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9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docx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秘中医方剂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祕中医方剂

本文引用自shnj088《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祕中医方剂》

 

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祕中医方剂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中医师”共五百名,2009年度评中医大师1000名。

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

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

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

韩玉森博士奥妙在于用中医神方,促使中脉开通后的十二种境象:

1、眼睛清澈明亮,眼神坚定有力,目光象能够穿透人体、物体一样。

道家所谓“碧眼方瞳是神仙”,指的就是这种修炼者中脉打通后百脉皆通时出现的境象。

2、体内产生所谓的“三味真火”如同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温暖四肢百骸。

正是“苦尽甘来,其乐无穷”。

3、深层潜能被开发,元神显现,可真正“沟通宇宙信息,能量与体内真气交融,从而自然转化自成为自身所需的能量物质,感应元气、元光、元音”。

4、身安神安,对事物反应异常灵敏,心灵精神进入空明清醒境界,进入心如明镜,纤尘不染的境界。

5、心灵深处自然产生出一股强大的内在吸引力,使心不外驰,神气内敛,身心自然离相离欲,虚空静定,无为而为,妙用无穷。

6、静坐时,体内产生一种向上的引力(如同有一无形绳索将身体向上牵引),自发地将头顶、身体拉直、调正,自发无为地调整身心境界。

7、腹腔自动向脊背收缩,出现“前腔紧贴后背”现象,玄关自发产生一种聚散开合的虚灵神性。

8、内在气机绵绵,自运不息,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强健,排泄系统异常通畅。

放屁极大,小便无一点臊臭味。

群阴消尽,通体纯阳。

9、能够舍弃“我执”,“法执”,进入自然无为,灵感境界。

终日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体内散发着清幽淡雅的芳香。

10、气质超凡脱俗,光彩照人,出现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的“三不思”超然境界。

11、给人治病手到病除,人至病愈。

治愈率非常高,能够标本同治,治愈后不易复发,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能深深感染他人,震撼病痛者的心灵,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病痛者不知不觉中,心思豁然开朗,疾病顿然消失。

12、出现胎息、止息、气住、脉住的特异呼吸生理现象。

韩玉森博士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

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

乃披露当今中医大师韩玉森博士的神祕中医方剂,韩玉森博士当代中医学家,中医思想家,中医理论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1、柴胡解毒汤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

〔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主治: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

嗷嵯灾?

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水煎服,日一剂。

  2、加味五金汤组成: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玉米须15克。

  主治:

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

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

林某,男,60余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

小便经常色黄如茶。

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

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

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

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3、降糖方组成:

生黄耆30克、生地30克、苍朮15克、元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

  主治: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日一剂,水煎分温服用。

加减:

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乌梅10克;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克~60克;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皮肤痒加白蒺藜1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下身搔痒,加黄柏10克、知母10克、苦参15~20克;失眠加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白蒺藜10克;心悸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实10克;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元;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

   4、消斑汤组成:

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大茯苓30克、黄精3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山楂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

  主治:

斑历(淋巴结核)。

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

加减:

若斑历已溃加黄耆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未溃则配合外治,用生川乌、草乌各30克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典型案例:

李某,女,23岁,2008年入院。

病史:

1988年5月,发现右颈部有一结块,大如核桃,皮色不变,推之可动,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至某医院诊治。

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

经肌肉注射链霉素等治疗,左颈部亦有结核发生,日久结核固定,皮色变暗红,于7月2日切开排脓,流出稀薄脓液(脓液涂片找到结核杆菌)。

术后检查:

颈部两侧有疮口两处,周围皮肤暗红,两疮口均有白色腐肉,疮口呈潜行性。

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脓液,并挟有败絮样物质。

诊断:

颈淋巴结核)。

治疗:

内服消斑汤加黄耆30克、玄参10克。

入院当日即行清创,术后撒七三丹,敷以红油膏纱布盖贴,之后腐肉渐脱落,脓水减少,肉芽组织逐渐生长,最后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疗40天,疮口愈合。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5、健脑散组成:

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1号、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

  主治:

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

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一枚切开,以黑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

  典型案例:

李某,男,42岁。

  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然从上落下之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智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在某地检查,脑组织萎缩1/4,整日头昏痛,健忘殊甚,记不得老战友姓名,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滞,苔薄腻,舌边尖有瘀斑,脉细涩。

