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045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docx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32个

陶行知教育故事

1稿费的故事

2拜人民为老师

3烧扑克牌

4不要做井底之蛙

5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6培育革命的后代

7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8“新安旅行团”的故事

9要又学又问

10四块糖的故事

11点石成金

12人才、大才和天才

13让学生找重点

14连环教学法

15背着爱人游泳

16撰联谈教育

17一首歪诗的风波

18陶行知出计算题

19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

20站在教室外面听课

21报童工学团

22劝喻轻生者

23陶行知以诗教子

24稿费的故事

25陶行知洗衬衫

26救援共产党员

27情系难童育英才

28晴蜓的故事

29陶行知的两只口袋

30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31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

32伍豪事件

33诚挚的友谊

34请木匠当老师

35活的生物课

36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7小孩自动教小孩

38拆表的故事

1稿费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

“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

“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

”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

“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

“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

”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

“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

“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我第一个向你学。

”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

有个小朋友嘟囔着:

“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

”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

“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

”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

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

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

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

”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

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

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

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

“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

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

”姚文采没说话。

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

“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

”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

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

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

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3烧扑克牌

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

语文、外语、数学、哲学。

下午上专业课:

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

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

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

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

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

“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

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

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

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

”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

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

“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

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

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

”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4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

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

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

“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

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

“这是茅草山。

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

”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5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

“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

“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

”宋庆龄的挽词是:

“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

“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

6培育革命的后代

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

“你就学音乐吧!

”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

“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

”陶先生说:

“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

”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1943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原来萨空了先生从广西被秘密押解到重庆集中营来了。

陶行知闻讯心急如焚,连忙告诉沈钧儒,通过救国会,向国民政府交涉,这样,起码可以使特务机关不敢轻易动手秘密杀人。

救国会的朋友通过多方面的关系,打听到萨先生被关押在五云山顶戒备森严的“教导团”里,而且13岁的小女儿苦荼也住在集中营。

陶行知先生非常痛心,正在成长的幼苗,怎么可以失去人间最宝贵的自由呢?

他托人萨空了捎话:

“把孩子交给我吧!

”经过一番周折,陶先生终于把小苦荼接到了育才学校,见她头上长满了虱子,身上长满了疥疮,不由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陶先生急忙叫校医帮她治疗,还为她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

从小苦荼的诉说中,陶先生知道她还有个姐姐苦茶也失散了,便设法打听苦茶的下落。

不久,萨空了也多方托人终于找回了失散的大女儿苦茶,也把她送进了育才学校。

陶先生让苦荼学习她最喜欢的音乐,让姐姐苦茶进社会组学习。

还有一个孩子李远芃,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周恩来邓颖超等考虑到既要保护烈士遗孤的安全,又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只有陶先生办的育才学校。

所以,毅然决定把12岁的远芃送到育才交给陶行知先生。

陶先生找李远芃谈了话,了解一些情况,就启发他专攻社会科学,以继承父亲的遗志。

李远芃分到社会组后,很快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和班级的同学谈论形势,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育才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接李远芃去和母亲赵君陶团聚。

赵君陶是当时战时儿童保育院院长,为了抢救成百上千的战灾儿童,工作非常繁忙,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儿子一起。

李远芃虽然很想念妈妈,但为了不影响妈妈的工作,他很懂事地安心在育才学校学习,接受教育。

直到党做出安排,他才告别陶校长,离开育才到了延安。

李远芃就是后来曾担任共和国总淼睦钆簟?

/SPAN>1984年他曾写下一段怀念恩师陶行知的话:

“陶行知先生是我的老师,虽然我受他直接教诲的时间甚为短暂,但他的为人、思想、作风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之深,确给我当时少年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浅。

7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

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

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

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

“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

”“到河南去干什么?

”“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

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

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

”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

“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

”陶先生耐心地说:

“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

”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

“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

”陶行知笑了:

“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

”“正是。

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

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

”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

“你看,那边有两棵树。

”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

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

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

陶先生说:

“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大树底下,小树是生长不好的。

同样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说:

“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

”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

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十分把握。

于是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陶先生:

“这样重的担子,您看,我能行吗?

”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进一步鼓励他说:

“我看可以。

你忘了吗?

天赋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宁做农与工,联合辟荒岛。

晓庄同志应该有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

”陶先生越说越兴奋:

“去吧,你大胆地去吧!

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晓庄。

晓庄的种子一定会撒遍全社会!

”离开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别,想再听听老夫子的“临别赠言。

”陶先生笑笑说:

“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有一首新写的诗《水铭》,送给你参考吧。

”戴自俺将诗接过来看:

杯方水方,杯圆水圆。

可以穿石,可以灌田。

分出氢焰,化铁之坚。

会合众川,白浪滔天。

居高临下,马力万千。

流血流汗,开新纪元。

带着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带着陶师的殷切期望,戴自俺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8“新安旅行团”的故事

1933年的一天,上海大厦大学校园内,一群群大学生正向着大礼堂走去。

他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今天将要举行的报告会:

“听说是一些小孩子来演讲。

”“是的,叫‘新安旅行团’,听说是苏北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十二岁。

”“小孩子来跟我们讲课,能讲什么呢?

不是开开玩笑吧!

”“去听听吧,听了再下结论嘛!

