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85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docx

陶行知小故事上册

1、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

“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

“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

“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

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

“读一下,读一下吧!

”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

“人生在世有几何?

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

”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

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

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

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

“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

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

“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

”小作者连连点头说:

“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

“好啦!

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3、蜻蜓的故事(上)

一天午后,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一只蜻蜒。

蜻蜒闪着绿莹莹的大眼睛,颤动着翅膀,惊慌地上下乱飞。

也许是被追赶得昏了头,突然,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

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叫着嚷着,闹成一团。

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孩子们看见了他,齐声欢叫:

“陶先生!

陶先生!

”陶先生停下脚步,见他们的捉蜻蜒玩,便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

“翠贞,你知道蜻蜒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

“吃虫子。

“吃露水”。

另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还是翠贞说得对。

蜻蜒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蜒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翠贞点点头。

陶行知从她手里取过蜻蜒,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蜒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陶先生又问:

“蜻蜒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蜒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

“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将蜻蜒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蜒的尾巴。

陶行知将蜻蜒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

“蜻蜒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

”说着把蜻蜒还给翠贞。

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

“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蜒往上一送,蜻蜒忽地坠落下来,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又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陶先生说:

“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

一只蜻蜒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

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蜻蜒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

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

“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许多学校的生物课,都是将活生生的东西弄死,做成标本,他多次指出:

“生物课不要变成死物课,‘生物陈列所’不要变成‘僵尸陈列所’,更不要在无意中培养孩子们残忍的天性。

”他主张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

要认识青蛙,可以到河边去观察,要认识小鸟,可以到树林里去。

这样,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4、站在教室外面听课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

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

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5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

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

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

“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

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

“这是茅草山。

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

”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6、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上)

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

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

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

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

“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

”“到河南去干什么?

”“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

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

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

”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

“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

”陶先生耐心地说:

“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

”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

“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

”陶行知笑了:

“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

”“正是。

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

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

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

“你看,那边有两棵树。

”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

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

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

陶先生说:

“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大树底下,小树是生长不好的。

同样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说:

“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

”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

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十分把握。

于是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陶先生:

“这样重的担子,您看,我能行吗?

”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进一步鼓励他说:

“我看可以。

你忘了吗?

天赋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宁做农与工,联合辟荒岛。

晓庄同志应该有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

”陶先生越说越兴奋:

“去吧,你大胆地去吧!

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晓庄。

晓庄的种子一定会撒遍全社会!

”离开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别,想再听听老夫子的“临别赠言。

”陶先生笑笑说:

“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有一首新写的诗《水铭》,送给你参考吧。

”戴自俺将诗接过来看:

杯方水方,杯圆水圆。

可以穿石,可以灌田。

分出氢焰,化铁之坚。

会合众川,白浪滔天。

居高临下,马力万千。

流血流汗,开新纪元。

带着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带着陶师的殷切期望,戴自俺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7、陶行知以诗教子

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常劝孩子在少年时代要勤奋学习,莫误好时光,曾作诗赠给孩子: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8点石成金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

"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

"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

"这徒弟回答说:

"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

"校长,你讲下去呀!

""快点讲下去呀!

"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

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

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

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9、人才、大才和天才

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

周恩来同志称赞这些孩子们说:

"一代胜似一代。

"冯玉祥将军为这些孩子的成长鼓掌。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因循守旧、自己不愿进行教育改革的"学者"们,却在那里阴阳怪气地非议陶行知,说什么:

"陶行知丢掉了普及教育来搞'天才教育'了。

"

陶行知并没有因为这些非议而动摇了他"为今天培育抗日的人才,为明天培育建国的人才"的决心。

他一心为国育才,因此他理直气壮地对这些"非议者"给予了答复,他说:

“我不是办天才教育,我办的是人才教育。

按照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爱好,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加以定向培养,进行因材施教。

这些‘人'才在正确指导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转化成‘大才'(‘人'字上加一横就成‘大'字)。

对‘大才'再进行深入的诱导,学生们自己再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一'定时间之后,‘大才'也就成为'天才'了(‘大'字上加一横就成'天'字)。

真正的天才是师生经过共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不间断的乐教乐学而培养出来的。

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几个‘天才'又有什么不好呢?