予健脑散治之,服药一周后,头昏痛即见减轻,夜寐较安,精神亦略振,自觉爽适。

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续予调补肝肾,补益心气之品善后。

  6、升麻甘草汤组成:

升麻30克、甘草6克。

  主治:

本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

一般与后面所述之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

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转氨酶长期持续在高限,中医辨证属于毒盛者,恒合用该方。

  用法:

常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味散、加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

郭某,女,30岁,2009年5月初诊。

  患者确诊肝炎已10年。

经中医药物治疗,10年来转氨酶在500单位以上始终不降,麝浊10单位,百治无效。

就诊时,患者肝区疼痛,波乏无力,纳差,舌红,脉弦细滑数。

根据上述症征,辨证为肝肾阴虚,波及脾胃,邪毒炽盛。

拟养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为法,予加味黄精汤合升麻甘草汤治疗。

升麻最大用量为45克。

服药两周后,症状明显好转。

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转氨酶、麝浊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继续治疗两个月,每月复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诸症消失。

停药一年后复查肝功仍在正常范围。

患者因它病来诊,述自2009年治疗取效后,肝功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劳累,转氨酶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剂,再调恢复正常。

  7、温脐散组成:

肉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0.15克。

  主治:

小儿肠麻痹。

  用法:

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

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

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

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

陶某,男,11个月。

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

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舌红口燥、药入即吐。

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

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

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

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

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

三诊时泄利已,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

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

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

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以温扶而安。

  8、沙参银菊汤组成:

南北沙参各15克、银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

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

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

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

包某,男,3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

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

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

查:

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

诊断:

急性气管炎。

证属风热咳嗽。

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

处方:

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

4剂。

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

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心除。

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

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9、温阳益气复脉汤组成:

人参15克、黄耆20克、北细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克、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主治:

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

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

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

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

病史:

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2002年9月14日入院。

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

阿托品试验:

阳性,西医诊断:

病窦综合征。

200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

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

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注:

本方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一个半小时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剂量细辛只要用法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0、滋胃饮组成:

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生麦芽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3克、玫瑰花3克。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

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其病机为:

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

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

卜某,男,38岁。

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

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

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

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

“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

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11、五草汤组成:

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

  主治:

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

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

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2006年3月1日初诊。

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

治宜: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用:

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

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

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

再拟方:

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

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12、消渴方组成:

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12克、地黄12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花粉15克、内金6克。

  主治:

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日一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农民。

初诊:

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

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血糖150㎎%(空腹),肝功能:

谷丙转氨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

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

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

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

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

前方既效,可不更章。

原方15剂。

  三诊:

“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

  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

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13、阳和平喘汤组成〕:

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麻黄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主治:

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之属肾督虚冷、痰瘀凝滞而致咳喘经久不已者。

日一剂,水煎分温两服。

  加减:

阳虚及阴者,去肉桂,加山药20克、山茱萸10克;寒痰化热者,去白芥子,加葶苈子10克、泽漆15克;气急喘甚者,加苏子10克、沉香3克(后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20克、紫菀20克;胃脘饱满,纳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各30克;痰浊消减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红10克、茯苓20克。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岁,2011年3月26日初诊。

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气喘4载。

近3年5次住院,诊断为:

喘息性支气管炎。

屡治乏效,只赖解痉、激素之剂控制症状,但停药即犯。

因症状日益加重、喘咳气急、步履艰难,西药无法改善症状而试服中药。

患者面色清晦虚浮、畏寒肢冷、胸膈憋闷、抬肩、言语断续、咳声不扬、痰多泡沫清稀、便秘、舌淡暗润苔薄白、脉沉细弱。

此为肾督亏虚、痰瘀恋肺,亟当补虚泻实上下调治:

熟地30克、鹿角片20克、白芥子6克、麻黄6克、肉桂3克、紫石英30克、紫菀30克、五味子6克、苏子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肉苁蓉20克。

