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88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docx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313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认真研究解决“三农”问题,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明确要求,构画了宏伟蓝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深化“三农”服务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富民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把农作物制种、加工番茄等特色产业做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键,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任务,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规模优势日益显现,高新科技推广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展,农民增收因素活跃,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全县播种各类农作物32.8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5.1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8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21元。

分别比十五初增长39%、30%和27%。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转型期和爬坡上坎阶段,农业科技含量还不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速率减缓,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农产品质量相对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目前我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要求,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一、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号,生产的玉米杂交种、小枣等大宗农副产品,在省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县积极抢抓国家实施黑节工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的机遇,广泛开展项目论证,组织申报实施了一大批节水工程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建设优势产业带。

紧紧抓住粮食生产这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核心,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南水电、北选矿、中间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为重点,在全县高产稳产区着力发展优质专用粮生产、农作物制种、加工番茄、无公害蔬菜等特色支柱产业,加强生产基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配套和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加快构建特色产业经济带,确保特色产业经济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在中部盐碱地带,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力度,大力发展甜菜、油料、啤酒大麦等轻工原料生产,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在北部干旱沙质低产区,坚持保护和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引进农业高新节水技术,积极引导种植棉花、酿酒葡萄、优质牧草、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保护生态环境,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

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特色产业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农业生产“一头沉”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多管齐下,多元推动,全方位促农增收的农业生产格局。

2、调优种植品种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首要的是要实现农作物种植品种的良种化、优质化、专用化。

在充分挖掘现有种植品种增产增效潜力的同时,坚持实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开发力度,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切实加快农作物良种的引进、培育和筛选步伐,发挥农作物良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关键作用,配套完善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结合,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促进无公害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3、调特区域布局。

在积极构建特色产业经济带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区位资源优势和自身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格局,促使区域经济向一村一业、一乡一品转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做到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最佳结合,把产品的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提升产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加快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广大农民群众已对产业化经营有了深刻的认识,要坚定不移的持续推进。

1、扶强做大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目前我县的***、****、***等企业已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企业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公司2005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百强工业企业之一,位居第76位,为我县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供了有利发展机遇。

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化的理念,进一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着力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各项服务、扩大信贷融资规模、整合资源优势、拓展产品运输销售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放手发展,做强做大,使其真正成为带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环境建设,以环境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等方式,新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产品外销力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切实依托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特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培优做特生产基地。

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

目前,我县农作物制种、加工番茄种植、红枣栽培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也还存在基地建设质量不高,缺乏统一规划,企农合作关系相对不稳等问题。

今后要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科学规划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与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做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板块,着力采取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密切合作关系等措施同步推进,夯实基础,强化监管,突出特色,齐头并进,促进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切实为龙头企业的发展,确保农民有效增加收入提供支撑。

3、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目前,我县已初步构建了以奥瑞金种子、天森番茄、银先葡萄、康源蔬菜等品牌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系,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在狠抓品牌质量建设的同时,坚持强化宣传,扩大影响,主动出击,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制定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做响品牌,做强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要进一步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的创新机制,密切企农合作关系,稳定生产基地,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真正形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支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着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坚定不移的全面推进科教兴县、科技兴农战略。

  1、依靠项目建设促推广。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讲策略、变角度、找空间,在切实抓好种子生产、生态家园建设、农民培训、植物疫情控制、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既定项目的同时,按照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努力在良种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农业资源与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积极论证储备申报一批科研项目,切实依靠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实用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推广。

2、加强试验示范基点建设。

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点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农业高新实用技术,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在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信息化服务、节水型农业建设、农村能源、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收获,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学科技、用科技的思想和意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龙头企业既是一个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农户,更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作用,把龙头企业做为拓展农业科技推广的有益补充,纳入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渠道,认真组织好、引导好。

4、密切与科研院校的联系。

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集聚地。

要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基础,进一步健全完善运作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氛围,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构建合作攻关的发展平台,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技术(产品)发明人以技术入股、成果入股、项目挂靠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共同开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加快我县农业科技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5、强化自身建设。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在积极请进来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有目的的加快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农业高新科技成果推广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技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

  四、增强资源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逐步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增强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要坚持“多元推动,增强认识,以点带面,快速发展”的思路,积极建点示范推广国家及省、市已经制定发布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掌握和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质量第一、商品第一的市场经济观念,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无公害”和“绿色”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

实践证明,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资源效益型农业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长期以来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

要继续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措施,把生态家园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推广和普及以沼气、太阳能等为主的农村新型能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位清洁能源的要求,达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的,实现能源、经济、生态三效统一、良性循环,不断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开辟新的途径。

  3、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业生产。

十五期间,***县被列为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之一,全县分***灌区和***区两个片,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

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三废”的专项治理,落实农业部《农药限制使用规定》,加强农药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过期变质农药的单位和个人,净化农药市场,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农产品外源污染。

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引导生产者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力争用2-3年时间,初步健全我县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体系。

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发布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营销体系,健全产销合作机制,大力开展市场直销和连锁配套工作,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队伍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制。

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整合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全面加强科技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性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掌握外出务工经商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作物制种、加工番茄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标准化应用等领域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显著增强,力争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2、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按照国家农业部农民工培训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积极营造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动员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加速推进农民技能化进程,着力开展好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再就业的技能和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不断壮大劳务经济。

  3、进一步营造更加宽松的就业政策环境。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消除城乡壁垒。

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做为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农民再就业工程实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重要措施,同步推进。

要积极研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和服务力度,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乡镇企业,努力为农民再就业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管政策。

坚持把减负工作作为贯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严格执行“八个禁止”和四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民减负政策,确保各项转移支付、补贴资金落实到位。

围绕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禁止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严防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强化政务公开,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农民增收致富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2、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依法稳定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经营自主权、流转选择权、收益权和法定处置权,充分尊重农民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确保农村稳定。

严格按照“条件、自愿、依法、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探索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继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力度,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小有所养、少有所耕、老有所依。

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延伸服务链条,全面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运销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确保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服务,切实把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方式上来,加速农业高新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步伐,全面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坚持政府提倡推动、部门扶持引导、个人自愿联合,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户围绕农作物制种、蔬菜、加工番茄种植等支柱产业和农产品流通、劳务输出,成立各种形式的研究会、协会等民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密切企农关系,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条件好,运行基本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专业协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改进服务手段,促其由低层次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继续按照企业化、公司化的发展模式,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力度,全面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质量。

  5、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进一步加大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全方位、多层次重点加强《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及涉及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增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牢固树立长期为农服务的思想意识和敬业意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采取联合执法与新闻媒体监督、重点执法与普遍执法、定期执法与随机执法、专项执法与全程执法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执法活动。

强化种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入市场。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争外来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复检率达到100%,种子田检率达到100%,对调出的农产品抽检率达到100%,严防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继续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行为,严肃查处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上市销售的行为,全面禁止毒鼠强的销售和使用,严格执行《农药限制使用规定》,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果蔬上的应用,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