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禅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36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习禅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修习禅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习禅定.docx

《修习禅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习禅定.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习禅定.docx

修习禅定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

  (第一节)“离欲、恶、不善法”你要离开欲界、离开恶(诸恶业)、不善法,才能够专精修习禅定,进入有觉有观的禅修。

因为“离”,能够生喜、乐,所谓“离”就是离开欲界,然后专心修禅定,自然会有喜乐出来,这样就能够具足初禅,就是初禅五支的寻、伺、喜、乐、一心。

再来,二禅的境界是“离有觉有观”离开有觉有观,现代禅定的翻译就是有寻有伺。

离开有觉有观,也就是离开有寻有伺,然后“内净一心”,进入“无觉无观”,事实上就是无寻无伺,这样会产生定,会有定力,你会生出喜乐,这是具足第二禅。

  再来“离喜”,就是离开“喜禅支”,“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圣说及舍”就是进入一心,因此三禅的世界是乐与一心,具足第三禅。

再来“离苦息乐,忧喜先断”前面的“喜禅支”已经放下了,“不苦不乐,舍”,包括第三禅的“乐禅支”也放下了。

再来就剩下“舍,净念一心”,有的翻译作“舍念清净,一心”,就是具足第四禅。

  【法义分享】,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

加上“欲界”就是合称三界。

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

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

“出三界”一词,若用头脑从文字去解读,极易扭曲、极易误解。

  离开欲贪、诸恶不善法,才能专心禅修,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离欲、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就是“有寻有伺”,“寻”就是找一个可以把散乱的心稳定下来的目标,如同飘荡的船,找一个可以把船稳定下来的柱子,“寻”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稳当可靠的目标。

而“伺”就是觉得这个目标、这个柱子稳当可靠,因此就固定在这个目标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我们讲说要初禅、四禅八定,记得!

第一个阶段,你一定要熟练初禅,什么叫做初禅?

你要进入初禅,必须知道初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当你初禅会了之后,后面的二禅、三禅、四禅,就可以很顺理成章的这样进去了,再来后面的五定到八定,就可以这样逐次的进入了。

  所谓“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心,如果修行没有具备初禅功夫,你很难深入的,你要“止观双运”很难、很难,我们现在不是用哲学,或是推理、想像那些,你要实际去了解。

这一次九月底的禅修,希望大家能够逐步体悟到“未到地定”,再来进入初禅、二禅,你能够有初禅的功夫,我们进入“止观双运”,就可以真的去如实观、如实去体悟,现在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

寻、伺、喜、乐、一心,所谓“寻”,顾名思义就是有那一种找寻,是要去找寻到一个桩,就像船需要抛锚下去、能够固定,如果它没有在岸边靠岸,就要停下来、稳定下来,它需要抛下锚下去,然后才能够让它稳定。

如果在靠岸边,需要寻找可以固定住的一个桩。

  我们的心,像是一匹心猿意马,到处一直在飘荡,飘东飘西,过去、未来,在那里幻想、在那里想像,一颗心有如心猿意马,像孙悟空一直翻跟斗,一直静不下来。

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没办法进入“止观双运”,没办法“如实观”,你所体悟的无常、苦、无我,都是头脑里面的推理、想像、作意,还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

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才能够进入如实观,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找一个稳当的方法,一个信用可靠的目标,然后把你的心固定在上面,把你的心猿意马锁在上面。

在禅修的过程,动作方面也是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包括“身念住”、动中禅方面的一种动,事实上都是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下来,或是出入息方法,你从鼻头的这个点,还有到丹田,点、线、面,尤其最初的鼻头这个点,跟丹田的这个点,都是很明显的一种目标,就是寻、伺下的一个桩,固定的一个柱子,那个柱子让你这个心猿意马,能够系在呼吸上面,或是系在动作上面,都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个目标不错,能够最省力,事实上要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有八万四千法门,你觉得什么样的法门最简便、最简单、又有效,这样就好。

如果有的人觉得说念佛,比较能够让他的心安静下来,透过念佛也可以,但是要掌握到诀窍,以后有机会另外再深入讲述。

如果透过念佛,有的人喜欢持咒,持咒也是一种“寻”的功夫,持咒、念佛……各种法门,记得!

