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85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docx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附件

附表

附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地区县林业局、地区州X造林局

1.1.3项目主管单位

X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1.1.4项目建设地点

X省地区县麦尔玛乡枢则纽柯林场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项目建设期

2014年-2016年,共三年

1.1.7项目建设目标

(1)通过项目建设,封山育林850.0hm2,治理区域灌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为项目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两年封山育林期结束后,项目区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植被恢复率达到100%,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且分布均匀;林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逐年增加。

(3)通过项目建设,农牧民对森林及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县经济发展、保持藏区稳定。

1.2实施方案概要

1.2.1项目建设规模

2014年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封山育林面积850.0hm2,其中地区县林业局425.0hm2,地区州X造林局异地封山育林425.0hm2。

封山育林类型设计为灌草型。

1.2.2项目建设布局

封山育林施业区布局在地区县麦尔玛乡枢则纽柯林场作业区2林班。

1.2.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和费用名称

规格、型号(结构)

单位

单价(元)

备注

1

编结网

80mm×1200mm×500mm型

元/m

7

编结网4元/米,运费3元/米,计7元/米

2

小立柱

140mm×140mm×2000mm

元/根

120

每7米设1根

3

中立柱

150mm×150mm×2150mm

元/根

140

每200米设1根

4

角柱、门柱

160mm×160mm×2150mm

元/根

160

每500米设1根

5

1250mm×2000mm

元/扇

250

设置4道门

6

支撑杆

ф50mm2500mm

元/根

100

每500米设1根

7

围栏安装

 

元/米

4

专业队伍安装,林业局验收

8

高山柳

地径>0.5cm,苗高>40cm

元/株

1

含运费

9

草种

披碱草、老芒麦、黑麦草按照7:

2:

1的比例混合的混合草种,40%补播率

元/kg

20

含运费

11

草种补播

2工日/hm2

元/工日

80

当地农牧民为劳动力

12

灌木补植

4工日/hm2

元/工日

80

当地农牧民为劳动力

13

管护

1人管护200hm2

元/年

24000

局所分流职工

14

宣传牌

铁皮钢架双支撑杆结构,规格为宽2m×4m×3cm,杆长4.5m,杆直径30cm。

元/个

1000

 

15

永久性封育碑

砖混结构,长2.5m,高1.5m。

元/个

10000

 

16

技术推广宣传资料

 

元/套

20

 

2.1

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费

按总投资1%计(财建[2002]394号)

2.2

工程监理费

按总投资2.8%计(川价字费[2000]35号)

2.3

检查验收费

按总投资2.2%计(发改价格[2007]670号)

 

基本预备费

按总投资2.2%计(林计发〔2006〕156号)

1.2.4投资概算

本项目总投资153万,其中工程建设费139.39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9.015万元,基本预备费4.59万元。

1.2.5资金筹措

本项目资金为国家全额投入。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森林法》;

——《草原法》;

——《环境保护法》;

——《土地管理法》;

——《水土保持法》;

——《水污染防治法》;

——《防沙治沙法》;

——《森林法实施条例》;

——《森林防火条例》。

1.3.2规程规范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GB/T18337.1~18337.3-2001)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GB/T21141-200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1999)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天然草地补播技术规程》(DB63/T819-2009)

——《草原网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T1237-2006)

1.3.3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发〔2005〕29号);

——《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X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0〕5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等。

1.3.4技术报告及相关文件

——《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07);

——《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2010);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2011);

——《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

——《X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2011);

——《X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1);

——《X省“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

——X省地区县统计年鉴、《X省地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09~2020年)》。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及由来

最近,X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X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要求,为促进川西藏区生态改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在总结多年来生态建设和藏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川西藏区实际,编制了《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是重要的建设内容,包括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个方面,主要是针对森林生态功能不强、水土流失严重问题,采取加强森林管护的手段,将现有森林有效管护起来,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努力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

根据规划,地区县境内将实施封山育林850公顷,受地区县林业局、地区州X造林局的委托,本公司完成了《“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2014年度地区县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林业部分)项目”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工作。

该成果经地区州林业局审查批复后作为地区县林业局、地区州X造林局2014年度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封山育林施工依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地区县位于X省地区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区县与若尔盖、红原的草原共同构成川西北大草原,成为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其湿地也构成了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黄河上游水量的30%来源于此,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供给地,区内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多样,成为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兽类、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同时,该县草原湿地自然风光旖旎,红军文化、民族风情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然而,该区域地处高寒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森林过度樵采、草原超载放牧、湿地开沟排水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湿地不断退化萎缩,水土流失加剧。

