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34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doc

儿科护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3.新生儿早期:

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

4.围生期:

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5.儿童免疫的特点?

答: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差。

新生儿虽可从母体获得IgG,但3~5个月后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故护理中应特别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

非特异免疫不足:

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差;胃酸杀菌力弱,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差等。

6.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7.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8.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除,可导致体重暂时性下降,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9.计算体重公式: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

体重(kg)6+月龄X0.25

2岁至青春期前期:

体重(kg)x年龄x2+7(或8)

10.计算身高公式:

身高(cm)=年龄(岁)x7+77

11.头围和胸围相等:

1岁时46cm

12.上臂围的增长评估标准为:

>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为营养中等;<12.5为营养不良。

13.体格生长评价常用方法:

(1)均值离差法

(2)中位数.百分数法(3)标准差的离差法(4)指数法(5)生长曲线。

14.前囟:

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最迟不超过2岁。

15.后囟:

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16.前囟早闭.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前囟张力增加常示颅内压增高,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17.计算牙数公式:

牙数=月龄—(4-6)

18.性早熟:

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为性早熟。

19.性发育延迟:

女孩在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为性发育延迟。

20.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21.知觉发育:

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5-6岁时逐渐掌握周内时序.四季等。

22.主动免疫:

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

23.被动免疫:

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会的免疫力,称之为被动免疫。

24.疫苗:

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

25、鹅口疮:

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

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又名雪口病。

26、疱疹性咽峡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27、溃疡性口炎:

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更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28、婴幼儿腹泻:

或称腹泻病,是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29、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3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简称上感,俗称感冒,主要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3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冬春季多发,病原体可由呼吸道侵入或经血行播散入肺,金葡菌能产生多种毒素与酶,使肺部发生广泛性出血、坏死和多发性小脓肿,并可引起迁延化脓性病变。

32、急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

34、泌尿道感染:

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

35、贫血:

是指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36、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是因先天性或者遗传因素引起甲状腺发育障碍、激素合成障碍、分泌减少,导致患儿生长障碍,智能落后,又称为克汀病或呆小病。

37、原发型肺结核:

为结核杆菌初次进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儿童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38、原发综合征:

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表现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过敏症状)眼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及多发性一过性关节炎

二:

简答及填空

1、预防接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1)环境准备:

接种场所光线明亮,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接种及急救物品摆放有序。

(2)心里准备:

做好解释.宣传工作,消除家长和儿童的紧张.恐惧心里;接种不宜空腹进行。

(3)严格掌握禁忌症:

通过问诊及查体,了解儿童有无接种禁忌症。

(4)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掌握接种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和不同疫苗的联合免疫方案。

及时记录及预约,交代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接种活疫苗时,只用70%~75%乙醇消毒;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结婚走过后剩余活疫苗应烧毁,(6)其他:

①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苗前应做PPD实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②脊髓灰质炎疫苗冷水送服,且服后1小时内禁热饮。

③接2、.能量的需要:

(1)基2、.能量的需要:

(1)基础代谢率

(2)食物的热力作用(3)活动消耗(4)生长所需(5)排泄消耗。

2、基础代谢率

(2)食物的热力作用(3)活动消耗(4)生长所需(5)排泄消耗。

3、营养素的需要

(1)碳水化合物:

所产生的能量占能量的55%~65%

(2)脂类:

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婴儿摄入总能量的45%(35%~50~),年长儿为25%~30%.(3)蛋白质:

占能量的8%~15%。

1:

3:

6最易吸收的比例。

4、.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区别?

答: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可储存于体内,无须每日供给,因其排泄较慢,缺乏时症状出现较迟,过量易中毒;水溶性(维生素B族和C)易溶于水,从尿中排泄迅速,不易在体内储存,必须每日供给,若体内缺乏可迅速出现相应症状,但过量常不易发生中毒。

5、铁.碘.锌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病。

6、母乳喂养的优点?

答:

(1)母乳中不仅含有适合婴儿消化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2)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

(3)母乳新鲜无污染(4)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心里及身体健康。

(5)母乳喂养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6)连续哺乳6个月以上还可使乳母孕期贮备的脂肪消耗,促使乳母体型恢复至孕前状态。

7、羊乳:

含叶酸,维生素B12少易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8、重视急诊五要素:

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和时间是急诊抢救的五要素,其中人其主要作用。

种麻疹疫苗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使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9、.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

(2)低渗性脱水(3)高渗性脱水

10、代谢性酸中度:

主要是由于细胞外液中H+增加或HCO3-丢失所致。

11、新生儿期:

从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12、围生期:

是指围绕分娩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期间的胎儿和新生儿称围生期。

13、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一下的新生儿。

14、大于胎龄:

指出生体重在同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15、适中温度:

系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16、呼吸暂停:

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

17、新生儿窒息的病因?