包括说你的经行,动作这些明觉,出入息的观察,“受”--各种感受的觉察,都是属于“寻”的工夫。

当你找到一个目标,觉得很不错,这个方法很省力,你的心能够很轻松的安住下来,就是进入“伺”的阶段。

  如果方法很费力,会越修越怎么样?

容易紧张、而且会累。

如果你觉得紧张、会累,就有必要重新再找寻,因为那个方法未必理想。

越理想的方法,事实上是越单纯、越简单、越朴实,这样越好。

当你找寻到这个桩,然后觉得说:

不错、很省力!

你的心能够这样很轻松的安住下来,就是进入“伺”的阶段。

“伺”就是找寻到一个觉得妥当的目标,安住在那上面继续用功,意即已经有找寻到妥当的目标,继续在上面用功。

再来,当他已经找寻到妥当的目标,然后心能够安住在那上面,就是“伺”,但是最初的时候一样会拉拉扯扯,就好像说你这个心猿意马,会常常的跑东跑西,于是你会觉得说:

奇怪!

我一坐下来,发现我的念头、我的妄念、我的杂念,怎么那么多?

那都是很正常的,它有时候又会跑走,就没有安住在当下。

  当跑走之后,没关系!

又重新把它找回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又重新找回来啊!

就把那个心猿意马再找回来。

于是又再找寻、找寻、包括把那个心找回来,这个找回来都是要有明觉,好!

再找回来,然后把它固定在一个目标上面,让它能够继续安住下来。

所以,一般修行不得力,往往一个方法有问题,再来就是整个过程不知道怎么进入,再来是你用蛮力,好像在练功夫。

如果你用蛮力,我们这个心猿意马,它那个挣脱的反抗力会越强,变成你在打坐之后,会浮躁、浮动、躁动,会浮躁不安,都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诀窍。

  所以,为什么“喜禅支”后面不容易进去?

如果你用蛮力,就没办法进入“喜禅支”,这是一个重要关键。

你要能够进入“喜禅支”,记得一个很重要的要领,意即要能够放松。

最初在找寻的过程,难免需要一点拉,但是只要情况可以,你就是要能够放下、放松,慢慢因为找到一个地方,然后安定下来之后,就能够放松。

记得!

自然的放松,安住在一个目标上面,很轻松、很放松,“喜禅支”就会自然产生出来。

“喜禅支”不是用求,不是用练功夫练出来的,你用硬功练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喜禅支”,你坐完会倦怠、会很累。

  身体方面,本来气血就是很畅通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绷得很紧,因此导致气脉、气血不通畅。

我们平常身心就绷得紧,于是身、口、意都在冲动,急忙要做什么!

急著要做什么!

包括说要修行,我们说要放松,你也是很用力的要放松,那个用力就是没有把握到诀窍。

但是,你也是要经过这个阶段,否则还是不容易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放松?

就是因为没有放松,“喜禅支”才不容易产生出来。

记得!

“喜禅支”没有出来,就是因为没有放松。

所以,当你真正放松、安住在当下,因为全身的放松、身心的放松,我们的气脉自然因为你的放松,于是很顺畅的在脉动、流动,这时候全身会感受一种微细的波动,呼吸的波动,还有心脏脉动的波动,你都可以感觉得到,包括比心脏脉动更微细的如如然轮动、那些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这时候你的身体自然会产生“喜禅支”。

所以,你一放松,“喜禅支”它就会出来。

  当产生“喜禅支”,你安住在上面,“乐禅支”就会跟著产生。

“喜禅支”与“乐禅支”这两个,有什么不同呢?

具体一点讲,就如同你刚签中一大笔的乐透彩奖金,会蹦蹦跳跳、非常高兴,此时的兴奋、快乐,说话是眉开眼笑,走路是飞跃似的,叫做“喜禅支”,当然这是一种形容。

就像是昨天才刚签中奖金,然后昨天的快乐到今天来呢?

