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9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docx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

第1篇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①.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③民家。

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起曳④其被,寝犹如故。

复踞⑤床以口附民耳大嗥⑥,民始⑦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

“吾家贫,犬食恒⑧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注释:

①羸:

瘦弱。

②卒:

同“猝”,突然。

 ③及:

到。

 ④曳:

拖;拉。

⑤踞:

蹲。

  ⑥嗥:

(兽)叫  ⑦始:

才。

  ⑧恒:

一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延及民家

延:

  

急呼妻女出

妻: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

彼:

  

不顾其患难者

顾: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

译文:

  

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译文:

  

(3)阅读文章后,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解答】

(1)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③民家。

”句意为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

漫延到了这一家。

故而“延”的意思为“漫延”。

“急呼妻女出”句意为急忙喊妻女出来。

故“妻”指妻子。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句意为那些天天享受着别人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

故“彼日”指天天。

“顾”指照管。

(2)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翻译。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意思为:

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

“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意思为:

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3)题考查了对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理解。

义犬报火警是一个文言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

故答案为:

(1)漫延妻子天天照管

(2)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

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3)要懂得知恩图报。

 

第2篇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

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睥倪①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

①倪:

ni,表示厌恶的神态②业:

本事、能力

(1)下面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

曾经)

B.颇晓书疏(疏:

记事)

C.稍欲通解(欲:

快要)

D.异哉(异:

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请将句子抄写在答卷上,再断句。

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

  

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为: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在教子观念上完全不同,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①士大夫教子的观念:

  

②颜之推的教子观念: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相同)?

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

为什么?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尝谓吾曰(尝:

曾经)翻译为:

曾经对我说。

故:

正确。

B.颇晓书疏(疏:

记事)翻译为:

很会写奏札。

故:

正确。

C.稍欲通解(欲:

快要)翻译为:

想要达到。

故:

不正确。

D.异哉(异:

不一样)翻译为:

不一样,特异,奇异。

故:

正确。

(2)考查学生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断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分隔符号,一种是直接用标点符号。

做本题用分隔符号。

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在阅读起来更加流畅。

主要考查对语句停顿等考点的理解。

(3)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情况。

①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

真让人诧异啊!

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即使(你们)能依靠这个技能,做到卿相这样的高官,我也不愿你们去做。

(4)考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明白:

士大夫和颜之推教子方法的不同观念。

①士大夫教子的观念:

教儿子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受赏识宠爱,使其得职业。

②颜之推的教子观念:

将爱子与教子结合,教会子女自主自立,勤奋学习,懂得做好实践方面对国君要忠诚,对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讲义气,个人要有气节。

(5)考查学生学了本文后自己思想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和自己明白了什么。

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选文中的颜之推观念相近。

我能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

因为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

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才能。

故答案为:

(1)C

(2)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真让人诧异啊!

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即使(你们)能依靠这个技能,做到卿相这样的高官,我也不愿你们去做。

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选文中的颜之推观念相近。

我能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

因为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

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才能。

我能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

 

第3篇

哀溺文

永之氓(老百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指钱)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2)文中的溺死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下水游泳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他的同伴们说:

“你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

”他说:

“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

“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于是写了《哀溺》这篇文章。

(1)考查了句子的翻译:

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2)考查了对短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句子: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和“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指钱)为?

”得知,文中的溺死者是一个守财奴、舍命不舍财、贪图钱财的人。

故答案为:

(1)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2)溺死者是一个守财奴、舍命不舍财、贪图钱财的人。

 

第4篇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

故曰:

“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错:

镶嵌。

②纶(lún):

钓鱼绳。

③是:

正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鲁人有好钓者  

②以桂为饵  

③故曰  

(2)翻译划线的句子。

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解答】参考译文:

鲁国有好钓鱼的人,以桂花为饵,用黄金锻造的预购,镶嵌银丝,用绿色的绳子,他拿杆的姿势和钓鱼的位置都很恰当,但是却没有钓到鱼,因此说,钓鱼的关键不在于装饰,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在于善辩。

(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

鲁国有好钓鱼的人。

好:

喜欢。

②句意为:

以桂花为饵。

为:

作为。

③句意为:

因此说。

故,因此。

(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句意:

他拿杆的姿势和钓鱼的位置都很恰当,但是却没有钓到鱼,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故答案为:

(1)①好:

喜欢。

②为:

作为。

③故,因此。

(2)他拿杆的姿势和钓鱼的位置都很恰当,但是却没有钓到鱼,

(3)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第5篇

蝜蝂传

蝜蝂者①,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zhé)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ì)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chù)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③,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

亦足哀夫!

[注]①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

②踬仆(zhìpū):

跌倒③不艾(yì):

不停止。

艾,停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是  

A.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厚:

厚重

B.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高:

使……提高

C.人或伶之,为去其负

或:

有的

D.不知为已累也

累:

负担,累赘

(2)下列加字用法与“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烧,随波而逝

B.野芳发而幽香

C.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通过蝜蝂的生活习性与嗜取者的行为做对比,揭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吏的最终下场就是自取灭亡。

B.蝜蝂这种小动物就是喜欢背负东西,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停止。

C.贪官污吏们看到先前那些因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却不引以为戒,是因为他们是名人。

D.人们同情蝜蝂,为它们去掉背上的东西,却仍然不能改变它们的习性。

当它们能够行走时,又会像原来一样地拿东西来背。

【解答】

(1)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

(它)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它身上的)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还能爬行,就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最后)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A项“今世之嗜(shì)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意思为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

故“厚”的意思为增加。

故判断为错。

B项“日思高其位,大其禄”意思为:

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

“高:

使……提高”判断为正确。

C项“人或伶之,为去其负”意思为:

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东西。

“或:

有的”判断为正确。

D项“不知为已累也”意思为:

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累:

负担,累赘”判断为正确。

(2)题考查了对“而”的理解。

“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

”意思为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烧,随波而逝。

句中“随波”是一个介词结构,起到状语的作用,“逝”是谓语中心词。

敌船被火焚烧以后,随着波涛消失了。

”“而”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B.野芳发而幽香句意为: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香味。

“而”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C.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句意为:

鱼和熊掌两个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了鱼拿取了熊掌。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句意为:

千里马是指有才学的人,伯乐是指能发现才学的人也就是说人才常有,而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

“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3)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

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故而C项贪官污吏们看到先前那些因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却不引以为戒,是因为他们是名人。

应理解为:

他们被名为“人“。

故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1)A

(2)D

(3)C

 

第6篇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  其喙  。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  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在括号里给带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汉字的意思。

方:

  舍:

  禽: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解答】

(1)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曝pù:

晒。

箝(qián),衔于马口以制马的器物、夹住、紧闭。

喙(huì),常用作名词、形容词等。

多指鸟类的嘴或形容像鸟类嘴一样尖锐的东西。

鹬(yù)也是一种鸟,羽毛茶褐色或黑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

(2)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

“蚌方出曝”意思为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

故“方”意思为“方才”。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意思为: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故“舍”指舍弃。

“禽”为通假字“擒”意思为:

捕捉,捉住。

(3)题考查了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中鹬与蚌互不相让,结果渔翁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故答案为:

(1)曝(pù)箝(qián)喙(huì)鹬(yù)

(2)方:

方才。

舍:

舍弃。

禽:

“擒”捕捉,捉住。

(3)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第7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注释】①凛然:

稳重的样子。

②京、洛:

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③甫冠:

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

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⑤同列:

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  

②众皆弃去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  

④同列语之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解答】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父亲司马池,为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已经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了,他听了《左氏春秋》之后,很喜欢,回家之后给家里人讲述他所学到的,就了解了其中的大意。

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中做游戏,一个孩子爬上水缸,不小心跌入水缸中,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众小孩都丢下他走了,司马光拿石头打破水缸,水流出来,小孩得以存活下来。

此后京城、洛阳民间把此事画成图画。

仁宗实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当时他刚满二十岁,性情不喜华丽奢侈,只有他在庆贺考中进士的问喜宴上不戴花。

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他说:

“君主的赏赐不可违背”。

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

回家之后给家里人讲述他所学到的。

为:

给。

②句意:

众小孩都丢下他走了。

去:

离开。

③句意:

司马光拿石头打破水缸。

之:

代词,水缸。

④句意:

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他说。

语:

对……说。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意:

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可根据: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得出:

司马光是个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故答案为:

(1)①为:

给。

②去:

离开。

③之:

代词,水缸。

④语:

对……说。

(2)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3)马光是个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第8篇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①谴,我②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

谴责,责备。

②任:

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写字用的木片)B.或阻之(或:

有的人)

C.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D.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

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

(1)考查文言文的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语言感悟能力。

A.解释错误。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意思是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所以”牍”在这句话里是“文案”的意思。

B.C.D.解释正确,符合语境。

(2)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有任:

离任。

句子意思是: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出郑板桥是个有才、清廉、勤政的好官。

故答案为: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第9篇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①弓缴②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注释:

①援:

拉。

②弓缴:

弓箭。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A.诲:

  B.俱:

  

(2)请翻译句子大意: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答】译文: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A.“使弈秋诲二人弈”句意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

诲:

教导,教育。

B.“虽与之俱学”句意为: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

俱:

一起,同时。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即,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故答案为:

(1)A.教导,教育;B.一起,一同。

(2)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到达、飞过来),老想着要拉开弓箭将它射下。

 

第10篇

楚王好细腰①

昔者②,楚灵王好③士细腰。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④,胁息然后带⑤,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⑥,朝有黧黑之色⑦。

【注释】:

①选自《墨子•兼爱》。

②昔者:

过去,从前。

③楚灵王:

名围。

公元前540﹣﹣520年在位。

好:

用作动词,喜好,爱好。

④节:

控制。

⑤胁息:

屏住呼吸。

带:

用作动词,束紧腰带。

⑥比:

至,到。

期:

读jī.期年,一年。

⑦黧:

读lí.黑色。

黧黑之色:

黑黄色,形容(文武百官)饿得面黄肌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楚王好细腰

  

朝有黧黑之色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故灵王之臣:

  皆以一饭为节  (3)“楚王好细腰”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解答】

(1)考查了多音字的辨析。

“好”读hǎo时意思是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读hào时意思是喜爱,与“恶”相对。

根据词义应选“hào”。

“朝”读zhāo时意思是早晨;读cháo时意思是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

根据词义应选“cháo”。

(2)考查了文言文字词的翻译。

“故灵王之臣”意思是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

“故”所以;“皆以一饭为节”意思是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

“皆”全,都。

(3)考查了寓言的寓意。

此文既写出了楚灵王的不良嗜好,也映照出了满朝臣子的谄媚之态。

我体会到了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盲目追求别人的喜好,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故答案为:

(1)hào;cháo。

(2)所以;全,都。

(3)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盲目追求别人的喜好,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第11篇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舍人(投靠在贵族家里的人)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酒且(将)饮之,乃(却)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给它添上脚)!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本)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其:

  ,之:

  ,遂:

  ,亡: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

  

(4)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

请写在下面。

  

【解答】参考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准备把一壶祭酒赏赐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