答:

(1)孕母因素:

孕母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严重贫血及肺部疾患等;孕母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母吸毒.吸烟;孕母年龄大于35岁或下于16岁等。

(2)胎盘和脐带因素: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等;脐带受压.打结绕颈等。

(3)分娩因素:

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产程中药物(镇静剂.麻醉剂.催产药)使用不当等。

(4)胎儿因素: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先天畸形如呼吸道畸形;羊水或胎粪吸入气道;胎儿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

18、复苏的方案:

A:

清理呼吸道;B简历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争产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D药物治疗E评价和环境(温度)。

其中ABC三步最为重要,A是根本,B是关键,评价和保温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19、.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

答:

(1)缺氧:

①围生期窒息;②反复呼吸暂停③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④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其中围生期窒息是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2):

①心跳停止或严重的心动过缓;②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

2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答:

(1)轻度:

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

(2)中度: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

(3)重度:

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瞳孔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

2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要点首选的解痉药:

苯巴比妥。

2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诊断/问题?

答1.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缺氧缺血致呼吸中枢损害有关。

2.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

3.有失用性综合征的危险:

与缺氧缺血导致的后遗症有关。

23、亚低温护理治疗:

采用人工诱导方法将体温下降2-4℃,减少脑组织的基础代谢,保护神经细胞。

24、.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

答:

1.产伤性颅内出血2.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3.其他:

不适当地输注高渗液体,频繁吸引和气胸等均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引致脑血流变化而造成颅内出血。

25、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症状:

1.意识形态改变:

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症状:

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

如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

4.呼吸改变:

出现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

5.肌张力改变:

早期肌张力增高以后减低。

6.瞳孔:

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7.其他:

黄疸和贫血。

2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

27、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

出生时心跳、呼吸亦可完全正常。

一般出生后立即开始或在6小时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青紫,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并进行性加重。

胸腹呼吸动作不协调,呼吸由快转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青紫明显。

经急救后呼吸可好转,但过后又复发,常呈原发性发作,程度渐次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间隔缩短。

体温不稳定,往往不升。

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内。

部分病例经治疗病情渐渐缓解,病程如能超过72小时,肺成熟度增加,则多数患儿能逐渐康复。

2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自主呼吸障碍:

与PS交换受损:

与肺泡缺乏PS.肺泡萎陷及肺透明膜形成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量不足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抵抗力降低有关。

29、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措施?

答:

1.保持呼吸道通畅:

体位正确,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

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分泌物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后吸痰。

2.供氧:

使PaO2维持在50~70mmhg(6.7~9.3Kpa),SaO2维持在85%~95%,注意供氧中毒。

3.保暖:

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肤温在36~36.5℃,相对湿度在55%~60%,减少水分耗氧。

4.喂养:

保证营养供给,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补充营养。

5.预防感染:

因为NRDS的患儿多为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抵抗力较低,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

6.健康教育:

让家属了解治疗过程和进展,取得最佳配合,教会父母居家照顾的相关知识,为患儿后得到良好的照顾打下基础。

30、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答:

1.胆红素生成较多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4.肠肝循环的特性。

3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答: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3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答:

1.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umol/L(12~15mg/dI),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I;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I)。

33、新生儿溶血病:

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34、ABO血型不合:

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和B型。

35、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

1.黄疸2.贫血3.肝脾肿大4.胆红素脑病。

36、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答:

无特征性表现。

出生7天内出现症状称为早发型败血症;7天以后出现者为迟发型败血症。

早期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及出现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

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麻痹.酸碱平衡紊乱和胆红素脑病。

常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37、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脐带.脓疱疮等感染性并灶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及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DIC。

38、.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39、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

腹部,其次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40、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

1.体重低下2.生长迟缓3.消瘦

41、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不仅仅反应灵敏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

41、儿童单纯性肥胖:

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42、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

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4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2.日光照射不足3.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4.维生素D摄入不足5.疾病及药物影响。

44、郝氏沟:

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郝氏沟。

45、漏斗胸:

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内陷,可形成漏斗胸。

46、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健康教育?

答:

给孕妇及患儿父母讲述有关疾病的预防.护理知识,鼓励孕妇多进行户外活动,选择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400~800IU;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儿更应该加强户外活动,给予以预防量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引入换乳期食物。

在预防用药的同时,告知家长避免过量服用,注意观察有无维生素D中毒的表现。

47、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病因?