虽经多年治理,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因此,在本区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对于国土保安、水源涵养、水资源补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气候调节与发展生态旅游,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项目区概况

3.1.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地区县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川、甘,青,三省交汇处,介于东经,北纬。

东邻若尔盖县、红原县;南与马尔康县毗邻;北面和西面分别与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和X省壤塘县为界。

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上游,东西最长约146km,南北宽约145km,幅员面积10435km2。

(2)地形地貌

地区县属高山峡谷向高原山地过渡地带,受喜马拉雅地质运动影响而地面抬升,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部为高山峡谷区,沟壑纵横,河流湍急,北部为丘状高原,地面丘陵起伏,丘低坝阔,河流蜿蜒,沼泽发育,巴颜喀拉山系、果洛山余脉自西北插入,接加绒拉日尔,向东南延伸,形成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在我县的天然分水岭。

(3)气候

地区县地处川西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3.3℃,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33.9℃,相对无霜期33.4天,年平均降水量712mm,年蒸发量1500mm,雹、霜、雪是本县的主要灾害,高寒地区常年积雪。

(4)土壤

成土母岩以页岩、沙岩、片岩为主,形成土壤母质类型多种多样,土壤由低向高垂直分布为:

海拔2900-3200m为褐土;3200-3500m为棕壤、暗棕壤;3500-4000m为棕色针叶林土;4000-4500m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4500m以上为高山寒漠土。

(5)水文

根据县水利局提供的资料记载,地区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长江水系流域面积约6935.39km2,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支流20条,100km2以上支流16条,支流下游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水量充足,落差大且集中;黄河水系流域面积3499.65km2,其中流域面积50km2以上支流14条,100km2以上支流11条,水流平缓多弯道。

冬季结冰封冻,上可行人。

(6)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

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在2900—3200m的为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有:

紫果云杉、鳞皮云杉、X柏、红桦和栎类;海拔在3200—4000m为亚高暗针叶林,大片纯林呈连续分布,阴坡云杉占绝对优势,半阴半阳坡针阔混交占一定面积,阳坡以草甸为主,亦有杨桦、桧柏呈块状分布,主要树种柔毛冷杉、紫果云杉和波氏落叶松等;海拔4000—4200m,有云杉、冷杉疏林,云杉上限可达4000m,白桦、杨桦一般不逾过4000m;海拔在4000m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带,主要植物有小叶紫花杜鹃、高山柳、锦鸡儿、金腊梅、荒草、蒿草和羊芽草等。

地区县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已知主要有鹿、獐、熊、猴、麝、羊、豹、西藏野驴等兽类49种,属6目16科;鸟类有92种,属12目24科;爬行类有2种,属1目2科;两栖类有7种,属3目5科;鱼类有15种,属1目2科。

3.1.2社会经济

全县辖21个乡、镇(场),人口为66314人。

其中农牧业人口59009人,劳动力为24665人,占农业人口的42%,城镇居民7305人。

林区共计六乡2626户14855人,占农业人口的25%。

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6718万元,全县财政收入732万元。

全县共拥有公路766km,其中省道184km;乡村公路300km;林区管护公路292km。

可通往邻县各地及县内各乡和部分村寨,交通通讯有较大改观。

3.1.3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处县境中部的麦尔玛乡,为县属则纽柯林场一作业区2林班。

为丘状高原地貌,海拔3400~3800m。

土壤为棕壤、土壤厚度35~40cm,粒状结构,壤土,微酸性土壤。

主要植被有小叶紫花杜鹃、高山柳、锦鸡儿、金腊梅、沙草、蒿草和羊茅草等。

其中,灌木以小叶杜鹃、高山柳为主,每公顷株丛数230~280株(丛),盖度10~13%。

草本以莎草为主,盖度为30%左右。

3.2建设条件分析

3.2.1项目建设区的有利条件

自一九九八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以来,地区县公益林建设任务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074.14hm2,封山育林10161.2hm2,人工抚育3016.3hm2。

同时,建成面积3.9hm2骨干苗圃一个,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积累了封山育林的宝贵经验,提高了当地民众森林、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也为本项目的实施在人才、经验和技术储备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2.2项目建设区的不利条件

