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73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docx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培训材料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

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

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

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

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

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

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

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

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

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

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

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学科教学的相关领域将做彻底的改革;学科课程将设计为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并实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多样化教材选用;学科教学将强调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

  

面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这是因为:

  

其一,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并竭力培养青少年查询、评估、传输、有效利用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教材、网络等,加深和拓展青少年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内化和提升其信息素养。

  

  其二,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

 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基础教育课程与教育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其三,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学习化社会,中国教育惟有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才能改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 基本策略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

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1、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开始在北京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发展不够均衡。

面对世界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距离,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并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在此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2001年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用5-10年的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与网络连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也使全体教师都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并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

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2、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国家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地区性城域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

目前,CERNET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主干带宽基本达到622Mbps,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几乎都已直接接入CERNET,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已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38所网络教育试点大学的网络教育提供网络支撑。

另外,很多地区的教育城域网或直接接入CERNET,或通过电信、广电接入CERNET,进而也有一批中小学直接接入CERNET。

  2).中小学校园网环境建设

  中小学校园网络要建设的内容很多,除了网络主干建设(包括信息中心建设和布线系统建设)外,还有如表1所示的一些典型项目。

在有限经费下,何者先建设?

学校应根据经费、现有基础及人员情况详细分析需求和约束条件,选择合适建设项目。

表1 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典型项目、用途及约束条件

序号

建设项目

主要用途

约束条件

1

学生电子阅览室

学生探索学习

教学资源

2

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教学

教学安排

3

视频/课件点播系统

课堂教学、探索学习

教学资源、网络带宽

4

多功能教室互联

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应用技能、教学资源

5

教师电子备课室

教师备课

教学观念、开发技能

6

学校办公网

教学管理

管理机制

7

虚拟图书馆

教师教学科研

教学观念、研究方法

8

学校网站

信息发布

通信费用、网站维护、信息更新

9

基本Internet服务

师生掌握网络技能

应用机会

注:

“建设项目”是校园网主要功能的设计基础,“主要用途”是指最直接的应用,

而不是唯一的应用,“约束条件”是指在有合适经费投入、并能确保网络畅通的情

况下影响其应用的主要因素

  据目前的估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十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5000万人;拥有计算机300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5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5700多所。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大多数学校拥有计算机;现代教育设备以电脑幻灯最为广泛;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还不够普遍;多数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50万元以上;在校园网络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有设备不配套,缺乏教育资源库,缺乏多媒体点播功能;相当多的学校仍不能大规模上网。

  3、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1).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从学校的角度看,庞大的资源到底如何建设?

从国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中发现,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

一般有三种途径:

  第一是链接。

将学校的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第二是镜像。

通过与Internet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

  第三是自主建设和二次开发。

它必须由全体教育共同完成。

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

  2).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传统的辅助教学类型,教学资源可分为:

讲解演示型、操作练习型、个别学习型、仿真模拟型、启智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按资源应用的目的,教学资源可分为: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图书情报信息库、管理信息库、动态综合信息库。

  按消费群看,教学资源可以分为:

为教育机构服务的软件、教师使用的软件、学生使用的软件、为师生服务的软件。

  按产品类型,教学资源还可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等。

  3.)教育软件与资源的现状

  根据有关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学软件与资源的应用情况呈以下特点:

  学校运用软件或课件教学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学校使用各公司生产的教育软件较少;学校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是计算机学习类软件、学科辅助教学类软件、课件制作平台类软件;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不丰富,目前的信息化仍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从教育软件厂商的角度看,教育软件具有巨大的潜力,甚至有人认为,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出路之一是教育软件产业。

  具体地说,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软件市场是最大的。

我国有约2亿中小学生,从学生到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希望有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益智游戏软件、课外学习软件(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服务)、模拟探索学习知识软件。

目前很多学校和家长反对学生玩电脑游戏。

确实,现在市场上的游戏软件中,以纯娱乐和暴力类的见多,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身心健康。

如果开发商能够成功开发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且又有较强娱乐性的游戏,是会受到各方面欢迎的。

  为教师服务的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为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服务,另一类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看,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的软件市场要大,但从长远看,为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软件发展前景会更大。

这二类软件由于需求量大,因此,可以大规模生产,形成产品大力推广。

  而面向教育机构的软件一般是以定制的为主,少量可以是产品化的。

这类软件由于系统内容复杂,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开发难度大,一般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它还是比较有利的。

