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18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docx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0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复习题

名词解释3.格式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

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一方面它不同于静态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不具有生理解剖的性质4.同化和顺应同化:

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顺应:

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5.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途径具有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

7.同一性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8.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现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9.最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指个体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15.组群效应组群效应就是指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它可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16.序列研究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17.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是指铜鼓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9.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习惯化:

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即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的现象。

去习惯化:

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在这个刺激基础之上同时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即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刺激感兴趣的现象。

这是由于婴儿相比熟悉刺激,对新异刺激更感兴趣的表现。

20.运算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守恒性、可逆性与系统性21.视崖实验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2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23.陌生情景让一个人经历的8个分离和重聚的系列场景,以此判断其依恋质量24.A非非B错误指8-12个月的儿童即使看见物体被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他们仍倾向于到此前找到物体的位置去寻找29.他律道德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掌握道德标准,这时期儿童道德意识的特点,是将道德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因此皮亚杰将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意识称作他律道德30.自律道德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看成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因此在适当条件下道德规则可以更改的简要回答(4*10分/题,共40分)1.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含义、所涉及的三方面以及其特点)P50答: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心理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发展的关键期和发展的年龄特征等6.心理社会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

每种危机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有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出生至1岁1-3岁3-6岁6-12岁12-20岁40岁成年早期40-65岁成年中期老年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助对羞耻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和自卑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11.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阶段的顺序是不可改变和逾越的,但每个阶段的起止年龄却是相对可变的。

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是:

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是: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一方面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特点是:

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的表现之一是儿童,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

表现之二是,儿童开始能摆脱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即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

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特点是:

形式运算可以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可以依据抽象逻辑思维结构,对假设性事件进行演算推理。

13.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人格的不同成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形成的,在形成人格的时期,经验的性质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并最终决定着他成年后是怎样的一个人。

艾里克森以自我的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也称为新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

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相同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均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意识,下意识,潜意识)里面的发生和进行14.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异同?

答:

相同点:

皮亚杰认知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二者的研究目标是相类似的,都是试图描述认知的性质,分析人类心智如何表征和操作信息;此外,致力于这些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都试图确认认知过程如何随年龄和经验而变化。

不同点:

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认知理论二者在发展理论目标、假设和研究技术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之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信息加工理论假定认知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记忆限制可能影响儿童的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该理论强调应为发展提供某种过程的解释,而皮亚杰认知理论强调用同化顺化模型来解释儿童的认知系统是如何随成熟和经验而逐渐发展的,两者在认知解释模型上存在本质的差异。

其次,信息加工理论通常假设发展变化是渐进而连续的,比如记忆信息的加工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连续传递经过不同加工而认知的过程,而不同于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所想像的那种非连续阶段性的质的变化,比如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另外,信息加工心理学家通常拒绝跨任务的一般性或阶段性的观点。

事实上,一些信息加工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试图确定任务变化对儿童加工的效应任务变化对儿童加工的效应。

而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这些都是二者研究的差异之处。

18.说明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实验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和控制某些实验变量,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其突出特点是,目的在于揭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法是指通过测量不同的变量,探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法与相关法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研究设计,采用恰当的技术搜集资料,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结果的统计处理;最终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假设,进行研究设计,采用恰当的技术搜集资料,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结果的统计处理;最终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其不同点如下。

首先,在实验法中,要把一些变量进行人为的控制,从而更好的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

在相关法中,不存在这样一个被控制的变量,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观察测量也已存在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观察测量也已存在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正是这种方法上的区别导致结论得出的不同。

采用相关法的研究者无法根据研究结果推断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只能考察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而实验法由于较为严格地控制住了一些变量,所以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第三,相关法更多的依赖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实验法则可以创造条件来观测所要研究的变量间的关系。

31.科尔伯格道德判断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和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一:

服从与惩罚取向儿童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海因兹不能偷药,不然会被警察抓起来,关到监狱里去的阶段二:

利己主义取向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自我色彩,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海因兹应该偷药救妻子,因为给妻子治好病后,妻子可以照顾他,陪伴他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和他人的希望和要求。

其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

阶段三:

好孩子坏孩子取向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此种要求进行思维。

如对偷东西的看法,他们认为:

好孩子不该偷东西,偷东西的就不是好孩子。

海因兹不能去偷药,偷东西会成坏人阶段四:

社会制度、法律和秩序取向个体能够广泛地注意到维持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应当遵守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虽然海因兹的妻子很需要那种药,但是他不应该去偷。

因为,如果谁有理由谁就可以违法,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后习俗水平个体不仅能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公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开始考虑在全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阶段五:

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取向个体不再将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死板、一成不变的、不可变更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的人为性和灵活性。

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即便这样做是违法的,但是是可以被理解的。

法官会酌情处理的。

阶段六: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取向个体既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维持这种秩序所带来的弊病,因而更为理智地看到了社会公则和法律的局限性。

强调人的尊严的价值和人道的重要性。

32.马西亚认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什么?

