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19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docx

《语言学概论》第六次作业答案

解释题:

1、语法单位

答:

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2、语素

答:

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3、复辅音

答:

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

4、语流音变

答:

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

包括:

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5、词

答:

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

6、单纯词

答:

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7、组合关系

答:

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8、聚合关系

答:

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

9、对立关系

答: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作用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10、互补关系

答: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出现环境互补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11、合成词

答:

词干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依其结构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12、词类

答: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13、形态

答:

也叫做词形变化,指词与词组合时发生的词形变化所形成的聚合。

14、语法范畴

答:

语法形成表达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即通过语法手段所表达出来的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

15、音位变体

答:

指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各有一定的语音环境而属于同一音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

16、文字

答:

一是指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二是指文字符号写的书面语言。

17、语法形式

答: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18、复合词

答:

指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

19、派生词

答、合成词的一种。

由词根加词缀构成。

汉语派生词的结构方式有两种:

一﹑词根在前﹑词缀在后。

如:

椅子﹑花儿﹑石头﹑学者。

二﹑词缀在前﹑词根在后。

如:

老师﹑老虎﹑阿姨﹑初一。

20、语法意义

答:

词的变化及词在组合中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1、音质音位

答:

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

22、区别特征

答:

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

23、音节

答:

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有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24、非音质音位

答:

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

音高等单位。

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25、复元音

答:

由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合成词。

解答题:

1、按照语素的内部结构,可将语素分成哪几种语素?

它们的定义如何?

答、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2、简述语言符号同它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

(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3、音位和音素有什么不同?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

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意作用归拿出的音类。

音位和音素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就不同。

而音位则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这种确立只注意那些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

音位和音素的关系则表现为,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音位是抽象的,音素则是具体的。

音位的抽象以具体的音素与音素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

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

几个音质不同的音素,只要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

例如汉语普通话的[P][a][A][§]四个元音音素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在同一个/a/音位里。

在具体发音时,抽象的音位实现为具体的音素。

音位总是具体语言或方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由于存在音位,在不同语言中的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

比如英语和汉语普通话都有辅音音素[p]和[p'],英语里[p]和[p']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p/;汉语普通话里[p]和[p']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因而它们分属/p/和/p'/两个音位。

4、简述音位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

①词语的搭配在语义上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②组合起来表达的语义要具有一致性;③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习惯,即符合习惯用法的要求;④词义的组合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它成员的制约。

5、阐述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个概念。

答:

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是指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6、什么是词的本义、中心意义、派生意义?

答:

(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

(2)据"反切”考察古音。

(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

古音。

(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7、什么是民族共同语?

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

(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8、什么是语言的混合?

答:

语言的融合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

9、什么是语言联盟?

答:

也称语言区域、语言的区域分类,指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区域特征的现象。

10、举例说明同义词中的"同”和反义词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

答:

客观现实现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有相近的关系,也有对立的关系。

词义在反映这些现象时也就存在着同义和反义两种不同的关系。

同义中的“同”与反义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反义词是异中有同,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作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

另一方面,同义词又是同中有异,同义词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11、以汉语为例,阐述如何根据文字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答:

(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

(2)据“反切”考察古音。

(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

(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12、"洋泾浜”有哪些特点?

答:

(1)语音当地化;

(2)词汇数量少;(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5)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

13、词的组合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答:

主谓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

14、简述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

(1)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

(2)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

(3)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15、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消亡;(3)词语的替换。

论述题

1、试论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

答、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  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

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

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词类的发展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

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

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

  ①古汉语的名词、形容词、数词可以做动词用,如“佗脉之”,“范增数目项王”;“衣以温肤”;“六王毕,四海一”。

  ②古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做定语或状语。

如“齐人三鼓”,先秦两 汉的“一羊二牛三马”用法逐步消失。

量词发达是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又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

“一口猪”“一头牛”,为什么不能说“一口牛”?

不学又无法表数。

如“火柴”的量词,量词的修辞效果:

“一弯新月”“一叶扁舟”  ③出现了一些构词词缀,如前缀“阿”“老”等,后缀“子”“头”“者”等,构词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构词增加了一种新的派生词构词法(附加法)。

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翻译西方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又陆续增加了好些能产的构词词缀,如“-化”“-性”等。

  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可以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如组合规则的改变可促使聚合规则的发展,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在汉魏是表“终了”“了结”的意思,是实词。

在南北朝时本来存在着“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世说新语》)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宾语+了”的固定格式。

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

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32例,用作虚词的共320例。

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同样,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2、试论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答:

区别: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

言语具有个人因素,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语言是从言语中归纳出的一套标准、准则的体统,是音义结合,由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全体社会拿来就可以用的工具,具有社会因素。

语言相对封闭,一是语言的材料、规则是有限的;相对稳定。

言语相对开放。

表现在在语言规则的支配下,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形式的多样和数量的无限。

联系:

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存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之中,存在与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之中,言语就是语言存在的形式。

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是一套系统和相关规则,这套系统和规则又作用于言语。

3、联系汉语论述词义演变的原因和结果。

答:

原因

(1)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现象的变化

(2)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或深化(3)词义与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结果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

4、试论决定音质不同的条件。

答、

(1)发音体的不同;

(2)发音方法的不同;

(3)共鸣体或共鸣状态的不同。

5、试论文字的作用。

答:

(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

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

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