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71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说明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2017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说明文阅读专题

复习清单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阅读科技作品,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真题回放

【例1】(2008·北京)阅读《小品建筑》,完成题目。

(共9分)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

“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

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

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

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①以及龟、鹤等兽像。

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

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

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

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

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

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有删改)

【注】①日晷(ɡuǐ):

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选文说明:

《小品建筑》的试题可以说是说明文阅读试题命制的成功范例。

因此,从2009—2016年,在《考试说明》说明文阅读部分参考样题不断更换的情况下,它却一直出现在参考样题之中,具有典型性。

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感知整体、形成解释的能力。

它从文段写法的角度加以设问,要求准确地答出“写”的“作用”,而不是段落的内容。

题目不仅考查了对文章开头写法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第①段的内容。

第①段有两个句子。

本题是在第1句话上设问,根据第2句话的语义作答。

题干中第一个分句“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就是对文中第1句话的说明。

文中第2句话明确地说明了“小品建筑”的名称是借用了“小品”的名字,具体表现出了第1句在写法上的作用。

回答本题,不仅要正确理解第2句说明内容的基本信息,还要清楚句间的逻辑关系。

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

先说明(不超过20个字),

再说明(不超过10个字),最后(不超过15个字)。

(3分)

【答案】“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群体性”的内涵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包括筛选信息、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已明确了筛选的内容,筛选前必须要准确划分层次,然后简洁准确地概括出层次内容。

【解题指导】首先需要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理清语段层次,准确提取信息;其次要用准确的语言把提取出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

第②段共4句话,是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群体性”特征。

题干明确地说明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1句话是第一层,第2句话是第二层,第3、4句话是第三层。

本题作答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筛选与概括语句中的重要信息。

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4分)

【链接材料】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

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

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

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

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答案】(示例)“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

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

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形成解释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与把握,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本,能否用文本知识解决【链接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不但读懂文章,而且还会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体现了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

【解题指导】第一步,读懂文本,找准信息区域,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准确提取信息。

信息区域集中在文本的第③段。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鹤等兽像”。

说明小品建筑“独立”“相配”的特点;第二层说明小品建筑“装点”的特点。

第二步,阅读【链接材料】,看清“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

回答这一问题要以“小品建筑”的三个特点为依据,判断“皇极殿”“皇极门”“九龙壁”哪一个属于“小品建筑”。

第三步,依据“小品建筑”的三个特点,组织好语言,说清理由。

【例2】(2014·北京)阅读《宜居城市》,完成题目。

(共11分)

宜居城市

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

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国际组织经常举办评选宜居城市的活动,评选出来的宜居城市各具特色。

②一般来说,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③首先,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拿大的重要港口城市多伦多,被人们认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春天花木欣欣向荣,夏季海滩阳光灿烂,深秋树木艳丽多彩,冬日冰雪充满神奇。

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蓝天澄澈,空气新鲜。

每到七八月间,紫色的薰衣草装饰着翠绿的山谷,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整个小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一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温馨和惬意。

④其次,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美丽的多瑙河畔。

维也纳老城保存着大量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内部的卫生设备、供水、供暖、排污系统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改建,但其外部却始终保持原样。

虽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些被破坏的建筑也仍然按照原样进行修复或重建。

维也纳的新建筑则集中在老城之外,现代气息浓厚。

这样的规划,使这座城市兼具古典与现代气质。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一个地少人稠的城市。

但是,与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不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交通网覆盖面广,发达高效,人们出行方便快捷。

,这样的城市,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⑤第三,宜居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

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建筑宏伟,收藏着数量众多的艺术精品。

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人们提供了芭蕾舞、戏剧、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世界级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墨尔本拥有全澳洲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它和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弗林德斯街火车站等共同显示出这座城市辉煌的人文历史,令人驻足赞叹。

墨尔本还以时装、美食、娱乐及体育活动著称。

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⑥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舒适、惬意的享受;合理的城市规划,给人以有序、便利的感觉;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浸染,让人们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舒心、安心、放心。

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1.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宜居城市有了哪些了解。

(3分)

【答案】宜居城市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宜居城市会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让生活更美好。

【试题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整体感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