一样会有快乐,但是那一种乐的觉受,没有像昨天那么强了,已经比较平稳下来了,你也一样会眉开眼笑,但是已经没有像昨天那么兴奋了。

“喜禅支”的兴奋频率是比较高、比较大,再来慢慢的,“乐禅支”的频率是比较小,属于比较微细柔和的层次。

所以,是先有“喜禅支”,才有“乐禅支”。

当“喜禅支”继续维持下去,就会进入“乐禅支”,身心更安详、更柔和。

  在禅坐中,如果已经有喜、乐禅支,你是会面带微笑的。

如果你在禅坐时,脸部表情纠结、一副苦相,即是由于“喜禅支”跟“乐禅支”还没有出来,还在练功夫,还在硬碰硬的拼,没有学到放松的要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当你越有心要求,越是背道而驰。

所以,禅定不是用硬工夫去求来的,若想要以硬工夫入禅定,越是没办法进入,因此掌握到诀窍之后,就是要能够放松,然后“喜禅支”、“乐禅支”自然会出来,这时候就会产生“禅悦为食”的禅悦、快乐,就是乐在其中。

事实上,打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调剂,是一种充电。

以前你的打坐,觉得好像很苦,很不容易成就,一提到打坐就怕腿酸,其实当你掌握到要领之后,“喜禅支”、“乐禅支”出来,就会产生“禅悦为食”。

所以,你在打坐时,身体是软绵绵的,但是软绵绵不是软趴趴倒下去,而是你的身心很放松,不会僵硬的。

  因此,从你的脸像、从你的坐姿,就可以看出有没有入禅定?

有没有禅悦?

所谓寻、伺、喜、乐……就自然产生,当你有禅悦、又有方法,继续安住在上面,一心一意就在寻、伺、喜、乐的世界里面,就叫做进入初禅。

当你一心一意的在寻、伺、喜、乐、一心的世界里面,进入“禅悦为食”,叫做初禅。

寻、伺的过程要能够成功,是需要练习的,因为平常是因为我们的外缘太多,要担心的事情很多,佛陀当初引导大众修行,为什么成就都很快?

因为大家几乎都是专业修行人,《阿含经》所里面讲的,都是针对比丘,因此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是在《阿含经》,里面都是针对比丘,也就是针对专业修行人,都是准备要修行证果的人,算是“证果班”。

因为大家平常有上班、有工作,杂务比较多,心思会比较乱,一下子要进入到寻、伺方面,不容易!

  所以,大家平常早晚就可以练习著打坐,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学习寻、伺方面,找到这样一个窍妙--寻、伺,然后放松。

包括说你要系住在呼吸上面也可以,你把它系住在呼吸上面,以佛陀、包括我个人这样经历过来,觉得用“出入息法”方面,以及“动中禅”方面,两个互相配合相当好、相当容易,而且很简便,大家平常就要开始训练。

再来,前面有讲到要进入初禅的“离”,你要先有“离”的力道出来,所谓“离”就是你要能够放下那些欲、恶、不善法。

当你平常在练习的时候,我白天工作、就工作嘛!

如果你的闻、思、修,已经到达相当的程度,平常在工作中,也是在“未到地定”里面,所谓“未到地定”就是要有寻、伺、喜、乐、一心……这些,但是没有具足而已。

  一样寻、伺,专心在当下的、“置心一处”的工作,然后很放松在那里工作,一样都是在做寻、伺。

所以,平常工作、上班的时候,一样可以加以应用--寻、伺,你一心、置心一处,专心在你当下的工作,包括你在炒菜,包括你在洗衣,包括你在扫地,当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在当下的工作,安住在当下比较明显的动态上面,当下都是在修行,大家慢慢的练习,要把修行溶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

再来,当你有时间可以放下工作,要静坐二、三十分钟也可以,这时候就更可以把寻、伺,喜、乐、一心这些,做的比较更精纯。

本来平常工作的时候,你可能是在寻、伺、喜的情况,当你专心在打坐,寻、伺、喜、乐、一心,它就可能会出来。

  但是你要体会到打坐,就是要放下万缘、放下种种工作,以及胡思乱想那些,你都要把它放下,离开欲界种种的,包括说攀缘、攀缘心那些,你要能够放得下。

如果你坐在那里,又再想股票市场的事情,没离开欲界是没办法的,包括现在工作很忙碌,最近工作多、接案多,当你要静下来打坐,也是一样要把这些工作都放下。

这时候因为你能够放下,才能够进入寻、伺、喜、乐、一心,能够放下这几分钟,让你的头脑、意识能够清醒,经过洗涤这一种工夫,睡觉的品质也会比较好;或是说你要承担工作,你会有更高的智慧。

所以,在我们动作的时候,该工作、该设计、该想的时候就想,能够放的时候、就放下来,就专心于类似一种充电,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休息的机会,你休息又可以走更长的路。

因此,这些打坐对你的工作来讲,都会有所益助;对你的智慧来讲,都会不断的提升;让你对事情的看法、处世的稳重度都会提升的。

  所以,不要以为说这些打坐好像时间浪费,不会浪费啦!

