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docx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总结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一)、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

(人被发现)

(1)时间:

14—16世纪的欧洲,地点:

意大利。

(2)性质:

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3)、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4)、代表但丁:

文艺复兴的先驱,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代表作:

《神曲》。

达·芬奇:

代表作《蒙娜丽莎》。

(5)、文艺复兴的意义:

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被发现)

1、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

(1)哥伦布:

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

(横渡大西洋到达海地、古巴)

2、、著名的航海家

(2)达·伽马:

第一个找到一条从欧洲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从大西洋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西南海岸)。

(3)麦哲伦:

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形。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5、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①、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②、扩大了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引发了欧洲人殖民掠夺的狂潮;④、使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的新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3)、爆发的标志事件:

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

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4)、开始的时间:

1640年。

(6)、主要经过:

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7)、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目的:

限制王权。

内容:

确立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国王征税须经议会的同意;意义:

限制了王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爆发的标志:

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3)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4)建国: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杰裴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

内容:

《独立宣言》阐述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原则;宣告北美13洲独立,标志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美国的诞生)。

7月4日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5)转折:

萨拉托加战役。

(6)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按三权分立的原则管理国家。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7)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8)对华盛顿的评价

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被誉为“美国国父”。

3、法国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

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3)、爆发的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共和国的政治口号。

处死了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代表:

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4)、重要文献: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提出:

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领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5)、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执掌国家大权。

前期:

正义

(6)、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7)、1815年兵败滑铁卢,法兰西帝国灭亡。

后期:

侵略性

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

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世界一体化的阶段。

对拿破仑的评价: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对内改革财政,制定法典,加强法制,镇压叛乱;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军作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由于他的侵略战争引起了被奴役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1、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黑奴贸易成为殖民者掠夺非洲的重要手段之一。

17世纪中叶,英国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黑奴贩子。

2、罪恶的三角贸易:

殖民者从欧洲运送烟草制品、纺织品、果酒到非洲,交换黑奴,把黑奴运动美洲出售,又从美洲购买烟草、蔗糖、棉花等原料运到欧洲出售。

3、英国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在亚洲,凭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疯狂的掠夺。

(侵吞土地、洗劫印度各邦国库、向民众征收高额赋税)英国的殖民头子是克莱武。

4、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1)拉丁美洲的民族英雄是波利瓦尔,被誉为“拉丁美洲解放者”。

(2)1857-1859年,章西女王领导的反英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二、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

原因:

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政治前提);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革新。

(1)开始: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从棉纺织业开始)

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重要发明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第一艘汽轮;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旅行者号”。

交通运输业进入“汽轮时代”和“铁路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电力被开发并得到广泛运用——标志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亨利﹒福特发明四轮汽车;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

(前提:

内燃机的发明)

2、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共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

电灯是他最重要的发明,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3、影响: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主要标志: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2、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国家要重视科技,发展教育“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踏实的态度,刻苦专研的精神。

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一)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南北方矛盾的焦点。

2、导火线:

林肯当选总统。

3、重要文献:

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废除黑奴制度,叛乱各州的黑奴应看作是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军队)的颁布。

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6、意义: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法等国创造了条件。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861年)

1、原因:

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标志: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4、主要内容:

法令规定: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5、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评价:

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根本原因:

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武装倒幕力量的联合,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2、口号: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3、主要内容: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文化教育上:

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4)社会生活方面:

革除旧习,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穿西服,吃西餐。

(5)军事上:

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4、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对外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但是,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5、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阶级条件: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核心要求:

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要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对。

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思想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二)巴黎公社

1、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新型政权。

2、“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

3、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它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却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斗争。

4、《国际歌》是诗人欧仁·鲍狄尔创作的(创作背景:

巴黎公社失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结果:

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分别以德国和英国为首)。

3、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峙,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

巴尔干半岛。

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导火线: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属于突发事件)。

(2)决定性战役:

凡尔登战役(德国丧失西线作战的主动权)。

(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坦克)。

(3)以同盟国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4)性质:

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5)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激化了交战国的国内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

实质上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一次分赃会议。

中心问题是如何处置德国。

操纵会议的是美、英、法三国。

会议通过了《凡尔赛和约》。

(巴黎和会,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凡尔赛和约》是任意瓜分战败国的产物。

它与其他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1921年,为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国等九国在华盛顿开会。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体系。

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1939年二战爆发,宣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3、《九国公约》: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及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变成由多国共同宰割。

六、科学与思想文化

(一)启蒙运动(17-18世纪,中心:

法国)

(1)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卢梭(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2、)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强调天赋人权的思想;宣扬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

(3)作用: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科学、文学艺术

(1)17世纪牛顿,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达尔文。

19世纪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思想,是生物科学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3)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4)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

(5)画家:

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梵高的代表作是《向日葵》。

这幅画将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自然结合推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6)音乐家:

贝多芬的代表作是《英雄》。

作品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抒发了人们渴望光明,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激情。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府(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十月革命爆发的标志: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起义)。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打退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市场;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揭开世界现代史的序幕)。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的弊端):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颁布新经济政策。

(1)1921年,苏俄共(布)十大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

目的: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内容: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除了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作用:

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各族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最早加盟的有:

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发展到15个)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928年至1937年,苏联进行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得到加强。

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3、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特点:

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影响: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

首先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

大量工人失业,人民生活状况十分悲惨,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2、罗斯福新政:

时间:

1933年。

内容:

(1)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誉;

(2)实施“产业复兴法”(核心措施),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3)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特点: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先河。

实质:

在巩固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作用:

使美国经济摆脱危机并逐步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3、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1)意大利的法西斯化

1922年,墨索里尼率领意大利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组织政府,逐渐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

(2)德国的法西斯化

建立:

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国家元首。

实行法西斯统治(制造国会纵火案,迫害犹太民族,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等)。

影响: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日本的法西斯化

为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宏毅组阁,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4)、三国轴心国集团

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国集团形成。

名称:

柏林—罗马—东京。

性质:

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二战爆发。

3、战争规模的扩大:

1941年6月,德军突然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二战中的重要战役:

(1)莫斯科保卫战: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3)非洲战场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4)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

5、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国26代表在华盛顿开会,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各国保证将用全部的人力和财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意义: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是:

诺曼底登陆。

7、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雅尔塔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局面的形成。

8、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性质:

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它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四、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初期,面对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来冷战的信号。

2、“冷战”开始的标志:

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军事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简称“北约”)

3、“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以美素为首的两极格局局面的正式形成,“冷战”达到高潮。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冷战局面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在经济上,呈现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

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6、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出现冷战局面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成立,标志世界两极格局局面形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7、经济全球化:

冷战结束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生产力迅速提高。

表现:

(1)国际贸易大幅增长;

(2)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3)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

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4)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角;

特点:

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影响:

(1)积极影响:

发达国家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从而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资金和市场;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强国主导,从而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即“穷国越穷,富国越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导致全球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8、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时间:

20世纪90年代初;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现:

“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2)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

原因:

美国在各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干扰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纠纷以及国际恐怖势力大大加剧了世界的紧张与动荡;

表现:

美国在世界各地的霸权行径处处碰壁、屡屡受挫,多极力量对美国的干预、制约、防范越来越强;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问题上,美国也只能加强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五、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战后经济繁荣的原因:

(1)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更新设备,改进技术;(3)战后各国的重建,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二)西欧的振兴和欧共体的建立

原因:

原有经济基础较好;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表现: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为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摆脱经济上对美国的依附,1967年,法、意、德等六国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共体发展成欧盟,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洲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三)、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战后日本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2)表现:

经济上,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80年代后期,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跃居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政治上:

80-90年代以后,谋求“政治大国”,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世纪末,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位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