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44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吉林省辽源市2019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

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

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

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

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

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

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

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

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

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一“悲”到底。

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

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

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与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

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

《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

张生以偷情始,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

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

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

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

B.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C.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

D.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

B.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C.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

D.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

B.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

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

C.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

D.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

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

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

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

(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

从电商到智能零售》)

材料二:

1.单渠道阶段

(1990-1999年)巨型实体店连锁时代到来,多品牌化实体店数量减少。

是砖头加水泥的实体店铺时代

2.多渠道阶段

(2000-2009年)网上商店时代到来,零售商采取了线上和线下双重渠道。

是鼠标加水泥的零售时代

3.跨渠道阶段

(2010-2011年)实体店铺和虚拟店铺交织,虚拟店铺显得重要。

是砖头加鼠标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4.全渠道阶段

(2012年-未来)关注顾客体验,有形店铺地位弱化。

是鼠标加砖头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零售渠道变革的路线图

(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三:

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全渠道零售”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存在着诸多模糊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学者和零售学者的反应,与实践相比,显得迟钝和冷漠。

“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从形态上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直销渠道;从归属上分为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从级别上包含卖场、批发商、专营店、便利店等;从职能上包括宣传、发展和服务。

从主体看,从事零售行为的可以是专业零售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消费者个人;从行为看,零售行为和批发行为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范围看,一次大规模零售活动可能是全社会多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四:

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

21世纪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

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

“云消费”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

“云内容”即消费突破传统店铺限制,突破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云消费”时代,信息成本逐渐成为交易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

“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

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

(摘编自赖阳、韩凝春(论“云消费”时代的零售革命》

4.下列对材料中“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技术变革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主要推手,而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则直接触发它确立了市场主权,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C.20世纪以来,“零售渠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全渠道零售”阶段,其时更关注顾客的亲身体验,实体店铺地位被弱化。

D.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云消费”时代,“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的时代,经营者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彻底变革零售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以真心对待消费者。

B.“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现实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C.本世纪以来,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的“云消费”得以突破时空障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等特征。

6.在“云消费”时代,“智能零售”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便利?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花工

刘庆邦

盛夏。

正午。

阳光炽白,树影发黑。

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

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

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

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

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

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

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

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

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

“师傅,忙着呢?

”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

我问:

“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

”他说:

“四哩四哩(是的是的)。

您从哪儿看出来的?

”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

“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

”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

“那咱们是老乡。

”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

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

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

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

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

我跟他开玩笑:

“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

”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

“城里人喜欢花嘛!

”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

“这种菜挺好吃的。

”他说他知道,问我:

“你吃吗?

”我说:

“吃呀。

”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

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

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

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

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

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

“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

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

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

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

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

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

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

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

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

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

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

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

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北京观察》)

7.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B.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

C.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

D.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8.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9.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

“‘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吉孰大焉!

”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

“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帝作色曰:

“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澄曰:

“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帝久之乃解。

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

“今日之举,诚为不易。

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澄曰:

“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帝曰:

“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澄曰: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帝曰:

“任城,吾之子房也!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

丙子,诏诸军前发。

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

群臣稽颡于马前。

帝曰:

“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

”尚书李冲等曰:

“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帝大怒曰:

“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

帝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南安王桢进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群臣皆呼万岁。

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

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B.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

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

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年是己亥年。

C.“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

D.“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

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

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B.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

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

C.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

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

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

D.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

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

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

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5.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却又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发生了______的变化,我们的文学生动地书写、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段历史之中。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被认为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______。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等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获得巨大社会反响。

同时,各种文学思潮、创作流派涌现,______。

诗人叶延滨深有感触:

“改革之初,中国诗坛就是一本《诗刊》、一本年选、一篇年度评论、几本名家诗集,而现在全国有十余家公开发行的诗刊,数百种民间诗歌社团不定期出版的诗刊诗报。

改革开放,为文学提供了______的创作资源,也让中国文学置身于宏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建构新的格局,莫言、曹文轩、贾平凹、阎连科、麦家、刘慈欣……越来越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推介到国外。

2012年,莫言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有了更大影响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实现了从学习到对话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先锋文学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中国文学正向世界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建构起自己鲜明的形象,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B.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C.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D.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作家潜心创作、朝气蓬勃、团结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