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57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doc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

 第十二节   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

    【 适应证 】

    1. 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

2. 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3. 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4. 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 需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治疗或静脉抗生素治疗。

 【 禁忌证 】

    1. 血小板或其它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剌,以免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

 2. 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剌部位。

3. 血气胸患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剌。

    【 穿剌途径可根据操作者熟练程度分别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 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 】

    1. 穿剌置管工具:

包括穿剌针、导引钢丝、扩张器、中心静脉导管等,成人选用16G或18G穿剌针,婴幼儿可选用20G或22G穿剌针。

根据需要可选用成套单腔、双腔或三腔导管。

    2. 进路及定位:

    

(1)中间进路: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穿剌进针,必要时使患者抬头,则三角显露清楚。

肥胖和颈部粗短病人较难定位,可先摸及锁骨上切迹,然后沿锁骨外移确定锁骨头。

在三角顶点定位时,左手指触及内侧的颈动脉,进针时可以避开。

    

(2)后侧入路:

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界处,经锁骨上5cm(2~3横指)或颈外静脉跨过胸锁乳突肌交点上缘进针,针头指向骶尾,向前对准胸骨上切迹,针轴与矢状面及水平面呈45度角,与额平面呈15度角,在5cm左右应能进入颈内静脉。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过深,以免损伤颈总动脉。

    (3)前入路:

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0度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静脉。

    3. 步骤:

    

(1)平卧、去枕及头后仰,头转向穿剌对侧40度左右,头低位15~20度,必要时肩后垫高。

常规消毒铺巾,穿剌点局麻。

    

(2)常选右侧中间入路,可先用6.5号普通针试穿。

    (3)边进针边抽回血,抽到静脉血即表示针尖位于颈内静脉。

如穿入较深,针已对穿颈内静脉,则可慢慢退出,边退边回抽,抽到回血后,减小穿剌针与额平面的角度(约30度),当血液回抽和注入十分通畅时,固定好穿剌针位置。

    (4)旋转取下注射器,插入导引钢丝,插入时不能遇到阻力,有阻力应调整穿剌针角度、斜面方向和深浅等,或再接上注射器回抽血直至通畅为止,再插入导引钢丝后退出穿剌针,压迫穿剌点,擦净钢丝上的血迹。

    (5)将相应型号的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若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撤出扩张器后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边插导管,边退钢丝,一般以15cm为限。

接CVP测压装置或输液。

    (6)固定导管,覆盖敷料。

    【 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术 】

    1. 穿剌工具与颈内静脉相同。

    2. 进路与定位:

静脉在锁骨下内1/3及第一肋骨上行走,在前斜角肌缘及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

    

(1)锁骨下进路:

在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1cm处定点。

右手持针,尽量保持注射器和穿剌针额面平行,左手食指放在胸骨上凹处定向,穿剌针指向内侧,深度约3~5cm。

    

(2)锁骨上进路:

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约1cm处为进针点,针干与锁骨或矢状面(中线)呈45度角,在冠状面针干保持水平或略向前偏15度指向胸锁关节前进,通常进针1~2cm即可进入静脉。

    3. 穿剌步骤与颈内静脉穿剌基本相同,置管深度以12~15cm为宜。

    【 股静脉穿剌置管术 】

    穿剌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横指,股动脉内侧进针,针头与皮肤或额面成45度角,以注射器持续吸引并慢慢抽针,直至见到回血。

    【 护理和拔管 】

    1. 更换敷料每天1次,最好用75%乙醇湿敷。

2. 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每天1次,抽血后也应立即冲洗。

    3. 更换输液器每天1次。

    4. 严格无菌操作,确保连接牢固可靠,严防空气栓塞。

    5. 拔管:

穿剌部位有炎症,主诉疼痛和原因不明发热者及临床已不需测CVP和继续输液时应予拔管,拔管后局部宜稍加压迫,并消毒和盖敷料。

    【 并发症 】

    1. 经皮穿剌插入中心静脉是盲目性操作,创伤性损害难于完全避免,要引起高度重视。

常见并发症有:

    2. 气胸:

多见于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剌时,因进针过深,或患肺气肿、消瘦病人,由于病人的胸膜顶高于第一肋水平,易于发生气胸。

    3. 心包填塞:

多数由于心脏穿孔引起,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

一般均为导管插入过深,导管质地过硬,尖端顶住心房或心室壁,随心脏收缩,损伤心壁,从而引起穿孔。

    4. 血胸、纵隔血肿:

穿剌过程中若将颈总、锁骨下动脉或相应的静脉损伤或撕裂,可引起纵隔血肿,如同时剌伤胸膜,则可形成血胸。

    5 空气栓塞:

空气经穿剌针或导管进入血管,多发生在取下注射器准备插管时,空气经针孔进入血管。

    6. 其它:

导管留置过久或无菌操作不严均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

   第十三节   动脉穿刺置管术

    【 适应证 】    1. 重大手术: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手术、脑膜瘤、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以及术中拟行控制性降压者。

    2. 危重病人:

如严重休克、心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心肌梗塞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 需反复动脉采血者。

    【 禁忌证 】

    1. Allen's试验阳性者。

    2. 局部皮肤感染者应改用其它部位。

    【 穿刺途径 】

    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足背动脉、股动脉。

    1. 桡动脉:

常用左侧。

在腕部桡侧屈肌腱的外侧可清楚摸到搏动。

施行桡动脉穿刺前应做Allen's试验,判断尺动脉是否通畅,如尺动脉供血不良,则不宜作桡动脉穿刺测压。

    Allen's试验:

    

(1)患者举手握拳以驱血,同时压迫尺桡动脉;    

(2)将手放下,自然伸开手掌;    (3)松开尺动脉,6秒内手掌色泽回复,指示尺动脉通畅,掌浅弓完好,8秒至15秒可疑,15秒钟以上说明尺动脉血供有障碍。

    2. 足背动脉:

是胫前动脉的延续,在伸拇长肌腱外侧向下至足背部皮下。

穿刺前需了解胫后动脉供血情况。

即压迫足背动脉后,压迫拇趾甲数秒钟,使大拇趾变苍白,解除对趾甲的压迫,若颜色迅速变红,表示侧支循环良好。

如侧支循环不佳,不宜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

3. 股动脉:

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外侧是股神经,内侧是股静脉。

    【 操作方法 】

    1. 穿刺用具:

多采用聚四氯乙烯套管针,成人用20号、儿童用22号、新生儿用24号。

股动脉等深部动脉可用18号长穿刺针或带引导钢丝的导管针。

    2. 插管技术:

    

(1)经皮穿刺置管:

        1)病人仰卧,左上肢外展于托手驾上,腕部垫一纱布卷。

        2)消毒铺巾,清醒病人可在腕横线桡动脉搏动表面用少量局部麻醉药浸润麻醉。

        3)术者用左手、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右手持套管针,针干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刺入动脉后有鲜红血液喷出,压低针干与皮肤呈10度角,将外套管置入血管腔内约2.5~3.5cm。

        4)拨除内针,有明显搏动性血流自导管喷出,即可接测压延长管。

  5)若针已穿透动脉后壁,可拨除内针,缓慢将外套管针退至血液喷出处,保持与血管行向一致,捻转推进导管,血流通畅则接测压延长管。

     

(2)直视穿刺插管:

遇有桡动脉搏动微弱、休克、低心排和经皮穿刺失败者。

        1)腕横线桡动脉搏动明显处作约1cm长纵切口。

        2)显露动脉后在动脉下安置一根丝线。

仅作远端血流阻断和牵引用。

        3)直接用外套管穿刺针穿刺。

        4)移除牵引线,缝合皮肤。

    3. 测压装置:

