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4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重点

注:

加★的为老师在最后一节课划的重点,其余为每章结束时老师给出的“本章重点”。

由于整理时间有限,所以难免会有遗漏及错误之处,请大家以此资料为辅,以书本为主,望各位谅解!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组织可归类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4种基本组织

2、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的分辨率约为0.25μm,光镜所观察的机体微结构称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的分辨率为0.2nm,电镜下所观察的微细结构称超微结构

★3、组织学经典的标本处理技术为石蜡切片法和苏木素—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细胞核被苏木素染成紫蓝色,细胞质和细胞间质被伊红染成粉红色

4、凡是与碱性染料(苏木素等)有较强亲和力的结构特性,称嗜碱性;凡与酸性染料(伊红等)有较强亲和力的结构特性,称嗜酸性;凡与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的结构特性称中性

5、电镜下,凡被较多金属盐染色的微细结构图像较暗,称电子密度高;反之,则称电子密度低

第二章细胞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糖类,此外还含有水、无机盐、金属离子

2、液态镶嵌模型:

类脂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通过共价键与其结合,构成膜的主体;糖类通过共价键与膜的某些类脂或蛋白质结合组成糖脂或糖蛋白

★3、各个细胞器的功能:

线粒体:

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

核糖体:

游离型:

主要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质

附着型:

主要合成细胞向外输出的分泌蛋白质

内质网:

糙面:

主要合成分泌蛋白质

光面:

在不同种类的细胞里,光面内质网因含有不同的酶类而功能各异

高尔基体:

主要功能是对来自糙面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糖化和浓缩,最终形成分泌颗粒排到细胞外

溶酶体:

可以分为初级、次级溶酶体以及残余体,是细胞内消化作用的主要场所

过氧化物酶体:

主要功能是分解代谢产物,通过水解H2O2产生水,最终保护细胞

中心体:

主要参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单体的分离,并和纤毛、鞭毛等结构的形成和运动有关

细胞骨架:

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体,和细胞的特定形状以及运动有关

4、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小体

染色体的不同的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功能状态的存在形式

5、核仁的功能:

参与核糖体的合成

第三章上皮组织

1、内皮:

分布在心、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间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2、上皮组织的分类:

上皮组织可以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等。

被覆上皮主要

盖于体表,衬贴于体腔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

被覆上皮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具体分布位置见书p19表3-1)

★3、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游离面:

微绒毛、纤毛

侧面: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基底面:

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才能辨认。

光镜下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即由密集整齐的微绒毛排列而成(光镜下是刷状缘,电镜下是大量密集的微绒毛)。

功能:

微绒毛显著扩大了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增强了细胞的吸收能力。

纤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的细长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光镜下可见。

电镜下观察纤毛,胞质中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中央为2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

纤毛和微绒毛的区别:

比微绒毛长,能够做节律性的摆动,这也可以作为纤毛的特点

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的顶端。

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呈网格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10-15nm的细胞间隙。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性连接作用外,还有效的封闭了相邻细胞的顶部,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中间连接:

又称粘着小带,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

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间隙有宽15-25nm的间隙,内有电子密度低的丝状物连接相邻的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组成终末网。

功能:

中间连接除有粘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桥粒:

又称粘着斑,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间有宽20-30nm的间隙,内有电子密度低的丝状物,丝状物在中间密集交叉组成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电子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胞质内有许多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桥粒是上皮细胞间较为牢固的连接。

缝隙连接:

位于侧面连接的深部。

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膜呈间断性融合,融合处细胞间有小管相通,为融合处有2-4nm的细胞间隙。

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中央小管也互相相通,成为细胞间的交通管道。

缝隙连接的电阻很低,有利于电冲动的传导,因此,又被称为通讯连接

连接小体:

缝隙连接处的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颗粒,称连接小体

中央小管:

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蛋白分子组成,中央有直径2nm的亲水管,称中央小管

连接复合体: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基膜:

是位于上皮细胞表面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底,靠近结缔组织的部分为网板。

功能:

基膜除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外,还是半透膜,具有选择通过性,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质膜内褶: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的内褶,内褶间含有较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在物质转运时提供所需能量。

光镜下胞质呈酸性并可见基部有纵纹。

功能:

质膜内褶的主要作用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光镜下是纵纹,电镜下是质膜内褶)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成纤维细胞:

光镜下细胞扁平,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呈弱碱性。

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糙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表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旺盛。

胞体及核小、核色深、细胞器少,功能不活跃。

功能:

合成、分泌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

光镜下细胞形态多样,并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核小,卵圆形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呈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皱褶、微绒毛或球形隆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等的糙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细胞膜内侧有较多的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功能:

吞噬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和分泌功能

★浆细胞:

来源于B淋巴细胞,光镜下,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多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在核被膜下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糙面内质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体。

功能:

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

光镜下,细胞较大,卵圆形或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

电镜下,含有高密度膜包颗粒。

功能: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内含有白三烯等物质,释放后引起过敏反应。

★2、结缔组织中纤维的分类:

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3、分子筛结构和作用:

结构:

以透明质酸为中心,蛋白聚糖亚单位连接到透明质酸上,形成有许多微孔隙的大分子立体结构——分子筛

作用:

屏障作用

第五章血液和淋巴

★1、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书p34右下表5-1)

2、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内充满血红蛋白,一般情况下,红细胞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则为贫血。

功能:

结合和运输O2和CO2

3、网织红细胞:

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细网状的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核糖体的存在,表示网织红细胞尚有继续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4、白细胞: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前者根

据颗粒的染色性,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后者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5类白细胞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光镜下,细胞较小,淡红色,含许多分布均匀、深淡不一的紫色颗粒,核分2-5叶。

电镜下,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

功能:

活跃的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能力,参与急性炎症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光镜下,细胞较大,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桔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电镜下,颗粒内有结晶体,溶酶体

功能:

抗过敏、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

光镜下,核呈不规则形或S形,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电镜下,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含白三烯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淋巴细胞:

光镜下,细胞大小不等,分为大、中、小三种,核色深,常有凹陷;胞质少,蔚蓝色,呈嗜碱性,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单核细胞:

在光镜下最大,核色浅,肾形或马蹄形;胞质多,呈弱嗜碱性,染成灰蓝色,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功能:

离开血管后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5、血小板:

光镜下呈双凸圆盘状(区别于红细胞:

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受刺激后成不规则形,细胞膜完整,无核,有细胞器

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

第六章软骨和骨

1、软骨的一般结构: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间质构成。

软骨内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软骨陷窝:

间质包裹细胞,以软骨囊在细胞周边围成一层嗜碱性较强的间质,软骨细胞所在小腔为软骨陷窝

同源细胞群:

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成一群细胞,胞质弱嗜碱性,含丰富的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可以形成纤维和基质

软骨囊:

在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称软骨囊(除关节软骨外,软骨组织外面还包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称软骨囊)软骨囊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疏松,细胞多,其中有梭形的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内层还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其血管可以为软骨组织提供营养。

外层致密,含胶原纤维多,主要起保护作用

2、软骨的分类特点:

根据软骨间质内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类型。

透明软骨的纤维成分主要是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弹性软骨的间质内含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纤维软骨的间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3、骨组织的构成: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胞构成,是骨的结构主体

骨质:

钙化骨组织的细胞间质称为骨质,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1)有机成分:

又称类骨质,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

(2)无机成分:

又称骨盐,存在形式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3)骨板:

同层的骨质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由少量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骨盐沉着形成薄板状结构,称为骨板

细胞:

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四种

骨原细胞:

位于骨膜内,胞体小,细胞呈梭形,胞质呈弱嗜碱性,核椭圆

功能:

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分布于骨组织表面,光镜下呈矮柱状,嗜碱性,单核。

电镜下,可见大量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功能:

形成类骨质,促进钙化,自身被包埋其中变成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胞体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突起,胞质呈弱嗜碱性。

骨细胞胞体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的腔隙称骨小管。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借彼此相通的骨小管以缝隙连接相连。

破骨细胞:

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质表面凹陷处,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光镜下,细胞少而大,胞质呈嗜酸性,多核。

电镜下,可见皱褶缘由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构成。

皱褶缘的周边有一环形胞质隆起,电子密度较低,称亮区

功能:

溶解和吸收骨质

4、骨单位的结构:

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单位是以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为轴心,由4-20层呈同心圆筒状排列的哈弗斯骨板环绕而成,其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

第七章肌组织

★1、骨骼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

光镜结构:

光镜下,胞体呈长圆柱体,多核,核居肌膜下方,肌质内有大量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条纹,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都相互对齐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构成了骨骼肌纤维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其中暗带又称A带,明带又称I带。

