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财报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27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长虹财报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虹财报分析.docx

《长虹财报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虹财报分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虹财报分析.docx

长虹财报分析

长虹财务报表分析

(2006年—2008年)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目录

 

1战略分析……………………………………………………………………1

1.1公司背景分析…………………………………………………………1

1.1.1公司简介…………………………………………………………1

1.1.2主要经营业务和经营……………………………………………1

1.2四川长虹公司战略分析………………………………………………3

1.2.1国际化战略………………………………………………………3

1.2.2技术创新战略……………………………………………………4

2会计分析……………………………………………………………………5

2.1识别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5

2.2分析关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6

2.2.1存货的质量分析…………………………………………………6

2.2.2应收账款质量分析………………………………………………7

2.2.3固定资产质量分析………………………………………………9

2.2.4无形资产质量分析………………………………………………10

2.2.5收益质量分析……………………………………………………11

2.3会计策略分析……………………………………………………………13

2.4信息披露质量分析………………………………………………………13

3财务分析………………………………………………………………………14

3.1与过去年度相比的纵向分析……………………………………………14

3.1.1财务状况纵向分析………………………………………………14

3.1.2盈利能力纵向分析………………………………………………15

3.2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横向分析……………………………………………16

3.2.1杜邦分析法的简要分析…………………………………………16

3.2.2经营管理效率分析………………………………………………17

3.2.3资产管理效率分析………………………………………………18

3.2.4财务管理效率分析………………………………………………18

3.3现金流量分析…………………………………………………………19

3.3.1现金流量总体分析………………………………………………19

3.3.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19

3.3.3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20

4前景分析………………………………………………………………………21

1战略分析

1.1公司背景分析

1.1.1公司简介

长虹始创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历经多年的发展,长虹完成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战略转变,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络、数码、芯片、能源、商用电子、电子部品、生活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逐步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05年,长虹跨入世界品牌500强。

2008年,长虹品牌价值达到655.89亿元,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前六强。

最近几年,长虹在3C战略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国际化及自主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进军PDP屏、OLED,发展军工集团,战略合作中国乒乓球队等,长虹一系列重大举措开创行业先河,面对特大地震灾害,长虹不仅自救,还积极向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成为行业最具标榜意义的企业之一。

1.1.2主要经营业务和经营

表1-12006年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和经营

分行业或分产品

营业收入(元)

营业成本(元)

营业利润率%

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增减%

彩电

9,532,966,745.11

7,533,800,021.68

20.97

-4.03

-7.01

13.74

空调

1,390,692,101.09

1,040,126,378.36

25.21

-26.86

-32.73

34.98

IT产品

2,595,724,381.48

2,462,248,286.65

5.14

29.10

30.45

-16.00

手机

1,627,387,939.45

1,381,571,252.92

15.10

1657.73

1618.91

14.54

冰箱

1,714,977,491.10

1,691,761,756.35

1.35

其他

1,895,569,479.97

1,737,038,858.15

8.36

68.69

73.12

-21.89

合计

18,757,318,138.20

15,846,546,554.11

15.52

24.54

25.58

-4.29

地区

主营业务收入(元)

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减%

国内

16,197,624,352.92

26.47

国外

2,559,693,785.28

13.57

合计

18,757,318,138.20

24.54

2006年,公司围绕“3C”战略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显现积极成效,公司新进入的冰箱、移动通讯、IT产业,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新产业拓展导致公司传统产业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大幅降低。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强化嵌入式软件、IC芯片、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公司以业务计划和预算为主线,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销、产、供有机衔接,全面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57,318,138.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4%,主营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实现主营业务利润2,863,287,733.6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5%;净利润305,907,434.0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2%。

表1-22007年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和经营

分行业或分产品

营业收入(元)

营业成本(元)

营业利润率%

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增减%

彩电

10,831,942,515.30

8,708,471,326.57

19.60

13.63

15.59

减少1.37%

冰箱

3,023,433,582.76

2,785,712,411.75

7.86

76.30

64.66

增加6.51%

IT产品

2,809,890,221.40

2,677,437,873.89

4.71

8.25

8.74

减少0.43

手机

2,541,317,160.28

2,073,793,548.20

18.40

56.16

50.10

增加3.29

空调

1,782,834,960.77

1,463,438,865.72

17.9

28.20

40.70

减少7.29

地区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减%

国内

20,268,162,358.56

25.13

国外

2,646,223,442.58

3.38

合计

22,914,385,801.14

22.16

2007年,长虹公司在“BASIC(品牌、责任、速度、创新、协同)”年度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调整与变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强化技术研发实力;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价值链,开拓全新商业模式,丰富产业形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系统协同能力,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全球影响力。

2007年长虹公司在经营业绩、产业布局、管理模式变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司的盈利能力及运营质量得到了提升与改善,技术创新成效初显,员工满意工程深入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99%,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实现营业利润4.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09%;净利润4.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14%。

表1-32008年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和经营

分行业或分产品

营业收入(元)

营业成本(元)