但是你要知道方法、知道目的,这样你的打坐才不会白白浪费,不会又在那里练工夫。

一般初学者来讲,比较属于专注的初禅,光是要练工夫,就练得很吃力了,还要当下有无常的觉受、体会,要有“止观双运”,因此一开始,我们要有专注的时间,如果平常的禅定力已经很好,就可以立即讲述怎么样去止观双运。

如果你的禅定力很好,就可以“止观双运”;如果禅定力还不理想的,要有专注的基础,当你专注下来、未到地定,有初禅的体验之后,你的心宁静下来、能够“一心”,这样就可以进入“止观双运”。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禅定方面,事实上,如果你的心是凹凹凸凸的,你的心镜平常是这样凹凹凸凸,就像心猿意马到处跑来跑去,或是有贪、嗔、痴,到处这样跑来跑去,你的心镜没有办法如实观,你以为体会到了,其实只是在胡思乱想,或是一些推理、一些想像。

所以,禅定方面就是让你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渐渐地平静下来,就像脸盆的水,如果一直动荡不安,就没办法反射出实相。

如果这摊湖水是很清净,又净、又明,它就能够清楚反射出来。

事实上,打坐是帮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当你的心是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如实观,如实的照见出来。

  我们平常的时候,透过“有为法”的修行是这样。

打坐进入“一心”,再来能够进入“止观双运”,这时候也是让你能够进入“如实观”,当你慢慢的从初禅、二禅……这样经历过,再来证果。

当你能够见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正到达阿罗汉。

在还没有到达阿罗汉以前,你的心有时候能够进入平静的世界,但是有时候心镜还是会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这是还不稳定,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至少要有见法、证初果以上,才有可能与空相应,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一个稳定。

如果你平常有禅定这些基础,懂得止观方面,你有可能可以跟空相应,下一阶段就要讲二禅方面。

  “寻、伺”是一个阶段,“喜”是一个阶段,“寻、伺”是不断一直在重复运用,当你稳定下来,后面的“喜、乐、一心”就会出来。

寻、伺是要有用力的过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只心猿意马或是那匹野马、那头牛,像禅宗十牛图前面,你要去找寻、找寻,后来找到之后,还是要花费一番力量,去驯服那只心猿意马。

所以,前面的寻、伺是要有用力的;再来,当你的心能够稳定下来,觉得“寻、伺、喜、乐、一心”已经能够稳定,因此现在那只心猿意马,跑到其他地方的机会已经比较少了,你就渐渐可以放下来。

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不用再去找寻了,已经乖乖稳定在那里了,所以不用再去找寻;这时候妄念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了,你的心就是安住在那里,不用刻意再去找寻,因为你觉得说这样还是要很用力,还是会累啊!

于是这时候会放下你的寻、伺,一样从头到尾维持放松的诀窍,一定要放松的。

  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亦即无寻、无伺,只有“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

经文里面有时会讲说“觉、观”,如果“无觉、无观”就是进入二禅,亦即“喜、乐、一心”,事实上这两个是一样,但是微细的分别,等一下我们再讲述。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然后你放下“寻、伺”,只是剩下“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的境界。

不必还要再那么用力去找寻、去拉扯,因为寻、伺还要有用力。

如果是呼吸方面,以呼吸为所缘,一样继续在呼吸上面,这时候你可能进入到“面”,所谓点、线、面。

喜、乐、一心这些,它都会继续一样有,就是二禅。

所谓“喜禅支”,以几个禅支来讲,它是由粗到细,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后面的是细,再来是越微细,到最后它是进入越微细。

  越粗,表示心行在越粗的情况之下,它是要用力。

所以,当你渐渐觉得不需要“寻、伺”了,粗的、你就放下,我们的心自然会想要省力、要轻松,自然进入“喜禅支”,会觉得不用那么累了,但是“喜禅支”还是比较粗,频率波动比较大,当你欢喜过一阵子,就会比较宁静下来,很自然就会舍下“喜禅支”,而只有“乐”跟“一心”,就进入三禅。