"看!

陶行知回答得多么好呀!

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得到启发,天才决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

陶行知对于培养天才的解释多么有道理呀!

10、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

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

“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11诚挚的友谊

33诚挚的友谊

翦伯赞是着名的历史学家,抗战期间他困居重庆,贫病交迫。

陶行知先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请他担任育才学校的历史老师,生活上也对他非常关心。

翦伯赞住在一间斗室里,天天埋头写《中国史纲》,经常写到深更半夜。

为了提神,他有了吸烟的嗜好。

但生活贫困,买不起好烟抽,劣质烟呛得他拚命的咳嗽。

夫人关心他的身体,一直劝他戒烟。

为此,夫妻俩还闹了别扭。

有一次,翦伯赞夫人淑婉要求陶行知先生来劝他戒烟,陶先生深知翦伯赞的脾气,委婉地说:

“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我看就不必逼着他戒烟了,就让他抽吧,不过要尽量少抽点。

”翦伯赞非常感激陶先生的体谅,高兴地说:

“知我者行知也!

”陶先生自己是从不抽烟的,也谢绝朋友敬烟。

但为了能让朋友翦伯赞抽上几支好烟,他开始接受别人的敬烟。

有一次,一位外国朋友敬了陶先生一支烟,陶先生一看,是大名鼎鼎的骆驼牌香烟,他高兴极了,立即用白纸包好,并写了一首小诗,托人送给翦伯赞先生。

这首诗写道:

抽一支骆驼烟,变一个活神仙。

写一部新历史,流传到万万年。

翦伯先拿起这支骆驼牌香烟,心里非常激动,他由衷地感激陶行知对他的关心和鼓励。

以后陶等待经常给他送来香烟,目的是希望他能好好工作,为人民多写出一些好文章。

抗战胜利后,两人约好一起到上海,陶先生对他说:

“上海的民主气氛浓厚,上海的青年也富有朝气,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

”陶行知先回到上海,讲好第二天派学生到车站接翦伯赞夫妇。

但当翦伯赞夫妇到达上海北站时,在出口处迎接的却是陶行知。

陶先生亲自领他们到一个朋友家里暂住,这里的房子宽敞舒适,翦伯赞很满意。

过了几天,翦伯赞夫妇去看望陶行知时,却见他住的那间小房子才十几平方米,摆了一张大铁床和一张方桌后,剩下的空间已很狭小。

加上窗户朝西,房间闷热,实在让人难以久留。

但陶先生对此毫不在乎,只一个劲问翦伯赞夫妇住的地方是否称心。

陶先生心里只想着朋友,唯独没有自己,翦伯赞的眼睛不由的有一点湿润了。

不久,夏天到了。

翦伯赞夫妇觉得住在别人家里总有点不方便,怕给人家带来难处,便一起想办法找房子。

但手头没有资金,哪里找得到合适的房子!

这时的翦伯赞由于贫困,缺少营养,已得了黄疸病,心情十分烦躁。

一天,翦伯赞夫妇去看陶行知先生,想诉诉苦,解解闷气。

到了那里,翦伯赞一坐下就大发牢骚:

“我们在上海简直是多余的人,上海人不需要文化,只需要黄金!

”陶先生笑着问:

“你是不是为了房子的事不耐烦?

”翦伯赞夫人淑婉把最近找房子的情况说了一通,陶先生说:

“其实你在我朋友家中多住几天也没有关系。

”淑婉又说:

“主要是天气热了,总有些不方便,怕人家讨厌。

”陶行知开始说笑话了:

“没有结婚以前,一加一等于二,结婚以后,一加一等于一,你们虽然是两个人,不是等于一个人吗!

”接着陶先生又说:

“不要着急,房子会有的。

时局好了,当然会有房子住;时局坏了,也会有房子住。

”翦伯赞感到奇怪,问:

“时局坏了,怎么也有房子给我们住呢?