营业利润率%

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增减%

彩电

11,236,282,829.45

9,126,731,714.63

18.77%

3.73%

4.80%

减少0.83

空调冰箱

5,297,894,202.72

4,004,438,036.40

24.41

10.23

-5.76

增加12.82

IT产品

3,143,840,293.32

2,965,261,869.95

5.68

11.88

10.75

增加0.97

通讯产品

2,928,098,210.88

2,421,228,959.40

17.31

15.22

16.75

减少1.09

地区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减%

国内

23,906,991,428.72

16.81

国外

3,739,831,455.04

41.33

2008年,长虹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微观市场环境,围绕董事会制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等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经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利影响,迎难而进,在“效益、效率、协同”的年度经营方针的指导下,经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运营效率提升、管理创新等各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经营继续保持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14%;实现营业利润2.9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4.95%;净利润2.6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2.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1.59%。

虽然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08年四季度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长虹公司2008年度营业收入未达到公司董事会提出的300亿元销售收入目标,公司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1.2四川长虹公司战略分析

1.2.1国际化战略

2006年,面对国际家电市场激烈竞争、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挑战,公司国际化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2006年12月在欧洲捷克建立了家电生产基地并完成试生产,标志着长虹的国际化战略已逐渐改变了以前传统的产品贸易方式,有利于避开关税壁垒和反倾销。

并以此为据点,长虹将得以全面提速国际化步伐。

2006年长虹主打产品之一电视机整机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超过了6000万美元,占到该公司2006年海外总销售额的14%。

2007年,长虹公司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全球影响力。

国外市场营业收入为2,646,223,442.58元,较上年增加3.38%。

长虹品牌价值已从2004年的330.73亿元增长到583.25亿元,跻身进入品牌500强行列,这其中,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贡献不少。

2008年,国外市场营业收入为3,739,831,455.04元,较上年增加41.33%。

六年多来,长虹成功实现了产品进入欧洲、美洲、东南亚、中东、非洲、俄罗斯和澳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成功实现了长虹品牌进入海外市场,成功实现了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以中国知名家电品牌的身份同日韩品牌和其他世界知名品牌同台竞技;成功实现了海外营业额保持稳定增长,海外销售收入占到长虹集团总销售收入的30%左右;成功实现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步发展。

长虹产品因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已开始使用changhong为英文名走向国际市场。

1.2.2技术创新战略

2006年是公司三年创新战略的起步之年,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创新求发展、效率出效益”的总体经营方针,积极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公司围绕“3C”战略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显现积极成效,公司新进入的冰箱、移动通讯、IT产业,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新产业拓展导致公司传统产业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大幅降低。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强化嵌入式软件、IC芯片、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公司以业务计划和预算为主线,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销、产、供有机衔接,全面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

在技术创新方面:

公司继续积极推进技术创新,重点引入技术管理咨询项目,进一步强化嵌入式软件、IC芯片和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

2006年,公司技术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包括自主开发的遥控芯片、数字会聚芯片实现量产,技术中心、网络公司通过CMMI二级认证,工业设计水平引领国内家电行业潮流,量子芯电视获中国工业设计金奖等一系列成果。

在管理创新方面:

大力实施管理创新。

通过进一步深化公司预算体系、加强供产销的有效衔接、深化物流改革,有效的提高了公司运营资金效率;同时对公司管控模式进行整合,建立了以产品线为中心的责、权、利相对应的新的运作构架,有利于进一步明晰经营责任,提高市场反映速度,培养公司企业家队伍,为2007年经营奠定了组织基础。

2007年,公司继续推进技术创新,重视核心能力提升。

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97%,新品销售占比达三分之二,申请专利341件,专利数较上年增加约四成,专利质量也明显提高;在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其中创新设计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六项,其中金奖一项;多媒体产业的可靠性设计、空调公司的风道技术研究也取得进展;IBM主导的IPD咨询项目稳步推进。

2008年,公司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以创新项目为核心,以产品创新管理(PIM)框架为手段,稳步推进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在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四大核心技术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和突破,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公司积极参与闪联(IGRS)、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等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产业化推广,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技术平台能力建设方面,公司在工业工程规划与实施、超大规模数字芯片设计、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嵌入式软件开发、画质改善等方面成立了专门技术研究团队,并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

2008年公司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SOC(阿波罗1号)芯片,标志着公司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音视频处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业务单元核心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公司可靠性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成果;完成PDP模组高画质技术、PDP屏用电子浆料等研究项目,启动第二代PDP模组产品开发;启动国内OLED产业链建设及显示屏的国产化设计,率先进入OLED显示产业领域。

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深化产品创新管理(PIM)流程,深入推进项目经理管理制度。

报告期内,公司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上升,专利数量达5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3件。

2会计分析

2.1识别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长虹做为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对存货及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是该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之一,2006年是长虹三年创新战略的起步之年,公司围绕“3C”战略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显现积极成效,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新进入的冰箱、移动通讯、IT产业也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长虹力争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战略优势,因此,研究与开发和固定资产有效管理就成为公司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从长虹的财务报表可以明显看出制造行业的一个特征,即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表2-1)。