同一性概念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的感觉。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会开始体会到自我同一性问题的困扰,感觉到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马西亚等人研究发现,个体面临这些冲突和选择的时候会产生四种可能的情况:

同一性实现、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拒斥和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实现指经过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确立了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有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同一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同一性延缓指个体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

同一性拒斥:

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仅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索。

同一性混乱:

个体既未致力于某种价值观或目标,也不努力追求。

他们可能从来也没有探索过,也可能是曾经试图这样做,但后来发现太困难而选择放弃。

论述题2.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遗传与环境之争,或称自然与教养之争。

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的争论。

对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的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渐进式的、连续的过程,因此,从时间维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应该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

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

有时候心理发展是平衡的,有时候又会发生质变,使得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

从时间维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应该是一个阶梯状的非平滑折线。

这种观点被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10.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是认为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主要代表人物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而皮亚杰是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为复杂的结构。

行为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要点为:

儿童的行为由环境塑造;发展只是量的增加;行为获得途径为: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研究途径为实验法。

主要成就为行为训练:

获得和消除。

而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理论要点为:

发展是通过客体相互作用展开的;发展有间断性、连续性;认知结构在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研究方法为途径法。

主要成就为智慧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中的基本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主体认识结构具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

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

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

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25.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婴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音的发展。

新生儿已有很强的声音分辨能力;婴儿发音能力的发展比语音感知的发展要晚。

例证:

遗传因素在发音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

先天聋童的发音也要经历第一和第二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时,他们发出的音位和音节数目与听力正常的婴儿相比略少一些。

到第三个阶段,先天聋童很少出现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更不会模仿发音,而且他们的自发发音也越来越少。

26.什么是依恋?

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答:

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之间,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

按照鲍尔贝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这时儿童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认知能力存在缺陷,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

第二阶段:

依恋关系的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在这个时期幼儿会表现更多的微笑等积极情绪以给抚养者带来更大的补偿和满足感。

第三阶段:

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时间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

第四阶段:

交互关系形成期(18个月-2岁后),这一时期分离焦虑开始逐渐下降,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目标。

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依恋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研究表明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先天因素是依恋发展的基础。

经验决定着他依恋的对象、性质和强度等特点。

依恋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依恋作为最早的爱的情感的表现,为婴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岛;另一方面,由于依恋关系的存在,儿童乐于接受依恋对象的帮助、指导和要求,并主动模仿和认同于依恋对象。

因此,依恋关系是儿童顺利社会化的一个保障,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27.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对子女的稳定的教育态度以及固定的教育模式。

发展心理学家鲍尔姆德提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从要求以及反应两个维度来看,并根据在这两个维度上的高低水平的不同划分为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即,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而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学业表现上,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学生成绩呈负相关,权威型教养方式与成绩呈正相关。

从人格发展上来看,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然而,这几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也与不同的文化环境有关。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仍然会使中国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业表现。

28.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皮亚杰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和相应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的研究更可以清晰地说明未成熟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

0-2岁这个阶段。

身体动作水平上自我和非我不分的自我意识阶段,即第一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

如,最初总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物体,常常把自己的手指、脚趾当做玩具来咬着玩,咬痛了才发现是自己的身体。

3-6岁这个时间段。

表象观念水平上自我和非我不分的自我意识阶段,即第二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

如最初总是以为自己想到、感到的,别人和外界也同样想到、感到。

常常认为外界都和自己有一样的思想、感情。

幼儿彼此交谈,却未必相互理解。

如果儿童互相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以为他们已经互相理解。

7岁一青春期的时间段。

对外感知和主体思维不分水平上的自我意识阶段,这就是即第三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

如,最初总是以为自己对外感知的,就是自己在想的;自己在想的,又以为就是感知到了的,常常是跟着感觉走。

青春期时。

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分水平上的自我意识阶段,即第四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

如,最初总是分不清自己头脑里构建的理念世界和真实的世界的区别,总以为自己的蓝图是对的,世界应该完全服从他,常常充当空想社会批评家的角色。

33.分析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

贝利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S-B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测验分数在13岁以前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变化不大,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就智力的稳定和衰退来看,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概念。

他认为晶体智力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提高,且容易保持稳定,如词汇,言语理解等等。

而流体智力相比于晶体智力更容易随着神经功能的恶化而衰退。

34.举例说明情绪发展中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先解释社会性参照作用再举例阐释父母等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P307-308答:

(先解释社会性参照作用再举例阐释父母等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P307-308答:

社会参照是指婴儿在不明确的情景中查看他人的情绪反应,然后利用这个信息来调节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的历程(PPT),(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性参照(书本)),是儿童情绪社会化、显示情绪的信号功能,以及实现情绪的信息交流作用的一中现象,发生在婴儿期(大约8-10个月大),并贯穿一生。

社会性参照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而非一般的情绪信号传递。

视崖实验可说明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将12个月大的孩子至于实验装置的浅滩一端,母亲站在悬崖一端,用玩具吸引孩子爬过来。

试验中,一半母亲面带微笑,另一半母亲面露怯色。

结果,母亲面带微笑的一组孩子中有74%的爬过了视崖;而另一组儿童无一爬过视崖,且出现害怕的表情。

可见,儿童不仅读出母亲的面部表情,而且正确的理解了其意义。

35.结合实例谈谈发展理论和有关研究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