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28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docx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64

第1章物联网的概论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手机钱包的概念是由(B)提出来的。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2.第三次信息革命在(D)年。

A、1999  B、2000    C、2004 D、2010

3.(D)给出的物联网概念最权威。

A、微软 B、IBMC、三星 D、国际电信联盟

4.(d)年中国把物联网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D

A、2000  B、2008 C、2009  D、2010

5.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

 B

A、互联网  B、物联网C、智慧地球 D、感知中国

6.智慧地球是(D)提出来的。

A、德国  B、日本 C、法国  D、美国

7.第一次信息革命在(A)年。

A、1980   B、1985  C、1988  D、1990

8.2009年中国RFID市场的规模,将达到(A)。

 

A、50亿   B、40亿 C、30亿  D、20亿

9.2005年到2010年,中国RFD市场规模的负荷平均增长率,高达(B)。

 

A、80%   B、85.40% C、90%  D、92%

10.第二次信息革命在(C)年。

 

A、1990  B、1993  C、1995 D、1996

11. IDC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台的(A),连接到全球的公共网络。

 

A、M2M设备 B、阅读器 C、天线 D、加速器

12.物联网的发展分(B)。

A、三个阶段 B、四个阶段C、五个阶段 D、六个阶段

13.物联网在中国发展将经历(A)。

A、三个阶段B、四个阶段C、五个阶段 D、六个阶段

14.中国在(A)集成的专利上没有主导权。

A、RFID   B、阅读器  C、天线  D、加速器

15.2009年10月()提出了“智慧地球”。

A

A、IBMB、微软   C、三星   D、国际电信联盟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物联网包括物与物互联,也包括人和人的互联。

(√)

2.物联网的出现,为我们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

3.营运层最核心、最活跃,产业的生态链最多。

(√)

4. 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非常好,技术廉价。

(×)

5.业界对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达成了统一的共识。

(×)

6.“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 

7.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就是物联网。

(√)

8. 2009年10月联想提出了智慧的地球,从物联网的应用价值方面,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

(×)

9.“因特网+物联网=智慧地球”。

(√)

10.1998年,英国的工程师Kevin Ashton提出现代物联网概念。

(√)

11.1999年, ElectronicProduct Code(EPC)global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中心提出“InternetofThings”的构想。

(√)

三、简答题

1请问联物网这个概念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答:

早在1999年MIT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他就提出过物联网方面的概念。

2请问“三网融合”指的是哪三网?

答:

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

3什么是智能芯片?

门卡、公交卡属于智能芯片吗?

智能芯片的分类有很多,按照用途的不同,分类也会不同。

智能芯片一般与感应系统以及动力传动系统一起作用,相互弥补。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般智能芯片就相当于一个单片机,负责处理收集到的感应型号,再通过电器开关驱动电力马达,将指令传递给传动系统来完成初始要达到的效果。

门卡,公交卡属于智能芯片范畴

4想找物联网英文资料,相关的国外网站有哪些?

 如 和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一、单选题

1.物联网体系结构划分为4层,传输层在(C)。

A、第一层    B、第二层   C、第三层     D、第四层

2.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不包括(D)。

A、感知层B、传输层 C、数据层 D、会话层

3. 感知层在(A)。

A、第一层 B、第二层 C、第三层   D、第四层

4.物联网体系结构划分为4层,应用层在(D)。

 

A、第一层 B、第二层  C、第三层  D、第四层

5. IBM提出的物联网构架结构类型是(C)。

A、三层B、四层  C、八横四纵 D、五层

6. 物联网的(D)是核心。

 

A、感知层  B、传输层   C、数据层  D、应用层

7.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的组成系统(B)。

A、EPC编码体系B、EPC解码体系 C、射频识别技术D、EPC信息网络系统

8.利用RFID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B)。

A、可靠传递  B、全面感知   C、智能处理D、互联网

9.下列关于物联网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D)

A、GPS也可以称作物联网,只不过GPS是初级个体的应用。

B、自动灯控算是物联网的雏形

C、电力远程抄表是物联网的基本应用

D、物联网最早在中国称为泛在网

10.物联网在以下哪一个领域中的应用还处在探索之中,没有形成规模应用。

(D)

A. 公共安全 B.智能交通  C.生态、环保 D.远程医疗

11.RFID属于物联网的哪个层。

(A) 

A感知层B网络层  C业务层      D应用层

12.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A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性原则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感知层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