题目从学生阅读的角度设问,启发学生从个人体验和收获的角度回答问题。

【解题指导】初读文章时,应注意到“首先”“其次”“第三”这三个提示语,从而确定文章是从三个方面对宜居城市进行介绍的;然后根据每个段落的首句,确定“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宜居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题目要求是“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宜居城市有了哪些了解”。

这说明回答问题时不能照抄原文,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因此,需要对段中几个要点作适当的筛选和归纳。

例如第③段,文章列举多伦多和普罗旺斯两个地区,分别从风景如画、空气新鲜两个角度说明宜居城市的特点。

第④段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为例,从城市规划和交通便捷两个方面来突出宜居城市的特点。

第⑤段以墨尔本为例,强调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突出宜居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的特点。

将这些归纳出来的特点进行整合,便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2.根据第④段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只填序号)(2分)

【甲】规划合理,再加之治安稳定,供给充足

【乙】治安稳定,供给充足,再加之规划合理

【答案】【甲】

【试题解析】这道题既考查学生阅读中的语感,也考查对所给选项语言的分析和比较。

题目根据文段给出了【甲】【乙】两个句子,考查学生对语句和段落主要内容的关系以及段落层次关系的认识。

题目要求选择一个句子填入第④段画线处。

这两个句子的区别在于“规划合理”与“治安稳定,供给充足”哪个是文章第④段重点说明的内容。

【解题指导】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两个语句之间的区别以及与段落之间的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对第④段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根据段落首句,学生应该知道,本段说明的是宜居城市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

虽然“治安稳定,供给充足”也是一座宜居城市应该必备的条件,但是文章第④段强调的是一个宜居城市,“规划合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治安稳定,供给充足”只是顺带提及,并不是文段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对宜居城市的说明,谈谈你怎样看待汽车与宜居城市之间的关系。

(6分)

【材料一】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街道的宽度适合马车与行人的出行,人们有步行的空间,人是城市的主人。

汽车的出现,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又促进经济发展。

于是,人们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还修建了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

汽车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城市。

【材料二】英国伦敦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采取的措施有:

开车进城要收费;动员社会知名人士徒步、骑车或乘坐公交车出行,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大;动员中小学生劝说家长不要开车送自己上学,并展开评比。

仅几年时间,伦敦的出行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变,虽然汽车保有量在增长,但汽车的出行量却没有增长。

【答案】宜居城市一要有合理的规划,让人们生活更快捷,二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汽车出行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让人们出行方便快捷。

但为了能高效地出行,需要修建不同级别的道路,使交通网覆盖面广,这需要城市合理地规划。

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以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要对汽车出行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有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说明文链接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利用文本及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注重对学生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通过对文本及材料的阅读,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到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探究中。

题目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去看待城市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问题。

链接材料相对客观,两个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文本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需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后才能作答。

【解题指导】作答本题,不仅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还要认真阅读链接材料,分析出文本与链接材料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

“结合上文对宜居城市的说明”,即不能脱离文本;“谈谈你怎样看待汽车与宜居城市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几个重点词“汽车”“宜居城市”和“关系”。

然后再考虑如何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明的重点是,“汽车的出现,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又促进经济发展”。

这是从有利的方面,强调汽车发展对于宜居城市的作用;从“汽车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城市”看,城市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体现“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汽车的过度发展,势必给环境带来影响。

材料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这一点,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根据文章对宜居城市的介绍,空气新鲜是宜居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此,汽车与城市的宜居之间,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出结论:

汽车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好处;汽车过度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弊端;处理好汽车发展与宜居城市的关系,必须“以人为本”。

实战演练

(一)阅读短文《纸》,完成题目。

一般认为,最早能够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纸莎草做的纸。

但是,原始的纸莎草生产技术已经失传,大量纸莎草也早已消失。

纸莎草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将草从根部割开来压平,将水分挤干,把其中的长纤维摊平,将这些长条放在一起,再上下挤压使其中的纤维黏在一起,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成为了纸——一个纤维的平面。

纸莎草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时间之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

传统上,我们一般认为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

这在《后汉书》中有记载。

“纸”之所以是“丝”旁,就是因为最早称之为纸的是纺织品,就是缣帛【注】之类,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所以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渔网等植物纤维造纸,在元兴元年(105年)上报皇帝,说明造纸成功。