油镜下可见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在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线,称M线;明带中央也有一条深色细线,称Z线或Z盘。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它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电镜结构:

(1)肌原纤维: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

粗肌丝由许多肌球蛋白分子聚合而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

(2)横小管:

横小管是肌膜以垂直于肌纤维长轴方向陷入肌质内形成的管状结构,又称T小管。

人与哺乳动物的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肌膜凹陷成小管,分支围绕肌原纤维。

功能:

将肌膜的电兴奋快速同步地传至每个肌节

(3)肌质网(肌浆网)

结构:

纵行包绕肌原纤维

横小管两侧膨大的肌浆网称终池

横小管与两侧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

调节肌浆中钙离子浓度

★2、闰盘:

位于Z线水平,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牢固,而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第八章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的构成:

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成分,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重要作用。

2、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LM:

钮扣状、银染棕黑色、为轴突终末的球状,膨大紧贴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

EM: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组成

功能:

细胞间传递信息

4、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有髓神经纤维由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也称轴突)和施万细胞构成。

周围有髓神经纤维:

光镜下,在有髓神经纤维的纵切面可见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一个挨一个套在轴突外面,呈节段形成髓鞘;相邻的施万细胞间不完全连接,形成神经纤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

两个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一个结间体的外围部分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中枢有髓神经纤维:

由少突胶质细胞伸出叶片状突起包卷轴突而成

5、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6、各种神经末梢的一般结构和作用:

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痛、冷、热和轻触觉

(2)有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感受肌纤维伸展和收缩时的牵张刺激

运动神经末梢: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第九章循环系统

1、四类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大动脉(弹性动脉):

结构特点:

内膜:

内皮细胞含有丰富的W—P小体,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发达,内弹性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楚

中膜:

含较多弹性膜

外膜:

无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

保持血流的平稳和连续性

(2)中动脉

结构特点:

内膜:

内皮下层薄,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

较厚,主要由平滑肌组成,可产生纤维和基质

外膜:

结缔组织,营养血管,厚度与中膜相近,中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

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3)小动脉:

结构特点:

内膜:

内弹性膜薄而明显;中膜:

有数层(3—9层)环形平滑肌;外膜:

无明显的外弹性膜

(4)微动脉:

结构特点:

内膜:

无内弹性膜;中膜:

有1—2层环形平滑肌;外膜:

较薄,无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

显著的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改变外周血流的阻力,调节血压,故小动脉和微动脉又称外周阻力血管

2、动静脉的结构和功能区别:

静脉结构:

(1)量多,管粗,壁薄,不规则

(2)弹性膜不发达,三层膜分界不明显(3)有静脉瓣

功能:

静脉:

将身体各部位的血流回流至心脏;动脉:

心脏运送血液到各部和各器官

★3、三类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名称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吞饮小泡(质膜小泡)

较少

内皮小孔(窗孔)

较多

较多

基膜

连续

连续

不完整/缺如

分布

肌组织、结缔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

胃肠粘膜、肾血窦、内分泌腺

肝、脾、骨髓

物质交换的结构

吞饮小泡

内皮小孔

内皮小孔和细胞间隙

★4、心壁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结构:

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心内膜由内向外为内皮、内皮下层、内膜下层(心室的内膜下层有浦肯野纤维)

心肌膜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

心外膜:

表面被覆间皮,深层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含神经、血管和脂肪细胞

★5、浦肯野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传导冲动至心室各部,引发心室肌的同步收缩,比心肌纤维短而粗,中央有1—2个核;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肌原纤维少;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相连

功能:

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快速将冲动传导至心室各部,使心室肌同步收缩

第十章免疫系统

★1、淋巴细胞的分类及主要功能:

淋巴细胞可以分为:

T细胞、B细胞、NK细胞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直接杀伤病变细胞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构成: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结缔组织)、破骨细胞(骨组织)、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肝巨噬细胞(肝内)、肺巨噬细胞(肺内)

功能:

强烈吞噬功能、捕获处理提呈抗原(均为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3、淋巴小结:

又称淋巴滤泡,呈球形或椭圆形,界限明显,由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构成。

当受到抗原刺激时,淋巴小结增大并形成生发中心,可分为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

4、胸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胸腺可分为被膜、小叶间隔、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胸腺上皮细胞