2.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包括:

二维码标签、读写器、RFD标签、摄像头、GPS传感器、M-M终端。

(√)

3.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

4.物联网的数据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有集中式,半分布式,分布式以及层次式结构,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半分布式结构方面(√)

5.在物联网的拓扑控制技术中,主要包括功率控制和拓扑生成两个方面(√)、

6.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感知延伸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和共性支撑标准。

(√)

7.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

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

8.物联网环境支撑平台:

根据用户所处的环境进行业务的适配和组合。

(√)

9.物联网服务支撑平台:

面向各种不同的泛在应用,提供综合的业务管理、计费结算、签约认证、安全控制、内容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

10.物联网中间件平台:

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

11.物联网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在技术方面主要用于支撑信息的智能处理和开放的业务环境,以及各种行业和公众的具体应用。

(√)

12.物联网信息开放平台:

将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汇聚、整合、分类和交换,并在安全范围内开放给各种应用服务。

(√)

13.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

(√)

14.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

15.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16.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

(√)

三、简答题

1.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主要包含哪三层?

简述每层内容。

答:

(1)感知层 感知层有数据采集子层,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组成。

数据采集子层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智能光发生的物理时间和数据信息。

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协同处理,以提高信息的精度,降低信息冗余度,并通过自组织能力的短距离传感网介入广域承载网络。

它旨在解决感知层数据与多种应用平台间的兼容性问题。

(2)网络层网络层主要将来自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相结合,实现广泛的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业务中间件和行业应用领域。

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医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

2.RFID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简述构建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原则。

答:

RFI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电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产生的磁场后,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读写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第4章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是传感器的组成元件(D)。

A、敏感元件   B、转换元件C、变换电路 D、电阻电路

2.力敏传感器接受(A)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A、力   B、声 C、光   D、位置

3.声敏传感器接受(B)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A、力    B、声 C、光       D、位置

4.位移传感器接受(D)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A、力  B、声    C、光 D、位置 

5.光敏传感器接受(C)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A、力 B、声     C、光      D、位置

6.(A)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础。

A、1948  B、1949   C、1960    D、1970

7.美军全资产可视化5级:

机动车辆采用(A)。

A、全球定位系统B、无源RFID标签 C、条形码   D、有源RFID标签

8.哪个不是物理传感器(B)。

A、视觉传感器   B、嗅觉传感器C、听觉传感器D、触觉传感器

9.机器人中的皮肤采用的是(D)。

A、气体传感器  B、味觉传感器 C、光电传感器  D、温度传感器

10.哪个不是智能尘埃的特点(D)。

A、广泛用于国防目标B、广泛用于生态、气候

C、智能爬行器D、体积超过1立方米

二、简答题

1. 简述传感器的作用及组成。

简单地说,传感器实际上是一种功能快,其作用是将来自外界的各种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传感器一般有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

它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种物理量的元件。

转换元件:

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转换层电路产量。

转换电路完成被测量参数至电量的基本转换输入到测控电路中,进行放大,运算,处理等进一步转换,以获得被测值或进行过程控制。

2.简述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1)根据测量对象与测量环境确定传感器的类型

(2)灵敏度的选择

通常,在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内,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

因为只有灵敏度高时,与被测量变化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值才比较大,有利于信号处理。

(3)频率响应特性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决定了被测量的频率范围,必须在允许频率范围内保持不失真的测量条件,实际上传感器的响应总有—定延迟,希望延迟时间越短越好。

(4) 线性范围

传感器的线形范围是指输出与输入成正比的范围。

以理论上讲,在此范围内,灵敏度保持定值。

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宽,则其量程越大,并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

在选择传感器时,当传感器的种类确定以后首先要看其量程是否满足要求。

(5)稳定性

传感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性能保持不变化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影响传感器长期稳定性的因素除传感器本身结构外,主要是传感器的使用环境。

因此,要使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传感器必须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6)精度

精度是传感器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是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3.简述智能传感器的结构和功能。

答:

1)智能传感器的典型结构如下: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是:

智能传感器除了检测物理、化学量的变化之外,还具有测量信号调理(如滤波、放大、A/D转换等)、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显示等能力,它几乎包括了仪器仪表的全部功能。

智能传感器结构框图如图3.10所示。

 

