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11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B)。

5.生态系统的结构(A)。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1.(2010·浙江,3、2012·重庆,4和2012·广东,27改编)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 × )

(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

(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 × )

(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

(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

(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 )

(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

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 × )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 × )

(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2009·大纲全国Ⅱ,5D)( √ )

(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2010·大纲全国Ⅱ,3B)( √ )

(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2011·大纲全国,4D)( × )

(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2011·海南,24BC)( √ )

(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 )

(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2013·浙江,4BC)( × )

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

(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

(2009·广东,14改编)( √ )

(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2012·安徽,30Ⅱ改编)( √ )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在I、Ⅱ、Ⅲ、Ⅳ所代表的营养级中,Ⅳ为分解者,E1、E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2009·广东理基,51改编)( × )

(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 × )

(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2010·大纲全国Ⅰ,5改编)( × )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 × )

(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012·安徽,30Ⅱ)( √ )

(8)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009·福建,2B)( √ )

4.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1)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24B)( × )

(2)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20A)( √ )

(3)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5A)( × )

(4)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 × )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2009·福建,2C)( √ )

(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图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2012·山东,26改编)( √ )

重点一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和群落

典例剖析1 图1表示某草场上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对该草场的丙种群进行生态研究时绘制出的丙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为某个体较小的一种昆虫,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

(2)甲、乙、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时间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最大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时。

(3)在图1中,t3时甲和乙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在图2中5~10年间,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在1~5年间丙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演替,请在下面的坐标系中补充绘出此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

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5)该草场的空间结构是否存在垂直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样方 

(2)t1~t3、t1~t5、1~10年 t3、t5和10年

(3)稳定型和增长型 增长型 “J” (4)次生 图示如右图 (一定的)自动调节 负反馈调节

(5)该草场的空间结构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审答思考

1.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哪些方法呢?

答案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2.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3.完善种群增长曲线图并填表

  项目

曲线  

条件

特点

有无最大值

曲线的形成原因

“J”型曲线

理想

条件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无生存斗争

“S”型曲线

有限

条件

增长到一定数量并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直至0

生存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4.绘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 

5.因λ=

,则若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答案 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1时,种群数量不变;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6.完善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图。

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植物取决于光照

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栖息条件)

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

7.完善下表,区分演替类型

项目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变式拓展

1.尝试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出题图1中甲、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若二者起始数量相同)。

答案 

2.在下面坐标系中尝试绘出丙种群数量的大致变化曲线图。

答案 

3.下图曲线表示草场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则甲、乙、丙之间的食物链如何书写?

答案 甲→丙→乙。

4.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答案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对位训练

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ACD

解析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就会呈指数增长,其特点是开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A正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也有环境阻力的存在,故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值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数量,D正确。

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丙在三个阶段中种群数量变化剧烈,说明退耕还林后,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增大(如丙);由甲、乙、丙三种植物在三个阶段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此消彼长,为竞争关系;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兴起,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但并不会消亡;退耕还林后,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提高。

技能点拨

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加速期:

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减速期:

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4)稳定期(饱和期):

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到达K值后,呈锯齿状波动。

重点二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典例剖析2 “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我国创建出如图1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图2为该生产模式中碳循环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成分,①、②、③代表过程)。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2中的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3)图1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若图1中线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线虫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5)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3/4调整到1/4,福寿螺增加1kg体重,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微藻比原来多消耗________kg。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6)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鳖和水稻生活在一起,鳖也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

由此推测,鳖处于________营养级。

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若该生态系统的水体受到轻微污染,能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等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会导致藻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8)微藻能合成大量油脂而被用于提炼“生物柴油”,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的理想出路之一,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2)D、B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二氧化碳 (3)鸭子和福寿螺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N+R (5)12.5 (6)二、三、四 能量多级利用 防止环境污染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正)反馈调节 (8)直接

审答思考

1.完善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并思考题干中图②中各成分判断的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答案 由双向箭头“”判断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产者”,前者只有一个箭头指出,其他均为指入;而后者只有一个指入,其他均为指出。

2.高中所讲的食物链(网)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在食物网中有哪几种种间关系?

完整的食物链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别唯一吗?

答案 生产者和消费者;竞争和捕食;起于生产者,终于最高营养级(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不同营养级。

3.完善碳循环过程图解,思考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燃烧。

4.完善能量流动图解,思考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5.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为3/4,福寿螺增加1kg体重,消耗多少千克微藻呢?

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为1/4时呢?

答案 1×1/4÷20%÷20%=6.25kg。

1×3/4÷20%÷20%=18.75kg。

6.完善信息传递的概念图解

7.完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调节图解

8.完善正、负反馈调节案例图解

变式拓展

1.图1中有几条食物链?

福寿螺与线虫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哪些?

图2中的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和能量流动形式是什么?

答案 4条。

捕食。

稻飞虱和福寿螺、福寿螺和田螺、水稻和微藻。

含碳有机物。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利用鸭子防治福寿螺与稻飞虱,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图2中哪个标号密切相关?

答案 与②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区别

来源

太阳能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双向性

范围

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

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联系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什么价值?

199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这是在什么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答案 间接。

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层次。

对位训练

3.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用字母回答),以上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a),则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J/(cm2·a)。

(4)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高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生物B因使用农药数量减少时,生物C的种群数量短时间内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

(6)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

(7)农田中利用音响模拟鼠的天敌的声音信号驱赶鼠,进行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答案 

(1)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 (3)20% 88 (4)合理地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减少 (6)次生演替 降低

(7)信息传递

解析 

(1)图示生态系统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E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不属于生物群落,图示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农田生态系统受到轻微干扰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a),B固定的能量为200J/(cm2·a),A中能量传递给B的传递效率为200/1000×100%=20%;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B固定的能量200J/(cm2·a)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112J/(cm2·a),为88J/(cm2·a)。

(4)除草、除虫合理地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5)当B减少时,C的食物减少,种群数量短时间内会减少。

(6)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将越来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7)农田中利用音响模拟鼠的天敌的声音信号驱赶鼠,进行生物防治,这是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属于信息传递功能。

技能点拨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2.准确绘制碳循环图示的方法

根据具体情境,绘制碳循环图示是近年高考常见的考题。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碳循环过程的常见示意图,如图所示。

(1)字母A:

其他字母都有一个箭头指向它,则A代表无机环境(CO2库),因为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向外界释放CO2。

(2)字母B:

B与A之间是双向箭头,则B代表生产者,因为生产者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又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

(3)字母E:

指向E的箭头为“一出多入”,则E代表分解者,因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生产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粪便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

其余字母代表消费者(C、D)。

网络小结

                   

1.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况,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

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答案 A

解析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在a点可能引入了某个种群,之后该种群数量开始上升,但种群数量大量增加即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大量减少,进而导致该种群数量下降;图②所示发酵罐中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④中d点捕捞后种群数量没有低于K/2,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2.(2013·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只需读懂表格提供的数据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通过移栽植物可提高某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B正确。

3.(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