胸腺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髓质初始T细胞

巨噬细胞

★血—胸腺屏障:

组成:

(1)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内皮间有紧密连接

(2)内皮周围有连续的基膜

(3)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

(4)连续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5)胸腺上皮基膜

功能:

(1)培育T细胞:

胸腺是培育初始T细胞的场所

(2)内分泌功能:

产生胸腺激素(如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胸腺肽等)和神经肽激素

5、淋巴结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主要结构:

被膜、门部、小梁、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

(1)浅层皮质:

皮质的B细胞区,薄层弥散淋巴组织(小结外区)和淋巴小结组成

(2)副皮质区:

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为T细胞组成,又称胸腺依赖区

(3)皮质淋巴窦(皮窦):

被膜下窦、小梁周窦

髓质:

可以分为髓索和髓窦

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

巨噬细胞清除淋巴中的抗原物质(细菌、病毒、毒素等)

(2)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

★6、淋巴细胞再循环:

周围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周游全身,从胸导管或大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全身,然后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回到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这种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器官)之间周而复始的迁移和交换的现象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意义:

使散布于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相互联系并形成功能性整体,大大增加了与抗原接触机会,扩大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效能。

★7、脾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主要结构:

被膜、小梁、实质(分为白髓、红髓)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大量T细胞组成,是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脾小结):

大量B细胞构成

边缘区:

白髓周围与红髓交界的淋巴组织

红髓:

脾索、脾窦

脾的功能:

(1)过滤血液:

巨噬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2)免疫应答:

对血源性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

(3)造血:

脾在胚胎早期具有造血功能,在机体严重失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恢复造血功能,为髓外造血

(4)储血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甲状腺滤泡:

主要结构:

由单层立方形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

滤泡腔内充满嗜酸性均质状胶质、周围结

组织富含有孔毛细血管

功能:

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过少幼儿得呆小症,成人得黏液性水肿;过多得甲亢

滤泡旁细胞:

主要结构:

嗜银颗粒内含降钙素

功能:

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颗粒内的降钙素

2、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皮质由外向内分三个带:

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

功能:

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保钠保水排钾)

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和皮质酮,有促进糖异生,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等作用)

网状带细胞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3、垂体远侧部的细胞组成和功能:

组成:

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嫌色细胞

功能:

生长激素细胞:

分泌生长激素,促进骨骼生长,若过多,幼年是巨人症,成人是肢端肥大症;若过少,为侏儒症

催乳激素细胞:

分泌催乳激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

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嫌色细胞:

不知

 

★4、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动脉→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

(结节部上端)(漏斗)(结节部)

静脉窦←小静脉←次级毛细血管网

(远侧部)

垂体门微静脉及两端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5、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及与垂体神经部的关系:

功能:

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关系:

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

分泌激素

下丘脑神经垂体束

无髓神经纤维(神经垂体)

 (赫林体)(激素)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6、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释放激素

释放抑制激素

 

第十二章皮肤

1、皮肤的一般结构:

结构:

表皮(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和真皮(乳头层、网织层)

★2、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

表皮分层: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角化过程:

表皮角化是角质形成细胞从基层细胞开始,不断分化,向上移行,经历棘层、颗粒层,最终成为角层细胞而完成其角化过程。

★3、毛、皮脂腺、汗腺的基本结构(皮肤的附属器):

(1)毛:

毛干、毛根、毛囊、毛球、毛乳头、立毛肌

(2)皮脂腺:

开口于毛囊上部,分泌部由腺泡构成,导管部由复层扁平上皮围成

(3)汗腺:

外泌汗腺(小汗腺):

开口于汗孔,分泌部由腺细胞、肌上皮细胞和基膜组成,

导管部由两层立方形细胞围成

顶泌汗腺(大汗腺):

开口于毛囊上部,分泌部由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组成,导管部由两层立方细胞构成

第十三章消化管

1、胃的结构特点:

黏膜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为主的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由胃粘膜屏障(最好解释一下胃粘膜屏障),黏膜固有层有胃腺,黏膜肌层是平滑肌,黏膜下层是结缔组织,肌层是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外膜是浆膜

2、胃底腺的细胞构成和功能:

细胞构成:

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胃内分泌细胞

★功能:

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3、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与消化吸收有关的结构):

(1)含有环形皱襞、绒毛、微绒毛,3级突起扩大肠表面积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