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05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docx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20首

六年级上学期古诗20首

目录

1、垓下歌【楚汉项羽】

2、马上作【明.戚继光】

3、无题【唐.李商隐】

4、归田园居【晋.陶渊明】

5、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毛泽东】

6、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

7、行路难【唐.李白】

8、如梦令【宋.李清照】

9、摸鱼儿【宋.辛弃疾】

10、山亭夏日【唐.高骈】

11、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12、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1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14、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15、采桑子【宋·欧阳修】

16、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17、山园小梅【宋林逋】

18、春雪【唐.韩愈】

19、爱莲说【宋.周敦颐】

20、木兰辞【南北朝】

 

1、垓下歌

【楚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①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

常用词语:

归去来兮、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②奈若何:

怎么办哪?

【大家来欣赏】

“力拔山兮气盖世”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

“气盖世”“力拔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且“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

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

似乎一切尽是天意:

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

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

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

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

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

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

“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未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

当年,他从江东率八千子弟兵,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

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相关链接】

乐府诗歌,出自《史记》,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

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士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

1南北驱驰:

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2主:

指明朝皇帝。

3边月:

边塞的月亮。

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4江花边草:

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5⑤横戈:

手里握着兵器。

【大家来欣赏】

《马上作》是明代戚继光的七言绝句,戚继光是明朝的名将,该诗应作于戚继光北部防备蒙古期间。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保卫国家的英姿和雄风;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

“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

“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

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

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

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

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

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

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相关链接】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是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

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3、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释】

1、画楼、桂堂:

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

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

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

分组。

5、射覆:

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

指更鼓。

7、应官:

犹上班。

8、兰台:

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大家来欣赏】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

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

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

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

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

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

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

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

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

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相关链接】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4、归田园居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少:

指少年时代。

适俗:

适应世俗。

韵:

本性、气质。

一作“愿”。

尘网:

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

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

笼中之鸟。

恋:

一作“眷”。

5、池鱼:

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

一作“亩”。

际:

间。

守拙(zhuō):

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

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

荫蔽。

罗:

罗列。

暧暧(ài):

昏暗,模糊。

依依:

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

村落。

户庭:

门庭。

尘杂:

尘俗杂事。

虚室:

空室。

余闲:

闲暇。

樊(fán)

笼:

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

指归耕园田。

【大家来欣赏】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此为开篇。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相关链接】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其特色在于描写农村的朴实生活和田园的风光,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至唐代的发展结合山水诗派出现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5、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毛泽东】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1.褪:

褪色2.柳绵:

柳絮3.秋千:

秋千,一种运动游戏器具。

【大家来欣赏】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

“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

“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

“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

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含义在内的。

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

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

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诗的意思是: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残花落尽,树上的杏子还是青青小小的。

燕子飞来的时候,绿水涨满了溪河,围绕着人家。

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随着风而四处飞扬,远达天涯海角。

而天涯海角一定到处长满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样,会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户人家,墙内的秋千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玩得正高兴;清脆的笑声传到了墙外,吸引墙外的我停下来观看。

看着看着,渐渐地女子的笑声愈来愈小,最后竟然回屋里去了,留下我独自懊恼着女子的无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相关链接】

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他。

这首词,就是苏轼作给她唱的,她的歌声轻柔,唱起这种婉转的词调正合适。

一个初秋的日子,秋风阵阵,落叶萧萧,苏轼和朝云一面饮酒,一面唱着歌,朝云唱到这首《蝶恋花》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突然泪下如雨,哽咽不成声。

苏轼很惊讶,就问她缘故,她回答说这两句她唱不下去了。

苏轼听了大笑说:

“我正因为秋天来了,四处一片凄凉景象而悲秋,你却反而悲起春来了。

也罢,我们就不要唱这首吧!

过不久,朝云得了病去世了。

苏轼突然失掉了二十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从此不再听这首词,也不再唱它了。

6、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家来欣赏】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

这一首诗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哀。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萧萧落木,无边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

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

秋日的景色使得诗人触之生情。

颈联就融合了诗人的感情:

“万里悲秋”。

然而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是漂泊流浪,贫病交加。

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

君不见长江边高台上那一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

尾联:

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

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

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诗的意思是: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欧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相关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由盛唐到中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

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管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总之,杜甫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和漂泊流浪的状况中度过。

7、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闲闲:

从容貌。

迢递:

远貌。

且闭关:

有闭门谢客意。

【大家来欣赏】: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

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

全诗意境优美,易引发人的想象。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

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

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诗的意思是:

清澈的河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悠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好象有情谊与我同去永不回返,傍晚的归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相关链接】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8、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解】:

文翁:

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

翻然改图之翻。

【大家来欣赏】:

意思是: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长满了参天的大树,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木棉织成的布来纳税,巴郡农民常为芋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不要倚仗先贤的政绩清静与偷闲。

【相关链接】:

这是一首投赠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

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

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

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9、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

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

遇到。

【大家来欣赏】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意思是: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乐的事只能自我陶醉。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相关链接】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10、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注释】

①太乙:

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

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

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

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两句诗互文。

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

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

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

人家、村子。

【大家来欣赏】

意思是: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相关链接】

鉴赏这首诗,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