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67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docx

精校版全国卷Ⅲ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全国卷Ⅲ

总分数145分时长:

150分钟

题型

单选题

简答题

综合题

题量

12

1

5

总分

48

12

85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2题,总计48分)

1.(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3.(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5.(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6.(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7.(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8.(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9.(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

“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10.(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11.(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

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12.(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2题,总计37分)

13.(2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18分)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7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14.(12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共4题,总计60分)

15.(1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8分)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7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16.(1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95年,严复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西洋之言治者曰: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

同时他认为:

“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

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5分)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2)(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17.(1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7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18.(1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

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

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4分)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1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全国卷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2题,总计48分)

1.(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

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

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乘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

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送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

故选B。

【答案】B

2.(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汉初推崇黄老学说,A错。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未体现,C、D错。

故选B。

【答案】B

3.(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皇帝的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应该排除。

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和唐太宗时代选择更全面更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C

4.(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市镇和手工业发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故选A。

【答案】A

5.(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

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

故选C。

【答案】C

6.(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根本目的”。

题干中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排除A、C。

【答案】D

7.(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要抓住关键词“1932年”“抗敌”等,联系九一八事变可知,局部抗战开始。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材料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

【答案】D

8.(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

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

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

农业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

故选A。

【答案】A

9.(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

“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故选D。

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

排除A、B。

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答案】D

10.(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

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美国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A正确。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C错;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D。

【答案】A

11.(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

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解析】图片体现的分别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绘画,这反映了近代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故选D。

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无法依据材料得出,因此排除A、B、C。

【答案】D

12.(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875年宪法颁布后,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这样做有利于政局稳定。

故选A。

其余说法都是错误的。

议会的主要权力立法权并没有被剥夺,法国是多党制,在1875年宪法里法国总统就是国家元首。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2题,总计37分)

13.(2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18分)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7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解析】

(1)从材料里面概括即可,主要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等方面思考;相同的从政府的作用、机构设置、法律保障等方面思考;不同点从中、英两国国情上思考。

(2)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只要结合教材内容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

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4.(12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被迫开放商埠的不同。

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地图,然后提取信息,可从地理位置、开放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观点一定要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要能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

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共4题,总计60分)

15.(15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