答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为主要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其特点是:

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③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因此,新生儿期易发生低体温。

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且比未饱和脂肪酸多,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硬化、出现硬肿症。

2.寒冷损伤寒冷环境或保温不当可使新生儿失热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随即下降,继而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出现肢端发冷和微循环障碍,更进一步引起心功能低下表现。

低体温和低环境温度访导致缺氧、各种能量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3.其他新生儿严重感染(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时,也易发生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硬肿。

4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临床表现?

1.低体温:

体核湿度(肛门内5Cm处温度)常降至<35℃,重症<30℃。

低体温早期,棕色脂肪代偿产热良好时,腋温-肛温差值(腋-肛温差)为正值或0;重症、或病程长,能量贮备耗竭时,腋-肛温差变为负值。

2.硬肿由皮脂硬化和水肿所形成,其特点为皮肤硬肿,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

硬肿发生顺序是:

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硬肿范围可按:

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计算。

3.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常有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微循环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呈现休克、DIC、急性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衰竭(MOF)表现。

4.病情分度表现,可分为轻中和重3度。

分度

肛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全身情况及器官功能改变

轻度

≥35℃

>0

<20%

无明显改变

中度

<35℃

≤0

20%~50%

反应差,功能明显低下

重度

<30℃

<0

>50%

休克,DIC,肺出血,急性肾衰竭

49、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复温的方法?

1.若肛温>30℃,Ta-r≥0,提示体温虽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较好,此时继而通过减少算热使体温回升。

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2.当肛温<30℃时,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热。

每小时提高箱温1~1.5℃,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如无上述条件,可采用温水浴.热水袋.电热毯或母亲怀抱等方式复温,但要防止烫伤。

5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1.降温:

脑温下降至34℃的时间应控制在30~90min。

2.维持:

持续肛温监测,维持体温在35.5℃左右。

3.复温:

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必须缓慢复温,时间>5h。

4.监测:

持续动态心电监护,同时观察患儿的面色、反应、末梢循环情况,总结24h出入液量。

51、儿童水摄入为150ml/(kg.d)以后每3年减少约25ml(kg.d),至成人每日需要40~45ml(kg.d)。

52、.补液种类:

低渗脱水补给2/3张液体,等渗性脱水补给1/2张液体,高渗性脱水补给1/3~1/5张液体。

53、继续损失量:

常用1/3~1/2张液体,此部分损失连同生理需要量于补完累积损失量后12~16小时均勺滴入,越每小时5ml/kg。

54、第一天的补液量总量为:

轻度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55、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

1.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早期:

胎动增加,胎心率加快≥160次/分。

晚期:

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率减慢<100或停搏,胎粪排出,羊水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2.程度不同,表现不一:

轻度:

全身青紫,呼吸表浅、肌张力增强或正常。

重度:

全身苍白,呼吸微弱或无呼吸,肌张力松弛3.各器官受损表现。

Apgar评分:

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5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8~9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生后1分钟可区别窒息程度,5分钟及10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体征

分标

生后评分

0

1

2

1分钟5分钟

皮肤颜色

青紫或苍白

躯干红,四肢青紫

全身红

心率(次/分)

<100

>100

弹足底或插鼻管反应

无反应

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囊

肌肉张力

松弛

四肢略屈曲

四肢能活动

呼吸

慢.不规则

正常,哭声响

56、发展性照顾:

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满足新生儿的个体化需求,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苦恼和呼吸暂停的次数。

57、早产儿的特点?

答1.外观特点:

早产儿体重多在2500g一下,身长不到47cm,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指(趾)甲未指趾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完全下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常出现呼吸暂停(apnea),呼吸停止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

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2)循环系统:

早产儿心率快,血压较足月儿低,部分可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3)消化系统:

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贲门括约肌松、容量小,易发生胃食道返流、溢乳,持续时间长,易引起核黄疸,肝内维生素K少,易发生出血症。

(4)血液系统:

血小板数量较足月儿略低;易发生出血、贫血和佝偻病(5)泌尿系统:

易产生低钠血症、糖尿。

(6)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7)免疫系统:

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完善,易发生各种感染(8)体温调节:

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

58、早产儿护理措施?

答:

1.维持体温稳定:

维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根据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

2.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开奶,以防止低血糖。

3.维持有效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肤等处理;使用水床;反复发作者可遵嘱给予氨茶碱静脉输注

4.密切观察病情:

应用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等情况。

5.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洗手意识。

5.健康教育:

生育早产儿的母亲往往有忧郁和罪恶感,在隔离前提下鼓励父母进入早产儿室,探视和参与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

6.发展性照顾:

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满足新生儿的个体化需求,可以促进早产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