    

(1)弹簧血压表测压:

穿刺针与充满肝素盐水的动脉延长管、三通及血压表相连,可直接读取平均动脉压值。

    

(2)换能器测压:

将导管与换能器相连,换能器可将压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显示在监护仪上使压力波形、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数字形式显示。

    【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

    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其预防措施包括:

    1. Allen`s试验阳性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置管;     2. 注意无菌操作;

    3. 尽量减轻动脉损伤;     4. 排尽空气;    5. 发现血块应抽出,不可注入;     6. 经常用肝素盐水冲洗;    7. 发现血栓形成和远端肢体有缺血时,须立即拨除测压导管,必要时可手术探查,取出血块。

第十四节   控制性降压

    【 适应证 】

    1. 减少术中出血和渗血,便于病灶的显露和手术操作。

如脑膜瘤、血管瘤、脑血管畸形、胸膜剥离术,脊柱前外侧减压术。

    2. 降低血管张力,以利手术进行。

如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等。

    3. 控制麻醉手术期间血压过度升高。

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嗜铬细胞瘤摘除术、肾性高血压等。

    4. 提供清晰的手术野。

如精细的中耳手术或显微外科手术。

     5. 大量输血有困难,病人不愿或须限制输血量如体内存在P抗体。

    【 禁忌证 】

    1. 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

如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变,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严重呼吸功能不全。

    2. 全身情况差,如显著贫血、休克、低血容量等。

    3. 技术方面,麻醉医生不熟悉控制性降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 实施办法 】

    1. 麻醉前准备,除一般准备外,还需准备有创测压设备、输液泵、降压药、心血管用药。

    2. 监测项目:

包括直接动脉测压、ECG、CVP、SPO2、全麻病人PetCO2。

    3.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最少准备三条静脉通路。

    4. 调整病人体位,使手术区位于最高水平,以达到体位降压作用。

一般身体部位较心脏水平每抬高1~3cm,则升高部位的血压下降1mmHg。

体位降压法在头部、四肢手术较易达到,但头部手术如取坐位时,降压必须谨慎,提防因体位导致脑血管意外    5. 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根据病人血压和手术要求开始降压,从静脉滴入扩血管药,用输液泵控制滴入速度,根据病人血压变化和情况调节滴入速度和用量。

    6. 降压程度和时间:

一般血压降低不超过原有水平的40%,维持平均动脉压6.7~8.0kPa(50~60mmHg),收缩压不低于8.0kPa。

降压可持续30~60分钟,如需继续降压,也要先暂停降压使血压回升至12kPa(90mmHg)以上,然后再继续实施降压。

主要手术步骤完成后,使血压上升至12kPa(90mmHg)以上至正常水平,同时提醒术者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发生出血。

    7. 常用降压药:

    

(1)扩血管药:

        1)硝普钠:

① 静脉滴注:

浓度为0.01%(25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内,即1ml=100μg),开始用量为0.5~2μg/kg/ min,最大量为5~8μg/kg/min,静滴2~3min后血压缓慢下降,4~6min可达预期水平,维持量等于初量的1/4~1/10,停止滴注后1~10min,血压即回升,总用量可达0.5~1mg/kg。

硝普钠溶液应避光,瓶外需用黑纸包裹,配制后立即使用,不可长久搁置。

② 单次静注:

用量10~20μg/kg,用于动脉导管钳闭手术,血压迅速下降,2~3min后下降至最低,以后血压渐回升,数分钟内升至原来水平,可重复多次静注。

应用硝普钠降压应注意停药后血压反跳,如降压前应用卡托普利,不仅使降压容易,还可消除或缓和反跳性高血压。

        2)硝酸甘油:

① 静脉滴注:

常用0.004%溶液(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40μg/ml),开始量0.5~1μg/kg/min,观察反应,调节滴速,一般达3~6μg/kg/min,血压就能降至预期水平。

