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96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沪教版全国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沪教版(全国)2020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

”和“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

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B.

纺纱织布

C.

烧制瓷器D.

冶炼生铁

7.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

8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8.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9.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

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

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

1

D.乙不是化合物

13.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

22

1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5.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B.SC.SO2D.H2SO3

16.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H2O=X+HClO。

则X的化学式为

A.H2B.ClHC.HClD.ClO2

17.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19.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

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0.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Y仪器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_____(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CO2时,可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旋塞来达到控制_____的目的,实验室检验CO2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等体积的两瓶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得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你认为_____(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给出理由_____。

(4)若使用C装置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则锌粒应放在_____(填“隔板之上”或“试管底部”),收集装置不能选择D、E、F中的_____。

(5)G装置是一个多功能瓶,请你说出一个G装置的用途:

_____。

22.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止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收集500mL气体。

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________,D中液体为475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液体为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

O2

CO2

体积/mL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体积分数/%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     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3.实验室现有氯酸钾、稀盐酸、过氧化氢溶液、石灰石和二氧化锰及以下仪器,请用所给药品和仪器完成下列问题:

(1)图1是某同学利用塑料瓶和其他用品设计的制备气体的装置。

①铜丝网内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②该装置在操作上的优点是:

便于_______,利用图2中的仪器也可以组装具有相同优点的制备装置,你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

(2)补充一种仪器__________(填名称),并用上述药品及图2中的H和_____________(填字母)来制备一种气体,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若用图3装置收集和验满O2,应将_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填“b”或“a”)导管口来验满。

(4)某同学用图4装置收集并测定CO2的体积。

①请把图4装置补画完整____________;②若图4中没有装满水,对收集的气体成分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5)通过对比分析图5中实验①②的现象,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则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

24.(7分)水通常是可用来灭火的,但有时水却是可引火的。

同学们将少量超氧化钾(KO2)粉末用棉花包裹没有任何变化。

(已知棉花和超氧化钾不反应)但如果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超氧化钾粉末的棉花上,则棉花迅速发生剧烈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还剧烈)。

同学们对此产生好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1.超氧化钾和水反应生成。

2.。

【设计与实施】为了验证猜想,有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向盛有KO2的试管中滴加适量水,若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1成立。

在上述实验的试管口拴上一个气球,若气球变鼓,证明猜想2成立。

你是否同意该实验方案,你的理由是。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又进一步完善该方案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超氧化钾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

25.(6分)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吹气,在吹气的过程中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小强又将纯净的CO2持续通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

(1)小强做第二次实验的目的是.

(2)小强从老师那里得知:

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由此小强推测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3)小强还想了解Ca(HCO3)2的化学性质.查阅资料后得知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易分解,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气体等物质.他与同学们一起对碳酸氢钙受热分解后产物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生成的难溶性化合物可能是碳酸钙.经实验探究结论正确.

猜想2.放出的气体可能是O2、H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小强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

操作1.加热A装置,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操作2.在a处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结论1.碳酸氢钙分解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结论2.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

(表达交流)

交流1.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操作2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

交流2.小组内某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异议:

该同学的观点

你是否赞同该观点并阐述理由

该实验没有对氧气进行验证

 

“结论2”不正确

 

26.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27.用下图提供的装置和试剂,组装一套用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气体按图示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套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处字母):

___接___,__接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CO?

___,理由是_______。

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装置A的作用是①__;②___。

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实验后怎样处理气球里的尾气?

____。

(5)贮存在装置C中的CO是先在贮气瓶中注满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的。

贮气时CO应从__通入贮气瓶中(填接口处字母)。

28.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甲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便于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_______(填仪器编号);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按图乙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

(1)中组装的正确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

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

______。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的燃烧实验,结果如表:

序号

氢气与空气体积比

点燃现象

1

9:

1

安静燃烧

2

8:

2

安静燃烧

3

7:

3

弱的爆鸣声

4

5:

5

强的爆鸣声

5

3:

7

强的爆鸣声

6

1:

9

弱的爆鸣声

7

0.5:

9.5

不燃烧不爆鸣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时读铁,所以氯化铁的化学式为FeCl3.选B。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有2种分子,故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分子的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等。

3.B

解析:

B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正确;C.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一部分酒精分子占据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错误;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错误。

故选B。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

,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3H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

1ⅹ8=9:

2,故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解:

设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故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

4,故不符合题意。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都不变,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由实验可知,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水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a管收集的气体为氢气,能燃烧,b管收集的气体是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据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

即该反应是丁=丙+甲。

【详解】

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

(41%-25%)=8:

16=1:

2,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正确。

故选C。

【点睛】

考查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

甲→丙+丁,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

3.4g=2:

1,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6):

(16×1)=12:

3:

8,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

故选D。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反应后丁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

20g-18g=2g,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反应后乙质量增大,乙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乙的质量为:

2g+8g=10g,该反应是:

甲+丁==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10g:

2g=5:

1,此选项正确;

D、甲和丁反应生成乙,乙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3.C

解析:

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判断该反应为:

2CO+2NO=2CO2+N2,通过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生成单质为N2,故A正确;

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故B正确;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C错误。

两者的质量比为:

14×2∶2×(12+16×2)=7∶22。

故本题选C。

点睛:

注意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