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274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商贸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商贸“十一五”时期发展情况

  

(一)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产业坚持“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引内联,加快各种成分和业态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预期目标。

  1、商贸产业经济指标实现高速增长

  

(1)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12.1亿元,比2005年增1.1倍,年均递增16.2%。

“十一五”期间销售总额1923.5亿元,比“十五”翻一番;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6亿元,比2005年增1.3倍,年均递增18.6%。

“十一五”期间零售总额1362.2亿元,比“十五”增1.3倍;

(2)市场成交额:

2010年76.8亿元,比2005年增73.8%,年均递增11.6%。

“十一五”期间成交总额310.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45.3%。

(3)商业面积:

全社会主要商业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0.64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64.3%和59.1%。

(4)商贸业增加值:

2010年117.7亿元,比2005年增1.3倍,年均递增18.6%。

商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17.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48.1%。

(5)从业人员:

我市流通业从业人员约15.5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口的13%,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63%,吸纳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排第三位。

  2、物流业基础设施全面发展,商业网点建设日臻完善。

  顺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市不断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目前,有国家一级码头阳江港口,已建成投入作为商业使用的有5个码头,其中万吨级码头2个,2万吨级码头1个,3万吨级的1个,3.5万吨级的1个,开通了驳运船到世界各地的运输业务。

与港口连接的单轨阳阳铁路是我市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之一,年运输能力超过500万吨,承担了进出我市工业领域矿产原材料的主要运输任务。

同时,与铁路配套的广湛、开阳、西部沿海等高速公路和325国道、省道等相当完善的汽运网络和海运网络,一起发挥沟通内外、连接八方的作用。

2010年,我市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0.9亿吨公里,其中:

公路20.4亿吨公里,水运19.5亿吨公里,铁路0.98亿吨公里。

港口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99万吨。

  商业方面,在交通、房地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市通过改造旧城区开发新城区,加快城市、乡镇商业网点的规划、投资和建设。

同时,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逐步完善和优化农村各类商业网点。

2010年,全市商业固定资产投资6.18亿元,比2005年增长78.5%,年均递增11.2%。

目前,全市共有商业网点约1.5万个,其中商业街、连锁超市、百货商场、酒店、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农贸市场等主要商业网点420多个,总经营面积175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75.2%,年均递增11.8%。

在主要商业网点中,各类市场162个,其中工业原材料和产品市场17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5个,专业批发市场13个。

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专业市场11家,经营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市场总面积的45%,市场成交额占43%左右。

“十一五”期间,农村购物网络也得到改善,目前已建立支农配送中心7个,农家店1000多个。

家电下乡分销店220多个,家电以旧换新经营店170多个。

商业网点己遍布全市城乡,带动全社会商业繁荣。

  3、现代零售业加快竞争式发展,堆头不断增大。

  五年来积极开展商贸招商,不断外引内联。

2008年起,引进了新一佳进驻先后开设2家分店,2010年又引进全国销售排名首位的大润发强势进驻。

同时,内促本地商贸企业的发展。

重点指导龙头企业江城商业集团、建皇商场等发展,在市区、城郊和县城共发展50多家连锁分店,形成外来“航母”级企业规模经营与本地连锁企业“分散、包围”经营模式共相争伐的发展局面。

目前,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城为次级中心,以连锁经营、超市、仓储式、平价商场和市场为依托,各类商业网点互相配套的流通网络已初步建成。

其中许多已成为本地的明星门店,除上述以外,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志达电器、十八子商场、广州健民、大参林、世纪连锁便利店等取得长足发展,经营业务扩展到家电、医药、食品、百货、五金刀剪、农产特产等领域。

另外,特约经营、代理专卖等现代营销方式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现代流通的一支重要力量,一起推动我市现代流通业堆头逐年增大。

目前,全市现代流通业态主要网点100多个,总经营面积约42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2.5倍;年销售总额约31.1亿元,比2005年增3.5倍,年均递增28.2%。

在市区,各种现代流通业态零售额占社零额35.7%,比2005年增加15.7个百份点,年均增3.1个百分点。

  4、餐饮、住宿和社会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功能增强。

  目前,我市较大的餐饮业网点75个,经营面积达36万平方米,其中星级酒店33家,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的有10多家。

多年来,我市通过成功举办“阳江美食节”,打响了阳江饮食品牌,饮食业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营业额都以20.5%左右的发展速度递增。