从此,人们都模仿他的方法开始造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自从有了纸,记录和传播的手段有了质的改变。

以纸为载体的艺术首推书画,当然,书画之中有很多是绢画,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纸为载体的。

还有以纸为载体的制度和文化活动。

比如,有了纸之后,国内的日常行政形成了一种以纸为载体的政权内部汇报的上通下达,兵符之类的部分就为纸所替代了。

发达的科举制度中要用到试卷、参考书,那是教育制度的物质基础。

到了近代,新闻的传播更体现了纸的重要作用。

除了承载信息,其实纸张本身还有很多功能。

其中之一便是吸附,试纸、药纸、卫生纸等都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纸有填充、支撑的作用,如包装、绝缘、隔离等功用。

纸还有代用材料的作用,如纺织中的提花板、穿孔卡带(电报的传输)等。

纸还可以成为特殊载体,如光敏、热敏(如传真机)、压敏(如复写纸)、气敏、药敏(如试纸)等。

这些物化过程通过与人的互动、与人的关系衍生出不同的文化。

纸的未来充满可能性。

如纸手机、纸屏幕、纸键盘、纸电池,甚至有人设想可以制造简易的纸电脑,用完可以扔掉。

未来,如果我们用纸材料实践了想象力,一切会变得更加有意思。

作为新的吸附材料或新的填充材料,比如某些纸可以保水,可以从中分析出液体来;填充方面,则可以应用到新型的建筑材料、填充材料、保温材料、防辐射材料等。

“绿色纸品”也在开发之中。

到目前为止,纸的生产过程还是污染环境的,绿色环保的生产并不能保证零污染,只是会减少污染。

所以,如何生产纯粹绿色环保的纸张,并且可以广为应用,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葛剑雄文,选自陈燮君主编《纸》,文字有删节)

【注】缣(jiān)帛:

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

古人在纸发明以前常在缣帛上书写文字。

1.本文主要从纸的起源、①、②三个方面来介绍纸的相关知识。

【答案】①功能(作用)②未来发展

2.本文既承认“最早能够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纸莎草做的纸”,也认为“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对这两种表述作出合理解释。

【材料一】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调查组日前发现,江西铅(yán)山的鹅湖还保留了比较传统的竹纸制造技术,和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一模一样。

其造竹纸的工序大致可分为:

第一步,砍竹;第二步,把竹子浸泡在放有石灰水的池水中;第三步,蒸煮;第四步,踩料,这一步《天工开物》没有记载;第五步,抄纸,把水榨干;第六步,分纸。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产生的年代看,纸莎草做纸的产生时间比蔡伦造纸早,即承认其是最早的纸。

②从工艺看,纸莎草制作相对粗糙、简陋,而蔡伦的造纸工序规范。

③从材料来源、工艺流传看,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料随处可见,技术流传至今,而大量纸莎草则早已消失,生产技术也已失传。

3.以亚马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苹果iPad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书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于是有人认为,电子书最终将完全取代纸质书。

你认为未来的书会怎样发展?

请简要说说你的依据。

【答案】(示例一)利用新技术发明一种新的纸质电子阅读器(电脑)。

它既保留纸质书有质感、存留墨香的特点,又有电子书方便快捷、储存量大的特点。

(示例二)电子书最终会取代纸质书。

因为纸质书会耗费大量纸张和油墨,而纸张来自木材,书印得越多,被砍伐的树木就会越多,不环保。

同时,相对纸质书,电子书能储存大量书籍,也不笨重。

(示例三)电子书会和纸质书并存。

两种书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自己的读者群。

电子书轻便,储存量大;纸质书对习惯阅读纸质书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可供研究、收藏。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一条大河波浪宽”是歌曲《我的祖国》的第一句。

据说,当时创作人员想找一样东西,能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觉得可以代表自己的家乡,产生亲切和壮丽的感觉。

想来想去,大家觉得无论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什么地方,都会有一条大河从家乡流过。

对于今天的北京人来说,这种感觉已经非常疏远。

其实北京也是在一条大河边的沃野上建立的,这条河就是永定河。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有了它才有了北京。