二禅就是喜、乐,当你再放下“喜禅支”,只有“乐”与“一心”,这时候就进入三禅。

再来,当你继续坐下去,会觉得连“乐禅支”方面,频率、波动还是比较大,心还是有些用力,因为你越进入,你心的感受、敏觉度越来越高,会发现“乐禅支”里面还是有用力,于是觉得“乐禅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你自然会放下“乐禅支”,而进入“一心”,这样就叫做“舍”,然后“念清净”,你的念很清净,就是进入四禅,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还是所缘在目标上面,如果所缘目标在呼吸,你还是一样,就是在点、线、面,在“面”与“空间”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这样就进入四禅。

如果你要进入四禅,要出禅定,心的波动一样会从很微细的,然后慢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粗,于是会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样下来。

  就是初禅到四禅的一个过程。

只要熟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知道怎么样进、怎么样出。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与“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寻、伺、喜、乐、一心”就是找寻,然后安住在此上面,属于偏重在专注,专注在“置心一处”上面。

至于“觉、观、喜、乐、一心”呢?

表面上好像一样,事实上它是有微细的不同,“觉、观”就是当下有觉、有观,注意!

它是有观的,所谓“观”就是有去体悟。

所以,当你具有闻思、以及禅修基础之后,在打坐的当下,事实上就是一种“止观双运”。

在初禅的时候,是有止、有观,意即“止观双运”,是见法、开悟的最好方法与阶段,你的心进入一种相当好且宁静、平静的品质,当下又去体悟法、见法。

所谓“觉、观、喜、乐、一心”是最好的一个见法阶段,意即初禅到四禅。

  接下来是“五定”到“八定”的阶段。

当我们清楚了解整过程,修禅定就不会困难,否则很容易盲修瞎练。

在我们不是很熟练的时候,确实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如何运用“觉、观、喜、乐、一心”,于是很多的禅定都只是在“寻、伺、喜、乐”,等于都在专注这方面,于是在专注之后,自然它会产生什么出来?

产生很多的禅相,记得!

所谓“禅相”是当你专注之后,很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相,包括有光明,或是像莲花,或是看到很多的一些相,都是属于禅相。

很多人迷失在此阶段,以为“我在禅坐里面看到什么……,我开悟了!

我看到什么相……”其实这些不是真正的开悟,而是属于一种禅相。

所谓“禅相”,严格来讲,都是属于一种幻相。

所以,当你在打坐的过程,记得!

不管你在禅修里面遇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相,当然你可以讲出来,但是千万不要迷失在禅相上面,不要迷执在禅相上面,这些都是一种幻相,当你一迷执就很容易走偏差。

因此,最重要是要“觉、观、喜、乐、一心”。

  要进入“点、线、面、空”,比较具有闻思基础的,就比较容易进入;有些还没有基础的,也不要气馁!

有的人经过三天的禅修,就能够体悟到点、线、面、空方面,都是下过相当多的工夫。

所谓“气动”方面,也是一种禅相,不要迷执在上面,如果气动是自然产生,就让它自然生、自然灭,不迎不拒。

记得!

“气动”背后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也是在求“气动”,认为打坐有“气动”会一直抖、一直动,甚至有的人还会跳起来,这样就是打坐的境界很高,认为打坐很好啊!

有的人不知其然的,就在想“奇怪?

人家怎么坐得很高兴,坐到身体一直抖,而我怎么都没有?

……”结果又在期求赶快要有“气动”的现象,这些都是错误的导向。

修行不是在修那些打坐、气功、气动,不是这样的!

都是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禅相里面,以及有为、有求的境界里面,因此“气动”方面不要去求。

  如果在放松之后,我们身体自然气脉的这种动、如如然轮动,只要不是你在祈求的,没关系!

让它自然生灭,就是看著它缘生缘灭,它也是在宣说无常生灭。

但是,一般众生往往背后有祈求、有期待的一种心态,但是却不自知,于是在打坐的时候,也会要求气动,要求一些感应,执著在打坐有什么感应吗?

有感应啊!

有看到什么相?

我们都有耶!

都迷失在禅相上面而不知道。

所以,修行的正知正见很重要,如果迷失在禅相上面,很容易进入在幻相的世界,修行就容易走火入魔。

一直期待在禅相、幻相上面,于是修行会走火入魔,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然后有很多的祈求、期待,你要看到什么?