在市区形成了以漠江路、东风路等一些大酒店为代表的阳江特色餐饮业,同时,国内的潮州菜、客家菜、湘菜、川菜、东北菜,国外的日本料理、韩菜等30多家外地餐馆分驻阳江,麦当劳、肯德基、真功夫快餐连锁分店也落户阳江,丰富了我市的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0年止,全市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有790多家,从业人员11800多人,营业额6.3亿元,服务网点覆盖全市。

住宿、美容美发业、洗染业、维修业、信息咨询、营销策划、广告设计、财务和法律服务等蓬勃发展,我市社会服务功能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区便民商业设施配套逐渐完备,零售业和家政服务业配套加快,如市区南湾小区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商业服务小区。

  

(二)存在问题

  1、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

一是缺乏配套物流设施,物流量不足。

我市还未能依据港口、铁路建成物流园和批发市场,未形成大宗商品集散地,阳阳铁路只有单程运入工矿资源和豆柏,空车返港,成本增高。

本地五金刀剪等产品集装箱,也基本从深圳出口,港口出口集装箱少,阳江港与阳阳铁路运输不足,目前海运加上铁运约占10%,大部份靠公路网运输。

二是物流企业发展弱小。

我市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甚至托运部转变而形成。

全市现有物流企业共20多家,加上外省、市在我市设立的物流服务分支企业,总数约50多家。

市内较大的物流企业有市邮政物流、樵阳物流、兴达速运、风顺货运、捷帮物流等几家,其余是散弱小的企业。

这些物流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物流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全,在规模、信息和技术上发展落后。

  2、市场体系建设落后。

一是市场建设规划还不够科学,布局欠合理,还未真正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形成幅射能力强的高中档专业、批发市场。

二是专业市场发展较慢。

水产品交易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水果专业市场还没有形成,五金建材、建筑材料、家具市场、服装鞋帽批发市场规模小,分散。

我市还未形成对本地工业带动能力强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和上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三是城乡农贸、集贸市场建设比较落后,除经改造后市区几个较大的国有市场和近几年新建的民营市场外,其余的基本陈旧;县区乡镇的农贸、集贸市场大多环境较差,露天和临时棚建式占相当比例,“路边摊”现象比较普遍。

  3、商业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流通方式落后。

市区商业发展较快,县区、乡镇流通业发展较慢,全市相对大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市区(包括江城),占总数57%,超过县区的总和,城郊、乡镇商业网点更小、更零散,以建材、家电、杂货店为主,农村商业发展缓慢。

高档消费品较少。

流通方式上以传统方式为主,习惯现场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营销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还未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市内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仅占企业总量的不足21%,生产服务业和家政服务业发展处于试点阶段。

广告策划、信息咨询、财务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业发展规模小。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以满足社会生产、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产业,提升城市商贸功能和品位,构建和谐商贸环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阳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服务工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为本。

充分体现商贸业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本质功能,始终把满足广大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作为工作的着眼点,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是坚持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作用。

将商贸发展与工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商贸发展带动和服务工农业发展,以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各项商贸基础设施投入,致力于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市场和平台,并加强经济协作,促进阳江产品外销。

  三是扩大招商引资。

坚持融入珠三角、衔接珠三角,继续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引更多知名和跨地区商业集团落户阳江,加快阳江商贸现代化。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

统筹好城乡商贸发展,构建“依法、公平、诚信、和谐”商务环境,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打造连接珠三角和西南、面向全国以至世界的大市场和物流新格局;构建布局合理、现代业态的商业新框架,建设覆盖城乡的商业服务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粤西商贸中心。

至2015年,全市商品购销总额1150亿元,年均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亿元,年均增长16%;商贸产业增加值270亿元,年均增长18.1%;全社会商业面积达238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商业面积0.81平方米,比2010年分别增长36%和26.5%;为社会吸纳就业人数30.3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口的18%,比2010年增5个百份点。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业体系。

  1、以“三轴四角”为带动,以“两纵三横”为框架,营造粤西区域性核心商圈。

  一是以新华路商业街、南恩路商业街-东风路、石湾商业街(正规划改造为商业步行街)等街道为“三轴”,以东门商城(在建中)商业区、文化广场商业区、雨田广场商业区和名扬广场商业区四大购物中心为“四角”等,将成熟商业区连成一片,兴建“百利广场”和一批专业店、专卖店、品牌店、特色店、代理店和饮食业、美容保健、文化娱乐网点,同时提升和完善商业配套设施。

