协调家庭关系。

年迈父母亲的疾病要求孩子和他们进行角色的转换;这一过程通常是挣扎和尴尬的根源。

部分家庭治疗师对老年人的社会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致力于家庭、朋友保持的人可能会活的更长、过的更充实。

三、结论

(一)、观点批判

   关于诸如发展任务这种概念是否有用和应该更关注结构还是相互作用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

使用家庭发展概念的家庭学家只根据诸如婚姻满意度之类的相关变量总结了一些经验主义的联系。

发展概念学者认为产生这种令人失望的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这一概念缺乏恰当的评判标准。

批判家认为这是由于这些概念太模糊不清。

此外,批评家还指出,对于家庭生涯模型的关注掩盖了其他的一些变量因素,如年龄、种族、门第和性别。

(二)、将来的研究方向

   尽管遭受质疑和批评,家庭发展理论和与之相关联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概念一直是世界上研究家庭问题最流行的方法。

研究人员把这种理论应用得十分广泛,如工作与家庭的相互作用(White,1999),家庭的电脑使用情况(WattandWhite,1999),混合家庭(Baxter;Braithewaite;andNicholson,1999)和性取向(Friedman,1998)。

这种理论对于国际学者也有帮助,在诸如德国家庭(Vaskovics,2000)、东欧家庭(Judge,1999)和印度家庭(Desai,1993)的研究中都有应用。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该理论在一些领域对于执业医生和和临床治疗也很有帮助。

如这个理论在压力研究(e.g.,KleinandAldous,1988)、脑外伤(Moore,Stambrook,andPeters,1993)、酗酒(Rotunda;Scherer;andImm,1995)和精神分裂症(StromwallandRobinson,1998)等研究上都有应用。

大量的关于利用家庭发展理论作为治疗工具来协助分析“合适宜”事件的文献极大地拓展了这一理论的实用价值(CarterandMcGoldrick,1988;Falicov,1987)。

(三)、未来发展

   家庭发展理论未来的发展或许会将生命进程观点和家庭发展理论融合在一起(Aldous1990;BengstonandAllen,1993)。

White(2000)指出,这种融合将会扩大这种理论的应用范围,提高其解释能力。

毫无疑问,世界各国的学者将会继续使用家庭发展理论来帮助研究家庭发展阶段和家庭生命进程的跨文化比较分析。

 

 

参考资料:

1.XX文库

2.维普文献库;

3.《教育纵论》理论版第001期《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教育阶段论》作者晏红;

4.《管理科学》第20卷第6期《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作者于红彥,刘艳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