  从今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版是发展方向,但是,就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看,单机版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被淘汰,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市场会很大,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网络化发展的速度。

  4、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措施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结于一个学校来说,建好的校园网却没人用,这无疑是校园网建设的最大失败。

无论何人,在网络性能、带宽和资源均有保障的前提下,要有效应用网络,还有三方面的因素:

应用网络的兴趣和动机、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

因此,要让管理干部、学科教师和学生都充分使用校园网,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考虑。

  2).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

  大量的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

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5、教育信息产业

  1).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产业发展

  由于受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单纯依靠基础教育自身的力量和国家的投入来发展信息化教育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甚至整个社会来共同参与。

未来的方向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发挥大企业、大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支持一批有实力与经验的企业参与网上学校、校园网络以及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各学校的校园网和一些区域性的教育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

目前许多企业都已参与校园网的系统集成和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的开发,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批企业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校园网解决方案、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快会涌现出一批校园网应用服务的提供商,而校园网应用服务或教育信息服务是未来教育信息企业的主流。

  2).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们现在了解的企业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产品中,属于重复开发的产品太多,例如,几个大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管理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视频点播系统等,除了名字不同,其功能、应用对象等基本都是类似的,很难看出各自的特色是什么。

从现在几个管理和应用平台看,在技术上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应+用,有些功能很多,可是真正常用的功能就只有那么多;从开发商的角度看,是希望用先进的技术来为教育服务,引导教育信息化能够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但是,事实上,从教育应用的需求看,教育信息化并不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首先需要的是稳定和可靠的技术。

试想:

当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时,使用了不够稳定的技术,等解决了技术问题,下课时间已经到了,怎么办?

所以,那种希望把先进的技术用于教育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并不现实。

  因此,开发商在进行教育信息化产品开发时,首先应该对教育和技术二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了解教育的需求和特点,在成熟的技术中找到能够为教育服务的最合适的部分加以整合企业要想为教育实实在在服务,得到教育市场的认可,就应该投入必要的人员与时间和教育界的人员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实验,找到双方最佳的结合点。

目前的教育类信息产品,从技术角度考虑得多,而从教育角度考虑的就少了,问题主要在于企业对教育不了解,他们的产品自然也就难以被教育市场认可了。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特点和目标,是实施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认识这些基本问题是科学地研究、有效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界定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

  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

  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

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就是无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在其他课程中,都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的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

1)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应当服务于课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仅限于学科课程,还要涉及活动课程(课内活动、兴趣小组和课外辅导等);不能仅限于显性课程,还要涉及隐形课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要素

1)在学习理念上的整合(将“教中学”变成让学生“做中学”)

2)在学习目标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深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①信息处理技能;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学习能力;④批判性思维能力;⑤社会交流与写作能力。

3)在课程内容上的整合:

在课程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之间的整合点。

4)在发展历程上的整合

5)在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的整合

6)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一节写作课):

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

  1、整合课应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性。

整合课不是游离于新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形式,它必然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

在“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背景下,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一样,都应该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

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也就是说,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整合课的专利,是对任何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

因此,不能把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整合就是好的或整合课就比常规课好的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2、整合课又具有其个性特征。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四者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为此,整合课必然具备了四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①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呈现方式。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教学内容从过去的纯文本的、静态的、线性的呈现方式,转化为集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五种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动态更新的、非线性的呈现方式,会更具激发性、针对性、延展性和实效性。

②可实现网际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共享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内容不在只是课本和有限的文本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重组和取舍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也可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网际合作学习平台,这样,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半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会更方便、快捷、有效。

③可实现网络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网络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创设情景、提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动研讨,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可实现超越时空的多重交流方式。

网络环境改变了课堂上过去唯面对面的限时的单向的交流方式,实现向非连接的可持续的多向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交流形式更多样化,可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入,使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更有效。

所谓整合课就是利用网络环境实施的课堂教学。

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会打上网络的印记,同时各种方式的选择更为多样。

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凸现整合课哪一方面的个性特征,要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实效而定。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切入点。

通过这个切入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1. 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

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分层次地进行:

  

(1)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环境

  ①创设满足教师教的需求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②创设满足教师教 、学生学的需求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③ 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校域、城域、国际网络

  

(2)创设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软件环境

  ①满足优化课程学习需求的课本资源

  ②满足扩展性学习需求的校本资源

  ③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社本资源

  (3)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技术环境

  ①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把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③形成完整的教学价值观体系,以整合的教学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2. 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在多方面上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1)探求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搜索、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