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70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

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B.“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

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C.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

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

以荫登第,调郴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

"恪曰:

"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

"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

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

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

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

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

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

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

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

"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

"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

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

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

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

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

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

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

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

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

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D.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

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飘蓬”“归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在《诗经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父亲的旧怀表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

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

“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

我想送给他。

”德瑞克是我儿子。

“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

”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

它多像我的父亲!

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

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

”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

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

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

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

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拣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

“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

”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

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

“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

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

”母亲说:

“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

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

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

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

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

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

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

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

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

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

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

霍布告诉我们说:

“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

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

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

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

”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

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

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 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

E. 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难以抚平。

(2)简要分析画线部分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出淤泥而不染的林则徐

邵纯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

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

包令发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说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

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

包令说对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

林则徐26岁中进士后,在翰林院里当文官,36岁时离京出任杭州、嘉兴、湖州的“道员”,即这三地的行政长官。

杭州风景如画,美女如云,是鱼米之乡。

如果是个庸人,在这人间天堂当官,岂不悠哉游哉!

但林则徐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十分反感,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转待灯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惫矣。

”后来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幅自写的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辟立千刃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内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

1830年8月,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掌管全省人事财政大权。

林则徐每任新职,在赴任前常发出“传牌”。

所谓传牌,就是事先向沿途各地发出一些必须执行的命令。

林则徐自北京到武昌,从水路进入湖北省后立即发出《由襄阳赴省传牌》,全文不到二百字,主要说明的是:

第一、我林则徐已乘船到达湖北境内。

从襄阳到武昌这段路自雇船只,自付船费,不需要沿途各地交付一分钱,也不准派人添篙帮牵,溜须拍马。

我和随行人员的一日三餐均自行实备,不接受任何酒食。

第二、我路过各地时,只在码头上接见一下当地官员,不准远迎,不准送行,任何人不准打着我的旗号捞好处。

只要发现行为不轨者,立即严肃查处,“不得稍有徇纵,切切”。

林则徐每任新职,人还未到正气先行。

这种“传牌”不仅是独善其身,也是告诫同僚和下属,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和腐败,我林则徐绝不同污合流,你们也当洁身自爱,否则严惩不贷。

林则徐在湖北政声甚隆,善者歌其善,恶者畏其威,这为后来他任湖广总督时大规模地、成功地禁烟运动打下了基础。

林则徐在湖北禁烟的成效,又推动了道光帝在全国禁烟的决心。

1838年的最后一天,林则徐在北京受命钦差大臣,他的任务是到广州收缴大量鸦片的同时,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

外有强敌,内有奸佞,林则徐深知此行如赴汤蹈火,以至他与座师沈鼎甫告别时,师生“相顾涕下”。

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动身,当天上时分至良乡。

林则徐开始发出传牌。

指令沿途各地“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

”林则徐在途中还向广东发出监控汉奸的密令,于3月10到达广州,当天近年夜时分住进了越华书院。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首先拿“十三行”中的头目伍绍荣(又名伍浩官)问罪。

此人因与英商勾结走私鸦片大发横财,已成巨富。

林则徐审讯此人时,他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

“愿以家私报效”,就是行贿。

林则徐怒斥道:

“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

”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下,仅用了18天,就迫使英商的政治代表义律同意缴出全部鸦片,这固然与林则徐的智慧、气魄和邓廷桢等人的配合有关,而林则徐的清正廉洁,他的官风官德,却是这一巨大胜利的道德基础。

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外也享有盛誉。

比如,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又如,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区辟有“林则徐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高大的林则徐塑像。

纽约百老汇的一条街命名为“林则徐街”。

美国人和爱国华侨这样做,首先是把林则徐作为世界禁毒象征看待的,但也与他疾恶如仇、从善如流、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有密切的关系。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他对林则徐非常了解,也非常佩服,他称赞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

B. 林则徐十分反感官场的种种陋习,到了杭州这种风景如画、美女如云、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他依然拒绝迎来送往,专心于公事,即使天色很晚,他还在处理案牍。

C. 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时,自北京到武昌,他一路上不断发出“传牌”,虽然“传牌”上文字不多,却告诫了同僚和下属,宣示了认真治理的决心。

D. 如果没有政治家的智慧与气魄,没有禁烟领导集团和精诚合作,林则徐不可能在抵达广州后,仅用了18天,就迫使英商的政治代表义律同意缴出全部的鸦片。

E. 林则徐的禁烟行为还得到了世界上的更多人们的赞同,除了人格魅力的原因,也和现在世界上的禁烟形势有一定关系,美国人和爱国华侨就把林则徐作为了世界禁毒的象征。

(2)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文章中有那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成功施政离不开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请简要分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林则徐的人格魅力。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则徐的“出淤泥而不染”并不等同于古人的“洁身自爱”“淡薄渺远,恬静自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今社会,________,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道德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__________: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对于这种现象,要想_________,除了唤醒他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 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汤止沸

B. 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