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31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doc

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答:

1、阶级性:

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的特权,努力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3、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

4、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

5: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即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3、近代教育的特点P9

答: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

答: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要目5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P22

答: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

答: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高中)P30

答: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分月提供了平台。

4、学生文化的成因(高中)P40

答: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高中)P40

答: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要目3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P46

答: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培养自信与努力)、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P48

答: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他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

答: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教育目的

☆本章要目4

1、教育目的的作用P60△

答:

导向,激励,评价。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P67△

答: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P67

答:

1、素质教育是面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高中)P62

答: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教育目的提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本章要目3

1、教师的职业角色P79

答: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P80

答: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P83

答: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教育内容的角度说:

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课程

☆本章要目4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高中)P91

答: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期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P96

答:

1、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

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课程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2、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2)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3、教科书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科书的编排。

3)教科书的作用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3、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P96

答:

1、强制性: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施行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即是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是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计划,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2、普遍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课程计划宽得多。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基础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

4、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P102

答: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章教学(上)

☆本章要目10

1、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P110

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学生认识的特殊性P114

答:

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P115

答: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的结构P119

答: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主义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5、检查知识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P121

答: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21

答: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7、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P125

答:

定义: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波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调动: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8、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P125

答:

定义: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主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9、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

答: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10、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

答: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第八章教学(下)

☆本章要目7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P130

答: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哪几种P131

答: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

3、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P133

答: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P134

答: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5、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P138

答: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

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

答: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P142

答:

1、综合性:

2、可操作性:

3、灵活性:

第九章德育

☆本章要目共6点(加△的属重点内容)

1、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

答: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

答: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

答: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157

答:

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P157

答: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6、德育的途径P158

答: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7、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

答: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班级管理

☆本章要目共8点(加△的属重点内容)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

答: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P176

答:

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办法: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P179

答: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

答: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班级管理的内容P184

答: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内容和方法见摘抄)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级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办及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