图3.10智能传感器结构框图

如果从结构上划分,智能传感器可以分为集成式、混合式和模块式。

集成智能传感器是将一个或多个敏感器件与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同一硅片上,集成集成度高,体积小,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实现;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做在不同芯片上,则构成混合式智能传感器,目前这类结构较多;初级的智能传感器也可以由许多互相独立的模块组成,如将微计算机、信号调理电路模块、数据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和传感器装配在同一壳结构内则组成模块式智能传感器。

2)智能传感器应具有如下功能:

(1)自补偿功能:

根据给定的传统传感器和环境条件的先验知识,处理器利用数字计算方法,自动补偿传统传感器硬件线性、非线性和漂移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的信号失真,以最佳地恢复被测信号。

计算方法用软件实现,达到软件补偿硬件缺陷的目的。

(2)自校准功能:

操作者输入零值或某一标准量值后,自校准软件可以自动地对传感器进行在线校准。

(3)自诊断功能:

因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传感器性能会下降或失效,分别称为软、硬故障。

处理器利用补偿后的状态数据,通过电子故障字典或有关算法可预测、检测和定位故障。

(4)数值处理功能:

可以根据智能传感器内部的程序,自动处理数据,如进行统计处理、剔除异常值等。

 

(5)双向通信功能:

微处理器和基本传感器之间构成闭环,微处理机不但接收、处理传感器的数据,还可将信息反馈至传感器,对测量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6)自计算和处理功能 

根据给定的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数学模型,智能处理器利用补偿的数据可计算出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数值。

利用给定的统计模型可计算被测对象总体的统计特性和参数。

利用已知的电子数据表,处理器可重新标定传感器特性。

(7)数字量输出功能:

数据交换通信接口功能,数字和模拟输出功能及使用备用电源的断电保护功能等。

 

(8)自学习与自适应功能

传感器通过对被测量样本值学习,处理器利用近似公式和迭代算法可认知新的被测量值,即有再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对被测量和影响量的学习,处理器利用判断准则自适应地重构结构和重置参数。

例如,自选量程,自选通道、自动触发、自动滤波切换和自动温度补偿等。

4.光纤传感器有哪些特点?

答:

光纤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

(1)灵敏度较高; 

(2)几何形状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可以制成任意形状的光纤传感器;

(3)可以制造传感各种不同物理信息(声、磁、温度、旋转等)的器件; 

(4)可以用于高压、电气噪声、高温、腐蚀、或其它的恶劣环境;

(5)而且具有与光纤遥测技术的内在相容性。

5.生物传感器主要有哪几类?

答:

用固定化生物成分或生物体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称为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生物传感器并不专指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传感器,它的应用领域还包括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和食品检验等。

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下面三种分类命名方式:

(1)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元件即敏感元件可分为五类:

酶传感器(enzymesensor),微生物传感器(microbialsensor),细胞传感器(organallsensor),组织传感器(tis-suesensor)和免疫传感器(immunolsensor)。

显而易见,所应用的敏感材料依次为酶、微生物个体、细胞器、动植物组织、抗原和抗体。

(2)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有:

生物电极(bioelectrode)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semiconductbiosensor),光生物传感器(opticalbiosensor),热生物传感器(calorimetricbiosensor),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piezoelectricbiosensor)等,换能器依次为电化学电极、半导体、光电转换器、热敏电阻、压电晶体等。

(3)以被测目标与分子识别元件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分类有生物亲合型生物传感器(affinitybiosensor)。

 

三种分类方法之间实际互相交叉使用。

6.检测技术按测量过程的特点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答:

1.按测量过程的特点分类

(1)直接测量法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对仪表读数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就能直接表示测量所需结果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

例如,用磁电式电流表测量电路的某一支路电流、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压力等,都属于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的优点是测量过程既简单又迅速,缺点是测量精度不高。

①偏差法。

用仪表指针的位移(即偏差)决定被测量的量值的测量方法称为偏差测量。

在测量时,插入被测量,按照仪表指针在标尺上的示值决定被测量的数值。

这种方法测量过程比较简单、迅速,但测量结果精度较低。

②零位法。

用指零仪表的零位指示检测测量系统的平衡状态,在测量系统平衡时,用已知的标准量决定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称零位测量。