  方5剂,胸膈憋闷大减,步履登楼不甚喘促。

继予上方10剂,诸症再减。

后因口干痰液较稠、舌尖淡红、肺阴不足,寒痰化热之象有露,于原方去麻黄、苏子、肉桂、白芥子,加南沙参30克、葶苈子10克、冬瓜仁30克,10剂诸症渐平。

继予〔阳和平喘汤〕去皂角,减麻黄为3克,加淮牛膝10克。

30剂后诸症悉已,宛如常人。

激素解痉之剂早已撤除,随访至今未见再发。

  14、加味四妙汤组成:

当归30克、玄参30克、银花30克、丹参30克、甘草30克。

  主治:

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

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黄耆、生脉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病毒性心肌炎:

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

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典型病例:

李某,女,65岁。

患冠心病10余年,近年又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

近日卒感胸闷,气短、心悸,脉结代、口腔溃疡、舌质光泽无苔。

方用:

当归、玄参、银花、太子参、玉竹、太阳草各20克,麦冬、五味子各15克,甘草10克。

  服上方6剂,脉结代好转,由三至一止,变为二十四至五止,继用上方。

三诊脉已不结代,但口渴眩晕,上方加花粉、石斛、天冬。

经过三诊,心律基本正常,观察一年半,病情无反复。

  加味二仙汤组成:

仙茅12克、仙灵脾15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巴戟12克、黄柏6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菟丝子15克、覆盆子10克。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乳癖辨证属冲任不调者;血小板减少。

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加减功能性子宫出血:

出血较多、血虚加阿胶、艾叶;血热加地榆、槐米、仙鹤草;血瘀加田七、丹参、益母草;血脱加红参、龙骨、山茱萸;脾气虚加黄耆、党参、白朮;冲任虚加鹿角胶、龟板胶;肾阳虚加鹿茸、附片;肾阴虚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

  乳癖:

乳癖属冲任不调者,可于上方配鹿角片粉2~4克,分2次药汤送服。

  血小板减少:

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黄耆、黄精。

  15、四子平喘汤组成:

葶苈子12克、炙苏子9克、菜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贝母12克、制半夏9克、陈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当归5克、紫丹参15克。

  主治:

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

症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文火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

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萎皮。

  典型病例:

蔡某,男,57岁,2002年5月2日初诊。

主诉:

咳嗽反复发作已有30年,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久治少效,近旬咳嗽气急、心悸胸闷加剧,经同事介绍前来求治。

查:

面色暗滞、语声不扬、咳嗽气急、痰多色白、口干不饮、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

﹝四子平喘汤﹞加瓜萎皮10克、薤白10克,7剂。

  二诊:

药进7剂,胸闷心悸气急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剂。

  三诊:

诸病悉除,原方再进7剂。

  16、消徵利水汤组成:

柴胡9克、茵陈20克、丹参20克、莪朮15克、党参15克、炒白朮20克、炙黄耆20克、淫羊藿20克、醋鳖甲30克、五味子15克、大腹皮20克、猪茯苓各20克、泽泻20克、白芽根20克。

  主治:

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臌胀、肝脾肿大。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分三次服。

 加减:

肝病虚损严重,肝功障碍,絮浊试验、血清蛋白电泳试验异常,可加培补脾肾之品,白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贞子20克、鹿角胶9克(烊化)。

经验证明,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脾肾之品,证候和肝功化验、免疫指标都能得到相应改善,说明扶正补虚是降絮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

当然,虚与瘀是互为因果的,肝病虚损严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环障碍,又能因虚致瘀,导致肝脾肿大,形成症积肿块。

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尚须重用活血袪瘀之品。

对此我们一般是轻重药并重,加重丹参、赤芍、莪朮等药之分量。

补虚与袪瘀多是综合运用,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典型病例:

李某,男,33岁,靖远电厂职工。

2006年4月经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两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吐血住院抢救。

200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进某医院。

经住院治疗3个月之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

病人精神负担沉重、生活无望、焦苦万分,乃出院于2008年4月25日来诊,出院时化验,表面抗原1:

128,黄疸指数17单位,麝香草酚浊度21单位,硫酸锌浊度20.4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转氨酉每325单位,血小板汁数3.8万/立方毫升。

证见:

两胁痛、胁下症积(肝脾肿大)、触痛、腹胀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肿、饮食不进、面色黧黑、牙龈出血、舌质暗淡、小便不利、脉弦涩,诊系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危急。

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