②永定河已经有160万年的历史了,古永定河的水是非常大的,北京的清河、沙河,一直到大兴,整个都是古永定河流经的地方。

商代,从三家店出来,向北流,今天的昆明湖、圆明园、清华大学都是永定河当时流过的地区。

后来向东流,就留下了玉渊潭、紫竹院、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是后挖的)、中南海,往东流入金水河,进故宫,然后流到菖蒲河,和南河沿那边的河连在一起。

再往南就流到了珠市口附近,那里有个三里河,这条河从前门楼算起到珠市口正好三里。

前门南边那一带,有很多斜的胡同,都是故河道。

这些水流经过老舍先生描写过的龙须沟、金鱼池,再向东南流到龙潭湖,注入通惠河。

现在庞各庄的西瓜特别好吃,就是因为它是沙壤地种出的,还有大兴的梨树王,成片的古桑园,这些都是在永定河水的冲击下留下的沙壤地,这种沙壤地非常适合梨树、桑树、西瓜、花生等植物的生长。

③北京城从一个小居民点发展成一个大城市,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城市始终是在永定河的边上成长起来的。

无论是在辽金时候的莲花池,还是现在的玉泉山水系,都是永定河的水。

在永定河的影响下,古北京到处都是水,到处都是沼泽。

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区的名字叫“海淀”,明代古籍《海淀古镇风物志略》记载:

海淀泉水丰盈、溪流四溢,荷叶田田、垂柳依依,稻田千顷、沙堤十里。

那一带地名现在还有港沟、巴沟等。

巴沟就是八条河沟,过去面积是很大的。

巴沟附近有一条河叫万泉河,这说明当地的泉水非常多,光乾隆皇帝命名的泉眼就有28眼。

因为这里有山有水,从明代开始人们在这里营建园林。

明代这里是水乡环境,人们在这里植禾种稻,很多人来此赏景,吟诗作画,后来一些造园家就开始在这里营建园林。

到了清朝,更大的财力被用在了大规模兴建园林上。

海淀有山有水,前后形成150年,绵延20余里,“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其中,玉泉山、静宜园最早,金朝金章宗的行宫就在玉泉山,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

④后来,在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兴建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有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八大学院就落户在海淀区,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大学区,而后在高校云集的基础上,很多研究机构落户海淀,形成了科学城,在大学城、科学城的基础上诞生了今天的高科技园区。

可见北京的发展是和水分不开的。

(有改动)

1.阅读上面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永定河的。

【答案】①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有了它才有了北京。

②永定河已经有160万年的历史,古永定河的水非常大,流域面积非常广。

③北京城是在永定河边上成长起来的,北京的发展是和水分不开的。

2.结合上文内容和你的体会,说说你对“北京的发展是和水分不开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后海、什刹海,在这些水域附近有著名的银锭观山、恭王府等名胜古迹。

随着北京的发展,游人越来越多,后海、什刹海一带,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景区。

由此看来,北京的发展是和水分不开的。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永定河“永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河流。

【材料一】70年代永定河还有好多水;到了80年代,就剩下8亿立方米了;到了90年代,只剩4亿立方米了;而现在连1亿立方米都不到。

这是因为除了工农业用水、城市规模扩大增加水的消耗以外,在自然缺水的情况下,我们还大规模地占用河道种树、种粮食,在河道里修路、建工厂、挖窑烧砖、挖河沙、挖石子等,这种种行为都是在“欺负”永定河。

从上游到下游都能看到这种现象,把所有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都倾倒到河里,致使河床越来越窄,以致被堵塞。

这一系列行为对永定河蓄水存水机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永定河的水越来越少了,支撑了我们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永定河,今天真的快要“永定”了。

【材料二】永定河的“永定”给我们一个启示:

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河流。

如果我们对河流的破坏没有达到临界值的时候,它有一个自然恢复能力,但是这个时间很漫长,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等着它自然恢复,那我们就应该爱护它、尊重它,不应该这样破坏它。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河都变成永定河这样,永定河不能寿终正寝,所有的河流必须流淌。

没有持续奔流的江河,就没有我们的城市;没有滔滔的流水,就没有我们的文明。

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答案】①工农业用水,城市规模扩大增加水的消耗,大规模地占用河道,往河里倾倒垃圾等都是永定河“永定”的原因。

②我们对河流的破坏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的,而河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所以要尊重河流。

(三)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

》,完成题目。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

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她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最好的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有保障地迎接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