在测量时,已知的标准量直接与被测量相比较,已知量应连续可调,指零仪表指零时,被测量与已知标准量相等。

③微差法。

微差法测量是综合了偏差法测量与零位法测量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测量方法。

它将被测量与已知的标准量相比较,取得差值后,再用偏差法测得此差值。

应用这种方法测量时,不需要调整标准量,而只需测量两者的差值。

微差法测量的优点是反应快,而且测量精度高,特别适用于在线控制参数的测量。

(2)间接测量法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首先对与测量有确定函数关系的几个量进行测量,将被测量代入函数关系式,经过计算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的测量手续较多,花费时间较长,一般用于直接测量不方便或者缺乏直接测量手段的场合。

(3)组合测量法

组合测量是一种特殊的精密测量方法。

被测量必须经过求解联立方程组才能得到最后结果,将这样的测量称为组合测量。

组合测量操作手续复杂,花费时间长,多用于科学实验或特殊场合。

 

第5章射频识别技术

一、单选题

1.物联网有四个关键性的技术,下列哪项技术被认为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B)

A、传感器技术   B、电子标签技术C、智能技术 D、纳米技术

2. (A)是物联网中最为关键的技术。

A、RFID标签 B、阅读器 C、天线 D、加速器

3.RFID卡(C)可分为:

主动式标签(TTF)和被动式标签(RTF)。

  

A、按供电方式分 B、按工作频率分 C、按通信方式分 D、按标签芯片分

4.射频识别卡同其他几类识别卡最大的区别在于(B)

A、功耗   B、非接触 C、抗干扰 D、保密性

5.物联网技术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什么方式进行信息传输的呢?

(A)

A、电场和磁场 B、同轴电缆   C、双绞线  D、声波

6.作为射频识别系统最主要的两个部件——阅读器和应答器,二者之间的通信方式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

(A)

A、串行数据通信 B、半双工系统C、全双工系统 D、时序系统

7.RFID卡的读取方式(C)。

A、CCD或光束扫描B、电磁转换C、无线通信 D、电擦除、写入

8.RFID卡(A)可分为:

有源(Active)标签和无源(Passive)标签。

A、按供电方式分 B、按工作频率分C、按通信方式分D、按标签芯片分

9.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B)。

A、可靠传递B、全面感知C、智能处理 D、互联网

10.(A)标签工作频率是30-300kHz。

A、低频电子标签  B、高频电子标签C、特高频电子标签D、微波标签

11.(B)标签工作频率是3-30MHz。

A、低频电子标签 B、高频电子标签C、特高频电子标签D、微波标签

12.(C)标签工作频率是300MHz-3GHz。

A、低频电子标签 B、高频电子标签C、特高频电子标签  D、微波标签

13.(D)标签工作频率是2.45GHz。

A、低频电子标签 B、高频电子标签 C、特高频电子标签D、微波标签

14.二维码目前不能表示的数据类型(D)。

A、文字    B、数字  C、二进制    D、视频

15.(A)抗损性强、可折叠、可局部穿孔、可局部切割。

A、二维条码     B、磁卡 C、IC卡 D、光卡

16.行排式二维条码有(A)。

A、PDF417  B、QRCodeC、DataMatrix D、MaxiCode

17.QR Code是由(A)于1994年9月研制的一种矩阵式二维条码。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欧洲

18.哪个不是QRCode条码的特点(C)。

A、超高速识读   B、全方位识读C、行排式 D、能够有效地表示中国汉字、日本汉字

19.(B)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译码然后送到后台软件系统处理。

A、射频卡  B、读写器   C、天线 D、中间件

20.低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A)。

A、小于10cm B、1 ~ 20cmC、3~8m     D、大于10m

21.高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B)。

A、小于10cm   B、1~20cm C、3~8m     D、大于10m

22.超高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C)。

A、小于10cm  B、1~ 20cmC、3~8m   D、大于10m

23.微波RFID卡的作用距离(D)。

A、小于10cm    B、1 ~20cmC、3~8m D、大于10m

二、判断题(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物联网中RFD标签是最关键的技术和产品。

(√)

2.中国在RFD集成的专利上并没有主导权。

(√)

3.RFD系统包括:

标签,阅读器,天线。

(√)

5.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阅读器和应答器两部分构成。

(√)

5.RFID是一种接触式的识别技术。

(×)

6.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

7.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

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可以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

(×) 

8.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

(√)

9.射频识别系统与条形码技术相比,数据密度较低。

(×)

10.射频识别系统与IC卡相比,在数据读取中几乎不受方向和位置的影响。

(√)

三、简答题

1.RFID系统中如何确定所选频率适合实际应用?

答:

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特性,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