硝酸甘油降低舒张压较硝普钠少,降压期间心肌仍可保持较多的血液灌注,适用于冠状搭桥手术,停药后血压回升较慢,平均9分钟(4~22分钟)。

② 单次静注:

60~100μg(最大量500μg),1~3分钟作用出现,持续5~10分钟,需要时可重复注射。

    

(2)吸入麻醉药:

异氟醚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1.9MAC时可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50%,对心脏收缩抑制较少,心排血量可保持不变,吸入浓度在1.4~2.3MAC时,对脑有保护作用。

    【 注意事项 】

    1. 严密监测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及时等量补足术中失血,避免低血容量;    2. 降压期间,死腔通气量增加,应注意通气和氧含量,监测血气变化。

    3.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遵循规定的降压幅度和时间。

 第十五节   低温麻醉

    【 适应证 】

    1. 心脏外科:

心内直视手术,如肺动脉瓣切开术、房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瓣膜置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

    2. 血管外科:

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部切除术。

    3. 颅脑外科:

巨大的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脑血管瘤等,在控制性低血压不能完成手术者,可考虑用低温麻醉。

    【 麻醉前准备 】

    1. 见麻醉前准备,按全麻准备和给予术前用药。

    2. 准备降温橡皮袋、碎冰块、浴巾、水槽、游泳帽、凡士林棉花球、测温仪、除颤器和生理监测仪进行ECG、IBP、CVP、SaO2、PetCO2监测,以及急救药品等。

    【 操作步骤 】

    1. 常规开放两根静脉(大血管手术应作颈内静脉置管监测CVP,颅脑手术用股静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    2. 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后,安置鼻咽与肛门测温探头进行体温监测。

开始降温之前需加深麻醉,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肌松作用良好,无咳嗽反应,血压和心率平稳。

    3. 降温方法:

    

(1)体表降温法:

        1)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

鼻咽温下降至34℃左右(降温时间一般15~30分钟)即停止降温,去除冰屑后,用浴巾将体表冰水吸干,切勿用力擦皮肤。

        2)冰袋、冰帽降温法:

常用于小儿降温。

    

(2)体腔降温法。

    (3)血流降温法:

即在体外循环中进行降温和复温。

一般血温和水温之差不宜超过10℃,降温速度0.5~1.0℃/min。

复温时最高水温不宜超过42℃,以免红细胞破坏。

一般体温升至36℃即停止复温。

    (4)深低温降温法:

先用体表降温至30℃,再开胸插管用血流降温法继续降温至22℃以下。

    4. 停止降温后一般可继续下降2~4℃,如鼻咽温度低达30℃仍有继续下降趋势,应升高室温,或胸腔内用盐水升温,使之不低于30℃。

如停止降温后体温下降不够或已有上升趋势,可加用冰袋和冰帽。

    5. 术毕,如体温在31℃以下,应用电热毯和提高室温,复温至32~33℃。

待循环功能稳定,呼吸恢复正常,鼻咽温在   32℃以上,方能拔除气管导管。

    【 注意事项 】

    1. 降温过程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以及体温下降幅度,如有竖毛反射、寒战及呼吸运动等应加深麻醉及追加肌松药。

2制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治低氧血症导致的心功能不稳和酸中毒。

    3. 采用冰水浴、冰屑体表降温法时,注意保护耳廓、会阴、指趾等末梢部位,避免冻伤。

如出现手足青紫或皮肤花斑等周围循环障碍时,可静滴硝酸甘油或硝普钠等血管扩张药,或静注酚苄明10~20mg或氯丙嗪5~12.5mg以扩张血管。

    4. 正确估计和及时补充血容量,尤其大血管手术,再通后及复温时血管扩张,在复温和钳闭血管开放后,常因容量不足而引起低血压。

注意在开放循环前补足血容量,维持CVP在正常较高水平。

    5. 预防心室纤颤。

注意降温平稳,有效通气,防止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稳定等,以减少心室纤颤发生率。