”陶先生笑着说:

“时局坏了,你和我都要去坐牢,不是也有房子给我们住吗?

”翦伯赞听后“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心头的愁闷也烟消云散了。

后来,翦伯赞终于病倒了,第一个打电话问候的是陶行知;住进医院后,第一个派人来看望的,又是陶行知。

从住院到陶行知逝世的前一天,陶行知每天都打电话给翦夫人淑婉询问病情,而且每隔两天,总要派人到医院看望翦伯赞。

当他听说翦伯赞没有蚊帐,便将自己用的一顶旧蚊帐和“滴滴涕”送去当听说没有钱交医药费,又先后送去法币40万元(其中20万元是冯玉祥和一些朋友捐助的),一直到陶行知逝世前两天,还派自己的二儿子陶晓光送去十包“幸福牌”香烟。

陶行知突然去世后,翦伯赞怀着沉痛的心情买了一个花圈,在夫人和医生的搀扶下,赶到殡仪馆,他哭倒在陶行知灵前……

12“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陶行知先生经常用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勉励学生,并处处为学生作表率。

有一次,有学生给他的诗歌、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他听了特别的高兴。

其中,有位小学生把他的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把“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

不是人”中的最后一句改为“木头人”,他知道了不仅不生气,还给与肯定,说:

“这也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

陶先生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人表明:

真理才是唯一可追求的,在老师与真理之间,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

13、拆表的故事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

“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

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

“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14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

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师范附属小学被迫停课。

附小的同学们自发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由学习好的学生当老师,连校长、工友也由学生担任。

整个学校秩序井然,书声朗朗。

消息传出,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称赞说:

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受到赞扬,同学们都很高兴。

可是有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同学却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气提意见:

“照先生的写法,我们学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问:

“小朋友你只管说,我的诗错在哪里呀?

”那孩子指着第二行说:

“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

我们学校里,就有年小的成绩好,做大龄同学老师的。

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

’”。

?

“说得对,说得对。

”陶行知诚恳地认错检讨说:

“小朋友,非常感谢你的指正,我马上就改。

”说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

然后又问:

“这样改行不行?

小孩咧嘴笑了:

“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

15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

"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则"每天四问"。

1942年7月,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四问"的内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问身体、学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

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越会为非作歹,残害人民。

他曾大声疾呼,要全校师生"建筑人格长城"。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

在育才学校,就流传过一个关于陶行知的两个口袋的故事。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西罗,左支右绌,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

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

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

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

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

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

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那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先生的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

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已",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16小孩自动教小孩

晓庄师范学校被封闭后,几所乡村小学与幼儿园也被关闭,许多农村孩子又失学了。

1932年8月,晓庄的孩子们听说陶行知要在上海办一所让贫困孩子学习的乡村工学团,他们高兴极了,就一起给陶行知写信,希望能来“工学团”学习。

陶行知很快回了信:

“你们来了,但你们的同学怎么办?

晓庄有成千的孩子怎么办?

为了你们都可以上学,我教你们个办法,那就是自己干,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边教边学,这样不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吗?

”同时,陶行知还写信请当地的农民陈金禄、董云龙等来帮助小朋友自己办学。

就这样,孩子们开始自己办学了。

他们推选了胡同炳、陈云金、陈仪珍等10位同学担任小先生,农民们也推选了陈金禄等10位老农帮助管理学校。

1932年9月4日,以孩子们当老师,古庙当教室,农民当“校董”的一所学校诞生了。

开学那天,就来了80多个学生。

陶行知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马上派人到晓庄来看望孩子们。

当他得知学校办得井井有条,很受孩子们和农民的欢迎,兴奋极了,马上提笔写信鼓励他们:

“你们不要小看自己做的事,你们这个学校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大创举。

”还特地写了一首诗:

一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陶行知还亲自为学校取了个名字,叫做“儿童自动学校”,还写了两幅字,一幅是《手脑相长歌》,一幅是《自立歌》。

收到陶先生的来信,孩子们高兴地抢着传看。

有个孩子提出:

“大孩自动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

”后来陶行知知道后,他在发表这首诗时把“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