二是以石湾路、创业路为“两纵”,金山大道、漠江路、东风路-南恩路为“三横”,构建市区的商业发展框架。

三是以“三轴四角”带动“两纵三横”的发展,继续引入现代业态商业进驻,重点布置在城中和城北区域,提高商脉人气,从总体上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先进、配套完善、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市区商业体系,使市区发展成为集购物、饮食、文化休闲与商务结合在一体的粤西区域性核心商业圈。

  2、结合城市“同城一体化”形势,规划发展城南中央商务区、城东副商贸中心和城北物流仓储中心。

  按照发展趋势,市区将东联西拓南进北优。

结合发展形势,发展两个副商贸中心和中心镇(区)商业。

一是发展城南中央商务区。

未来的五年,城南新区规划建议将加快推进,结合城市总体南进的形势,凭借未来良好的交通、通讯,将城南片规划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市的中央商务区(CBD),集中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等设施,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对于城南的发展,建议分步规划发展。

以房地产和商业大项目为带动,如以“保利”和“新都汇”带动发展,建设房产和营建配套商业服务体系,发展城市商业统合体,使商业发展跟上并推动城建。

同时,将东门南路发展成连接市区与城南的商业街,并结合“一河两岸”的发展规划,连结南恩商业街,加强“旧河堤批发市场”段为首的河堤路商业带的发展,将核心商业区向南扩散和幅射。

在发展中,根据住宅、人口密度、公共设施,科学规划、布局商业网点,精心规划商业重心区,预留大卖场和各类现代商业进驻的空间,逐渐将城南发展成为高端的中央商贸区。

二是发展城东副商贸中心。

目前东城区域城建比较完整,工业性人口密集,需要加强商业体系建设,逐步发展成服务工业和居民区的副商业中心。

规划大型家居专业市场和大物流中心,把东城镇建设成为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的生产服务中心,并规划1-2个大型综合超市、1-2个大型百货店,若干个综合式商场和商业街。

同时,结合雅韶镇交通和农业的地利条件,考虑建设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满足阳江市区和南片区(镇)的需求;三是利用城北红丰镇交通优势,发展物流仓储中心或区域性的物流基地。

  3、加快发展县城、中心镇、旅游区、工业园商业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县城和合山、东平、沙扒、平冈、春湾、潭水、北惯7个经济中心镇的商业发展。

根据全市商贸发展规划和各地情况,县城和中心镇也应编制相应的规划,发展完善特色商业区;引导商贸龙头企业在县城和中心镇开设连锁分店,使商品流向县镇市场;鼓励连锁超市与当地农特产对接,通过连锁渠道增加外销;建设星级酒店,加强饮食、服务业发展等等,使之成为全市商业网络骨架支撑点。

二是重视旅游区商业服务体系发展。

发挥旅游品牌效应,积极加快旅游区的特色商贸业发展,如发展旅游特产商业街、宋代风情文化街、阳江疍家历史文化商业街、阳江风筝文化和书画、根雕、奇石艺术街等,大胆发展各类消费型服务业种,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增加游客留居时间和消费量。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的商业服务业发展。

为工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的商业服务业,发展零售业、洗理业、美容保健业、修理业、金融、邮政、通讯业、餐饮、旅业等,以商业服务推动工业发展。

  4、继续提升城市现代零售业态,大力发展农村零售业。

  一是引导大润发、新一佳、华润万佳、铜锣湾、国美、苏宁等外来大型企业的发展。

继续大力招商,引进10至15家国内外知名连锁商业或跨国零售集团落户阳江,在市区和阳春形成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经营,并形成集物流配送、饮食、休闲娱乐、交通、通讯、金融和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商业发展模式,提升商贸发展层次;二是引导非优势的本地企业错位发展,向中心镇、工业园和农村延伸,走“万村千乡”模式,开拓农村市场,服务“三农”。

重点引导江城商业集团等龙头企业转移发展,引导供销社、佳惠、阳春润华等企业向农村发展,提升农村的购物环境。

力争2015年底前在全市80%以上镇建有2-3个经营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超市商场,全部自然村要建设有连锁农家店(包括政策扶持和未扶持的),农家店覆盖率达100%,满足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的需求,还要充分利用政策重点扶持边远山区、落后地区农家店的建设和优化。