    6. 注意防治低温麻醉术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和脑损害。

    7. 复温时注意灼伤、寒战及高热。

 第十六节   心肺脑复苏

心跳骤停的原因和诊断

    【 原    因 】

    1.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缺血;

    2. 突发意外事件:

如触电、溺水、窒息、创伤、中毒、大出血等;

    3. 药物过敏、过量的有害反应,手术及麻醉意外、心导管刺激、急性高血钾症等。

    【 诊    断 】

    当病人突发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无颈动脉搏动,即可诊断心跳骤停。

切勿反复测血压及描记心电图,丧失抢救时间。

初期复苏

    急救的步骤可按ABC顺序进行。

    【 A(Airway)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

    呼吸道通畅是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

    应迅速将病人摆成合适体位(仰卧、去枕、背后应有硬板支持或移至地面),使病人抬头、后仰、提起下颌呈半张口状清除口腔内异物,发现仍无呼吸或慢而浅,即立即作口对口(鼻)呼吸,开始连续吹二口气,500~600ml/次 (成人),胸廓抬起为有效,亦可用简易呼吸囊面罩法人工呼吸,均须保持气道开放和防止漏气。

    【 B(Breathing)人工呼吸 】

    1. 口对口人工呼吸:

为现场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

    2. 空气人工呼吸法:

应用简易呼吸器和面罩加压人工呼吸。

    3. 纯氧人工通气法:

面罩或插管后使用T型管装置、Jackson Ress回路、麻醉、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

    【 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

    人工呼吸必须与人工循环同时进行,才能达到复苏的目的。

    1. 心前区叩击法:

此法应在心跳骤停1分钟内进行,对心脏尚有潜在反应能力的反射性心跳骤停效果最佳。

若叩击无效(1~2次),则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2. 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抢救者立于或跪于病人胸侧,以一手食指、中指由肋弓向中间滑移止于胸骨下切迹,以另一手食指、中指并拢横放于该切迹上方,二指上方即为标准心脏按压位置(成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先以一手掌根置于按压部位,再将另一手掌根重叠其上,双手指上翘,使手指脱离胸壁,双臂绷直与胸壁呈90°角,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然后以自己的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按压与放松(任胸廓回弹、掌根不离开胸壁)。

按压幅度成人4~5cm,儿童2.5~4cm,按压频率成人、儿童均为100次/分,有效按压标志是可能触及颈动脉搏动。

胸外心脏按压如有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人工瓣膜术后等应列为禁忌证。

    徒手心肺复苏:

先吹两口气,按压30次,循环不中断,即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2:

30。

    3. 开胸心脏按压术(Open chest cardiac compression,OCC)和胸内电除颤:

胸外心脏按压无效、禁忌证或条件许可,应考虑行胸内心脏按压。

    

(1)指征:

1) 凡心跳骤停时间较长或胸外按压效果不佳持续10分钟以上者;

2) 胸部穿通伤、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和心脏外伤者;

3) 胸廓或脊柱畸形、伴有心脏移位者;

4) 多次胸外除颤无效的顽固VF或VT,需针对原因处理者,例如肺动脉大块栓塞便于碎栓或取出、意外低温便于直接心脏复温和除颤;

5) 手术中发生的心跳停止、腹部大出血一时不易控制,在膈肌上临时阻断主动脉行开胸心脏按压是救急的有效措施。

    

(2)操作方法:

    在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支持下,取左第四肋间切口,快速皮肤消毒,内起胸骨左缘旁开二指,外止于腋中线,开胸后右手伸入,拇指及大鱼际在前,余四指并拢在后,在心包外按压左、右心室;也可双手伸入,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按压,按压频率80次/ 分。