一是虽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生态功能得到了一定恢复和改善,但仍存在森林总量不足,人工林树种单一,乔灌草立体配搭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致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强。

二是当地地处高寒,热量不足,植被生长季短,生长缓慢,造林植树种草效果欠佳,其次,沙化严重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退化形势仍然严峻。

三是项目区地处偏远的民族地区,人才奇缺,技术力量有限,这些都是项目实施的不利因素。

第四章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4.1指导思想

针对工程区现状,把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以大力恢复植被为目标,采取封、育、造并举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生态综合效益,达到固沙、保土、增效的目的,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地区。

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法规、政策、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的原则;

坚持设计的封山育林地块与其它工程任务不重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持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的原则;

坚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科技含量,完善工程管理程序和机制,建设高标准工程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3建设目标

1)通过项目建设,封山育林850.0hm2,治理区域灌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为项目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3年封山育林期结束后,项目区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植被恢复率达到100%,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且分布均匀;林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逐年增加。

3)通过项目建设,农牧民对森林及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县经济发展、保持藏区稳定。

第五章外业调查

5.1林地区划系统

采用比例尺1∶50000地形图,对地形明显的小班采用对坡勾绘进行区划;不明显或半明显的小班采用GPS定位仪采集拐点坐标点上图,按照自然区划法与人工区划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小班区划。

国有林地区划系统与2013年地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区划系统保持一致,采用“县—林场—作业区—林班”区划系统,小班编号与2013年地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小班编号保持一致。

根据现有林地状况,按照建设单位对地类、封育类型、封育方式、封育年限、封禁措施等因子等确定封山育林区域,最终划定地区县林业局则纽柯林场一作业区2林班作为封山育林施业区,面积850.00hm2,共11个林班。

其中,地区县林业局封山育林区面积425.00hm2,X造林局异地封山育林面积425.00hm2。

5.2小班调查设计

5.2.1调查内容

土地权属调查:

通过在现地对当地乡(镇)领导、村民的访问调查和查阅档案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本年度封山育林小班土地权属均为国有。

地类调查:

在现地按地类划分,本年度区划的封山育林11个小班全为宜林地。

立地因子调查:

在现地对地貌、海拔、土壤、坡度、坡位、坡向等因子进行调查。

植被因子调查:

在现地对灌木草本测定单位面积株数、高度和盖度(郁闭度)等植被因子进行调查。

5.2.2调查方法

1)采用1∶50000地形图现场对施业小班进行对坡勾绘,同时采用GPS在小班界线转折处采集坐标点上图,再到小班内随机设置小样方调查各项因子。

2)小班调查执行的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3]61号《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发〈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通知》和《X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 》(X省林业厅,2010年)的相关规定。

3)小班内母树、幼树、幼苗、灌丛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采用小样方实测方法调查。

在小班内设置2*2m2或3*3m2的样方对植被灌木草本进行调查。

5.3小班面积求算

面积在清绘着墨的基本图上采用计算机(使用ARCGIS软件)扫描后进行小班矢量化,求算小班总面积,再扣除在现地调查时调绘的小班中难以作业面积后,最后求算出小班有效面积。

面积以公顷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二位。

5.4调查结果

经过外业调查,地区县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封山育林作业设计区划小班11个、有效面积850.00hm2。

地理位置:

封山育林区地处县境中部的麦尔玛乡,为县属则纽柯林场一作业区2林班。

地类:

全为宜林地;地权、林权均为国有。

地形、土壤、植被:

项目区为丘状高原地貌,海拔3400~3800m。

土壤为棕壤、土壤厚度35~40cm,粒状结构,壤土,微酸性土壤。

主要植被有小叶紫花杜鹃、高山柳、锦鸡儿、金腊梅、沙草、蒿草和羊茅草等。

其中,灌木以小叶杜鹃、高山柳为主,每公顷株丛数230~280株(丛),盖度10~13%。

草本以莎草为主,盖度为30%左右。

第六章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

6.1建设内容及规模

川西藏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2014年度地区县封山育林项目,封山育林面积850.0hm2,其中地区县林业局425.0hm2,X造林局异地封山育林425.0hm2。

封山育林类型设计为灌草型。

6.2总体布局

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地区县2014年封山育林布局在地区县林业局则纽柯林场一作业区2林班,位于麦尔玛乡境内,共有11个小班,总面积850hm2,其中,地区县林业局承担6—11小班,共6个小班的封山育林任务,地区州X造林局承担1—5小班,共5个小班的封山育林任务。