看到什么?

然后又一直有幻相产生。

事实上,幻相是因为你的内心有所求,内心欲望投射出来,你不知道,以为自己看到什么、看到什么相,结果又迷失在此阶段,被自我所投射出来的幻相迷住了,然后就很容易产生走火入魔的情况。

  问题是,或许你可以看到贪,但是他不一定能看到,如果能够看到里面有贪心,就会出离出来;真正有见法,就不会迷失在这里,不会迷执在这里。

所谓“开悟”,并不是要求种种的禅相,而是“寻、伺、喜、乐、一心”,纵使没有任何禅相,但是有正常“寻、伺、喜、乐、一心的过程,你的心慢慢宁静,记得!

打坐不是在求禅相,不是要求打坐里面的光明相,什么相……,不是那些啦!

但是那些是自然的过程,它有、它会产生,没关系!

不迎不拒。

记得!

心要不迎不拒,它有、让它自然产生,没有、也很好,打坐最重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要“止观双运”,不要迷失在路途中。

这些现象都是禅修过程中,很多的枝节、插曲,但是很多人都却都迷失在这上面。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一般只是专注,以专注在呼吸为例,当你专注在呼吸上面,有的人就在数息,二、一、二……,然后你数了好几年,还是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了好几年还是这样,好几年还是在寻、伺上面,一直打坐下来就是在那里“糟糕!

我今天怎么又数的不好啊!

我昨天数的很好,今天又数不好啊!

……”都是一直在寻、伺上面,因为你不知道怎么样去转换,不知道怎么样去进入。

如果是在闻思之后,你在有“觉、观”的“一心”,记得!

你的目标不是在呼吸上面,是要去体悟你的一呼一吸,它都在告诉你什么?

无常法印。

当你的心宁静下来,系在呼吸上面,不管是在鼻头、人中,或是在丹田,都要去体会呼吸就是在宣说,你的身心当下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当下就是在宣说无常法流、无常法印、还有“无我”,当然“无我”又是更深了,当下就要去体悟到这个呼吸不是“我”在做主、“我”在决定啊!

不是“我”要不要啊!

是整个众生、整个法界的因缘。

  所谓的“无我”又比较深,但是至少要先具体的体会“无常法印”。

呼吸方面,就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去体悟无常法流,只是把心一直专注在一个点上面,结果你的心不是变成僵化、僵硬在一点,没有在流动,不然就是只是在数目上面,或是在呼吸上面,只是把呼吸当作工具,然后就一直在呼吸上面,而当下没有去体会到法印,没有体会到呼吸给我们启示的法印。

如果没有去体会呼吸当下的生灭无常,只是专注在“寻、伺、喜、乐”点上;当下体会到有觉、有观,体会到无常法流,就是“觉、观、喜、乐”。

动作方面,也是一样,包括经行或是打坐,微细的动里面,我们的动作、我们的目的,不是在看动作,是保持一种觉知,但是重点不光是在觉知而已,而是更进一步去看到无常法流,以及去看到动作背后是有意念在引导,又很微细进去,当下有去看到动作的生灭,以及背后意念在引导,都是要进入有觉有观,而不是光看动作而已,于是经行了好几年,还是一样在练工夫。

  当然,在觉、观的情况,背后有一个预期心,事实上初学是难免,当慢慢体会之后,最初你是要体悟无常法流,有一个预期心,这样是不错,但是慢慢体会之后,就会发现这是正常自然的现象,你只是溶入在“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当下越放松、越清醒、越明觉,越容易体会到“觉、观、喜、乐、一心”,就是要体会到放松。

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况之下,没办法进入初禅,你要越放松,体会到放松的要领,然后慢慢才能够体会所谓“无为法”。

真正“出世间法”的禅定,本身是“无为法”;“有为法”练工夫的禅定,是属于“世间法”的禅定,真正“出世间法”的禅定,是“无为法”。

  真正要见法,要透过“无为法”;有为法、有修、有作意,所看到的不是大自然法本自然、法尔如斯的法,真正要见到自然活生生的佛法,一定是要“无为”,才能溶入无常法流,法印、、法才会呈现。

所谓自律神经,不是大脑意识在掌控、在操控的,不是说我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