”大学生们向礼堂走去,带着好奇、怀疑。

会场里渐渐坐满了人。

讲台上出现了一位戴眼镜的先生,中等身材,穿着学生装。

有人认出来了:

“是陶行知先生。

”陶先生开始讲话:

“诸位都是大学生,也许会说,叫他们听小孩子讲课,真是笑话。

这七个小孩子从淮安一路演讲到上海。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靠演讲旅行,作抗日宣传。

这个儿童旅行团的价值,是新时代之无价宝,如果一定要定个价值,或者姑且定为万万万万金元吧。

这样伟大的宝藏,世界上谁也没有,都为新安小朋友所得。

而‘新安’不敢占为私有,愿公诸天下后世。

讲得如何,请大家一试。

”不同凡响的开场白,激起了会场上的一片掌声。

小玉站在讲台前,他穿着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服,圆圆的小脸因紧张而涨得通红,两手十个手指下意识地搓来搓去。

陶先生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就走下台去了。

小玉定了定神,开始讲起来:

“我的老家在凤阳,凤阳是个穷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

妈妈生了八个孩子,死了六个,只剩下我和姐姐。

爹爹被抓去当壮丁,活活折磨死了。

妈妈活不下去,流着眼泪把姐姐卖给了人贩子……”孩子的脸颊上滚动着泪珠,他抽泣了一下,悲愤地接着说:

“我们为什么这样穷,为什么这样苦?

我们曾经问爷爷奶奶,我们曾经问爸爸妈妈,他们的回答是:

我们命苦啊!

可是,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

根本就不是什么命苦,是我们的国家太落后,外有列强,内有国贼,生产落后,经济衰败,这一切是帝国主义、反动派造成的啊!

”清脆的童声震动了每个大学生的心,一些人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附和:

“说得好!

”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另一个孩子小林走上讲台: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们!

我们国家落后,列强就要欺侮。

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了我们的东三省,苦难的中国人民身上又加上了侵略者的铁蹄,这样的痛苦我们还能忍受吗?

有良知的中国人是决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大家一致起来,要反抗万恶的侵略者,要用我们的血肉筑成一道新的长城!

”全场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有人带头高呼:

“打倒侵略者!

”“团结抗日,一致对外!

”陶行知先生走上台,把孩子们抱在一起,连声说:

“讲得好!

讲得好!

”他带着孩子们走下讲台,问身边的一位教授:

“小孩子讲得如何?

”教授风趣地说:

“讲得比我们好,几乎把教授的饭碗打破!

”陶先生哈哈大笑说:

“小孩子能教大学生,几乎把教授的饭碗打破,这虽然是千古奇闻,但却是事实啊!

”陶行知接连几天安排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去中小学演讲,去光华、沪江、震旦大学演讲,所到之处,无不引轰动。

陶行知逢人就说:

“在这些小孩子的铁证之下,时代是分成了两个:

一个是瞧不起穷光蛋和小孩子的时代,那已永远成为过去;一个是新时代,穷光蛋和小孩子有不可抵估的力量。

”他特意写诗称赞: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励下,淮安新安小学在1935年又第二次组织了“新安旅行团”,在抗日的大后方,宣传抗日,宣传爱国,走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行程五万里,足迹遍及城市、农村、草原、边疆,被人们称为“民族的小号手。

9要又学又问

1939年夏天,有人介绍一位青年诗人到育才学校半工半读,介绍信上写道:

“刘文伟,诗人高歌的学生……”陶行知一看,风趣地说:

“喔,文――伟,你诗文伟大呀?

”青年忙说:

“不,相反――很渺小,我已经把伟字改成苇,芦苇的苇。

陶行知笑了,说:

“对呀,不要自封为伟大,要大众承认才是真伟大。

你愿意做芦苇,好,芦苇做成船,也可以渡人到达彼岸呀!

过了一会,陶行知又说:

“你是高歌的徒弟,一定是个小详诗人吧?

青年人答:

“不,我是土人,从小是孤儿,做过童工,爱唱劳动号子,自己编词儿,是地道的‘杭唷’派”。

陶行知“哦”了一声说:

“那我们是同志呢,我也是‘歌谣派’,你读过我的诗么?

青年人说:

“读过,很喜欢。

听说你跟唐代诗人白居易一样,写了诗先读给老妈子听。

我还喜欢唱您编的歌。

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等等。

陶行知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叫刘文苇的青年人,对他特别关心,经常问他学习、生活的情况。

当时小刘才18岁,学习兴趣很高,而且爱好广泛。

在育才学校,他感到什么都新鲜,样样都想学想问。

陶行知工作很忙,平时住在北碚,到学校来一趟不容易,要处理的事很多。

但小刘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去向陶行知请教,陶行知也总是热情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

有人责备小刘“不懂事”,但陶行知鼓励小刘说:

“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

我过去写过一首诗: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学问,学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

好比一个人,不能光有右手右脚,也不能光有左手左脚,要左右配合才是完整的人。

陶行知的教诲给小刘很大启发,他也写了一首诗,题为《学问》: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

光学不问,半截理论,

死啃书本,用时不灵。

光问不学,一半是零,

不成条理,低级水平。

又问又学,真正聪明,

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活的学问。

在陶行知和育才学校文学组主任艾青的帮助教育下,小刘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

10四块糖的故事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

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

“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

“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

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教育让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

可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经常问自己:

“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

又会怎么做呢?

”“我现在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感觉好受一些呢?

”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

11点石成金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

"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

"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

"这徒弟回答说:

"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

"校长,你讲下去呀!

""快点讲下去呀!

"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

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

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亲,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

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