必要时在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作心脏按压,以便直接观察心 脏光泽和选取左心尖无血管区穿刺至心脏内给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及胸内电除颤,除颤前须作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至少2分钟,并注射肾上腺素1~2mg,使细纤颤转为粗纤颤,两电极板以湿盐水纱布包裹后置于心脏前后并夹紧,用量:

成人开始2~3J/次,视情况可加大至20J,儿童开始1J/次,最大不超过10J。

心跳恢复后不必严密缝合心包,待心律、血压稳定后关胸作闭式引流。

二期复苏

    【 心脏按压时复苏药物的应用 】

    1. 首选肾上腺素,首次1~3mg,选近心静脉或气管内(插管时)注入,无效则3~5min重复1~3mg,若效果不佳时应立即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1~0.2mg/kg,总量不超过0.2mg/kg;

    2. 碳酸氢钠,首量1mmol/kg,(相当于5%碳酸氢钠溶液1.66ml/kg),用药以宁酸勿碱的原则(PH值升至7.25以上即可),并根据血气分析纠正。

    3. 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是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剂量1mg/kg,10min后可重复使用,儿童则减半。

    【 心电图监测与除颤 】

    在EKG监测下,如有突发的心室纤颤(VF)或室性心动过速(VT),应在30秒内行胸外直流电除颤,否则宜先行CPR的A、B、C至少2分钟,同时静注肾上腺素使细纤颤转变为粗纤颤,并静注5%碳酸氢钠1mmol/kg以调整PH后再行除颤。

直流电除颤用量:

成人开始用200J(3J/kg)连击三次,以后可用200~300J/次,最多可360J/次(5J/kg);小儿2J/kg,无效时可加至4J/kg。

并可协同应用药物交替除颤:

利多卡因1.5mg/kg静注,3~5min重复一次,总量3mg/kg,或溴苄胺5mg/kg静注,5分钟重复一次,总量10mg/kg。

注意电除颤时,电极板应涂满导电胶,两极分别置于右胸上部锁骨下胸壁和左乳头下侧胸壁,病人四周应不与其它人或金属接触,并在呼气末暂停CPR,放电除颤。

心跳恢复后的处理(后期复苏)

    1. 查明原发病因,并作出针对性治疗:

    通过追询病史、物理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如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张力性血气胸、心脏外伤者应及时开胸手术治疗;高血钾或低钙者及时补钙纠正,以10%氯化钙2~5ml或10%葡萄糖酸钙5~10ml稀释后静注;中毒者针对性应用解毒或拮抗药等。

    2. 稳定循环功能、防治低血压:

    从血容量、心肌收缩力、心律和血管张力三方面综合治疗。

如后续补液宜首选平衡液、忌用葡萄糖溶液,并适当补充人体白蛋白或血浆,贫血宜补充全血,血容量的精确控制宜在CVP监测下进行,同时常规留置导尿;根据心电图选用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周围血管舒缩不良者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大剂量的多巴胺和苯福林、甲氧胺静滴有较强的α-受体兴奋作用,可提升血压,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 调整酸碱平衡:

    应早作血气分析,以准确纠正酸碱平衡,计算方法:

    NaHCO3补充量(mmol)=碱缺(BD)×0.25×体重kg

    但补碳酸氢钠时应注意“宁可稍酸、不可过碱”的原则,以防医源性碱血症导致氧离曲线左移等恶果。

    4. 呼吸功能维护:

    如自主呼吸在恢复心跳后不久也恢复,且通气正常、呛咳及吞咽反射恢复、不吸氧时SpO2保持正常,则可考虑拔除气管导管;否则,应继续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并选用适当的呼吸模式,呼吸延迟恢复多系脑缺氧、脑水肿影响延髓呼吸中枢功能,须及早进行脑保护(见后脑复苏段)。

    5. 稳定肝、肾、胃肠道、血液功能,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

脑  复  苏

    1. 一般治疗:

充分供氧、加强呼吸管理,维持有效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