  5、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服务生活与经济发展。

  一是重点鼓励发展广告设计制作、信息咨询服务、营销策划、财务法律服务、劳动技能培训等生产性社会服务业。

二是规范发展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美容美发、休闲保健、洗涤、维修、基础家教、网络服务等生活性社会服务业。

大力扶持发展家政服务业,引导向连锁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的家政服务网络,及时为社会提供足量的家庭劳动服务。

2015年底前,在各类服务业种中培养1至2个诚信可靠、服务优良、专业运作龙头企业,扶持其连锁扩展,规模经营,打造品牌发展,并争取发展成立相关协会,协调、规范各业种的健康发展。

  

(二)大力建设、升级改造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建设多类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形成阳江产品和外来大宗产品集散地。

  1、规划建设五金刀剪商贸城,配套建设“五金刀剪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球性五金刀剪交易中心。

  五金刀剪产业是阳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目前,阳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共有五金刀剪生产企业1600多家,配套生产的企业达300多家,行业产值达200多亿元,产量占全国的65%,出口量占全国的85%,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膺“中国刀剪之都”称号。

建设阳江五金刀剪商贸城,有助于在阳江形成全球性五金刀剪交易中心,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以至我市经济的跨越性发展。

以省市共建五金刀剪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争取省的支持,拟在城北安排土地3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中国阳江五金刀剪商贸城”,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拟投资12亿元人民币,分2年建成。

主要分6个项目进行建设:

一是五金刀剪产品专业市场项目(包括品牌刀剪市场、刀剪研发中心);二是综合批发市场(包括五金刀剪批发市场);三是现代化物流流通项目(包括商贸物流中心、商贸招商中心);四是会展博览区项目(包括五金刀剪会展中心、五金刀剪博览中心);五是商贸服务区项目(包括信息、金融、电信、邮政、会务、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六是生活服务区项目(包括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保健、运动等)。

另外,配套搭建“五金刀剪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阳江五金刀剪全国营销网络、阳江五金刀剪产品交易网、五金刀剪公共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新材料研发应用中心、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广中心等等。

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现有资源,解决五金刀剪企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动集群内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集群内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

  2、规划建设阳江汽车城和大型建材综合批发市场,打造粤西汽车、建材销售平台,满足我市工业、建筑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一是建设“阳江汽车城”。

在城北规1100亩建设“阳江汽车城”,拟由香港福东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0亿人民币建设,该汽车城定位为粤西地区集国内外品牌轿车、货车、专用车、工程机械整车交易、配件供、物流配送、维修保养、装饰美容、汽车会展等一体的汽车贸易及服务中心,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模式最新的多功能国际化现代汽车城。

汽车城建设主要包括品牌专卖区、销售交易区、修理备用区、管理服务区和后勤配套区五大部分。

  二是建设全市大型建材综合批发市场。

为改变目前我市建材市场经营散乱的状况,推动我市水泥、不锈钢、镍钢等产品销售,拟在城北、城东(东城镇)建设全市大型家居建材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集销售、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粤西区域性大型家居建材市场。

  3、升级改造水产品交易中心和码头交易市场,扶持渔业龙头企业打造渔产销售出口平台。

  大力招商引资,逐年升级改造市区水产品交易市场和各渔港区码头市场。

建议将闸坡水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成“粤西水产品交易中心”,配套建设水产品交易大厅、洽谈室、冷冻仓储等基础设施和完善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收购及配送服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等功能,打造现代化粤西区域性海洋水产品流通中心;升级改造市区、东平、沙扒、溪头等渔港区码头交易市场,重点建设完善收购、运输系统,用降低税率和提高收购价等办法引导水产品集中流向本市交易中心,分销全国。

以谊林海达速冻水产公司、广东顺欣渔业有限公司、阳江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阳西业辉水产品有限公司等水产企业为龙头企业,打造我市对虾、海胆、罗非鱼、牡蛎、贝类等海产品规模养殖、深加工、外贸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与水产品市场配套发挥作用,带动我市海洋渔业的发展。

  4、建设和升级改造几大农林产品批发市场,培育现代化的区域性农特产集散地。

  ——培育现代化的蔬菜集散地。

一是重点改造阳春春湾、阳西蒲牌北运菜等上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加强交易场地设施改造和信息化的应用,增建冷库,打造造幅射能力强、幅射范围广、现代化蔬菜流通平台,以产地市场的优势吸引全国采购商,带动生产基地的发展和农户的致富。