封育面积见下表;总体布局见附图1。

 

表6—1封育面积一览表单位:

hm2

林场

作业区

林班

小班

施工面积

地类

备注

合计

 

 

 

850.00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1

118.11

无林地

X造林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2

103.98

无林地

X造林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3

51.01

无林地

X造林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4

96.29

无林地

X造林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5

55.61

无林地

X造林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6

92.49

无林地

地区县林业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7

77.86

无林地

地区县林业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8

70.58

无林地

地区县林业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9

55.81

无林地

地区县林业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10

32.61

无林地

地区县林业局

则纽柯林场

一作业区

2

11

95.65

无林地

地区县林业局

第七章项目建设方案

7.1封山育林设计

7.1.1封山育林对象

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结合地区县实际,选择封山育林对象为:

宜林地。

7.1.2封山育林布局

封山育林布局在地区县麦尔玛乡县属则纽柯林场一作业区2林班。

7.1.3封山育林技术设计

7.1.3.1封山育林类型

鉴于当地土壤、气候、植被等立地条件极差,封山育林的目标定位以恢复灌草为主,封山育林类型确定为灌草型。

7.1.3.2封山育林方式

项目区沙化严重、气候恶劣、植物生长缓慢,植物更新困难,封山育林方式确定为全封。

即在封育期间,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

7.1.3.3封山育林年限

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的规定,结合地区县封育区立地条件情况,封山育林年限确定为3年,即:

2014年~2016年。

7.1.3.4封禁设计

1)人工巡护

根据封禁范围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将设置专职护林员进行巡护。

专职护林员共4人,地区县林业局和地区州X造林局各2名,主要职责为24小时全天候管护,防止闲杂人员及牛羊进入封山育林区,看护保护标牌、围栏网等设施设备,及时修复毁损的设施设备,经常查看造林地新植灌草情况,及时对受损苗木扶正、补植,浇水等进行管理。

查看林地林火和病、虫、鼠害情况,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2)设置围栏

在该项目实施区内沿连片封禁小班外围架设围栏。

经实地测算,项目建设共需架设围栏14600m。

围栏材料来源:

通过公开招标采购。

3)设置标牌

地区县林业局和长江造林局是则纽柯林场封育区的责任单位,为明确职责,设置永久性封育牌2个,警示牌4个,分单位设置。

7.1.3.5育林设计

针对项目区植被分布不均,部分地段灌木、草本植被稀少,或为裸地,为了加快植被的恢复,需通过人工植灌种草,提高林地质量和生态功能。

7.1.3.6森林保护

  根据“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护林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主管部门联系,纳入其管理范围,制定相应的防治、预防应急措施。

7.2种苗供应

7.2.1种源选择

根据封山育林育林设计,本次树种选择乡土树种小叶柳和沙柳,也是当地造林和治沙工程的主要树种。

草种选择老芒麦、披肩草、黑麦草等混合草种,也是川西北草原草地恢复最有成效的草种。

7.2.2需种(苗)量

需苗量:

苗木为高山柳需求量17.0万株。

需种量:

草种为老芒麦、披肩草、黑麦草等混合草种,需种量为18700kg。

需苗量和需种量详见附表4。

7.2.3种苗质量

苗木为裸根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的标准,选购适合本地生长、质量优良1、2级的种苗,草种质量按《天然草地补播技术规程》(DB63/T819-2009)技术标准。

苗木和草种采购方式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苗木草种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苗木草种供给要求具备一签两证。

苗木采购可在本县及附近的若尔盖和红原县采购,苗木规格:

地径大于0.5cm,苗高60—120cm。

草种在县级以上的草原站调配。

7.2.4种苗调运

根据国家及省林木种苗检疫的有关规定的检疫对象、程序。

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具备植检站出据的《产地检疫合格证》方可调运上山。

苗木调运:

苗圃起苗后,分级、100根一捆包扎,装车后需加棚盖,庇护苗木,当天必须运送到造林地段,并搭荫棚假植。

草种运抵后需在低温储藏室放置。

7.3主要技术措施

7.3.1围栏建设技术措施

围栏设计与施工:

本工程执行农业部《草原网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T1237-2006)和国家机械行业标准JB/T7137-937138.1-7138.3-93,编结网围栏产品质量分等达到JB/T51068-1999一等品的标准,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规定如下:

编结网:

采用80×1200×500型的钢丝编结网(经线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