另外,也可以明显看出,长虹的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清理逐年增长,这也体现了长虹由低成本战略向创新战略、多元化战略转变(表2-2):

表2-1存货及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存货占资产比例

11.76%

9.80%

8.82%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

31.99%

28.57%

20.91%

合计

43.76%

38.36%

29.73%

从表2-1可见,长虹存货及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与长虹从低成战略本向创新及多元化战略转变相符,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存货及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仍然较高。

因此,公司采用的与存货及应收账款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否合法的、公允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会计估计选择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管理层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表2-22006年-2008年长虹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清理数额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开发支出

65,522,518.46

90,190,471.63

无形资产

1,668,293,781.45

2,363,639,476.45

2,747,099,607.71

固定资产清理

55,756,128.77

288,302,478.67

358,013,123.80

合计

1,724,049,910.22

2,717,464,473.58

3,195,303,203.14

从表2-2可见,2006年至2008年长虹的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清理数额逐年增长,而且增长幅度很大。

因此,与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和风险因素相关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对长虹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公允性,如对与固定资产折旧及减值准备、无形资产摊销相关的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而且,管理层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有很强的灵活性。

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重点。

最后,长虹的盈利质量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4年长虹巨亏36.81亿元,而在2005年第一季度就扭亏为盈,长虹至2005年以来的盈利质量如何?

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2.2分析关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2.2.1存货的质量分析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转变,长虹的存货比重逐年下降,作为存货主要构成部分的库存商品和原材料也逐年降低,与以前年度相比,从2006年起,存货中的开发成本的比重很高,而且逐年增长幅度很大。

表2-3各公司存货及跌价准备计提情况

长虹

康佳

海信

2006年

存货余额

5,582,218,077.5

3,812,876,405.04

1,772,369,898.72

其中:

原材料

672,920,474.46

1,247,771,119.95

354,219,683.15

库存商品

3,553,492,726.60

2,395,264,010.48

1,407,542,183.79

开发成本

942,848,150.68

跌价准备

280,674,528.33

260,979,681.92

47,617,604.43

其中:

原材料跌价准备

(计提比率)

4,078,898.05

(0.61%)

43,958,371.68

(3.52%)

库存商品跌价准备

(计提比率)

276,487,001.22

(7.78%)

214,134,256.72

(8.94%)

47,617,604.43

(3.38%)

计提比率

5.03%

6.84%

2.69%

2007年

存货余额

6,837,580,282.06

3,227,064,577.55

2,119,987,624.92

其中:

原材料

966,741,992.20

1,087,324,103.02

629,620,296.55

库存商品

3,830,110,255.22

1,984,947,069.00

1,485,862,491.93

开发成本

1,098,625,825.73

跌价准备

250,861,909.01

292,435,394.68

71,495,117.61

其中:

原材料跌价准备

(计提比率)

13,992,121.17

(1.45%)

43,777,795.87

(4.03%)

库存商品跌价准备

(计提比率)

234,315,108.99

(6.12%)

24,415,0491.65

(12.30%)

71,495,117.61

(4.81%)

计提比率

3.67%

9.06%

3.37%

2008年

存货余额

6,276,431,578.11

2,932,242,540.48

1,263,062,757.37

其中:

原材料

813,747,180.89

940,850,881.06

216,882,506.81

库存商品

3,165,731,921.09

1,834,413,311.73

1,045,683,544.42

开发成本

1,562,474,187.73

跌价准备

268,608,404.93

35,846,5673.35

69,746,449.60

其中:

原材料跌价准备

(计提比率)

2,102,244.90

(0.26%)

71,371,360.29

(7.59%)

6,774,310.32

(3.12%)

库存商品跌价准备

(计提比率)

264,533,032.23

(8.36%)

281,740,143.16

(15.36%)

62,972,139.28

(6.02%)

计提比率

4.28%

12.22%

5.52%

从表2-3中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长虹的存货的绝对水平一直远高于竞争对手,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率与康佳相比较低,与海信相近。

长虹的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库存商品及开发成本构成,除2006年、2007年海信未对原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外,长虹的原材料跌价准备计提比率远低于同行业。

长虹对库存商品跌价准备计提比率远低于康佳,略高于海信。

在2006年至2008年间,长虹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率较平稳,但是其他竞争对手的计提比例在逐年上升的同时长虹却在下降。

表2-4各公司存货周转率比较

长虹

康佳

海信

2006年

3.15

3.03

5.31

2007年

3.27

3.02

6.60

2008年

3.66

3.59

6.80

存货的周转情况是存货是否积压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存货的积压意味着价值的降低。

从表2-4可见,长虹的存货周转率与康佳相近,说明其存货的积压程度与康佳相当,而从表2-3已看出,长虹的存货数额远高于竞争对手,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率相对于康佳较低。

虽然从表2-3我们还得出,长虹的存货跌价比率与海信相近,而且海信在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