二是在潭水镇113省道旁寻址规划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发挥同性质作用。

三是在雅韶镇(将改成街道办)新建一个现代化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头五年重点培养蔬菜集散功能(引导城南市场逐步减弱至取消蔬菜批发功能),并由龙头农业企业带动,配套建设“阳江市无公害优质果蔬配送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蔬菜绿色通道的建设,满足向南发展的市区、高新区、港口区、海陵区等城南片和城东的消费,突出解决几大工业园区、旅游区和渔港船舶的需求,带动农业示范基地的培养。

  ——加强本地水果的产地交易市场功能。

结合水果产业化要求,盘活金郊综合批发市场,将其综合批发业务转移到铁路物流园内批发市场和附近的“粤西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将金郊批发市场逐步全部扩大和强化为现代化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升和优化水果交易功能,将水果销地市场作用扩大为双向销售的水果专业交易市场,建设收购和配送系统,打造本、外地水果的流通平台,加速本地规模生产的荔枝、龙眼、马水桔等季节性强、保鲜难度大的水果的向外流通,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

  ——培育现代化的农林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一是升级改造阳春河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规划建设合水、潭水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强优化或建设市场各类功能区的布局和信息化应用,打造现代化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促进春湾大米、疏果、三鸟、生猪及猪苗、腐竹、南药、花卉、茶叶、蚕茧、木材等本地农特产的流通,拉动“一镇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是拟引进港资在阳西高速路出口规划600亩土地建设一个大型农产品物流市场。

三是将闲置的粤西水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粤西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依托铁路,承接东北玉米、饲料等大宗农产品,形成区域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三)大力发展与我市工农业产业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

  1、加快阳江港开发建设和阳阳铁路改造,打造满足我市工业产业的大物流通道。

  “十二五”期间,为满足高新、银岭、临港等3个工业园发展所需的大量物资进出口我市的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阳江港和阳阳铁路功能。

一是完善电煤、石油及天燃气等码头,加快建设11个5-10万吨未建码头的建设和10万吨航道的疏浚,加快基础能源的流动,为工业提供充足的能源。

二是引导规划建设好社会公共码头,承接我市企业的五金刀剪、食品、南药、机电、小家电、木材家具等传统特色产业和化工产品等双转移类产品的集装箱出口业务。

三是加快阳阳铁路改造,重点建设阳阳铁路复线和铁路物流信息技术平台,更大程度发挥铁运服务功能,引导西南大宗农副产品,如广西的粮食、云桂的玉米经阳阳铁路从阳江港出口,使我市成为服务珠三角,连接国内腹地、通往海外的经济走廓。

四是积极引导港口与铁路的通力协作,在业务、技术、信息、经营策略等多方面合作,使港口吞吐与铁运无缝接轨,物流更加顺畅,共同打造大物流通道。

  2、加快重点物流中心(园)的建设,打造现代物流大平台。

  一是建设港区保税物流中心。

在阳江高新区港口片区内,与码头作业区紧密相连,引进外资10亿元,规划1000亩土地分三年建设粤西第一个B型保税物流园,涵盖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口岸和出口退税、物流信息等全方位的保税物流功能,服务我市五金产品、金属材料、化工原料、纺织原料、木材纸张、农副产品、电子器件、粮食油料等主要物流货种。

  二是规划建设阳江铁路商贸物流中心。

在阳江火车站、漠江西路、站港公路交汇处,规划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火车站规划面积90万平方米,在火车站货场西侧新增用地30万平方米,在漠江西路新增用地80万平方米,建设阳江铁路商贸物流中心。

主要是扩建现有货场,分区配套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和专业物流市场。

专业市场主要包括金属材料专业市场、建筑材料专业市场(粤西建筑材料物流中心)、木材专业市场、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家居用品直销中心、工业品批发市场、会展中心等,为我市五金刀剪等原材料、“春潭”、“三马”、“海螺”水泥等建材产品、镍钢、等各类等钢板、建材产品、五金刀剪、家具、木材、化工产品提供采购和外销的服务平台,形成依托港口与铁路线,连接全国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

  三是建设五金刀剪物流城。

在广湛公路阳东段,比邻高速路东城出入口,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五金刀剪物流城,设施包括大型五金批发市场、展览馆、及配套五星级酒店、商场等,形成五金刀剪产业物流中心,使五金刀剪产业走向世界提供平台。

  3、加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