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4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7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docx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

 

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教案

学校:

汫洲中学

姓名:

康丽梅

年级:

高二(下)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1课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

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

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有《王右丞集》。

二、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

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吃。

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

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必再对我起疑心呢?

 

3.写作背景: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读:

1)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

2)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

积雨,久雨不停。

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炼字)

2)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

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3)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

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

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寓情于景)

4)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

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

野老,诗人自谓。

《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

“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5.鉴赏要点

①2+2式结构:

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

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

②“诗中有画”。

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

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6、小结: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诗中用典,曲折见意;语言富于色彩之美,鲜明的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7、课外作业探究:

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

你如何看?

三、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

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

木末:

指树梢。

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

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

“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箭。

裴迪《辎(zī)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

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两句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4)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

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

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

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③对比。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此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

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

四、作业:

背诵《辛夷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

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沈子福,不详。

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

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

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

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

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诗人忽发奇想: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

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

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

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

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

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

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主旨)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

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

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

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

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

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将军猎渭城”。

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

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

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平原草枯,积雪消尽。

“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

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

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

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

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

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

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

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

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

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

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

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

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

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

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

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

背诵《观猎》

第2课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

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

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

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

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

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

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读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

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

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

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③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④进步性:

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⑤局限性:

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是诗中的思想精华。

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

背诵并试着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新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美景与险象同在。

《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

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